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

第一百一十六章巡邊的準備

準確的來說。朱祁鎮不是想親征,而是想巡邊。

如果前線大勝的話,朱祁鎮不準備在北京等待大軍返回,而是準備在京營的護衛之下,在大寧,開平一帶走上一圈。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早就有心思了。

之前就準備巡視蒙古。

去年朱祁鎮都有這樣的想法,只是出了東勝衛一戰,大臣們都反對。

朱祁鎮也擔心。

朱祁鎮是最惜命不過的。

畢竟還有這麼多事情沒有做,一旦身死,誰能保證自己的政策能夠持續下去。

甚至因爲土木堡之變的陰影,朱祁鎮對出兵打仗,有一絲陰影。

但是而今局面,朱祁鎮不得不行。

去年,石亨公然懟李文,這一件事情給朱祁鎮敲響了警鐘。朱祁鎮覺得他對軍隊的控制權,正在下降。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對於軍人來說,他們永遠願意追隨能帶着他們打勝仗的將軍,而不是遠在京師的皇帝。

石亨雖然狂妄,但是他有狂妄的本錢。

但是軍隊,乃是朱祁鎮權力核心的一根柱子,這一根柱子動搖了之後,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所以,朱祁鎮下意思有扶持文官壓制武將的想法,韓雍能以兩廣總督總督大藤峽戰事,固然是韓雍有能力,北方一時間抽不出帥臣來。

但是,未必不是朱祁鎮這種心思的折射。

朱祁鎮並不願意這樣做。

畢竟如果這樣做的話,豈不是走到老路上面了。

朱祁鎮爲未來的軍隊勾畫出籠絡,斷事官也就是監軍將來會到最下面一層,乃至百戶。大部分軍官都是武學出身,乃是天子門生。已經後勤剝離出來,等等手段,都能保證皇帝對軍隊的控制。

但是想要發展到這個地步,是需要時間的。

而今雖然一切都在蓬勃發展,比如這一次出兵之周,以王越爲首的斷事官都是參與在軍隊征戰之中。

武學的學生每年都有幾百人畢業,參與到軍隊之中,成爲軍隊最基層的將領。

但是這種新制度沒有完全到位,而舊制度也已經被打破不少的時候,卻是一個空檔。

特別是石亨,他的根基大多在海西。

但是海西歸屬大明纔多長時間。而海西百姓大部分是女真人,又有大量朝鮮移民,這些移民對大明有多少忠心。

所以石亨麾下很容易出現,只知道石將軍,不知道朱皇帝的地步。

這已經成爲既成事實了。

當然了,這樣情況雖然讓朱祁鎮難堪,但並不是難以接受的。

因爲朱祁鎮很久之前就明白了。

他雖然是九五至尊,但是九五至尊就能管盡天下事情了嗎?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就是後世那爲老人,也感嘆,他只能管北京城的事情,北京城外之外的事情,他是管不了的。

朱祁鎮覺得,他自己的管理能力,尚且不如那位老人,甚至北京城一些陰暗處,他都不能管理清楚。

他看到,只是下面人想看到的。

各地陽奉陰違,說一套唱一套的事情太多了,就拿很多衛所來說,朱祁鎮真要大刀闊斧的斬除毒瘤,看他們造反不造反。

還有西南那些土司,乃至麓川襄王對朱祁鎮未必是服服帖帖的。

所以,石亨這樣的現狀,朱祁鎮是可以當做看不見的,只要石亨能爲大明打勝仗,將來的事情將來再說。

甚至石亨一輩子忠心耿耿,朱祁鎮甚至能容納他在海西的特殊利益。

當然了,這一切的前提是石亨不與朱祁鎮大政衝突。

如果石亨不知道自己是誰?朱祁鎮自然要與石亨做上一場,讓石亨知道,什麼是殺人不用刀。

但是這石亨這樣的情況,卻不能再出現了。

正如之前所言,石亨的情況是有他的特殊環境的,如果朱祁鎮辛辛苦苦的建立起來的京營,被幾位統兵大將給瓜分了。

朱祁鎮反而陷入政治上的被動之中。

這是朱祁鎮萬萬不能允許的。

雖然在大明體制之中,皇帝是所有軍隊的天然統帥,但是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差距的。

爲了防微杜漸,朱祁鎮大大加強了他對軍隊事務的參與程度。

比如朱祁鎮這一下掏出一百多萬兩犒勞軍隊,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僅僅是這樣還是不夠的。

光給錢的僅僅是金主。

要想讓軍隊信服皇帝,最好的辦法就是皇帝與統帥的身份兩者合一,太祖太宗都是這樣的,乃至於宣宗皇帝也想走這一條路。

但是朱祁鎮心中卻有土木堡之變的陰影。

讓他統帥大軍深入不毛,即便是勝率極高,朱祁鎮也不願意,他一來擔心,他不能勝任統帥一職,萬一逃過了土木堡,又來了一個某某堡,朱祁鎮連哭都沒有地方哭了。

另外就是,他不覺得而今的太子,乃至皇后能支撐起大明的局勢。

不要看陳循在朱祁鎮面前,簡直是一個三旨相公,是一個乖寶寶一樣,聽話的很,因爲陳循面對的是朱祁鎮。

如果讓陳循面對太子,又是什麼樣子,朱祁鎮就不敢想了。

總體來說,朱祁鎮挑選的臣子,也是大明中樞相當有辦事能力的人。

有本事的人,大多都有脾氣。別的不說,就拿石亨來說,用一句,此非少主臣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一旦朱祁鎮覺得自己活不下的時候,石亨絕對會被賜死的。

但是朱祁鎮又不想參與軍事行動,又想增加對軍隊的影響力,那該怎麼做?

朱祁鎮就想出來一件事情,那就是圍獵。

有時候不得不城,明軍在很多事情上很蒙古化,在騎兵之上尤其是這樣。蒙古以圍獵來訓練軍隊。

朱祁鎮也想用這個辦法加強對軍隊聯繫,甚至可以借圍獵的時候的功勞,對軍隊做出一些調整。

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行動之中,接觸大量的中下層軍官,讓他們知道,皇帝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靈位,一個牌坊而已。

而這一次如果大勝,朱祁鎮準備巡視大寧,犒勞三路人馬,並在大寧一帶進行圍獵,同時震懾蒙古各部。

可以說一舉兩得。

朱祁鎮有了這個心思,雖然而今距離大勝還有些事情,但是皇帝出巡從來是大事,別人不告訴,朱祁鎮不可能不告訴陳循。

陳循或許知道朱祁鎮的深意,或許不知道。

畢竟朱祁鎮的靈魂是從後世來的,在骨子裡就不相信什麼君君臣臣的,他只相信利害,實力,以及制衡。

甚至如果朱祁鎮將這番心思告訴陳循,陳循必定覺得朱祁鎮的疑心太重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事情,疑心從來是皇帝的職業病。

這個給陳循帶來一個大麻煩。

皇帝出巡之後,京城誰來管事,以及皇帝的安全如何保障,等等。這都有太大的工作量,而今在前線勝負未分的時候,又不能泄露出來。

但朱祁鎮並不在意這一點,畢竟首輔就要有首輔的擔當,否則陳循這個首輔要來做什麼。

他此刻的心早就不在北京了,而是在漠北。

十幾年的準備,多少年的籌劃。

朱祁鎮記得他無數不眠之夜,舉着蠟燭看着漠北數萬裡河山,從一個點都另外一個點,然後翻出大將的檔案名錄,從一個名字到另外一個名字。

乃至於軍需物資,軍事制度,以及火器的改良,等等等。

朱祁鎮都不記得他花費了多少心思了。

但是他一點也不後悔,別的不說,如果真一舉滅瓦刺,就算是他而今就病死,在古代列代皇帝之中,他也會有一席之地了。

此刻骰子已經砸下,勝負只看天意。

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三章 有變
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三章 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