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
藍色的清朝疆土上劃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方塊。
土色的方塊上標註着『耕田』
……
【首先看一下乾隆朝的繁榮根本。】
【順治八年(1651)全國耕地面積不過二百多萬頃,到雍正二年(1724)就增加到六百八十多萬頃,至乾隆三十一年(1761),增長爲七百四十多萬頃。】
【耕田的擴大也使得土地農作物的品種和產量有很大增長。】
【而糧食生產的增長,除了耕田擴張外,也與新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有很大關係。】
……
在『耕田』上,兩個彩色卡通圖片貼在上面。
『玉米』:一個如棕魚形的苞子,苞上出白鬚垂垂,顆顆攢簇。
『紅薯』:一個如拳頭大小,皮紫肉白,根莖如芋的食物。
……
【中國從明代後期開始引進的高產作物玉米和紅薯,由於適應性強,不擇土壤,清代已在全國各地推廣。】
【這對於緩和人口增長對糧食供應的壓力有重要意義,也爲經濟作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此外,康熙時期推廣的稻麥連作制和雙季稻,也使得乾隆時期的糧食產量有了較大增長。】
……
{康熙康熙,吃糠咽稀。}
{沒紅薯玉米,乾隆一朝早崩了。}
{都是紅薯玉米的功勞。}
{我求求了,少看營銷號吧,紅薯是在乾隆晚年的時候才推廣種植的,這是個好東西,但對乾隆時期影響並不大。}
{主要還是因爲,康乾時期清朝的戰爭都爆發在邊關,內地穩定,康熙也大力推行雙季稻,再加上康雍幹三個皇帝也都算是明君,大修水利,這纔是導致康乾盛世。}
{而紅薯是產量高,但不耐儲藏,主要還吃米或者粟。}
{而且,沒有哪本研究清代的經濟史、生活史、人口史、農業史方面的書或研究,說清朝是以吃紅薯爲主的。你引用一個,我看看。}
{既然紅薯明朝就傳過來了,明朝怎麼不靠紅薯增加糧食產量?另外,紅薯土豆等各種外來糧食作物在清朝糧食的佔比不到7%}
{紅薯大約是萬曆那時候引進的,根本來不及大範圍推廣就陷入戰爭泥潭了……不然明朝不一定滅亡在李自成手裡。}
……
大漢·文帝時期
劉啓蹲在壠邊看着埋在地裡的紅薯。
“這玩意兒真有那麼大的作用?”
“還能延續一個朝代的滅亡?”
劉恆也看向地裡,淡淡道:
“杯水車薪罷了。”
“但百姓能吃飽,不會提着腦袋乾造反的事。”
“很有意思的是,但凡能幹出驚天動地大事業的。”
“都是那些吃不飽飯的人。”
劉恆看着地裡的紅薯,又想着另一件事。
這東西若真有那等產量。
那些徹侯會不會起別的心思呢。
雙目沉寂如水。
希望你們能拎清自己的位置吧。
……
大漢·景帝時期
當了皇帝劉啓,徹底知道了當初阿父的困難。
文景之治的光鮮其實是以貨幣與法規的被踐踏爲前提而大興的。
而這一切的緣由就是因爲糧食的產量……
爲了解放產量,就要對那些掌握勞動力的人退步。
“一道光……”
劉啓坐在席上,長嘆一聲。
“你不如給我一顆紅薯種子。”
“朕去好好琢磨琢磨呢……”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看着天幕若有所思。
隨後又一臉糾結。
衛子夫看着像是一臉便秘的劉徹,起了好奇心。
“陛下可是想到什麼不妥之處?”
劉徹糾結的看了她一眼,又看了一眼滿臉迷茫的小劉據。
最後又看了一眼一臉“傻白甜”的霍去病。
只能長嘆一聲:
“一切都是爲了大漢天下啊……”
隨即心神下沉。
……
大清·康熙時期
正在微笑的康熙突然一愣,隨即神識內觀。
『漢武帝:大清康熙皇帝,朕有一事不明,望請賜教。』
『這雙季稻……』
……
本來觀看天幕的皇帝突然一愣。
好傢伙!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啊!
讓後世子孫帶跑偏了!
雙季稻纔是最能把握住的東西啊!
隨後,又一次皇帝大潛水開始了。
復刻,開始!
……
【同時經濟作物也發展很快。】
一顆種子,從抽枝到成長,一直到成爲一顆顆雪白團子的過程在天幕中展現出來。
……
【這一時期,棉花種植遍及全國各地。】
【江蘇、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東都成爲重要的產棉區。】
【江蘇松江、太倉、通州地區,“每村莊知務本種稻者不過十分之二三,圖利種花者則有十分之七八”】
【直隸寧津“種棉者幾半縣”。】
【“保定以南,以前凡有好地者多種麥,今則種棉花”】
……
{蠢了……真是知識的詛咒,禦寒保溫也是提高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啊!不光是糧食啊!}
{……真把這事忘的死死的……}
{我只記得棉花不是本地產物,什麼時候進來的忘了。}
{好像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但大規模種植和推廣是在宋末元初。}
{不過這一時期也是棉花適應中國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過程啊。}
{什麼亂七八糟的,那玩意是海島棉、陸地棉,海島棉產於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羣島等大西洋沿岸羣島。}
{陸地棉起源於墨西哥,紀元前墨西哥人就已經開始栽培棉花用以紡織衣服毯子了。}
{一直到15世紀新航路開闢後,陸地棉和海島棉引種到歐亞非和北美洲,19世紀末葉,陸地棉傳入中國栽培。}
{但中國本身也有棉花,原來叫草棉,現在叫新疆棉。}
{新疆尉犁營盤漢晉墓地就出土了一百克的棉鈴殼的籽棉,經鑑定爲草棉的種子。}
{唐朝,草棉在新疆迅速發展。}
{然後19世紀,海島棉(長絨棉)傳入新疆。}
……
大秦。
嬴政臉色微變。
漢朝打通西域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明明我老秦家纔是西邊的祖宗!
“呼……”
嬴政幽幽吐了一口氣,輕車熟路的按下波濤洶涌的思緒。
“都記下來了嗎?”
馮去疾幾人齊刷刷看向蕭何。
蕭何:……
“臣記下來了。”
蕭何擦了擦額頭上沁出的汗珠。
頭一次知道了“朝堂險惡”
就靠我一人記啊?!
嬴政依然正襟危坐不動如山。
心中卻再次思索着。
西域等地已經封給六國了,這種子若是被他們先尋到該如何?
若是自己先派人去尋,那也是大海撈針徒勞無功。
嬴政眯着眼睛,淡聲道:
“讓劉典客放下手中一切事物,即刻入宮見朕。”
隨着門外的侍人退下,蕭何的心情也開始好轉起來。
好兄弟,你也得來陪我了!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又記了一張帛巾,轉頭交給霍去病。
“子胥,這事交給你了。”
霍去病拿過帛巾看了看,立刻摺疊好放進懷裡。
“放心吧陛下,我一定讓西域諸侯吐出實情!”
一旁的母子倆臉色怪異。
這聽着可不像什麼好話啊?
你要幹什麼?!!
劉徹滿意的拍了拍霍去病的肩膀。
“交給你,朕放心。”
“隨便你怎麼做!”
“朕只要結果。”
霍去病點了點,起身行禮道:
“臣先去辦事,陛下靜候佳音。”
劉徹擺了擺手。
“不着急,不着急。”
霍去病卻正色道:
“兵貴神速,知己知彼!”
劉徹聞言,笑着虛指兩下。
“行,那去吧。”
霍去病拱手退下。
劉徹笑着又看向天幕。
“真不知道還有多少驚喜在等着朕啊。”
……
天幕上,種種作物的生長過程與描像依次展現。
紫色的莖稈在田野中高挺直立。
……
【甘蔗種植分佈在臺灣、廣東、福建等省區,其中番禺、東莞、增城、陽春各縣,“蔗田幾與禾田等矣”,“白紫二蔗,動連千頃”】
……
淡粉色的漏斗花冠被修長翠綠的葉子合力託着。
……
【菸草的栽培最初在福建一省,康熙時已是“處處有之,不獨閩矣”。】
【種煙收益大,福建一省,“菸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
【廣西“種煙之家十居其半,大家種植一二萬株,小家亦不減二三千”。】
【陝西“城固湑水以北,沃土腴田,盡種煙苗”】
……
牆隙田垣旁,桑麻纖纖長。
男子在地裡拾着園蔬。
女子在一旁紡着紗絲。
孩童們與門外敲着果實。
……
【桑麻在浙江海鹽可謂“桑柘滿野”,“家家種苧爲線,多者爲布”。】
【柞蠶也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由山東傳播到陝西、貴州、遼寧等省。】
【花果、園藝也有發展。】
【無錫農戶“不植五穀,而植園蔬”,“冬菜一熟,可抵禾稼秋成之利”。】
【南潯鄉鎮居民“專務時鮮瓜蔬”,獲利三倍。】
【廣東以農田大規模種植果木,在如當地盛產龍眼、荔枝。】
【“順德有以稻田種者,田每畝,荔枝可種二十本,龍眼倍之”】
【番禺一帶,居民多以花果爲業,柑橘、橄欖、香蕉之屬,“連岡接阜,彌望不窮”】
……
大漢。
劉邦下意識的起身赤腳前走兩步。
呂雉也亦步亦趨。
兩人靜靜觀之,心中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感動。
“這是……歷代之功啊……”
劉邦突然伸手握住呂雉的手,呂雉下意識抽回一下,但劉邦卻死死握住不放手。
“娥姁……”
劉邦雙手合握住,直視呂雉的雙目。
“幫我。”
“幫我們。”
呂雉看着劉邦的眼睛。
那裡面是渴望、欣喜、希望。
她微微顫着嘴脣,輕聲道:
“你……看到了?”
劉邦嘴角慢慢揚起,越揚越大!
他一把將呂雉拉入懷中,大聲笑道:
“看到了!乃公看到了!”
“漢!唐!宋!明!清!”
“萬民以養天下!天子護佑萬民!”
“娥姁!我是對的!我是對的!”
“哈哈哈哈哈!”
“娥姁!天下大同啊!我們找到路了!天下大同啊!”
呂雉瞪圓眼睛被劉邦摟在懷裡,身體隨着對方搖擺。
ωwш◆ttκд n◆¢ Ο
她偷偷擡眼瞧着。
年輕了的劉邦滿眼的意氣風發!
一抹氤氳不知不覺染上雙頰。
她下意識的翹起嘴角,輕聲呢喃道:
“那可…太好了…”
……
大唐。
李世民突然緊張起來。
“這是治世毋庸置疑……”
長孫皇后也神色緊繃。
“所以……能找到盛世崩塌的根本原因了嗎?”
李世民輕輕的點頭,又搖了搖頭。
“盛世皆爲人治,但人治不離農耕。”
“天下田地是有限的。”
“除非脫離田地限制,不然……”
看了這麼久,李世民也摸到了點東西。
一些還是圍繞在土地。
……
【而農業生產向商品生產轉化也正是乾隆時期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以蘇、鬆地區爲例,明中葉以後棉田不斷擴大,到清初,“植木棉多於秔稻”。“太倉、嘉定、震澤、寶山四州縣,地處海濱,向來多種木棉,生計全在於棉”。】
【至少從明中葉以後,種植棉花的收益,已成爲當地人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從種稻爲主,到植棉爲主的轉變過程,正是農民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的過程。】
【農民熱衷植棉,是因爲棉花有廣闊的市場,植棉比種稻收益大。】
【糧食生產也走向商品化,一些地區之所以成爲經濟作物的專業區,原因之一就在於有湖、廣、川的充足而價廉的商品糧供應,所謂“湖廣熟,天下足”,正是這種寫照。】
……
大宋·神宗時期
趙頊看着天幕裡種種行業的興盛,大約曉得了點什麼。
“還是老問題……”
變法。
趙頊坐在石墩上,無奈的笑着自言自語道:
“亂世要變法,盛世也要變法。”
“亂世變爲求生。”
“盛世變爲破舊。”
若不變,亂則死,盛則敗。
“易,不易。常易也。”
……
【而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也爲手工業的發展準備了條件。】
【江蘇、浙江、河北、山東、四川、廣東等地的棉織業都開始有很大發展。】
【如江寧一地,“乾嘉間機以三萬餘計,其後稍稍零落,然猶萬七、八千”。】
【蘇州則“比戶皆織,不啻萬家”。】
【杭州“機杼之聲,比戶相聞”】
【同時,自乾隆二年(1737)宣佈開放礦禁以後,銅、煤、鐵、金、銀、鉛、錫、硫磺等的開採都大幅度地增長,從業人員大量增加,礦場規模不斷擴大。】
【因此鐵的開採和冶煉也有了很大發展。】
【如佛山鐵鍋,體輕質堅,其聲如木,所制刀斧刃器,鋒利耐用,遠銷國內外,有“佛山之冶遍天下”之稱。】
【除此之外,直隸的唐山、邯鄲,東北的撫順也都有比較發達的冶鐵工業。各種小作坊更是遍及全國。】
……
大明·宣德時期
朱瞻基越看越難受。
他捂住心口,咬牙切齒。
若不是那個畜生……
大明怎會盛極而衰啊…
“可惡……可恨!”
……
大清·雍正時期
雖然有點不滿意,但雍正也勉強舒緩了眉頭。
“還是要以農爲本。”
雍正揹負雙手望着天幕。
“朕還要提高生產呢。”
“沒時間搞這些歪門邪道。”
……
【另一方面,官、私手工業生產,無論是冶鐵、鑄錢、造船、製陶等行業,都需要取得充足而價廉的燃料。】
【這些情況都刺激了煤礦的發展。】
【而基於煤炭,陶瓷業開始蓬勃發展。】
【景德鎮除官窯外,民窯有二三百處,窯戶有幾千家,“工匠人夫不下數十餘萬”。號稱“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
【除景德鎮外,全國各地還有不少地域性的陶瓷生產中心,諸如廣東的佛山、山東的博山、江蘇的宜興等都久負盛名。】
【佛山鎮的石灣,向以生產陶瓷器具著稱“其陶遍兩廣,旁及海外之國”】
【其餘製茶、製鹽、制船、製紙等行業,全部都在興旺昌盛。】
【其產物不僅在當地行銷,而且把市場擴展到全國各地,乃至“運販西域南洋”,“行於九域,施及外洋”】
……
大明。
老朱微微皺起眉頭。
“四民之業,士之外以農爲最貴。”
“天下萬民,士工商賈,皆賴食於農!”
“農爲天下本務,工商皆末。”
“怎麼天幕話裡話外的意思是要以商爲尊?!”
“這不是倒反天罡嗎!”
“逐利之人,從不安分!”
馬皇后白了他一眼,給他倒了杯水,沒好氣道:
“你先看完再說好不好?”
朱標則若有所思。
他記得,那位宣德皇帝的情景也與此大差不差啊。
……
【由於商品流通範圍日益擴大,商業資本空前增長,明代已經出現的徽商、晉商、陝西商、江右商、閩商、粵商、吳越商等商人集團,在清代更加活躍。】
【隨着農業生產中僱傭關係的發展、包買主的活躍、經營地主的出現。】
【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也在乾隆時期緩慢增長。】
【但當時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封建經濟。廣大百姓還是過着自給自足的耕織生活,城市也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
【封建地主經濟十分強大,控制着整個城鄉的經濟活動。】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階級關係呈現出錯綜複雜的局面。】
【而伴隨着乾隆本人的各種主觀操作。】
【乾隆盛世,也成爲了清朝歷史的頂點。】
【也成爲了清朝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