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

朱永興有些獨斷專行地佈置完作戰任務,等諸將領命前去安排後,他只稍作停留,便點齊兩千明軍北出騰衝,直奔高黎貢山而去。

冒充岷世子的感覺很好,但朱永興還未完全解開心結,與明軍將領交談相處時還有些心虛的感覺,生怕哪句話說錯了,徒惹懷疑。所以,他才讓易成儘量代自己解說、佈置,自己能說得越少越好。

而朱永興親自率軍前往高黎貢山增援,也有幾個目的要達到。其一,他能給明軍做出一個不畏生死,敢親臨戰陣的形象;其二,他怕已經前出至高黎貢山的猛山克族士兵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計劃,造成整個作戰行動的偏差;其三,他也想實地觀察清軍並評估出清軍的實際戰力,以便對計劃進行必要的調整;其四,他自認爲有所借鑑,在高黎貢山阻擊戰中能夠指揮得更準確恰當。

看紀錄片《遠征軍》時,國軍是來反攻騰衝的,日本鬼子則是防守一方。而現在是清軍來攻,自己在守,要借鑑的也是日本鬼子的實際戰術。朱永興騎在馬上,一想到此,竟然浮起一種怪異的感覺。

好吧,自己是有點想得多了。管他是正面還是反面,是正義的國軍還是禽獸般的鬼子,成功的經驗就要學習,失敗的教訓也要吸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嗎!

朱永興很快甩掉那種怪異的感覺,仔細思索行動計劃的各個環節,在每個細節上都反覆思量,不敢放過。名將啊,智勇兼備,兵精馬足,是自己這個紙上談兵的菜鳥能對付的嗎?

如果是真正的戰陣廝殺,朱永興肯定不敢充任指揮,他自信還不能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作出敏銳的判斷,下達正確的命令。

名將啊,朱永興雖心往之,但也自知相距甚遠。論理論,自己知道很多古今中外的戰例,但絕不會比現在的將領把《孫子兵法》、《吳子兵法》背得更嫺熟;論實戰,自己見識過戰場,卻只是一個看客,甚至到現在還沒親手拿刀砍過人;論冷酷、理智、判斷、堅強,自己更無法與那些刀頭舔血、屍山血海中衝殺出來的將領相比。

當然,朱永興也不認爲自己一無是處,只能被所謂的古之名將打得滿地找牙。論見識的廣博,詭變的招數,他自認爲還有得一拼。而成爲名將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運氣,朱永興覺得應該還稍勝一籌。穿越以來的種種,現在看起來還是比較順遂,無疑增添了他的這種感覺。

該面對的早晚要來,如果連一個張勇都不敢言戰,日後又該如何對陣比他更強大的BOSS,興王圖霸、恢復華夏豈不是一句空話?自己要走的是一條充滿痛苦、血腥的道路,當然其中也會有快樂和振奮,而只有勇敢地走到終點,纔會摘取到勝利和光榮的桂冠。

旌旗招展,刀槍閃光,朱永興身在其中,愈發挺直了腰板,把深邃而堅定的目光投向遠方。

……

晨霧籠罩,阿瓦城在視野中模模糊糊,一切都象夢幻,怪異、模糊、變形。

阿瓦城外的明軍營地裡已經忙亂起來,炊煙升起,使霧氣顯得更濃。輜重物資正在向車上裝載,人喊馬嘶,顯得很是雜亂。

鞏昌王白文選站立在簡易搭建的木柵前,對身後大營的忙亂似乎聽而不聞,只是面色複雜地遠遠眺望着緬甸王城。

下關兵敗之後,鞏昌王白文選留下斷後人馬,自率主力由沙木和走右甸,再走鎮康入隴川,最後在木邦與晉王李定國的兵馬相會一處。兵馬雖會合,但商議的結果卻有很大分歧。

其時,兩人都聽到了岷世子將入滇留守的消息,晉王李定國認爲既然如此,便不必急於接永曆回國內。他的理由也很充分,“緬小邦也,猝見大軍必驚懼,懼而思逞必拒戰,戰則是與其爲仇也,何以置我主?不如擇近境險要之地,休兵息士,修軍實,招潰散,兩軍相爲犄角;緬外憚我軍,必不敢無禮於主上矣!”

但白文選卻認爲兩軍駐在境外,一旦緬人叵測,很可能鞭長莫及,所以他認爲當務之急是把永曆接回國內,免得心有所牽,不能專心對敵。

雖然李定國是親王且持黃鋮,白文選只是郡王,但此時各人的地位卻以手中實力來決定。白文選堅持己見,李定國既不想刀兵相見起內訌,就只好勉強答應,他自領本部人馬經耿馬北上,駐紮於孟艮。

鞏昌王白文選統率兵馬克服天氣炎熱、路途艱險等困難,連續擊敗意圖攔截的緬軍,直至阿瓦城下。緬甸當局這才知道明軍強勁,尚不可小視,便收兵入城據守並派人要永曆下旨退兵。

辛辛苦苦來到此地,卻只得到了一紙要他退兵的敕諭,而且敕文還是由緬人送至大營的,這當然會使鞏昌王感到鬱悶又無奈,令明軍將士覺得憤怒且不滿。

事不可爲矣!白文選長嘆了一聲,他昨日便叩頭接受了敕旨,決定今天一早便退兵而去,但卻實在有些不甘心。而思之再三,白文選還是沒有違抗聖旨,繼續進攻的決心。

且不說繼續進攻是否會危及到永曆的性命,單說抗旨一事吧,救不出永曆和小朝廷當然會承擔罪名。而即便是救駕成功,皇帝和羣臣會怎麼想,一個不遵聖旨的領軍將領,就算是好心,恐怕也會令人疑懼,生恐日後再犯此類之事,再不會予以信任了,並要百般防範和壓制了吧?

正是有這種顧慮,白文選即便懷疑敕旨可能並非永曆本意,也不敢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王爺。”一聲輕喚自背後傳來,原來是部將張國用、趙得勝趕了過來。

白文選收起惆悵情緒,強笑道:“是飯菜已做好了?走,咱們回帳就餐,然後起兵回滇與李晉王會合吧!”

第1章 陌生之地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59章 無題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59章 援軍?援軍?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96章 死地難脫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3章 伏擊之地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30章 無題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82章 調整佈署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5章 定情第124章 隨想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75章 恬然自樂第48章 黯然收兵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92章 舉棋不定第89章 勝利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8章 雙層爆破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66章 棄險第104章 報應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04章 報應第43章 保寧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38章 廣國公第273章 潰敗第3章 召見羣將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5章 山東攻略第9章 世子殿下?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87章 潛入襲城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98章 我認得你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71章 局部——大局第79章 雪中送炭第88章 毒蘑第106章 法陣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30章 無題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93章 戰馬論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92章 舉棋不定第3章 召見羣將第60章 會趙王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04章 報應
第1章 陌生之地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59章 無題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59章 援軍?援軍?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96章 死地難脫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3章 伏擊之地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30章 無題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82章 調整佈署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5章 定情第124章 隨想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75章 恬然自樂第48章 黯然收兵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92章 舉棋不定第89章 勝利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8章 雙層爆破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66章 棄險第104章 報應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04章 報應第43章 保寧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38章 廣國公第273章 潰敗第3章 召見羣將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5章 山東攻略第9章 世子殿下?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87章 潛入襲城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98章 我認得你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71章 局部——大局第79章 雪中送炭第88章 毒蘑第106章 法陣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30章 無題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93章 戰馬論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92章 舉棋不定第3章 召見羣將第60章 會趙王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04章 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