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綜合實力

當南明從大廈將傾之際喘息過來,並逐漸穩住陣腳的時候,這場戰爭便開始轉向比拼國力和民心。或許戰爭還將持續,但有朱永興的領導,若論綜合實力的較量,明朝已經勝券在握。因爲,沒有人比朱永興更熟悉國內和國際的大事,也沒有人能象他那樣走出捷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來與滿清抗衡。

戰爭,打的就是後勤。當朱永興將戰爭的模式越來越象這句理論靠攏的時候,戰爭的結局幾乎已經確定,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登陸山東之後,來往於光復區和登州,以及其他將要穩固佔領的登陸港口的船隻便絡繹不絕。足足有五百多艘船隻,在山東與崇明、福州、潮州、廣州,甚至西貢之間來往航行,將糧草物資源源運往山東。

這是一場綜合性的考驗,民衆支持的積極性,百姓的動員能力,海上運輸、物資調配……

前線的將士在拼殺,想不到,或者也不去想,他們每天吃的糧食、消耗的彈藥,是從數百里之外通過幾百艘海船運來的,參與後勤供應的人數成千上萬,是他們的好幾倍。

明朝的後勤保障能力藉助於海船,比滿清更快捷,消耗的成本更低,但也有一點是處於劣勢,那便是籌集物資的手段和方式。

滿清可以劫掠百姓的最後一粒糧食、最後一個銅板,可以無償地驅使百姓,甚至虐待他們。但明軍不行,王師便要有王師的風範,解放者便要有解放者的仁義。所以,在凋弊的北方,就地籌集糧秣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爲了救濟百姓,還要從後方運送大量的物資,這無疑加大了後勤的壓力。

困難是有,但有利之處也不少。面對滿清的橫徵暴斂,北方漢人百姓積鬱的不滿和怒火,使明軍所至。無一例外地得到了擁護和支持。而且,無數歷史已經證明,沒有海軍便沒有海防。靠着製造無人區,靠着修築邊牆,是抵擋不住來自海上的強力侵襲的。沿海遷界,那只是封鎖,作用不大;連萬里長城都不能阻擋遊牧民族,何況草草修築的邊牆?

顯然,滿清並不意識到這些。或者是意識到了,也沒有辦法加以改變。一是財政窘迫,裝門面的惠政一個也無法推出,只能是涸澤而漁,以失去民心爲代價,與明朝進行並無勝券的抗衡;其二便是沿海佈防的虛弱和分散,從江淮至遼東,漫長的海岸線成了他們補也補不上的漏洞。

戰略優勢因爲明軍水師的強大而不可逆轉。江淮如此,山東如此。直隸如此,遼東亦是如此。但滿清卻只能硬撐,與明朝展開消耗戰。因爲他們退不得,一退便是不可收拾,與他們聯合的強盜集團會分崩離析,現在服從於他們的綠營也不再會爲一個行將失敗的政權而效死力。要退。便只能盡數退回遼東,成爲一個割據政權。

而山東,在位置上正處於滿清統治區的中部,如果丟失,那在江淮前線佈防的軍隊就有被明軍切斷退路而包圍的危險。這與明軍橫斷長江。盡殲江浙清軍是相似的戰略。所以,滿清不能棄,只能增兵作戰。

可要增兵,從何處抽調又是一個難題。從離得最近的直隸,或者京師調兵,便不得不擔心明軍來自海上的襲擊;若從江淮前線抽兵,又擔心抵擋不住明軍沿着運河向北推進。

……

“加強綠營的裝備,開始配發鳥槍和小型火炮;調禁旅八旗三千,蒙古八旗三千,增援山東。”朱永興將情報看完,沉思了一下,開口問道:“第二批參戰部隊一定要在半個月後出發,這樣才能確保山東戰局的主動。”

“啓奏陛下,部隊出發的時間還能夠提前,但物資的調集運輸恐怕有些困難。”吳三桂謹慎地說道:“若是在山東招募新兵,會減少我軍後勤上的壓力。”

“招募新兵倒是可以,但要具備相當的戰鬥力,恐怕要一個月之後。”朱永興盤算了一下,說道:“朕已經讓吏部挑選精幹官員前往山東,組織百姓儘快恢復生產。只要是能吃的,不管是種菜、種糧,都能緩解物資上的供應。另外,朕準備從民間再借錢糧,以支撐到作物收穫。”

滿清可以搶掠,明朝自朱永興開始,便一直實行有償的借貸,並以此建立起政府的信用,然後再以信用繼續借貸。一個是隻顧眼前,另一個是立足長遠,高下立分。

“啓奏陛下,是否欲頒民爵以示嘉勵?”郭之奇顯然對這個政策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爲這項舉措頗有賣官鬻爵的嫌疑。

朱永興沉吟了一下,說道:“如果有特殊貢獻,且品行端正、尊紀守法,朕覺得亦不爲過。”

“陛下所言甚是。”禮部尚書陳紹愉贊同道:“民爵只是虛銜,只爲彰顯其忠君愛國之行,微臣認爲可行。”

“雖是可行,也要慎重,不可氾濫。此事便由禮部、監察部、吏部共同商議,擬定章程吧!”朱永興此言一出,算是定下了基調,而民爵作爲將來與士紳抗衡的一個羣體,終於開始建立起來。

對於朝會,朱永興其實是不大重視的。什麼有本早奏,無本退朝。誰又不是神仙,重大的政策舉措哪能聽完便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但這是一個傳統,朱永興無力打破,只能做些改動,或者在複雜的事情上暫時不做決定。

說到底,朱永興並不想“金口玉言”,而是持着謹慎的態度,儘量三思而後行,與總理處和各部商議後再發佈政令。

“魏君重有奏摺,希望增派騎兵部隊。”朱永興有些爲難地皺起眉頭,“即便是龍騎兵,這消耗也比步兵要多上數倍,恐怕難以供應,起碼在短期內是力有未逮。”

騎兵的消耗確實驚人,如果是戰馬,差不多是步兵的五六倍;龍騎兵騎的是駑馬,消耗要少一些,但在目前來看,依然是有困難。(未完待續。。)

第9章 決戰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68章 正戰穩進第71章 局部——大局第5章 琉球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28章 封官兒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11章 結果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98章 我認得你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45章 大包圍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章 北愁南喜第25章 山東攻略第89章 勝利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0章 大勝第26章 提點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5章 寨子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80章 京師大亂第59章 援軍?援軍?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29章 破城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273章 潰敗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60章 歸藩之議第4章 攻城第11章 祖上榮光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74章 貪心不足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39章 聖意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66章 棄險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04章 報應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93章 戰馬論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69章 軟實力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26章 初涉殺場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78章 破路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36章 領悟
第9章 決戰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68章 正戰穩進第71章 局部——大局第5章 琉球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28章 封官兒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11章 結果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98章 我認得你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45章 大包圍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章 北愁南喜第25章 山東攻略第89章 勝利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0章 大勝第26章 提點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5章 寨子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80章 京師大亂第59章 援軍?援軍?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29章 破城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273章 潰敗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60章 歸藩之議第4章 攻城第11章 祖上榮光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74章 貪心不足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39章 聖意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66章 棄險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04章 報應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93章 戰馬論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69章 軟實力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26章 初涉殺場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78章 破路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36章 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