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D級·得一分】
……
{明白了,拿左宗棠拉分呢!}
{你就說這一分拉不拉得起來!Looking My Ass!}
{?ass?}
{左宗棠有點過於逆天了,在那個年代,而且是晚清背景下,依然可以將兵力投送到兩千七百公里之外,並且打贏。}
{左宗棠是真正的危難當頭的國之棟樑。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英雄。可惜,中法之戰時就沒了。}
{對曾國藩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對左宗棠的評價基本都是正面的。}
{左宗棠的一句外交名言就是“外交無非三種方式,戰、守、和,能守和能和的前提是能戰。”}
{明清的敗亡都有一個共同點,不是沒有人才,是真的有心報國,無力迴天。}
{當你在清末試圖救國但是失敗後你的結局:林則徐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子太傅,諡號“文忠”}
{左宗棠享年七十四歲,清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張之洞享年七十二歲,贈太保,諡文襄。}
{當你在明末試圖救國但是失敗後你的結局:……}
{清末是盡力局,明末是坑比局。}
……
大秦。
“這一分……”
嬴政想着那一大片疆土。
想着缺失千年又重歸中國。
想着軍民一體合作。
“這一分……非同小可啊。”
劉邦揣着袖子,不正經道:
“要是沒那些連戰連敗,只這一項都夠保慈禧光緒身後名了。”
“可惜,捺不住慈禧非得送大禮……”
嬴政瞥了他一眼。
“你覺得慈禧傻?”
劉邦搖搖頭,認真道:
“相反,臣覺得她很聰明。”
“但太聰明瞭。”
“聰明過頭的人腦子裡是沒有智慧的。”
“而治國,最不需要的就是聰明。”
嬴政眼睛一眯,手扶於腰間劍柄上。
“那你覺得寡人聰不聰明?”
劉邦發誓。
他要是李世民那通往之能,一定一腳將前一瞬的自己踹飛!
“陛下非常人也。”
“不可世間言所能概括!”
嬴政點點頭。
“明白了,你罵朕不是人。”
劉邦:……
嬴政!彼其娘之!
……
大漢·宣帝時期
“清朝還是體量大啊。”
劉病已對於左宗棠的行爲很有好感,至於清廷……
李鴻章就是簡略代表。
“嘴裡是勉圖恢復,將來斷不能久守,說着東南海防比西北塞防更重要。”
“心裡指不定怎麼想的呢。”
許平君看着天幕,對於這些什麼大官小官與朝代也有了些許瞭解。
“都是一樣的認爲,西域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愈棘。”
他們主張維持新疆現狀,停撤西征清軍,“其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但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並不耽誤。”
劉病已抱着孩子,冷笑一聲道:
“無非是骨頭軟,怕了!”
“左宗棠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根據清朝局勢,若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國退寸而寇進尺。”
“甲午之戰在李鴻章手裡打成什麼樣子。”
許平君不懂打仗,這話也搭不上,於是轉了個話題道:
“你說,明末時期明廷該怎麼操作才能活下去?”
劉病已想着崇禎騷操作就腦袋疼。
然後……
聊天羣內。
『漢宣帝:@崇禎帝,咸豐怎麼操作,你就怎麼操作。』
『傳首九邊、片刀魚膾、還有死在流軍和清軍手裡沒有人收屍……』
『你也真是夠離譜的。』
……
大明。
“……嘎吱嘎吱……”
沒人提朱元璋也就自己淡化了。
這有人提老朱的火氣也是立刻上來了。
“他媽的!”
“丟人丟到家了!”
朱元璋臉都羞紅了。
馬皇后倒是看得開,安撫道:
“嘿呀,這丟什麼人,誰家不出幾個混賬東西。”
“西漢不是也有漢成帝嗎,東漢也有桓靈啊。”
“清朝那是同治早死,要不指不定出多大亂子呢。”
“別總看人家好,也看看人家壞。”
朱標在一邊聽得滿臉怪異。
這話有毛病嗎?
沒毛病!
但怎麼聽怎麼感覺哪裡不對勁。
尤其是說這話的人……
娘一定是被爹帶壞了!
朱元璋一邊哼哼唧唧的聽着,一邊看着清帝們的“接力戰”
他也不忍了。
『明太祖:@崇禎帝,我去你xxxxx,你個xxxxxx……』
……
大明·崇禎時期
朱由檢一臉木然。
自打他的好哥哥在羣裡開了先例。
這裡面就讓那羣野豬皮搞得烏泱泱亂糟糟的。
現在好了,太祖也勾出來了。
“眼不見心不煩。”
朱由檢直接退出羣,看着天幕。
想着漢宣帝的話,唸叨着:
“是啊……朕還是太要臉了……”
“當皇帝怎麼能要臉呢?”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掩飾性的喝水。
明太祖是厲害……
羣裡一段是限制兩百字吧?
瞧瞧這一會兒功夫吧。
八段罵出去了。
個個都帶髒字。
“明太祖的書讀的還是挺好的。”
胤禛冷不丁聽到這一句,摸不着頭腦。但還是接話道:
“確實,虛心受教,還能舉一反三。”
“若是能念上書,恐怕成就也不一般。”
康熙嗯了一聲,沒說話。
明太祖這罵人功夫在哪學的呢?
民間嗎?
……
大清·光緒時期
光緒再一次慶幸自己的盤點還沒完。
同時慶幸這鍋不用自己背。
然後,天幕上浮現一句讓他心驚膽戰的話。
……
【制度建設:百日維新。】
【關於甲午戰爭之後的改革,長期存在一種固化印象,即將1898年的百日維新與甲午年的慘敗直接聯繫起來,視百日維新爲甲午之敗的反思與挽救。】
【這種印象漏掉了極重要一環:1896到1898年這三年,清廷中樞其實也在推行改革,這個推行者主要是光緒皇帝。】
【百日維新是對甲午戰爭失敗的迴應,不如說是對“甲午後改革”失敗的迴應。】
……
大清·太宗時期
皇太極眼前一亮,隨即又暗了下去。
對於皇帝的志氣他表示欣慰。
但對於皇帝的結局他表示不看好。
“但凡成功,也不會有慈禧量中華之物力之言……”
布木布泰拉着他的手安慰着:
“最起碼那孩子也做出努力了不是。”
皇太極扯了扯嘴角,硬憋出一句。
“也是……”
“就是希望他的努力不要像崇禎皇帝那樣……”
崇禎皇帝也很努力啊。
……
【當《馬關條約》簽字的消息傳回國內,朝野輿論譁然。】
【半數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一大批京官包括總理衙門、國子監、內閣、六部、翰林院等和部分宗室貴胄,或上奏朝廷,或聯名上書,反對批准條約。】
【在京各省舉人或參加京官領銜的上書,或單獨上書,紛紛要求拒和,對清廷批准和約形成強大輿論壓力。】
【臺灣在京師任職的五名官員葉題雁、李清琦、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聯合上書都察院,強烈反對割讓臺灣,代表了臺灣人民的心聲。】
【他們表示“夫以全臺之地使之戰而陷、全臺之民使之戰而亡”,“與其生爲降虜,不如死爲義民”。是爲臺灣五舉子上書。】
【康有爲聯合各省舉人一千三百名,舉行集會,發起有名的公車上書,反對割地,主張遷都抗戰。】
【而甲午戰敗後,光緒也痛定思痛,在看過上書之後。】
【他認爲三十餘年的洋務自強改革失敗了,敗在改革程度太淺,改革力度太小,改革速度太慢。】
【他要加大力度!】
……
大清·雍正時期
雍正冷眼看着。
“加大力度?”
慈禧在那杵着呢,你加大力度找死嗎?滿朝有你幾個人?
地方督撫有幾個聽你的?
除了一顆心是好的,屁用沒有。
你不是改革力度太小,你是改革阻力太大!
況且……
“改革亦或奪權。”
“還猶未可知呢。”
……
【按光緒帝對甲午慘敗的反思,甲午後改革應該包括四項核心內容:一、軍事改革,採用西法練兵,包括陸軍與海軍。】
【二、財政改革,採用西法整頓財政並發展工商業(鼓勵開礦)。】
【三、教育改革,採用西法變更學制,拋棄科舉設立學堂。】
【四、興辦鐵路創設郵政,效仿歐美列強大搞基礎設施建設。】
【除了第四項得到部分落實外,前三項改革皆未能夠按照光緒帝的意志推行。】
……
大唐·德宗時期
“你肯定成功不了啊……”
李適看得明白。
清朝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比較複雜,但將衰、兵弱、器窳則是不爭的事實。
他又不是不懂兵事。
選將之道不同用將之道,那是貴新不貴陳,用賤不用貴。
欲在戰爭中戰而勝之,就必須不拘資格選拔將才,用這些新的將領替換那些已經明顯落伍的舊將領,然後再由這些新將領各自訓練新兵若干。
但是!
就跟大唐滿地藩鎮一樣。
“朝廷要收束地方權力,使地方督撫實際權力大爲縮小。”
“而中央對地方也缺乏實際控制力。”
“不然也不會弄出什麼東南互保。”
所謂中央集權只是有名無實。
其總體表徵是朝廷與地方權威一併流失。
朝廷無法控制地方,地方無力效忠中央。“
“這種情況下,練出的兵指不定是誰的呢。”
……
大宋·神宗時期
趙頊看出來了。
“這大清上下個個身懷絕技!”
改革是你這麼改的?
每一個牽扯的利益關係都是無比龐大。
“雍正只是改一個吏治就困難重重。”
“你這何止是改吏治。”
軍、財、教、路。
這一整個是打算重新開國啊。
……
【當時清朝已日益熟諳西方世界,明治維新、華盛頓、拿破崙與彼得大帝爲他們提供了可能的模式以借鑑。】
【倡導改革的中文期刊與說教類歷史著作蔚爲盛行,一邊大力推崇昔日的西方思想家,一邊以波蘭、土耳其、印度等國領土遭割據、經濟被摧毀、政治上受欺凌的歷史爲鑑,警示中國。】
【此時,西方列強又再次向清廷強索經濟與居留特權,使清朝的政權更危如累卵。】
【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光緒帝決意表現得像一位獨立自主的統治者,爲國家利益採取行動。】
【他一直在努力學習英語,對中國面臨的道路,無疑具有比幾位先帝更寬廣的視野。】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光緒頒佈一系列非比尋常的上諭,史稱“百日維新”。】
【雖然上諭所提出的改革案大抵承襲自1895年公車上書的內容,但改革理念如此清晰連貫,並由皇帝主動提出、全力支持,這是史無前例的。】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老神在在的有一搭沒一搭道:
“你看着吧,這小子指定整出什麼幺蛾子了。”
朱瞻基也摸着點天幕的脈門了。
但凡開始誇了,就說明後面要搞大事了。
而根據後面八國聯軍裡慈禧和光緒的形勢……
“爺爺,這小子不會是發動政變失敗了吧?”
朱棣笑着拍了拍他手臂。
“行,不傻哈。”
朱瞻基強忍住翻白眼的衝動。
這脈絡清晰的就差扔在我臉上了,還能猜不到?
現在唯一猜不到的是……
他怎麼失敗的呢?
……
【因應維新方案的實行,朝廷進行了幾項重要人事改組。】
【甲午戰爭後的李鴻章被撤去了總理衙門的職務。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也因在維新運動改革範圍上謹小慎微而被罷黜。】
【包括康有爲在內的若干改良派,則被拔擢至軍機處或總理衙門任職,參贊機要,直達天聽。】
【1898年初,康有爲上了一道摺子,請求皇帝在中央開設制度局,作爲維新變法的總司令部。】
【制度局下面,設十二個專門分局,負責各項維新事宜。】
【地方則開設民政局與新政局,負責將新政落到基層。】
……
大漢。
劉邦都看笑了。
“步子太大,觸及利益太多,容易舊勢力死命反撲。”
“除非有大軍權,不然還是要慢一點或者多一點安排安撫舊勢力。”
“光緒有那個心,可手腕不夠。”
決策機構纔是權力的核心,而不是執行機關。
執行機關只能中飽私囊,但決策權在上邊。
你現在要把決策機構打成清一色?
那底下的中飽私囊一旦曝光不就廢了!
“商君也不會起手就是幹翻所有人啊。”
信譽還沒立起來就砸人飯碗。
是會要命的。
……
【光緒對康有爲開制度局這一建議頗感興趣。】
【如前言,甲午年之後,光緒對改革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但始終無法依賴既有的官員系統將這些想法變成現實。】
【他無法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新式軍隊,無法整頓財政分割地方督撫掌控的稅源,也無法廢除科舉建立新式學堂體系,甚至無法將自己專講西學的主張寫進詔書。】
【而康有爲提議開制度局,意味着打造一套圍繞着皇權運作,可以讓光緒如臂使指的新官僚系統。】
【所以,皇帝迅速將康的奏摺下發給總理衙門討論。當總理衙門深知此事關係重大而故意迴應遲緩時,光緒又屢次動怒,責令總理衙門必須限期拿出意見。】
【慶親王奕劻只好去頤和園求助。慈禧向奕劻交底:“既不可行之事,只管駁議。”】
【於是,在拖了一個多月之後,總理衙門拿出了一份冗長的討論報告,對康有爲的建議做了逐段批駁。】
……
大明·嘉靖時期
朱載坖覺得自己還是讀書少了。
朱厚熜就很直白了。
“這小子不會是朱允…惠帝託世吧?”
這手法跟朱允炆一模一樣的!
這項舉措若獲實施,那就是將架空自中央到地方的現有行政機構。
啥事沒幹,上來先把舊官體系一鍋端了!
你這個變法要是不受到朝廷上下的集體抵制,那才見鬼了呢!
朱厚熜看到那什麼親王去找慈禧,就明白這事兒廢了。
“光緒的手腕過於稚嫩,這種權利人事改革變動,不和總理衙門等核心機構的親王重臣捆綁,還將他們推到改革對立面。”
“那怎麼可能成功?”
“你可別學他。”
朱載坖扶了扶頭盔。
不對啊,你當初不也這麼做的嗎?
朱厚熜好像知道他想什麼。
一拂塵抽他腦門上。
“朕那是變法嗎?”
“朕那是奪權!”
“蠢。”
……
【因爲制度局行不通,康有爲轉而建議在內廷開設懋勤殿。】
【清代歷史上有過開設懋勤殿的先例。但此事的本質,慈禧、軍機處與六部衙門洞若觀火,同樣沒有結果。】
【除了制度局與懋勤殿,康還曾將新機構的名號換作“置散卿”“議政局”等,皆是沒有結果。】
【1898年的9月,新政宣佈啓動已有足足三個月,光緒所期望的改革局面仍遲遲沒有動靜。】
【光緒決定乾綱獨斷,不再與軍機處和總理衙門衆大臣商議,直接宣佈開設懋勤殿。】
【開殿第一事。】
【未做任何預備性部署,光緒直接宣佈了一份大規模裁併冗署冗官的上諭。】
【僅中央就裁除了:詹事府、宗人府的宗丞、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內務府(裁一半)】
【京城閒散衙門被裁撤者不下十餘處,連帶失業者近萬人,朝野震駭。】
【下達大裁員諭旨的第二天,禮部主事王照寫了一道奏摺,彈劾禮部堂官懷塔布等人扣押自己的摺子,不將之呈遞給皇帝。】
【光緒勃然大怒,將禮部六位堂官全部罷免。】
【而在罷免禮部六堂官的第二天,光緒破格任命改良派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四人爲軍機章京,讓他們參與新政。】
……
{這四人中,譚嗣同對康有爲執弟子禮,楊銳、劉光第的背後是湖廣總督張之洞,林旭的背後則是直隸總督榮祿……光緒是會找人的。}
{emmm……我讀書少,誰能告訴我變法是這麼變的嗎?}
{光緒希望變法,希望能放權,而這裡有一定原因是他從來沒有過實權,所以尷尬的地方來了。}
{如果光緒沒有實權,那麼他變法大概率失敗。}
{如果光緒有實權,那麼大概率他沒有變法的動力。}
{日本維新變法是傀儡天皇帶着維新派把實權將軍給推翻了,這其實是小概率事件。}
{畢竟……他也不能“弒母”啊}
{所以有人替他動手了……}
{他這玩意兒在那個時代背景沒有一絲成功的可能性,既得利益者不可能爲部分革新方案可能削弱清朝的統治權力。}
{同時支持光緒的改良派似乎極易臣服於英法兩國的壓力,也容易受其影響。}
{……艾瑪,清朝這個爛攤子看得腦袋疼,趕緊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