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

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

朱祁鎮自然不知道,徐有貞已經在想辦法圓自己的面子了。

在將事情交給徐有貞之後,就打發徐有貞走了。

隨即寫下幾道手諭發給內閣,要內閣形成聖旨。然後發下去。主要有禮部侍郎李實出使日本,冊封日本國王。還有因朝鮮到海西海運繁忙,要王英海運總兵官今明兩年常駐朝鮮,並選朝鮮港口,安置山東沿海的衛所,承擔海上防禦的職責。

如是等等。

朱祁鎮寫的意思,只有一兩句話,闡述清楚就行了。內閣本來就是秘書班子出身,整理潤色,那是基本功底。

當然了,如果皇帝的聖旨太過離譜。

內閣首輔就要來求見了。

這兩道聖旨,內閣雖然有些摸不着頭腦,但是徐有貞去見陳循之後,自然明白是什麼怎麼回事了。

大概率不會拒絕的。

陳循也沒有這個底氣。

徐有貞來京城,既然是打着述職的名義,就不可能僅僅見朱祁鎮就完事了。

他有很多事情要做。

朝鮮很多事務都是沒有成例的,有些可以按照大明各省的規矩來辦,有些不能。這就要與六部扯皮了。

在朝鮮建立省級統治機構,這工作想不與六部有摩擦都不行。

故而,徐有貞這一段時間之內,恐怕要與六部內閣的大人物頻頻見面。

朱祁鎮更知道,徐有貞不可能瞞得過陳循,畢竟陳循也是徐有貞的後臺。對此,朱祁鎮很清楚,一個內閣首輔如果沒有幾個地方上的奧援,算什麼事情?

所以雖然說,不能泄露禁中語,要徐有貞不告訴陳循也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政治上的規矩。

朱祁鎮對着錦衣衛指揮使王裕說道:“廣西的事情查清楚了嗎?”

對於任何兵事,朱祁鎮都是極爲慎重的。

不過,總體上來說,朱祁鎮還是對廣西關注不夠。畢竟大明的戰略重心在北。而且廣西西南方向就是越南。

大明已經在越南的西北方向,大動干戈。

襄王在麓川站穩了腳跟之後,雲南的西南方向,就沒有了危險。王驥與曹鼐整頓軍務的時候,有意無意的將幾支兵馬放在元江左右。

而元江就是紅河上游。

談不上咄咄逼人,但也讓安南很是緊張,更不要說朝鮮又滅亡了。

安南豈能不擔心。

如果朝廷再對廣西大舉用兵的話,甚至很可能引起安南的過度反應。

畢竟大明與安南之間的樑子,可是夠深的。皇帝的態度不僅僅百官知道,就是安南來京使臣也知道。

皇帝小時候都咽不下這一口氣,不要說而今皇帝威望日高了。

朱祁鎮也不是不想幹掉安南,只是事有輕重緩急。

而今瓦刺的事情最急,安南就要放一放,放在數年乃至十數年之後再說不遲。廣西作爲臨近安南的省份,這個時候,一靜不如一動。

也是理所當然了。

所以,廣西在朱祁鎮心中的戰略等級靠後,朱祁鎮一直都不關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只是之前韓雍與柳溥之間的相爭,卻讓朱祁鎮不得不努力思索,什麼令兩人意見反差如此之大。

兩個人其實都是有能力的人。

韓雍就不用說了,在江西巡撫任上賑災成績驚人。自然不是什麼糊塗人?而柳溥或許不是什麼名將。但是鎮守廣西多年,大多數時間也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他能作爲而今靖難勳貴集團的首領。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故而下令錦衣衛調查大藤峽之亂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隱情。

而在兩個月之後,一份不夠太詳細,但是基本能說明問題的報告出來了。

“已經查明舊檔,各種情報彙總,都在這裡了。”王裕猛地咳嗽兩下,有幾分氣息奄奄的感覺,說道:“臣已經下令給廣西錦衣衛千戶,調動精幹力量,潛入大藤峽之中,查明賊子內情。”

隨即將手中一疊文書雙手捧上。

朱祁鎮說道:“你且坐吧。讓朕看看。”

朱祁鎮接過文書,手上微微一沉,心中也微微一沉。就知道他小看了其中內情。

無他,這些文書大抵有一兩寸厚。宮中所有文檔都是用標準的館閣體來寫,即便字體很小,也比後世五號字體大上一倍有餘。再加上宮中用紙,自然是極好的。但也比後世的紙張微微厚上一點,畢竟後面毛筆用墨比較多。

但是即便如此,這一兩寸厚的文檔,也少說有十幾萬字,乃至於更多了。

如果大藤峽的問題,僅僅是一些少數民族百姓,不服王化,常居在山中,時不時下山劫掠。

朱祁鎮就不會看到這些長篇大論了。

而且,聽王裕所言,也就是這很多都是舊檔,也就是錦衣衛早就查明瞭,感覺不對,只是朱祁鎮不重視而已,所以沒有呈到朱祁鎮的案頭之上。

朱祁鎮翻開細細看了起來。

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是整理從太祖以來關於廣西大藤峽的事情。朱祁鎮可以看出來,第一次所謂廣西瑤亂,乃是洪武八年。

而且並不是一次,洪武八年,洪武十四年,洪武十八年,有三次作亂。還有太祖皇帝對這一件事情批示。

大體上示之以寬。不爲深山老林之中的瑤族百姓,而勞師遠征。只要上下安堵,各守其界也就行了。

這個思想,也就從大明開國到朱祁鎮現在,一直秉行的的思想。

只是,爲什麼大藤峽的亂子,越來越大了。

甚至到了能夠攻克縣城的地步?

朱祁鎮細細翻閱一遍,看了好一陣子才明白。

時過境遷,太祖皇帝之法已經不能用於今日了。大藤峽已經不僅僅是大藤峽的問題了。而是很多問題糾纏在一起了。

形成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局面。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心中也猶豫起來了。

再次想起韓雍與柳溥各自的意見,朱祁鎮也不知道誰對誰錯了。

廣西局面是夠複雜了,更何況還要關係北征大計。這事情就更加複雜了。

朱祁鎮心中一個念頭冒了出來,暗道:“如此情況,廣西非出大事不可。”

朱祁鎮理解之中的大藤峽問題,乃是洪武年間的大藤峽問題,就是山民與編戶齊民的百姓之間的問題。

但而今卻不一樣了。

首先,交通問題。

大藤峽在什麼地步?

狹義的大藤峽乃是潯州西北的一段河道。這一條河在上游稱柳江,中游稱黔江,下游稱潯江。

匯入西江之中。

而大藤峽就是指黔江中一百六十里的河道。

這一段河道在崇山峻嶺之中,蜿蜒曲折。中間更是有一根大藤,大如鬥,兩岸百姓可以通過大藤來往。

故而稱之爲大藤峽。

相比大家也能看出來了,能在大藤之上來往的,決計不是漢人百姓。

這條河,正是廣西東部到廣西西部的交通要道。更加要命的是,這還關係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食鹽問題。

大明的廣西其實並不沿海。

所以廣西要吃廣東鹽。

大明在鹽法改革,推行曬鹽法之後,鹽業大興。但是在廣西還是一個缺鹽的地方。比廣西百姓更缺鹽的人,就是居住在山中的山民。

畢竟人沒有鹽是不能活的。

而這一段江面上來往的都是運鹽的船隻,這些山民會怎麼做?也就很清楚了。

有人大概會說他們爲什麼不買鹽?

這些在山民,或者說瑤族,如果能有錢賣鹽,他們也合法的身份去賣鹽,他們在政府眼中是黑戶,是賊寇。

而鹽業關係很大,鹽道不通,廣西各地土司都受不了了。

這由引發出另外的問題。

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
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