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

第六章擴大的兵部

還有一部分分成準實土衛所,就是地處邊疆,雖然也有州縣管轄,但是也有自己一定的獨立性。

細細推敲,這也是一種因爲朝廷統治能力輻射範圍不同,而演化出來不同的制度。

所謂非實土衛所都是在內地,或者說京畿,因爲這裡是大明核心腹地,不需要太多的軍事管制區,而這一類衛所又是戰鬥力下降最厲害的。

因爲這些衛所與百姓村落雜居,很多駐軍都呈現很顯著的民化,根本沒有一點軍隊特性。

打起仗來與驅使百姓上戰場也沒有什麼區別。

對於在邊境的實土衛所,與準實土衛所來說,還是有一定存在的必要的。但是對於內地的這些衛所,朱祁鎮早就不滿意了。

此刻先動手裁撤京衛。

當然了也是完全裁撤。

朱祁鎮降低了脫出軍戶的標準,比起之前,要麼官做到兵部尚書級別,要麼請皇帝恩旨才能脫離。再或者在功名一道上有所成就。

但是如果不想脫離衛所,各家必須出丁就軍中服役。

當然了,雖然說衛所制度之中軍戶過的如何如何惡劣,但也不是絕對的。

軍戶之中有一些人,他們祖上要麼是跟隨太祖起兵的老人,要麼是跟隨太宗靖難的士卒,他們或許一輩子沒有混出來個名堂。

但是他們家族所有人脈都在軍中,脫離的軍隊,對他們未必是好事,在北京附近的京衛之中,這樣的情況特別明顯。

所以雖然朱祁鎮大力征召外邊編入京營之中。

當然不是成建制,而是全部打亂了編入。朱祁鎮不可能讓邊軍能成建制的列入京營之中的。

但是他新編成的四十萬大軍,其中有二十多萬,要麼是原來的京營,要麼就是各衛所的餘地,或者出身。

而剩下的衛所所產的粒子糧,也直接轉入兵部,成爲供應京營大軍後勤保障之一。

但是京營之中殘餘的未必都是精華。

或許那些貪污又沒有用的軍官,朱祁鎮可以處理了,那些傷殘了不能上陣的將士,朱祁鎮可以按照優給的制度,每月支俸祿,直到老死。

但是有一些不能上陣,年紀又大了,接受不了高強度的訓練的士卒,朱祁鎮也要給一個出路的。

畢竟很多老軍在軍中一輩子,一旦趕出去之後,就會死的。

故而,纔有了所謂的城防軍。

其實城防軍乃是親軍二十二衛,加上各部裁下來不堪戰的老軍組成的。

首先京軍二十二衛,乃守護皇城,宮城的重要人馬。每天在皇城宮城值勤的親兵衛士卒,就有八千八百多人。

各衛所分守宮城城門,城牆,連軍營都在北京城中。在皇城的四方,對皇城呈拱衛之勢。外城城牆也有親兵衛負責看管。

之所以說,北京城非十萬不能守,就是因爲負責駐守北京城內外的親兵衛就有二十二個,除卻有一個通州衛在通州之外,都在駐守北京城,人數就有十萬之衆。

有些人似乎有一個誤區,想着皇帝都要依仗的親兵衛,定然很能打嗎?

據朱祁鎮個人的觀察,未必。

或許他們其中有不少能打的軍隊,但是更多的是樣子貨,大部分看上去威風凜凜。而且這些衛所在貓兒莊一戰之中,也是損失慘重的。

畢竟成國公帶領京城幾乎所有騎兵,親兵衛之中的也不例外。所以親兵衛大戰之後的缺額也相當不少。

將這些老軍安置在這些親兵衛之中,專門讓他們看守城門,還有灑掃大街,拿得兵餉銀,卻卻幹得市政的活。

對於這一點,朱祁鎮也很想改變了。

爲什麼皇帝出巡,要黃土墊地,清水灑街?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爲不這樣做的話,皇帝很可能會踩到屎。

北京城大街上,是少不了一股牲口糞便的味道作爲底色的,就好像現在的北京城中,少不了一股汽車尾氣的味道。

朱祁鎮暫時先將他們隸屬所謂的城防軍,將來朱祁鎮將這些老軍劃給順天府,畢竟順天府因爲于謙當初的底子,一年有小十萬兩的收入,是難的富府,讓他們養着這些老軍,也正好清掃街道,減輕朝廷的負擔。

順便提一下,親兵衛之中除卻錦衣衛等少數幾個衛所之外,都是隸屬兵部的,並不是隸屬五軍都督府。

這一點也不是朱祁鎮制定的,乃是大明朝的制度就是這樣的。而幾個駐守皇城的衛所,更是直接隸屬於皇帝管轄的。

而今朱祁鎮也繼承了這一點。

他不僅僅將親兵衛的衛所繼續隸屬於兵部,而京營所有的衛所都隸屬於兵部。雖然這些衛所已經只剩下一點點的屯田功能了。

五軍六營都在北京城中駐紮。而兵部負責這些大營的糧食布匹供應,而少府負責武器裝備供應。

沒錯,朱祁鎮也給少府撈來的好處,那就是少府將兵部的還有各京衛的武器作坊全部給吞併了。

成爲了大明京營武器供給方。

這也是劉定之最大的功勞。少府雖然給內承運庫帶不來多少盈利,但是如果將供應京營邊軍的武器折價的話,那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劉定之的經營之下,江南織造,還有景德鎮的貨物直接從寧波出海,每年獲利在二百多萬兩銀子以上。

而這二百多萬兩銀子,加上其他零碎的銀子,比如各礦場的產出,全部投入到了遵化鐵廠之中。

而今四年是發展之下,遵化鐵廠已經修建起一座不遜色於遵化城的城池。

成爲北方最大的冶鐵中心,大量的煤與鐵礦石在這裡變成了鐵錠,然後用馳道到北京城南的作坊,全部打造各種兵器。

而北京南城也在迅速發展之中。

本來這裡就是元大都舊地,當初也是有一些百姓的。而今更是有少府的作坊,水利學院等等並列在這裡。

特別是水利學院。

這幾年天災不斷,不管是抗旱,還是防洪都少不了水利工程,而天下之間水利大家都在水利學院之中。

朱祁鎮也多次駕臨諮詢天下水利大事,光朱祁鎮賜下的待詔官就有五六人之多,他們要麼是曾經主持水利工程,要麼就是在水利理論上十分精通。

這幾年以來,以水利學院出身,在各地府縣當上官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一個做到了正堂,就是在徐州知州,無他,今日徐州水災太厲害了。朱祁鎮要求吏部一點要挑選一個能治水的大臣,吏部也只能從水利學院出身的官吏中選了。

如此一來,水利學院更是門庭若市,興旺發達了。

甚至讓朱祁鎮一度想擴建外城的想法,將外城的工業區給囊括進來,只是因爲盧溝河,這才放棄了。

爲什麼將作坊都建立在城南,不就是借用盧溝河水利,但問題是,盧溝河可不安分,如果建立城池讓盧溝河穿城而過,恐怕發洪水的時候,就不大好收拾了。

朱祁鎮如此給兵部面子,給兵部的實權,遠遠不只是這一點點,還有更多,比如說天下各級衛所的管轄權。

這個權力之前一直在五軍都督府,當然了,兵部是有權協同管理的。

但是正規隸屬上,還是各省都司都隸屬五軍都督府,而五軍都督府的五軍本身就是一種行政區劃分,五軍各有管轄具體範圍。

這一點,就不多說了。

但是而今,朱祁鎮重新立起的五軍都督府的五軍,卻變成了京城外的五支軍隊,本來是總領天下兵馬的五軍都督府,似乎一下子成爲外面二十五萬軍隊的領導機構了。

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
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