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

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

楊溥嘆息一聲,說道:“金公公,你我也算故人了,我就不和你說虛的了,王振這麼多年橫行大內,做了不知道多少事情,滿朝文武無不髮指。但是那又如何這麼多年王振傷了一根汗毛嗎?朝中彈劾王振的奏摺,如山似海,但是能進乾清宮嗎?都被攔在司禮監之中。宮中的事情,老夫實在不能插手。”

楊溥對王振的印象並不是太差的。

畢竟下面的人將一切都堆在王振身上,但是實際上楊溥看得分明,有很多事情,都是王振代皇帝去做的。

畢竟各地鎮守太監權威日重,無非是代替皇帝監控九邊重鎮。各地方的鎮守太監也老老實實的。

這些楊溥都能接受。

反正沒有了王振還有李振,畢竟宮中太監在永樂年間就深入到朝廷生態之中,換一個太監就更好嗎?

楊溥對王振最不忍受的有兩點,到與王振個人品行無關。

第一就是王振利用在司禮監的權力,深入朝政之中。這裡說的朝政並非是爲人託一個官,收人錢財安排一個人的小事。

而是真正的國家大事。

楊溥也知道,王振的意見未必全是王振的意見,有些是皇帝的意見。

但是凡事都要防微杜漸,皇帝日日召見大臣,有什麼話不能安排朝臣去做,爲什麼要安排王振,今日有一王振,明日有幾王振?

難不成以後議事,要內閣學士與宮中太監會商?

一想到這裡,楊溥就覺得荒謬之極。

這是他不能忍受的。

第二,就是王振與皇帝之間的親厚。

王振從小照顧皇帝,與皇帝的關係非同尋常。而王振這個人又是不是什麼正人君子,明面上倒是很乾淨,但是私下裡做的一些齷齪事情。楊溥一一看在眼裡。

如果是其他太監,楊溥也懶得理會。

畢竟文官眼中對太監都有根深蒂固的鄙視。認爲太監沒有一個好東西,包括金英。

但是皇帝身邊有這樣一個人,就讓楊溥深感憂慮了。

所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楊溥作爲大臣,自然要爲朝廷負責。

王振的所做所爲,打上小人的標誌,決計沒有問題。

楊溥自然想爲朝廷除掉這個小人。

不過楊溥做事,從來是沒有把握不出手。真到他出手的時候,一招之下,生死立辨。他看似拒絕金英,其實是給金英留了話頭了。

金英忽然想到了什麼,說道:“如果不是宮中?楊公是不是就可以出手了?”

楊溥說道:“金公公,你這是什麼意思?”

金英咬着牙,說道:“楊公放心,這一件事情,很快就不侷限在宮中了。”

楊溥大驚狀,說道:“金公公慎重,而今事情還能控制,一旦陛下回來,朝野大譁,金公公何以在陛下面前自處?”

這就是文官與太監不同了,文官在皇帝面前可以講道理,而太監是沒有資格講道理的。

這一件事情,如果鬧大了。再加上王振與皇帝之間親密關係。金英定然知道皇帝回來會很惱火。

金英長嘆一聲,幾乎老了幾十歲,說道:“楊公,我也說實話,我什麼也不做,就死定了,做些什麼,有可能死,有可能留一命去孝陵衛種田。”

“我何不搏一搏,最少我也不能讓王振好過。”

金英的眼睛之中閃過一絲狠辣。

不要看金英而今在楊溥面前,又是下跪又是哀求的,要知道當初金英能得司禮監之職,也是在血雨腥風之中殺出來的。

只是無奈的很,太監爭鬥最大作弊器乃是聖眷,即便金英能鬥得過王振又如何?上面有人拉偏架。

這也是金英一直避免與王振爭鬥的原因。

不過而今,王振將他逼到了牆角之中,兔子急了還要咬人。更不要說金英了。

金英來去匆匆,除卻楊溥之外,根本沒有人知道他來過一趟。

結果第二天,曹吉祥就有重大發現。

曹吉祥將這個重大的發現送到了王振手中,馬順在一邊看了,立即皺眉說道:“荒謬,怎麼可能是他?”

王振卻說道:“那可不一定,知人知面不知心。”

馬順說道:“公公,李大人乃是陛下的老師,又以直諫名聲大噪,爲陛下辦理海關事務,誰都知道,等戶部周尚書入閣之後,他就是新一任戶部尚書。這樣的大臣,怎麼可能與瓦刺通傳消息。”

李時勉是奸細?

馬順用腳趾頭想,就知道決計不可能。

爲名?天下誰不知道李時勉忠諫之名?而且私通瓦刺,有什麼名聲可言。爲利?李時勉掌管海關,每年有幾百萬兩銀子,他稍稍動動手腳,得到的都比瓦刺國庫要多。爲權?李時勉乃是陛下的老師,馬上就能擔任戶部尚書了,說不得臨老的時候,能進內閣。在瓦刺又能得到什麼?瓦刺那邊權力核心層都是綽羅斯家族的核心,哪裡有文臣的位置?

怎麼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王振淡淡一笑,說道:“既然有線索,總要查查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王振與李時勉之間的仇恨太深,即便是現在王振一想起李時勉這三個字,就覺得屁股上隱隱做疼。

特別是而今王振位高權重,每一想到,李時勉命人將他扒了褲子,將沒有那二兩肉的下面暴露在外面。打板子。

雖然當時文華殿也沒有多少人,但是王振每一想起,就似乎感到有無數的目光落在下面,他連自殺的心思都有了。

這種仇恨,不會因爲時間過去而變淡,甚至王振而今越得意,當初的事情他就恨的越深。

他也知道朱祁鎮對李時勉的愛護。所以將這恨意深深埋入心中。而今朱祁鎮不在,他忽然生出報復的心思。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至於其中風險,王振也不顧了,反正這麼多年來,王振早就習慣了被文官彈劾,有陛下護着自然沒有事情。

至於皇帝不護着他。

王振還真沒有想過,王振對朱祁鎮的確是真心實意的。朱祁鎮對王振一行也不錯。安排子嗣前程,對一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下面的彈劾,就當做沒有看見一樣,他不覺得會因爲李時勉有什麼變化。

馬順心中暗道:“這哪裡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馬順已經嗅到了風暴的味道,立即說道:“公公,這宮中查奸細之事,正在進行之中,下官分不開身來,這李時勉案子-------”

王振說道:“吉祥,你走一趟吧。”

曹吉祥說道:“明白了,乾爹。”

曹吉祥離開房間之後,臉色之中露出一絲焦慮之意。他很明白李時勉不好碰,是一塊硬骨頭,更重要的是,李時勉有聖眷。

聖眷對太監來說,是第一要務。

而今他查辦了李時勉,皇帝回來之後,或許不會動王振,未必不會將他扔出去當替罪羊。但是他要是不做的話,他就不用等皇帝回來,王振就能將他處置了。

曹吉祥辦也是,不辦也是。滿懷憂慮,但是並沒有讓他行動多遲緩。

曹吉祥直接帶着錦衣衛到了戶部衙門之中。大隊錦衣衛接管了戶部。對這裡錦衣衛也算是輕車熟路,畢竟戶部內部就是錦衣衛坐探。

周忱見這陣仗,也出來說道:“你們這是什麼意思?”

曹吉祥恭恭敬敬的向周忱行禮,說道:“周尚書,奉上喻查瓦刺細作。所有不得阻擋。還請周大人行個方便。”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九章 蹇公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九十章 少府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九章 蹇公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九十章 少府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