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家族

第八十四章 家族

朱見濬說去就去。

帶着百餘人的護衛,騎着高頭大馬去惲家而去。

剛剛過了毗陵,就看見這一帶的農田水利措施比一剛剛那一片土地強上不少。朱見濬畢竟是在西北主持過水利工程,最基本的見識還是有的。他能看得出來,這一帶很多溝渠都是新挖出來的。

當然了,這個新挖出來的溝渠工程量並不大。

但是朱見濬估計,也要數百個勞力工作大半個月吧。

朱見濬問于冕說道:“武進縣最近有修繕水利嗎?”

于冕搖搖頭說道:“沒有,武進縣令最近也忙着配合我們清丈的。”

清丈土地可以說是而今朝廷最重視的一件事情。所以波及之處,地方官都忙活的四腳朝天,有的想配合欽差,弄出政績來,有的想將自己搞的事情給擺平,將屁股擦乾淨的。

所以縣裡的一些工程也就停了。

比如水利工程。

朱祁鎮多次下令勸農,並號召地方官興建水利,地方上也有很多小工程上馬,原則上只有府縣有財力,上面是不會不準的。

但是大部分縣令做的都是將來清丈的人送走之後,再修水利不遲。

“這是誰修的?”朱見濬說道。

于冕說道:“我打聽過來,就是惲老爺子之前召集惲家各方,大家出前出力,將這一帶的水渠重新修繕了一遍。”

朱見濬心中暗道:“又是惲家。”

不管願意不願意,想與不想,都是一個事實。

那就是大明數百府縣,其實真正管理的並不是百姓,而是這樣大大小小的家族,或者說士紳。

還有縣城這巴掌塊大的地方。

總體上來,而今的土地兼併並不算嚴重,但是縣令依然不可能直接管理幾萬或者十幾萬百姓,只能靠着管理這些家族士紳,由他們代爲管理百姓。

百姓要與官府對話的時候,由這些人去官府說項,而官府有事情要辦的話,也是讓這些人交代給百姓。

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一直培養勳貴集團,但是整體上來說,勳貴集團在面對士大夫集團,依然是弱勢一般。

因爲士大夫所代表,就是這個階層。

是一個皇帝也不可能動搖,只能合作的階層。

幾乎每一個大家族,還是當地的士紳名流都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或者說公共義務。比如修橋鋪路,修繕水利等等。

在歷史上大明財政進一步崩潰之後,太多的社會責任就讓渡給這些士紳了。

朱見濬距離惲家老爺子所在地方,上店村越近,就越發看到惲家的善行,路邊有很多石碑石刻,說明惲某某在某某年,在某某的幫助之下,出了多少錢,修繕了這裡的道路,又或者修了這個橋等等。

朱見濬還讓侍衛去打聽一般。

這裡姓惲的人已經很多了,自然沒有惲家不好,連一些外姓人,也都說惲家老爺子,仁德仗義,卻是說去年大水的時候,武進這裡也是有水患的。

縣裡面還沒有放糧,惲家老爺子已經拿出惲家的糧食,放糧給百姓,可以說是活人無數,武進上上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對惲家感激不盡。

朱見濬心中卻很是複雜。

一方面,朱見濬不得不承認惲家的功勞。

在很多方面之上,惲家都幫助過朝廷維持局面,可以說是大明統治天下的得力助手之一。

但是朱見濬同樣看見一件事情。

那就是這裡方圓幾十裡,與其說是大明的,不如說是惲家的土地,或者說就是惲家的,帶地契那一種。

這種地方勢力盤踞,卻也不是朱見濬想要看到的。

別的不說,惲老爺子一聲令下,附近的莊子裡面。拉出幾百上千壯丁,應該不成問題的。

等到了上店村,朱見濬遠遠聽見了讀書聲。

孩童幼稚的讀書聲,在朱見濬聽來分外悅耳。

無他,雖然大明曆代皇帝都是很重視推廣學校,但是大多數政策都是失敗了。

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沒錢。

養活一個讀書人,是需要很多強的,大多數百姓都沒有能力承擔這筆開銷。所以,除卻府縣的儒學之外,朱見濬很少其他學校。

但是就在這裡,朱見濬看到了惲家的學堂。

就在高大的祠堂前面有一排房間,此刻就有人正在教授下面的人讀書,從年齡來看,從五六歲鼻涕都北海沒有乾的。還有大半人高的半大小子。他們讀書進度也不一,全部考老師把握了。

很多人大概習慣後世一個班一個班的教學,但是在這個時代私塾之中,各種年紀的學生摻雜在一起教授,纔是常態。

“貴客何來?”就在朱見濬等人進了村落,在私塾外面停了下來,聽了幾句對論語的講解之後,就有人來問了。

朱見濬可是不知道被多少大儒教出來,在儒學上研究多深入倒是未必,但是卻也能看出來這個教書先生水平並不高。

甚至可以用山野村夫來評價。

不過這也是非常正常的。想想就知道,真正讀書好的人,要麼去做官了,即便不做官,在什麼地方不能安身立命,偏偏來這小小的惲家。

而今的惲家雖然不錯,但畢竟沒有官身。而讀書好的士大夫卻有功名。

朱見濬聽有人來問,回頭見一個駐着几杖的老者問的。

“惲公,這位乃是錢歷事錢大人。”錢濬乃是朱見濬的化名,錢自然是皇后的姓,至於叫歷事,卻是太學生歷事的制度。

按照原本制度,國子監出身的太學生要在六部歷練,就稱爲歷事,也就好像是實習生制度一般。

這也是寇深爲朱見濬編出的履歷。

說是一位朝中大佬的嫡子,在讀書上沒有天分,廕生入監,而今出來歷事,被派到了江南而已。

這也不是完全說謊。

要知道編練黃冊,本就是太學生的職責。甚至因爲這一次清丈田畝工作量很大,有不少太學生參與進去。

只要沒有人較真,一般都能糊弄過去。

畢竟真正有能力較真的人,大多都或多或少知道朱祁鎮的身份,不知道的人,同樣也不會有能力較真。

這裡畢竟是惲家的地盤,整個村子裡面大部分都是惲家人,甚至惲家的祠堂都在這裡。

這樣村子在大明土地上比比皆是,看似暢通無阻,但是村子裡面多一個外人,村子裡面的人立即就知道了。

故而惲老爺子這纔來瞧瞧。

畢竟看着來人一行人高頭大馬,隨從衆多,而且這馬匹都是江南見不到的好馬,看上去比縣太爺的排場都大,惲老爺子哪裡坐得住。

而金幣聽了乃是京城來的官員,更是十二分的殷勤。

對於惲老爺子來說,哪怕是一個七品官,就值得惲家鄭重對待。惲老爺子立即行禮說道:“見過大人。”

朱見濬說道:“老丈何須如此,免禮免禮。”

按理說,朱見濬是官,惲老爺子是民,惲老爺子應該行大禮,但是中國有尊老愛幼的傳統,一般六七十歲的老者,即便是見了官,也是不用跪的。

兩人如此寒暄一陣。

惲老爺子這才引朱見濬進入祠堂之中落座。

惲家祠堂也不是一間,而是兩重院落,後面供奉祖宗,但是前面大廳卻也是家族之中議事所用的。

有什麼大事,惲老爺子也是在這裡召集各房的人,商議出一個對策來。

惲老爺子在這裡接待朱見濬自然是最鄭重不過了。

兩個剛剛落座之後,就有一個小童捧茶而入,上茶之後,卻沒有出來,站在惲老爺子身後角落之中。

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章 大武學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
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章 大武學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