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

第三十八章李瑈之死

王越進入漢城,似乎能將軍紀維持在最低標準,不至於搞成大殺戮。但是一些搶劫之類的事情,王越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隨着大隊明軍進入漢城之中。

朝鮮軍崩潰,李瑈一路敗退到了景福宮之中。

對此,李瑈早有準備。一把大火,將他的身軀與景福宮一併燒成灰燼。

滾滾煙塵沖天而起。

當朝鮮士卒,看到了景福宮的滾滾狼煙,最後堅持抵抗的士卒,也放下了武器。

大局已定。

王越立即穩定住了漢城局面。

整個戰場過程,談不上,秋毫無犯。但是總體上來說,還算太平。

進城之後,大軍立即撲滅了景福宮的火場,卻沒有發現李瑈妻子兒子的屍體。

這一件事情,成爲了王越心中的謎團。

隨着李瑈之死,朝鮮的戰事告一段落。不過真正決定,大明能不能吞併朝鮮下半場到來。

而徐有貞代替曹義成爲朝鮮戰場之上,最重要的人。

遼東鎮的軍隊,此刻正在陸陸續續的撤軍。

而徐有貞心中卻滿懷激情,正在給朱祁鎮寫奏摺。他所寫的,就是朝鮮善後處理事宜。

徐有貞認爲,而今安撫朝鮮,應該示之以寬。

安撫朝鮮各方,以郕王代替入主朝鮮之事,需要緩一緩。

這個緩的時間,就要看遼東與海西的戰事。

當大軍騰出手來之後,就是就朝鮮下狠手的時候。

首先,徐有貞覺得,不能讓鴨綠江成爲兩國之間的分界,而是確定在清川江,也就將朝鮮平安道,咸鏡道,兩道劃到大明。

在徐有貞的想法之中,這兩道最好歸到海西鎮。

因爲如果從大明從平壤上岸,然後橫穿朝鮮半島,然後再從朝鮮北邊渡海到海西,這一條道路,水陸皆可,給了海西鎮很大的支援。

而且鴨綠江天險成爲大明內附。如果朝鮮再生變,朝廷從平安道出兵,比從遼東出兵,要迅速的多。

大明進軍的後勤線就可以推進數百里。

畢竟鴨綠江西岸一片荒涼,大軍的後勤線,是從遼陽,或者金州開始的。

這是行政區域的劃分。

下面就是清查逆案。

就是李瑈案。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句話,好像是反派的標準。

但是實際上,卻是至理名言。

就好像現在,在大戰之中,左右搖擺,沒有全心全力的支持李瑈的人,都得到了獎賞。但是如果不發起懲罰,讓他們知道,對抗天朝是什麼樣子的,如何建立起朝廷在朝鮮的危險。

甚至這件事情,就可以讓已經投靠大明的朝鮮人來做。

甚至允許打擊報復,礦大的打擊面。

只有讓這一批投靠大明的朝鮮人,通過這一系列大案,嚐到了甜頭,他們就離不開大明瞭。

畢竟,沒有大明在背後支持。

他們根本不可能維持住他們現在的地位。

如此就培養出一大批大明的忠實效忠者。甚至可以讓幾年科舉中,出幾個朝鮮進士,以示皇恩之廣大。

如果反對力量太大的話,也可以殺了這些人,以緩解朝鮮各方面的怒氣。

但是不管怎麼樣,徐有貞都準備了,今明兩年之間,發配幾十萬人到海西去。有力的填充海西人口。

有朝鮮大量朝鮮人口的填充。海西幾年之後,不下於遼東。

隨即徐有貞可清點了一些收穫。

從朝鮮國庫之中,只有十幾萬兩白銀。

想想也是,仗打到這裡,朝鮮國庫之中,還能有十幾萬兩,已經稱得上富庶了。但是查抄朝鮮李氏,卻得到了大量的田產,糧食,宅院,等等。

匆匆折算一下,也在千萬兩左右。

畢竟,而今的朝鮮正是世宗餘暉,乃是朝鮮在歷史上最強盛的時候。

唯一的問題是,這些都是不動產,比如幾十萬畝土地,還有一些山澤湖泊,說起來,價值在百萬以上,但是這些都不好出手。

甚至根本不能出手。

但是即便如此,徐有貞也能保證以朝鮮的國力,支撐前軍與六營,已經水師一段時間是沒有問題的。

甚至還可以大規模調入遼東。

徐有貞也保證,在明年後年,能從朝鮮刮出每年數百萬兩的財貨。

有這筆財貨在,大明國庫要被狠狠的奶上一口。

這樣的事情,也只有徐有貞能做的出來。徐有貞可不是那種正人君子,這一些行動之中,有多少政治陰謀,鬼蜮伎倆,自然不會對朱祁鎮詳細說明。

同樣這樣的鬼蜮伎倆,朱祁鎮也不需要了解,他只需瞭解後果就行了。

而此刻戰鬥的關鍵,已經在海西與遼東。

但是比起遼東有完整的邊防線,已經多達六萬的守備軍隊,海西兵馬就薄弱多了。

所以,在伯顏帖木兒來攻的時候,施聚不能不先放棄,外圍的據點,將大隊人都聚集在四座城池之中,分別是雙城,海西,毛憐,建州。

這四座衛城。乃是海西的根本所在。

不過,真正直擋敵鋒的,還是雙城。

因爲毛憐與建州,都在海西以南,唯有雙城在海西以北,而且是欲攻海西,先克雙城。

只是伯顏帖木兒大軍卻頓兵於雙城之下,一時間卻沒有南下的意思,只是分兵四掠,將周圍的村莊,部落全部掃蕩乾淨。

畢竟當初海西之戰,給這些部落帶來很大的陰影。還有就是朝鮮戰場的壞消息傳來,也讓伯顏帖木兒有些擔心。

雖然他還沒有得到漢城失陷的消息,但是伯顏帖木兒也明白,朝鮮將戰事打成了這個樣子,不敵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故而,伯顏帖木兒不想南下。

同樣,他也不想輕易退兵。

畢竟,這是第一次帶領近十萬大軍。伯顏帖木兒自然想打出一個好成績,好讓能代替阿刺知院的地位。

當然了,伯顏帖木兒也捨不得撤退。

就是夾金勾金礦,被伯顏帖木兒發現了。

當時金礦之中,存貨並不多,但是依然有三千兩黃金。

三千兩黃金,換算白銀,在三萬兩白銀之上。而瓦刺每年的收入,也不過幾十萬兩,根本達不到百萬級別。

也就是說,單單這個金礦,一年的價值,就能抵得上瓦刺一年十分之一的收入。

瓦刺收入還是如此,伯顏帖木兒固然是大汗之地,他一年的進項,估計也沒有三萬兩白銀。

而在征戰之中,獲得的戰利品,主將是能分上很大一分。

所以,伯顏帖木兒自然想拖延時間,好多采一段時間金礦,甚至伯顏帖木兒甚至有在夾金溝這裡駐守。

只是伯顏帖木兒並不知道,石亨已經到了。

石亨比金凡察來到海西的時間都早,只是他並沒有進入海西城,而是隱藏在長白山之中,只是派人瞭解海西的消息而已。

連金凡登從朝鮮回來之後,也被石亨半路攔截下來了。

爲了不讓瓦刺發現一點端倪,石亨藏在山中這一段時間,從來沒有生過火,都是吃乾糧,喝冷水。

隱藏在山巒之間。如果不是對這一帶特別熟悉的人,根本發現不了。

金凡登來到這裡的時候,卻見大量將士都臉色有些難看,一邊閒着發慌,一邊不許生活,不許喧譁,不許下山。

石亨的命令,決計沒有人敢犯兵法,但是對將士們來說,聽瓦刺騎兵肆虐,不知道多少忠於大明的部落,還有新遷移過的莊子,被摧毀,很多人都義憤填膺。卻只能聽令而已。

金凡察忽然發現了自己的侄子,說道:“董山,你怎麼在這裡?”

董山說道:“小叔,我知道是跟着黑山伯而來,伯爺正在等你。”

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
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