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六四 兵力和戰局

能說服林士章和自己步調一致,李明勳心中長出一口氣,這意味着,社團可以減輕極大的壓力,旁的不說,現在社團和南明朝廷還在蜜月期,不具備佔據瓊州的法理基礎,等到滿清打下瓊州再收復佔領,那只是激將之法,作不得真,就算瓊州是一塊不亞於臺灣的肥肉,也需要時間才能消化。

處置完了瓊州之事,李明勳感覺再無後顧之憂,去了統帥部,專心處置大陸戰場的事情,統帥部佔據了香港市政府的最頂層,參謀人員已經在諾大的會議室裡構築了一個巨大的沙盤,上面囊括了大半個中國,紅藍兩色箭頭針鋒相對,血色陣線犬牙交錯,戰爭從未停止過。

其實,在臺灣的時候,陸軍就對大陸戰場的形勢向元老院做了彙報,每隔一個月就彙報一次概略,當然還有海陸兩軍的軍備情況,可以說,李明勳很清楚自己手裡有多少籌碼,也知道自己的盟友是什麼德性,更清楚敵人的實力。

在擴軍之前,陸軍的野戰兵力就有四個野戰營,一個騎兵營和兩個炮兵營,在去年得到鉅額資金之後,陸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擴編,編列了六個野戰營,騎兵炮兵各兩個營,但一年時間,既不夠這些新營伍獲得合格的士兵,兵工廠也生產不出足夠的武器,所以只有三個野戰營和一個炮兵營處於能作戰的狀態,即便是這三個野戰營也是從原有的營伍之中抽調軍官,把大本營精銳的開拓、守備營老兵加入其中。

除了這些主力部隊,各行政區還利用自己的財政擴編守備營、大隊,來彌補轄區內士兵被抽調的缺額,目前香港就有兩個守備營。

但並不是所有的野戰營都能參加大陸的戰事,永寧行政長官區需要一個野戰營作爲預備隊,瓊州剛剛派遣了一個,新的呂宋行政區,更是需要一個野戰營和一個騎兵營協助,目前真正能歸統帥部調配的只有四個野戰營和兩個炮兵營,以及專門防禦香港的兩個守備營伍。

算上直屬部隊,兵力大約有一萬兩千人左右,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呂宋參戰的營伍,老營伍中三個在李明勳麾下,其中兩個已經改編成了燧發槍營。

在下一個財政年到來之前,統帥部不會獲得新的營伍,下一個擁有參戰能力的野戰營會被派遣往呂宋作戰,鎮壓那裡造反的天主教徒。實際上,這也是陸軍養軍的手段,派遣兵馬去呂宋,軍費自然由呂宋那邊來出,花的都是當初的戰爭公債。

相對來說,社團的陸軍力量擁有了在大陸作戰的能力,但大陸廣闊的戰場上,形勢也在急劇的變化着。

整體來說,江南崩潰之後,東南沿海的閩浙一帶都是保持了相對安靜的局面,但實際上,這是因爲滿清志不在此的緣故,弘光政權失敗之後,東南迅速出現了魯監國和隆武朝廷兩個政權,兩個政權針鋒相對之後,暫時分出了勢力範圍,衢州、處州等浙江四府基本歸了隆武朝廷,剩下的就屬於魯監國了。

兩個政權雖然同屬朱明,但卻完全不同,隆武朝廷繼承的是弘光的遺產,大量的江浙士紳、官宦聚攏在其麾下,也被大部分的省份所承認,而魯監國只有浙東一地,團結的卻是中小士紳,大量啓用生員、秀才這類地位較低的讀書人,倒也顯的朝氣蓬勃。

魯監國政權誕生之際,有過一段時間缺乏自我認知,或者說自不量力,其麾下的主力是水師,迫切的希望通過長江,奪取南京這個政治意味十足的城市來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結果卻是遭遇了無情的慘敗,即便當時多鐸早就帶着八旗班師回朝去了北京,而江南百姓因爲剃髮令而掀起大規模的反抗浪潮,魯監國政權也是不敵綠營。

第一波進攻江南,從淮北撤回來的原登萊水師損失殆盡,第二波進攻,沈廷揚和舟山水師幾乎全軍覆滅,自此,魯監國政權認識到了自己的實力,不再異想天開的進攻江南,而是選擇渡過錢塘江收復杭州,打下更多地盤,拿到更多的餉源地,畢竟魯監國只有寧紹臺三府,一年六十萬的賦稅,實在養不起十萬軍隊,可惜的是,魯監國政權根本不具備進攻能力,僅僅能與錢塘江對面的綠營兵保持微妙的平衡。

圍繞錢塘江,雙方打了一個來回,渡江的明軍被擊潰,反擊到錢塘江南岸的綠營一樣被全殲,雙方就隔着江對峙,陷入了僵局,一直到博洛率領主力攻掠閩浙,纔打破了這個僵局。

按照情報分析,這一波進攻,魯監國根本擋不住,對杭州的攻掠把積攢的糧餉和軍械損耗殆盡,而敗軍對浙東的橫徵暴斂又讓其民心盡失,十萬大軍完全是架子部隊,沒有一個合格的盟友,社團不可能和魯監國一起防禦浙東,儘管他們看起來很強大。

實際上,在這方面,朱家的兩位當權者是難兄難弟,隆武朝廷的境況一樣惡化。

滿清入關以來,一直有一個秋冬工事,一直以來,都是如此,春夏悶熱的時候在北方休整,積蓄糧草,秋冬涼爽,南下進攻,每一次都能奪取數省,把戰線前推數百里,從如果進京,到阿濟格攻掠關中、多鐸南下江南,都是如此,隆武元年的冬季,滿清沒有理會內鬥不停的魯監國和隆武政權,因爲滿清知道,他們無力北上,滿清額重點在湖廣,在南明最強的一支精銳,順軍。

順軍被阿濟格擊敗之後,整體上歸順了大明兩廣總督何騰蛟和湖北巡撫堵胤錫,但順軍也徹底分裂,李過、高一功爲主成立忠貞營,全心全意去抗清救國,與高一功有些過節的部分闖軍、左鎮兵馬成立忠武營,而那羣在湖廣投降滿清又反正的兩面派,以袁宗第爲首,則是陽奉陰違,延續順軍的系統,公推李自成的弟弟做了首領,明軍本身就不團結,除了忠貞營之外,在湖廣燒殺搶掠,完全的流賊做派,極不得人心,因此在滿清大將勒克德渾的攻擊下,全線大敗。

袁宗第爲首的當年李自成中軍再次投降,然而這次他們遇到了老奴第九子巴布泰,這個傢伙把投降的順軍首領殺了個乾乾淨淨,雖說不少營伍保住了,並且在勒克德渾夏季撤兵後發動了反擊,但湖廣的局勢已經崩潰了。

最重要的是,湖廣的戰事讓隆武皇帝把最後一絲力量投入其中,卻什麼也沒有得到。

實際上,南明幾個皇帝中,隆武天子算是比較聖明的君主,也爲南明抵抗運動做過努力,但最終付諸東流,隆武天子在登基之後,也算是積極抗清,在無法團結魯監國政權的情況下,其也沒有專心內鬥,而是選擇進攻已經淪陷的江西。

隆武的意圖很明確,只要打下江西,就能和湖廣連接成片,從私心來講,實力強勁的順軍勢力可以制衡鄭氏一族,有利於皇權穩固,而從公心來講,這個計劃一旦成功,就可以順江南下威脅江南,因此,隆武皇帝號稱五路北伐,全力進攻江西。

或許是感覺時不我待,從沈猶龍那裡強奪的二百萬兩白銀被隆武皇帝全盤扔進江西的戰事之中,畢竟江西沒有什麼八旗兵,主力都是綠營,但就是這幾營綠營兵,就讓隆武朝廷束手無策,其中關鍵在於,前線掌兵的將領幾乎都是鄭家的人,其中以鄭彩和鄭鴻逵爲主。

實際上,當初保衛江南,鄭芝龍是出了全力,鄭藩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如今鄭藩除了施福一脈,幾乎都是新兵,所以戰鬥力並不強,鄭鴻逵作爲鄭芝龍的弟弟,在前線一直是打打停停三心二意,完全沒有進展,但是鄭彩本就心向朝廷,又在鄭藩中相對獨立,一度擊敗江西綠營,但終究後勁不足,而隆武朝廷手中的精銳,從雲南、兩廣來的精兵,終究還是損折在了贛州。

如此半年鏖戰下來,隆武朝廷的錢糧耗盡,最強一波的攻勢被瓦解。

這就是兩大明國政權的現狀,滿清尚未主動進攻,他們就把好不容易積蓄的力量消耗殆盡,如今是軍心民心盡失,糧食軍餉全無,除了各自有用十萬左右土匪兵之外,幾乎是一無是處。

而此次攻掠閩浙的博洛率領的滿清兵馬不是多麼強大,因爲此次是夏季出兵,博洛麾下僅僅只有萬餘左右的八旗兵,雖說麾下有總兵十幾個,但兵馬卻只有不到兩萬,總體來說,博洛麾下有三萬精兵,但從以往的事實來看,南下之後,這支部隊會隨着大量明軍的投降而滾雪球一般的起來,等到了福建的時候,總歸不少於七八萬人,無論鄭藩投降與否,總歸不是隆武朝廷能阻擋的。

而目前得到的消息是,鄭藩的情況很不穩定,有投降的可能。

按照統帥部參謀們的說法,兩個政權都已經失去了拯救的必要,頂多可以把視爲核心的皇帝、監國陛下救出來,至於兵馬、地盤,那是不要想,如果硬要參與到浙江、福建的戰事中去,結果是必敗,區別只是這萬餘精兵和執政官閣下與哪位朱明皇室死在一起顯的更爲壯烈罷了。

但是李明勳明白,南明朝廷的兩位殿下是絕對不會接受社團好心的,他們會投奔隸屬於自己的軍鎮,無論其是否忠誠強大,在兩位殿下眼裡,做其他武勳手中的傀儡也比投奔社團要強。

其實統帥部的參謀們把此次社團參加大陸戰局的重心放在了廣東,最基本的目標是香港和瓊州不容有失,香港有構築接近完成的棱堡工事,沿着深圳河東西擺開,固若金湯,瓊州離大陸雖近,到底有海峽阻隔,有海軍在,就不會有大風險,至於進取,則完全看滿清的動向。

如果博洛一路打到廣東,收攏隆武和魯監國兩大政權的潰兵,或許要有十幾萬人,那時候只有死守香港了,但考慮到滿清的出兵規律,博洛很可能不會進入廣東,那個時候,可以視滿清兵力而做文章了。

對於浙江,統帥部只希望舟山不容有失,而對於福建,統帥部一直有爭議,那就是社團有沒有實力阻止鄭藩投降,李明勳認爲可能性不大,鄭芝龍投降可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早有預謀,在原本的歷史上,博洛大軍還在浙江攻掠,鄭芝龍就把守衛關卡的幾部兵馬全員撤到了身邊,以兵馬和水師和博洛談條件,以至於發現鄭藩投降的隆武皇帝沒有任何反應,只顧着逃往贛州。

對於這麼一個老謀深算的人,就算社團要提前下手,也是有些無從下口的感覺,而李明勳早就通過私人渠道告知曾櫻鄭藩有二心,但石沉大海,至於隆武朝廷與社團聯合,從鄭藩奪權的計劃更是被隆武皇帝拒絕了。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鄭芝龍投降與否根本不重要,但是鄭家的水師絕對不能投降,或者說,鄭家的水師是絕對不能爲滿清所用的,這就是社團的底線。

隆武二年,五月底,富陽縣。

博洛頂着烈日來到了錢塘江畔,手搭在眼前,觀察着江面,只見錢塘江大量河牀裸露,龜裂成片,而河中央只有淺淺的河道,不少明國百姓在江中站立洗澡,顯然情報是真的,錢塘江天險消失,正是渡江的耗時間,博洛微微點頭:“渡江吧。”

隨着博洛一聲令下,以原江北四鎮編列的綠營兵前鋒開始全線渡江,繼而是江南提督麾下兵馬,最後是八旗兵馬,博洛望着自己麾下這支延綿十餘里的強軍,心中道:“東番李賊,殺我父兄,待滅了隆武、魯逆,自當上門討你首級!”

香港的李明勳聽聞了博洛渡江的消息,不再猶豫,把香港之事交給了陸軍提督高鋒,親自率領艦隊北上。

章一零一 元老院和擴軍章六五 擴張章一四三 瘋狂章二一 無愧於心章四五 軍紀章二九九 常任理事國章八二 抵達北美章三五八 舊事章一四七 重逢章三九八 落子章二四四 海戰就是個熱鬧章一七二 請降章二二 廣州章三四五 父子兄弟章六四 滑稽的考試章一三二 誠意章二一 無愧於心章一五零 需求章一九六 三思而行章一九六 三思而行章四九六 直接介入章一五九 帝王心術 下章二十二 夫人的未雨綢繆章三三 千里追擊章三六 八百萬銀子章二一零 粉絲營銷章六九 林慶業章一一八 長期的內戰章十七 認罪章十七 事態章五五 獻女章一零七 轉向,戰列線決戰章四九五 大籌碼章六五 新的挑戰章七三 經略章一二一 淘金章四六九 公私兼顧章四五二 日本公主章一六四 死亡之路章二十 君度的風流章三六 江南崩局章十六 割地以酬章三七二 革新派章一七八 夷兵兇猛章八七 長崎事變章四四零 說服章四二 移陛滇京章六一 公車上書章四四零 宗教歸化章六六 居中調停章三四一 卑微的想法章七十 裁決朝鮮章三 結義章二二八 分析章九三 元老院分家章四四 加勒比海盜章一八九 嶽樂的選擇章一五零 推動章三四八 政治的邏輯章二十 鄭森章一零九 爪哇海戰 四章二六 見好就收章三七六 浪子營章四七 前所未有的戰爭章八三 主力戰艦章一一九 歸途有變章一八七 各方章三二 佈局江南章八七 政策章八七 全面挑戰章一五八 帝王心術 上章十六 割地以酬章七一 鄭芝龍的結局章一八八 新王章三十 戰犯們章四五二 我殺我自己章三七零 獎勵章一九一 租界問題章一零八 爪哇海戰 三章五一 利益交換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正名章七二 安化公主章八五 對局勢的判斷章一九四 赦免忠嗣團章二十 破局章一二一 淘金章一四四 活路章五 私心章九七 豬與金礦章一七四 內遷之路章二七九 沉穩的人也會衝動章一五四 幫扶對接章九七 關原之戰 中章六七 抗清御虜統一陣線章十九 橫掃清水師 大發橫財章一零六 商人的覺悟章二七零 都是人精章一五三 津疆聯動章一八九 刺殺章四十 下馬威
章一零一 元老院和擴軍章六五 擴張章一四三 瘋狂章二一 無愧於心章四五 軍紀章二九九 常任理事國章八二 抵達北美章三五八 舊事章一四七 重逢章三九八 落子章二四四 海戰就是個熱鬧章一七二 請降章二二 廣州章三四五 父子兄弟章六四 滑稽的考試章一三二 誠意章二一 無愧於心章一五零 需求章一九六 三思而行章一九六 三思而行章四九六 直接介入章一五九 帝王心術 下章二十二 夫人的未雨綢繆章三三 千里追擊章三六 八百萬銀子章二一零 粉絲營銷章六九 林慶業章一一八 長期的內戰章十七 認罪章十七 事態章五五 獻女章一零七 轉向,戰列線決戰章四九五 大籌碼章六五 新的挑戰章七三 經略章一二一 淘金章四六九 公私兼顧章四五二 日本公主章一六四 死亡之路章二十 君度的風流章三六 江南崩局章十六 割地以酬章三七二 革新派章一七八 夷兵兇猛章八七 長崎事變章四四零 說服章四二 移陛滇京章六一 公車上書章四四零 宗教歸化章六六 居中調停章三四一 卑微的想法章七十 裁決朝鮮章三 結義章二二八 分析章九三 元老院分家章四四 加勒比海盜章一八九 嶽樂的選擇章一五零 推動章三四八 政治的邏輯章二十 鄭森章一零九 爪哇海戰 四章二六 見好就收章三七六 浪子營章四七 前所未有的戰爭章八三 主力戰艦章一一九 歸途有變章一八七 各方章三二 佈局江南章八七 政策章八七 全面挑戰章一五八 帝王心術 上章十六 割地以酬章七一 鄭芝龍的結局章一八八 新王章三十 戰犯們章四五二 我殺我自己章三七零 獎勵章一九一 租界問題章一零八 爪哇海戰 三章五一 利益交換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正名章七二 安化公主章八五 對局勢的判斷章一九四 赦免忠嗣團章二十 破局章一二一 淘金章一四四 活路章五 私心章九七 豬與金礦章一七四 內遷之路章二七九 沉穩的人也會衝動章一五四 幫扶對接章九七 關原之戰 中章六七 抗清御虜統一陣線章十九 橫掃清水師 大發橫財章一零六 商人的覺悟章二七零 都是人精章一五三 津疆聯動章一八九 刺殺章四十 下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