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四五 要有榜樣

林君弘笑着,親自泡茶,給兩個兄弟各自來了一杯,說道:“其實我們心裡都清楚,厄齊爾並不想脫離帝國獨立,他在藏地施行的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得到帝國的支持,否則,他的統治也會受到挑戰。”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厄齊爾在藏地實行了非常激進的公有制度,這是超前的思維,比之李自成那類農民起義者的‘均田免賦’要更進了一步。雖然很激進,但這些政策之中並不包括屠殺。

大量的舊貴族和黃教僧侶只是失去了生產資料,還並未完全失去影響力。這些人有些逃到了帝國或者周邊國家境內,有些隱忍在藏地,無時無刻不想恢復舊秩序。

帝國安全局從未放棄與這些人的聯絡,只是沒有做出實質性的支持。這一點,李君威甚至和厄齊爾在通信之中明說了。

帝國不反對他對藏地的激進統治,所做的一切工作,只是爲了避免他失敗之後,這片土地落在野心家手裡或者爲次大陸的那些敵人所趁。

正是因爲帝國的默認的態度,次大陸上兩個與藏地直接接壤的國家,印度斯坦帝國和莫臥兒王朝,都沒有膽量大規模的支持藏地那些舊勢力。

林君弘繼續說道:“我們實際上也知道,厄齊爾所做的一切,也不會對帝國實現真正的威脅。無論是實力上還是地緣政治上。”

李君華點點頭,而李君威意味深長的笑了笑,沒有表態。

厄齊爾所做的一切真的不會造成威脅嗎?他不這麼認爲,當然,從實力上來講,確實如此。藏地雖然疆域廣闊,但卻是高原環境,本身就不適合發展工業和農業。人口的承載能力也是極爲有限的。

自從唐末那次小冰河時代來臨,青藏高原上氣溫降低,種不了小麥這樣高產經濟作物之後。就已經註定,從自然稟賦上,青藏高原不會再產生一個類似吐蕃那樣對大陸造成巨大沖擊力的國家。

一個農業小國永遠不會是工業大國的對手,無論那個農業國的制度有多麼先進。

但問題是,思想這種東西不是刀劍和人,它會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出去,正如帝國崛起之後,平等、博愛、法治等思想正在迅速傳播開來一樣,厄齊爾所施行的政治,產生的思想也會傳播開來。或許厄齊爾不會成功,但這個政權已經有了紅色的底蘊,而紅色的思想註定會是對帝國這樣一個二元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巨大挑戰。

林君弘繼續解釋說:“我最近也在研究藏地的厄齊爾政權,政權初期的瘋狂已經漸漸消弭。正如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王朝所經歷的那樣,建立初期的紅利正在漸漸消失,官僚體制也會逐漸的僵化。

當初支持厄齊爾的那批人現在大權在握,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物質享受,而這是厄齊爾一貫主張嚴控的。尤其是最近幾年,不僅是官僚體制,就連最基本的牧場農莊都出了問題。由此看下去,厄齊爾這個政權是不能長久的,我甚至可以斷定,厄齊爾本人如果死了,那一切都會灰飛煙滅。”

說着,林君弘從厚厚的資料裡抽出了薄薄的三五張紙,作爲佐證。李君華兩兄弟看了一眼,都很詫異,因爲這被林君弘單獨抽出來,最爲重視的資料,竟然不是來自理藩院、安全局這類帝國的藩政、情報的職權部門,而是來自帝國的農業部。

厄齊爾對帝國表現出的恭順態度,並不僅僅是爲了求得帝國的政治支持,他需要的東西也很多。

比如政權建立的前七八年來,厄齊爾政權最重要的官員將領都是從理藩院體系的歸化學堂裡帶走的,大部分都是低級外藩的妾生子、幼子這等沒有繼承權,但又受過教育的人。這是藏地第巴政權的初始班底,之後就主要是厄齊爾從解放農奴中挑選的人加以培養出來的。

而最受厄齊爾重視的還是農牧業上的合作,畢竟藏地是以畜牧業爲主的生產模式。厄齊爾所做的一切,不只是給予藏地百姓自由和法治,還想給予他們更幸福的生活,這就需要更厚實的物質基礎。

厄齊爾政權每年都會從理藩院控制下的牧場引入大量的牛羊種畜,讓藏地那些雜畜已經逐漸被產奶能力更爲好的牛羊所取代。

而在農業上,藏地也推廣帝國農業科學院培養的青稞品種。帝國也派遣不少農業技術人員入藏援助,而林君弘專門取出的這份資料就出自這些派遣人員之手。

這些派遣人員發現,同樣的品種的青稞,在藏地的畝產就低了很多,無論如何改進耕田、施肥,都是無用,而且畝產越來越少。一開始他們認爲是耕作方式和氣候環境的差異,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同樣的品種,同樣的地段,產量仍然相差了不少。

而引入的數據是在西寧綏靖區取得的,這是帝國唯一一塊位於青藏高原上的綏靖區,與厄齊爾控制下的土地直接接壤。兩塊土地,一塊屬於藏地的集體農莊,一塊屬於西寧綏靖區的生產旗佐。最遠相距不過三十里,採用一樣的種子,一樣的耕作技術,甚至連耕種的農夫都是以藏民爲主,但是產量相差很大,西寧綏靖區的試驗田的畝產超過了藏地集體農莊三成還要多。

其實不光是青稞種植,在畜牧業上的產出差別之大更爲明顯。

李君華看了這些資料,立刻就明白過來,這已經不是農業問題、技術問題的範疇了,而是屬於制度問題。

厄齊爾在藏地施行的集體農莊和集體牧場制度,雖然保證了政權的穩固,但因爲是吃大鍋飯,農民和牧民的生產積極性連年下降。幹多幹少一個樣的情況下,誰願意多幹呢?

只不過因爲改制的緣故,即便是現在較爲低效率的生產組織方式,也比農奴制下擁有更高的生產力,所以厄齊爾和他的夥伴對此並不太重視。

李君威卻知道,厄齊爾的政權源於他那簡單的理想,恰好,帝國的支持讓他有了實現理想的空間。這個政權本質上就是一個意外罷了。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厄齊爾的政權只是一個理想,建立在厄齊爾本人,最多包括幾個親信的威權之上。他們沒有一個成熟的組織來昇華、繼承這個理想。他和他的手下仍舊是鬆散的,這不是一個有信仰的組織,也沒有建立成體系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厄齊爾的一腔熱血正在被消磨,早晚就化爲烏有。

這個政權的光明在於現在,他們的未來非常昏暗。但這並不意味着厄齊爾做的一切沒有意義,他註定會成爲這個時代的先驅,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就算被拍在沙灘上,也不能否定它曾掀起時代的滾滾洪流。

李君威支持厄齊爾,也只是把他的一切當成一次規模巨大的實驗。他不認爲厄齊爾會成功,只是希望讓理論和實踐可以相互印證,成爲未來的一塊基石。

因此,李君威很警惕林君弘做出的分析,他很擔心這個傢伙會給李君華這個決策者造成一種假象,認爲藏地的厄齊爾第巴政權並非牢不可破,而是一推即倒的。

“所以,君弘哥的意思是動武?”李君威眉毛一挑,儘可能平淡的問道。

林君弘哈哈一笑:“哈哈,當然不會,老三你也不用緊張。我只是希望在疆土法理和外藩處分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兩邊都妥協妥協。”

如果不想改變藏地的疆域界定,就要打掉厄齊爾的政權,實現對藏地的直接統治。但如果不想做這件事,那在外藩處置上,就要給予厄齊爾的政權一個特殊地位。

李君華問:“君弘是有見解了嗎?”

林君弘笑道:“皇上,你也知道,我很少摻和理藩院的事,對藩政也不是太熟悉。或許也正是因爲如此,我有些旁觀者清的優勢,這段時間我仔細考慮過,心裡確實有一些想法,只是不成體系,也未必合用,今天也沒有外人,拿出來分享一下。”

李君威也一直在這件事上猶豫,隨着不歸奴案的公開化,藩政改革這件事已經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可問題是,這已經超出了李君威當初的預想。

按照李君威當時的設想,這一次藩政改革只是針對內疆區的外藩,而對西疆、遠疆和北疆都只是進行調整,並不改變其本質。比如土爾扈特,完全在廣袤的哈薩克草原上爲其尋找一塊水草豐美的牧場,遷移過去。畢竟,那些真正的邊疆區還是非常需要外藩所擁有的軍事力量支持。

可問題是,在李君華的眼裡,外藩就是外藩,要做到一視同仁。

李君威親手製造的問題,卻沒有提前準備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他人生第一次遇到,所以很不適應。

“君弘,明說就是。”李君華示意不用拘謹。

林君弘說道:“這件事我們討論的很深刻了,藩政改革的目的已經很明確,我們的目標不是消滅貴族階層,不光不消滅帝國勳貴,也不消滅外藩貴族。我們真正要做的其實就是民地歸還罷了。建立對帝國所有疆區的直接統治,給予全體國民一樣的待遇,對嗎?”

“這一點毋庸置疑。對外,我們故意模糊想要的結局,是爲了政策上可以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國內的資產階級和邊疆區的外藩貴族都不知道我們的底線。但是我們三個之間,可以很明確,我們要的就是民地歸還。”李君華再次重申自己的態度。

所謂民地歸還就是奪取貴族階層對基層的統治,帝國的建立,誕生了很多的軍事貴族,這些軍事貴族組成的元老院和勳貴階層仍然是帝國政治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這批勳貴只有很少的法律特權和經濟特權,擁有專屬的元老院這種政治特權。但卻並未有領民和領地,相反,外藩貴族雖然受到衆多限制,卻存在領地和領民。

這一次藩政改革就是把土地和百姓拿回帝國手中。

林君弘繼續說道:“既然如此,藏地的厄齊爾政權就沒有消滅的必要性。在這次藩政改革中,中樞有人唱白臉就有人唱紅臉。同樣,外藩之中,有人做反面教材就有人要做正面的榜樣。”

目前來說,唱紅臉的是皇帝,唱白臉是裕王李君威,畢竟最終收拾局面是要李君威出面的。而外藩之中,察哈爾王阿布奈必然是反面的教材。

“你的意思是,讓厄齊爾做所有外藩的榜樣?”李君威問道,他想了想,說:“這基本不可能。”

“只是表面上的榜樣罷了。實際你我都清楚,現在的藏地名義是上外藩,本質上還是藩屬國,我們還未建立對藏地的直接統治。厄齊爾現在不能離開帝國的支持,所以只要裡子不變化,他在表面上就會配合帝國的工作。”林君弘解釋說。

李君華道:“具體呢?”

“首先就是改個名字,單獨建立一個烏斯藏綏靖區,給厄齊爾政權的那些人換個官名。其次,讓厄齊爾完善藏地的法理基礎,比如現在他把藏地的農田、牧場和礦藏收爲了他的政權,而這次直接讓他明確所有土地屬於帝國。當然也只是表面工作罷了。”林君弘說。

雖然只是表面工作,但是推廣向帝國的外藩就是實質剝奪了。李君威說:“雖然厄齊爾很有威權,但是我們要明確的是,他手下的那些人未必願意。”

“這好辦,進行一次清洗就可以,厄齊爾應該很清楚,藏地的一切都源於他的絕對權威。剷除異己這種事,他未必不會去做。而且厄齊爾已經發現,他的政權正在慢慢腐敗,我想他也不想等到他蒼老到走不動路,他的政權千瘡百孔的時候再收拾局面吧。”林君弘笑着說。

李君華表示了贊成:“他應該也知道,他的手下有問題吧。”

章一七四 內遷之路章四四八 白教章七七 詹姆斯之子章四五 突然襲擊章六二 考試製度章四六一 移民科章一六五 大決戰章十五 興師章三四七 頭大的麻煩事章四一二 聖人章八 陷城與築城章三八八 高喬人的出路章八 陷城與築城章九五 出征章三八六 工事章六 軍制章二十 鄭森章二二零 終案與體面章一九五 各方章七二 清繳章三五八 舊事章二 三路齊奔寧古塔章一八七 瑞典章六四 兵力和戰局章九七 關原之戰 中章四二零 緊急事態章二五 安排章六二 進軍章九九 條件章一三六 五路北伐章四九四 操縱章十九 烘乾窯章四四一 棋盤章十二 問罪章四一七 索菲亞的智慧章三七 颶風計劃章四零四 說服章四六 談判章一三二 查案章一六八 末路窮途章一一二 急轉直下章三八 山東本地義軍章三七一 反抗章五九 休止章七二 定性章九五 天皇章四九 以勢壓人章三八六 戰鬥章一零一 幕後章一二七 別了,東印度公司章三六七規矩章一一三 利益章四一六 真誠的敵人章五 長梢弓與穆什克特章一六零 兌子章十四 成棟反正章二八七 新的方向章十 擁抱世界章一三七 準備章一六四 轉守爲攻章一八三 普魯士的覺醒章九 進擊的巡航艦章六十 永寧寺碑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迫戰章二九四 還是談判吧章六 搶人搶炮搶船章九一 呼倫貝爾章四七 陸軍登陸章一零二 臺北與金礦章一一七 英法戰爭章一六四 俄羅斯輪盤賭章三四三 以打促和章四一二 聖人章一四零 撒煤章三三 覺悟章十六 國姓的手段章三三七 暗鬥章二一四 大熱門章三三八 南美的日本人章十三 包庇章三四六 曼城鐵路章一五三 津疆聯動章八一 糧食海章二十四 艦隊接觸章九零 琉球章一四三 瘋狂章一六八 勸降寧古塔章三八二 一個屁章八八 學堂章十 對抗章一 進軍章一八三 清理商屯章一一一 聲東擊西章二一 西蒙斯章一九七 更大的意外章三六四 安排章一八二 裁軍減支章一三七 準備章二六 見好就收章三五五 新計劃
章一七四 內遷之路章四四八 白教章七七 詹姆斯之子章四五 突然襲擊章六二 考試製度章四六一 移民科章一六五 大決戰章十五 興師章三四七 頭大的麻煩事章四一二 聖人章八 陷城與築城章三八八 高喬人的出路章八 陷城與築城章九五 出征章三八六 工事章六 軍制章二十 鄭森章二二零 終案與體面章一九五 各方章七二 清繳章三五八 舊事章二 三路齊奔寧古塔章一八七 瑞典章六四 兵力和戰局章九七 關原之戰 中章四二零 緊急事態章二五 安排章六二 進軍章九九 條件章一三六 五路北伐章四九四 操縱章十九 烘乾窯章四四一 棋盤章十二 問罪章四一七 索菲亞的智慧章三七 颶風計劃章四零四 說服章四六 談判章一三二 查案章一六八 末路窮途章一一二 急轉直下章三八 山東本地義軍章三七一 反抗章五九 休止章七二 定性章九五 天皇章四九 以勢壓人章三八六 戰鬥章一零一 幕後章一二七 別了,東印度公司章三六七規矩章一一三 利益章四一六 真誠的敵人章五 長梢弓與穆什克特章一六零 兌子章十四 成棟反正章二八七 新的方向章十 擁抱世界章一三七 準備章一六四 轉守爲攻章一八三 普魯士的覺醒章九 進擊的巡航艦章六十 永寧寺碑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迫戰章二九四 還是談判吧章六 搶人搶炮搶船章九一 呼倫貝爾章四七 陸軍登陸章一零二 臺北與金礦章一一七 英法戰爭章一六四 俄羅斯輪盤賭章三四三 以打促和章四一二 聖人章一四零 撒煤章三三 覺悟章十六 國姓的手段章三三七 暗鬥章二一四 大熱門章三三八 南美的日本人章十三 包庇章三四六 曼城鐵路章一五三 津疆聯動章八一 糧食海章二十四 艦隊接觸章九零 琉球章一四三 瘋狂章一六八 勸降寧古塔章三八二 一個屁章八八 學堂章十 對抗章一 進軍章一八三 清理商屯章一一一 聲東擊西章二一 西蒙斯章一九七 更大的意外章三六四 安排章一八二 裁軍減支章一三七 準備章二六 見好就收章三五五 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