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
幾名“奇裝異服”的外國人在清朝官員的陪同下漫步在已經壓實的黃土路上。
陪同官員指着四周,微微仰頭,神情裡盡是驕傲之色。
爲首洋人四處觀察,臉上是一片驚訝。
身後的幾名洋人,或是仔細觀察、或是奮筆疾書、或是快速描畫着。
而在一行人的周圍。
貧瘠乾瘦,衣衫襤褸的百姓驚惶的看着一行人。
……
【英國使團一登上中國的土地,馬上就看到了觸目驚心的貧困。】
【接待的官員僱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國使團的船上,爲英國使團端茶倒水,掃地做飯。】
【英國使團注意到這些人“都十分消瘦”】
【“在中國普通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
【“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着喝”】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不知爲什麼。
突然有一種莫名的羞恥心。
明明這些都是待客之道……
但偏偏從字裡行間內看出一絲難掩的驚訝和……不屑?
“……就像居高臨下……”
就像勳貴蔑視賤民一樣。
劉啓則抱着肩膀,嗤笑道:
“還什麼乾隆盛世?”
“看這些百姓!哪有身處盛世的樣子!”
……
【因爲清朝官員送來的食物過多,並且“有些豬和家禽已經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國使團把一些死豬死雞從“獅子號”上扔下了大海。】
【岸上看熱鬧的百姓一見,爭先恐後地跳下海,去撈英國人丟棄的食物,“洗乾淨後醃在鹽裡”】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
【“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絕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
【“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沿岸靠近倫敦的兩個城鎮)兩岸的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
大唐·玄宗時期
“哈!盛世?”
李隆基真是氣笑了。
“這要是盛世,那我開元盛世又該怎麼算?”
“盛中之盛嗎?”
李隆基從金絲木榻上扶膝起身,漫步於廷內,雙手平舉。
高聲道: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這才叫盛世!”
“百姓富纔是真的富!”
“朕信了你的邪!”
“你還藏富於民?呸!”
“文景之治時,百姓也都富裕的不得了!”
“家家戶戶都騎馬,而且全騎雄馬!”
“誰要是騎雌馬或者小馬都會遭到衆人嘲笑!”
“你還盛世,哼!”
李隆基挺直身板,蔑視着乾隆盛世。
……
{幹隆年間的糧食總產量創了歷史最高,但人均下來,卻處於歷史落後水平。}
{傳統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提高生活水平,而是儘可能多地養育人口。}
{即使增加人口是以降低生活水平爲代價換取,國人也心甘情願。}
{而中國傳統社會人口增長的速度往往高於糧食生產水平的提升速度,幹隆年間這一特徵表現得更爲明顯。}
{一方面,人口繁庶歷來是統治成績和國家實力的最有力證明,另一方面,人口增長也帶來了方方面面的問題。}
{清代糧食總產量居歷史之冠,人均卻是最低。}
{《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記載,歷代糧食人均佔有量,秦漢爲九百八十五斤,隋唐爲九百八十八斤,宋代爲一千四百五十七斤,明代爲一千一百九十二斤,而幹隆年間,僅爲七百八十斤。}
{以前也一樣,總GDP很高,但是人均就………看着很富有,其實底層……}
{今年開始不已GDP爲尊了,應該會有改變了。}
……
大唐。
李世民皺眉苦思,又回想天幕裡描述的乾隆“盛世”
終於恍然大悟。
“傳統農業社會的巔峰養活了超大規模的人口。”
“但是人均糧食產量不行卻導致生活貧困!”
“再加上地少人多!”
“這就是乾隆盛世的困境!”
“是農業社會的困境!”
“是王朝的困境!”
“所以要開啓工業社會?!”
……
天幕上。
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
一隻只“白藕”在河面上起伏。
兩岸的百姓該洗衣的洗衣,該挑水的挑水。
挑水回去的路旁,也會有幾簇“藕節”從土裡伸出。
像是奮力“生長”着。
沒人在意那些“藕節”
只有一名洋人坐在不遠處的樹下,記錄着一切。
……
【約翰·巴羅說:“在京城一地每年就有近九千棄嬰……我曾經看見過一個死嬰的屍體,身上沒有系葫蘆,漂流在珠江的船隻當中。人們對此熟視無睹,彷彿那只是一隻狗的屍體。而事實上如果真的是一條狗的話,也許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
……
{孩兒塔喲,你是稚骨的故宮,佇立於這漠茫的平曠,傾聽晚風無依的悲訴,諧着鴉隊的合唱!你是幼弱靈魂的居處,你是被遺忘者的故鄉。}
{人口膨脹的太快了,從唐代的極盛四千萬,到清代的三億人。}
{人口已經接近環境承載力的極限。}
……
天幕上。
貧寒飢困的百姓蹲在牆角吹着寒風。
一牆之隔內。
臉色紅潤、身體肥碩的貴人正在吃喝玩樂。
百姓麻木的眼睛盯腳下,蜷縮着。
……
【而百姓的悲慘生活則與清朝官場的奢侈腐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清朝官員對於吃飯真是過於奢侈了。他們每天吃幾頓飯,每頓都有葷菜許多道。”】
……
炎漢·靈帝時期
劉宏看着這十分熟悉的一幕,下意識打了個寒顫。
他抱住自己,幽幽道:
“……黃巾啊……”
衆人也想到了黃巾。
但順着“黃巾”往上一捋!
他們赫然發現乾隆的種種手段已然將清朝打成鐵桶一片。
劉備看着天幕裡的種種,嘆氣道:
“若沒有外力因素……”
“這個天下就會在這片死水中一直沉寂下去。”
“穩定……”
“真穩定。”
但這種穩定真是對的嗎?
殿內的某些人開始思考着。
……
天幕上展示着大清京城附近的冰山一角。
如虎如狼的吏員衝着破財的茅草屋,將屋內的男丁拉扯走。
身穿公服的小吏拿着鞭子抽打着骨瘦如柴的縴夫。
……
【官員們強迫大批百姓來拉縴,拉一天“約六便士的工資”,但是不給回家的路費。】
【許多百姓並不想要這份工資,拉到一半往往連夜逃跑。】
【爲了找到替手,官員們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從牀上拉出來加入船隊。】
【兵丁鞭打試圖逃跑,或以年老體弱爲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幾乎沒有一夜不發生。】
【“看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
【“他們還總是被兵丁或什麼小官吏的隨從監督着,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彷彿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
……
大清·乾隆時期
“夠了!”
乾隆拍案而起。
衣襬飄動,步履急促。
他指着天幕,喉嚨上下滾動着,頷下白鬚抖動。
牙縫裡迸出幾個字來。
“只有朕如此嗎?”
他突然放聲怒喝道:
“就只有大清如此嗎!!!”
“朕給他們飯吃!給他們衣穿!”
“你還想要朕怎樣?!”
乾隆厲聲着,他此時就像急於尋求認可而不得的孩子。
語氣激烈而放肆。
“文景!貞觀!開元!仁宣!”
“這些盛世就沒有路死白骨!朱門酒肉嗎!”
“朕養的是幾萬萬人!”
“幾萬萬!”
“你讓他們坐在朕這個位置上,你就保證他們比朕做的更好嗎?!”
“你能保證嗎?!”
“能嗎!”
幹清宮內像被按住時間一般。
寂靜無聲。
片刻後。
乾隆緩緩睜開眼睛,神色又恢復到冷漠無情。
“召軍機大臣們前來議事。”
他無視了跪倒一邊的永琰,只是似陳述、似教導、似自語。
“兩言相對,大清顯得一片亡國景色。”
“英國人,將要蠢蠢欲動了。”
……
天幕上。
高高的壁爐架上點着幾支白色的蠟燭。
將屋裡伏案書寫的人影映照得影影綽綽。
白色羽毛筆在紙張上滑動。
一連串字符排列而出。
馬嘎爾尼認真的書寫着。
而隨着他的筆尖滑落,書文含義也隨着歷朝的文字而翻譯過來。
『我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接觸過中國人,那些人看起來都很正常。』
『在菲律賓羣島、巴達維亞、檳榔嶼,和其他我們東印度公司屬地。』
『中國移民的誠實跟他們的溫順和勤奮一樣出色。』
『他們的發明創造的聰明似乎也跟學習模仿的精確一樣出色。』
『然而,生活在自己國家的中國人,卻遠沒有海外中國人那樣活潑自然,也缺乏創造力。』
隨着文字的展現,他一路上的見聞也如走馬燈般展現着。
『他們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更膽小,同時也更冷漠、麻木和冷酷。』
……
炎漢·光武帝時期
劉秀望着天幕,一言不發。
劉莊呆坐一旁,喃喃自語着:
“不該是這樣的……”
“不該是這樣……”
“這不是盛世景象……”
劉秀平靜道:
“乾隆做到了。”
“清朝皇帝做到了。”
劉秀不否認天下百姓的生活不能一致。
他也是刀山火海里殺出來的。
但也因此,他更知道這個天下的底色應該是如何的!
一如《詩經》那般……
熱烈、蓬勃、充滿生機。
“他們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片土地上的大多數都。”
“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些人的性格。”
劉秀藉助天幕裡洋人的視角,將自己也放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上冷靜分析着。
“道德觀念和行爲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所左右。”
“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華夏土地上的百姓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比在別處的華夏百姓受到更大的扭曲。”
“他們把安靜、順從……”
“扭曲成冷漠無情……”
劉莊焦急萬分卻又無計可施。
“那就這麼看着?”
劉秀顫了顫嘴脣,輕聲道:
“除非……再造乾坤。”
“不然,無計可施。”
……
天幕上。
馬嘎爾尼寫着一切所見所聞。
他按照風俗和品性、宗教、政府、司法、財產、人口、賦稅、文武官員的等級和制度、商業和貿易、技藝和科學、水利、航行、語言等方面。
詳細記載着他對中國情況的“考察”。
『中國官員對水壓、光學原理、透視法、電氣等漠不關心,看不懂也不在意地球儀、行星儀、氣壓計,卻對漂亮的歐洲花瓶和瓷器充滿了興趣。』
『他們的醫學水平非常低,很難說是一門科學。』
『這裡沒有公立醫學院或者教師,沒有相關科學教授,全國沒有正規的醫師聯合團體或協會。』
『完全不知道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從未做過人體解剖,也沒有絲毫概念去探尋這些知識。』
『並且,存在大量的梅毒患者。』
……
大漢。
“難怪……難怪……”
劉邦突然唸叨了兩下,又閉口不言。
呂雉與劉盈、小劉恆奇怪的看着他。
此時的劉邦與尋常時大不相同。
或者說,沒人見過這種模樣的劉邦。
此時的他好像脫掉枷鎖的囚犯。
一股精神上的恍然自內向外的散發出來。
“原來如此……”
天幕說兩千年的帝制時代結束了。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笑了。
“果然啊……”
“以民爲本纔是正道。”
周厲王逃亡在彘,史稱“彘之亂”。
彘之亂後,政權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掌,稱爲“共和”。
其含義,爲共同執政。
那麼其含義就很顯而易見了。
劉恆新奇的看着。
這是從未出現,也不可能出現的情景。
劉啓蹲在一旁,心悅誠服道:
“這位開國之君可真不得了。”
“阿父,你真的說對了。”
“天命即是民意,民意也是天命。”
“他將天命復歸還於民意……這……這……”
劉恆接過後半句,怡然自得的捋須道:
“除非華夏陸沉,蠢動鹹滅。”
“不然……”
“天命不絕……”
“舍一家,活天下!”
“此等氣魄,亙古未有啊!”
劉恆開始期盼起來了。
“朕真想見見……”
……
大漢·武帝時期
“人民……”
劉徹嘴裡嚼着這幾個字。
“共和……”
他回想起後世子孫曾說過的一句話。
“人民萬歲……”
劉徹感覺自己要長腦子了。
他雙手摁着兩側太陽穴,嘴裡不停唸叨着。
“這是……以民爲本嗎?”
“是嗎?”
……
大明。
朱元璋盯着天幕半天。
最後笑了。
“哈哈哈哈哈!”
“乾隆費勁心思!”
“最後你不還是忘了嗎!”
至於什麼毒不毒的……
梅花他就知道!
梅毒?不清楚。
……
大明·嘉靖時期
朱厚熜大約知道這梅毒是個什麼玩意了。
“孝宗……”
他孃的這東西弘治時期就傳進來了!
“來人吶!快來人!”
排查!
一定要排查!
……
天幕上。
馬戛爾尼伸了伸腰,看着桌子上散而不亂的紙張。
又提筆寫上最後幾段話。
『目前的中國是一小撮韃靼人對三億多中國人的徹底獨裁統治。』
『自北方滿洲韃靼人最後征服以來,至少在這過去的一百五十年,沒有發展和進步,甚至在後退。』
『而在我們科技日益前進時,他們和今天的歐洲民族相比較,實際變成了半野蠻人。』
『它從令歐洲人羨慕的文明昌盛之邦,變成了悲慘落後之地。』
……
{馬可波羅書裡的盛大宏觀,不存在了。}
{但那裡的黃金與蜜,依然閃爍着光澤。}
{馬戛爾尼書裡還寫着,中國的科學遠遠落後於歐洲,僅具備非常有限的數學和天文學知識。}
{天文學從明末開始走向現代化之後,又在清朝再次退化了。}
{乾隆跟雍正一樣,喜歡標榜“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雍正大約是兩句都做到了,乾隆在中後期也就只能做到前半句了。}
{乾隆堅決打壓來自民間的任何主動申訴或抗爭,不給予人民任何主動保護自己的權利,還通過強化理學宗法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並且把統治特權置於一切民生政策之上。}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最後的結果就是官僚集團缺乏道德理想,投機主義和機會主義成爲主流。}
{面對官僚士紳的壓迫,人民缺乏任何有效的申訴和防衛手段。}
{只有極少數貪腐特權案件會偶然暴露在皇帝面前,官僚士紳們絕不會因此吸取任何積極的教訓。}
{皇權、官僚特權、宗法族權成爲壓在人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是勳貴、官僚、地主士紳們享樂的盛世,對普通人而言它不僅不是盛世,反而是一個煉獄。}
{把晚明時期到達中國的傳教士們記錄的中國,與幹隆年間到達中國的英國使團的記錄進行對比,可以看出中國在經過明清換代以後發生的巨大變化!}
……
大秦。
沉默。
咸陽宮內是無盡的沉默。
在座幾人俱都可稱爲當世人傑。
但在天上的一幕出來之前,無有一人感覺不對。
嬴政緊緊盯着洋人所寫的一切。
原本習以爲常的情景此時在腦海裡卻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如此的扎眼。
他又回想起與劉邦的爭論。
回想起歷朝歷代自秦至明時的變化。
回想着這幫洋人帶來的種種“異物”。
他突然陷入到一股茫然之中。
歷朝歷代的發展真的有變化嗎?
好像只是帝王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
千百年來在廣闊的土地上……
一直重複着爭當皇帝?
嬴政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皇帝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你們別想太多。
什麼世界史,我有那能力寫嗎?
中國史我都沒搞明白呢。
……
這章算伏筆吧。
畢竟帝制時代是算到溥儀退位的。
若是看到退位以後沒了下話,我怕他們嘔死。
所以也算是給老祖宗揭開一絲未來的縫隙。
給他們看一眼結尾。
……
…這一頓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