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

第二百一十七章素衣臨朝

夏季的清晨是最舒服的。

上朝的時候,也比尋常時候舒服多了。

總比暑氣上來的時候強得多。

只是此刻大家都沒有別的心思了,大官們心思沉重,小官們也眼觀鼻,鼻觀口,一副要當石頭的樣子。

對於早朝來說,他們本來就是石頭人。

但是也有很多大臣,不甘心當石頭人。

面子上不動神色,手卻在衣袖之中輕輕掂量手中摺子。這樣官員並不少,他們都是準備在今日發難的。

其中最大的官員,自然是劉球。劉球倒是沒有參與任何串聯,但是他作爲左都御史,是督察院的執掌者,是朱祁鎮換人過的朝廷格局之中,唯一遺留下來的老臣。

劉球認爲他作爲朝中僅存的正人君子,他有必要匡扶社稷。不過,作爲大明高層清流,對於與瓦刺大戰,是決計沒有二話的。

特別是一場大敗之後,更是沒有二話,他是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大明士子,他們是堅決的主戰派,決計不會對外的妥協的。

如果開戰之前,他們這些人之中還有雜音,有些人雖然未必同意和親,但是卻也同意息事寧人,不願意打仗的。

但是而今打起來,自然是一副打到底的態度,這是大明士子骨子的基因,從太祖皇帝時期傳下來的。

但是不支持隊外妥協,並不是他們就沒有意見。

當然了,不是對皇帝,而是對五軍都督府。

前文早就說過,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之間的恩怨了。

但自從朱祁鎮親政之後,在處理這一件事情上,有些偏袒五軍都督府。這一場敗仗,正好打一個翻身仗。

將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剝奪過來。讓兵部的發展進入正軌。

這個問題,朱祁鎮其實也知道。

但是王驥在內閣之中。而從楊榮到王驥,一脈相承,就是想將兵權從五軍都督府劃拉到兵部之中。

這裡面朱祁鎮其實也疑心過王驥在後面推動。

但是有些事情,知道歸知道。但是不好明說,畢竟將大軍後勤理會的清清楚楚,也能鎮得住那些丘八,讓他們不要過分的,也只有王驥了。

另外,貓兒莊之戰是朱祁鎮一力支持與放權的,既然敗了,朱祁鎮自然要付出一些代價。這就是該有的政治規則。

但是,朱祁鎮卻不想陷入他們的套路之中。

所以,他要先發制人。

當靜鞭聲響起之後,有大象作爲先導,一時間大臣都肅靜起來,都察院的御史們,也放眼四處看去,就好像是操場之上的班主任一般,看誰敢越次,亂行,乃至竊竊私語。

忽然有尖銳的公鴨嗓子扯着道:“陛下駕到。”

一時間羣臣行禮。隨即又有公鴨嗓子道:“平身。”

一番繁瑣的禮儀之後,羣臣擡頭一看,頓時炸開鍋了,因爲龍椅上的那個人,居然在龍袍外面套了一身白衣。

皇帝在什麼時候穿着衣服,都有規矩。天下人有幾個人當得起皇帝戴孝。

朱祁鎮這樣做,就是將這一場大敗的嚴重性擡高,擡高到大明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擡高到有辱祖宗的地步。

這樣做,就是打亂一些人的步驟。

朱祁鎮一向表現出愛惜名聲,愛惜羽毛,他們也萬萬沒有想到,朱祁鎮會這樣做,這樣做就是朱祁鎮自己打自己的臉。

卻不知道朱祁鎮在乎名聲,只是覺得名聲作爲一項政治資本而已,既然是資本,該用的時候就要用。

只要有政治上的好處,朱祁鎮完全可以不要臉。

這樣做,朱祁鎮要達成幾個目的。

第一,在戰後處理上佔據主導權。壓制下面文官的話語權。朱祁鎮將自己弄得越可憐,文官反而越要維護皇權。

畢竟,文官的權力很大部分都是來自於皇帝的,維護皇帝的統治,不僅僅是政治正確,也是他們保持權力的必然。

畢竟以主辱臣死的原則,讓皇帝如此的臣子,更是該死一萬倍。

第二,確定與瓦刺大戰長期化,不殺也先絕不罷兵的國策。

說實話,整個大明的主流輿論界,除卻朱祁鎮本人之外,沒有人對將漠北收入版圖有興趣。特別是太宗皇帝數次北伐的後果,讓所有人都有一個思維定式,那就是對漠北動兵,是一件好大喜功,毫無利益的事情,只會給朝廷造一個不斷流血的傷口而已。

漠北之地,就是太祖皇帝所說的,“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地方。

所以而今瓦刺犯邊了,朝廷之上自然喊打喊殺,但是一旦大明大勝,甚至攻入草原,摧毀了瓦刺的主力,那個時候瓦刺向朝廷請和,朝廷之上恐怕就不會這樣堅持了。

朱祁鎮從決定打瓦刺的時候,就面對種種的反對者,看見的,看不見的。甚至翻開史書,太宗皇帝決議北伐,也不缺少反對者,最大的反對者就是當時還是太子的仁宗皇帝。

太宗皇帝處置這些反對者的時候,可是乾脆之極,直接投入詔獄之中。

但是朱祁鎮自忖,他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畢竟太宗皇帝名爲繼承,實同開創。他的威信是不可動搖的,朱祁鎮一輩子未必能有太宗皇帝威信。

所以,他不敢用太宗皇帝的辦法,而今這個辦法還是治標不治本,想要治本,就要想辦法,讓漠北草原爲朝廷創作財富。

這就是朱祁鎮今後很長時間要思考的問題了。

畢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事到臨頭再去想,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朱祁鎮不等羣臣從震驚之中回過神來,立即令範弘頒佈了詔書,不是別的,而是罪己詔。

詔書自然是三元及第商輅的手筆。花團錦簇,一派汪洋,內核卻是朱祁鎮擬定的,朱祁鎮秉承萬方有過,罪在朕躬之精神,將貓兒莊大敗的責任都攔在自己頭上,說自己進退無據,求勝太急。又說自己不聽衆言,一意孤行。並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之下,輕啓戰端。如是等等。

又說,此事本朝第一大敗,上愧祖宗,下慚黎民。奇恥大辱,不堪於位。一副想要退位讓賢的口吻。

將滿朝文武鎮的外焦裡嫩。

連劉球都想不到。一時間劉球對朱祁鎮的風格,有了新的瞭解,心中暗道:“我怎麼沒有看出來,當今怎麼這麼流氓。”

皇帝是不可廢除的。朱祁鎮自然不可能退位。

朱祁鎮打出一套七傷拳,看似打得是自己,實際上打得是滿朝文武的臉。打得是大明朝廷的臉了。

說實話,雖然成國公敗的很慘,但是對與大多數官員來說,危機感是有,但是並不是太重的。

畢竟北京還是安全的,而且朱祁鎮治理之下,雖然有種種波折,但是國力總體上是上升的。

所以,大家都覺得瓦刺充其量是手足之疾,雖然麻煩卻傷不了大明的根基,所以大家纔會愉快的想借此機會將五軍都督府給打倒。

真要危機時刻了,反而不會這樣做了。在歷史上土木堡之敗後,雖然王振的餘黨馬順被當堂給打死,但是于謙還是上書,停止對王振餘黨的追責。

因爲北京保衛戰在即,不是大加株連的時候。

如此朱祁鎮這一番表演,幾乎在所有大臣臉上左右開弓。

“臣等該死。”不知道誰說了一句,羣臣不約而同跪在地面之上,已經有人嚎啕大哭了。

好像是一個規則,那就是越距離皇帝近的大臣,就越失去對皇帝崇敬,皇帝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什麼神聖性,但是越距離皇帝遠的臣子卻不一樣了。

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章 新內閣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章 經筵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
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章 新內閣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章 經筵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