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二七日先搞班委會

真臘與暹羅兩國,最具有競爭力的對外出口產品就是大米了。

但帝國的糧食是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在南洋地區,就有呂宋和九龍兩個行省是產糧地,尤其是九龍行省,在與真臘、廣南兩國劃定邊界之後,幾乎完全擁有了整個湄公河三角洲,幾十年的改良和發展,早就成了稻米生產基地。

僅僅是一個九龍就可以滿足長三角、珠三角和馬來亞三地因爲種植經濟作物、人口暴增帶來的糧食缺口。其餘的不足,呂宋行省基本上也能滿足。

南洋這些國家,糧食最大的競爭力就在於價格低廉,但是爲了保證帝國農民的利益,帝國會對進口的糧食徵收一定的關稅。而真臘和暹羅兩國的糧食價格優勢,與擁有大半個爪哇島的馬打藍蘇丹國一比就不夠看了。

但問題在於,帝國需要真臘和暹羅的市場,這就需要兩國開國。這本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帝國的工業產品一股腦衝入兩國,就會造成兩國大量的貴金屬外流,從而產生劇烈的社會問題,引發政治變動也是可能的。

因此,貿易差額就成爲了問題,爲了減少貿易逆差,就必須調整雙方的貿易往來,那麼給予兩國稻米配額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李君威的意思就很明確了,既然藩屬國與帝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而且需要解決的貿易問題越來越多,那麼索性建立一個全面性的解決機制,不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那麼,由此建立一個經濟合作組織那就順理成章了。

當經濟合作組織建立起來,那都是東方朝貢體系內的國家,大家談談政治也就合情合理了,那麼這就變成一個政治經濟組織,而朝貢體制本質上就是中華安全秩序,接受中國保護,免受外國侵略,但是各國和各國的鄰國全都加入了這個新的組織,那就相當於實現全面的和平,相互之間也無法侵略擴張了。

那這又是一個集體安全組織。經濟、政治、軍事上全面的合作,這不就是一個同盟國體制,一個以帝國爲主導的同盟國體制,就是一種全新的中華圈秩序。

而這個同盟國體制與朝貢體制的區別在於,至少在表面上,各國都是平等的,在各國民族主義崛起的情況下,同盟國體制也更爲被各國接受,其進步性和預見性也就可以展現。

顯然,李君威把自己的理論闡述到這裡,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南洋這一範圍,而是重新架構帝國在東方的秩序。以一種科學的、合理的、公平的新秩序,取代原來不平等的、混亂的舊朝貢秩序。

這也就是李君威說爲什麼這是一個長久戰略的原因,帝國與各藩屬國之間好說,但藩屬國之間卻也存在着齷齪,這纔是最難解決的。

“你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李君華看着自己雄心滿滿的弟弟,感慨說道。

李君威笑着說:“皇上啊,皇上,二哥啊,二哥。我要是不幹點大事,我當這個理政王大臣幹什麼?天天在辦公室裡喝茶,和那羣蟲豸一起搞政治?那多沒有意思啊,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折騰,小人物有小的折騰,我作爲你的弟弟,怎麼着也算個大人物了,就要有大折騰。”

李君華輕輕點頭:“隨你折騰,隨你折騰。”

對於自己的弟弟,作爲皇帝的李君華是充滿信任的。而且就剛剛李君威所提出的外交戰略,李君華也是支持的,因爲這完全符合他仁義外交的政治理念。

在李君華繼位之後,其實帝國的外交戰略完全由李君威主導,他只是不參與朝貢體系的外交罷了。但李君威在帝國政壇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整個帝國外交體制都受其風格影響。

李君威是什麼風格呢?那就是爲了帝國的利益,無所不用其極。道德等因素根本約束不了李君威,當然,也很難發揮什麼作用。

比如在美洲的裕王封地,海外事務部的官員和當地駐軍,就對轄區範圍內的歐洲殖民者後裔實行非常高壓的統治,那些人承受着極爲沉重的賦稅壓力,在法律上也處於不平等的狀態。

在幾年前,曾經有一個申京新聞媒體組織的記者團,前往裕王封地考察,就在申京的報紙上大規模抨擊了這種統治方式。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是李君威本人的要求,使得皇室與媒體界直接面對。

雖然李君華本人也不願意看到殖民地的人承受這些,但兩個因素讓他堅定的站在李君威這一方。

其一個原因,這些政策都是李君威本人制定的,而且李君威親口說過,這對帝國長期是有利的。因爲那些高壓的統治就是要逼着殖民地的英國和法國後裔離開殖民地。相比於媒體記者的嘴,李君華更相信自己的弟弟。

其二,媒體無論報道什麼,顯然都會有所誇大,而且其目的並不純粹,或者受人利用,想要把裕王封地變成一個自由貿易所在,這是替帝國的資本家張目。

因此,皇室和政府的反擊迅速而猛烈,雖然無法掩蓋裕王封地對殖民者後裔的統治是暴力和殘酷這一事實,但卻取得了帝國輿論的支持。

皇帝直接命令在申京的主要大學和一些公共機構進行了資料展出,集中展現了殖民者們在北美對印度安人犯下的殘暴行徑,屠殺、強姦、奴役等等,與之對比,裕王封地那些政策,簡直不值一提。

這就是無法用道德約束李君威的原因,確實他做的一些事不道德,但與歐洲那些狗孃養的殖民者來說,已經是很道德的了。雖然都是一般黑,可李君威是一塊黑晶石,他的對手就是一堆牛糞,看着一般黑,味兒可不是一個味啊。

因爲李君威的影響,帝國對外戰略的各個部門基本都有這種毛病,但他們可不是皇帝的弟弟,同樣的事,皇帝可以忍受自己的弟弟,可忍受不了自己的下屬。

而且,這些人與李君威又有着本質上的區別,李君威對付的是衣冠楚楚卻狼心狗肺的西方殖民者,對壞人用些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外交體系的那部分人,卻是隻考慮資本家的利益,想要對南洋的藩屬國動手,直接將其變成殖民地。

人家藩屬國認你當大哥,你反手就奪人家家產的行爲顯然是不能被皇帝支持的。

而李君威現在所倡導的這種東方同盟體系,就是以和平的手段打開這些國家的國門,讓其建立與帝國更密切的經濟聯繫,於國於資本家都是有利的。

“國聯呢?自從你回來,英法荷三國駐帝國大使整天往我那裡跑,不勝其煩。”林君弘有些抱怨說道,好像他纔是主管對外事務的理政大臣。

三國大使不找李君威的原因特別簡單,他們自知無法在李君威那裡得到好處,你上門找他談國聯,他反手就問你在北非的擴張問題。與李君威談判,沒有單方面談要求,只有利益交換,換着換着就發現自己吃虧了。

“我不認爲現在是建立國聯的好時機。”李君威認真說道,回國之後,李君威與對外體系的同僚進行了討論,也考察了民情,認爲現在並不適合。

國內都是否加入國聯的態度也是兩極分化,有人認爲加入國聯可以與歐洲各國更好的經濟合作,以更和平也更高效低廉的方式來維護帝國在海外的利益。也有人認爲,帝國加入國聯就會受這一組織約束,在需要的時候,無法使用更迅速有效的行動。

而且,現在的世界形勢,沒有說必然要有一個國聯的時候,畢竟帝國全方面佔據優勢,別說皇帝、裕王這一代正當盛年,哪怕是個敗家子,也夠他敗一百年的。

李君華說:“可申京與你,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對此表達的都是積極的態度。”

“是的,所以我們要換一種辦法,暫時不要建立國聯這種滿世界吸納會員國的組織,而是建立一個......殖民者聯盟。說白了,國聯不就是分配大國的勢力範圍,解決大國矛盾的嗎?”李君威說。

“殖民者聯盟.......。”顯然皇帝不喜歡這個詞。

李君威笑着說:“名字上還可以再討論嘛,我說的是實質。我們要建立的組織不能包括我們的藩屬國、印度斯坦帝國等這些國家,簡而言之,這個國際聯盟,只吸收在海外有殖民地的國家,亦或者波蘭、烏克蘭、俄國這樣,與諸大國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國家。

這個聯盟應該包括:帝國、奧斯曼、烏克蘭、瑞典、普魯士、葡萄牙、熱那亞、威尼斯、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奧地利、波蘭、俄國。我剛纔數過的,有十五個,但還可以視情況讓丹麥、薩伏依以及意大利、德意志地區的一些大國加入。有多少國家,就叫什麼名字,比如,十五個國家就叫十五國集團,二十個國家就叫二十國集團。

在這個國家集團裡,有五個常任理事國,包括帝國、法國、英國、奧斯曼和西班牙。無論是常任理事國,還是成員國,與我們親近的和敵對的差不多,還有西班牙這類相對中立的,因此各國都可以接受。”

“爲什麼不要東方的國家加入?我們這些藩屬國加入,在投票的時候,不是應該更爲友好嗎?”林君弘問。

李君威反問:“只要我們鬆口,國聯很快就會建立起來,但我剛纔倡導的東方聯盟卻需要很長時間,五年或者十年,反正,遠遠趕不上國聯的速度。你認爲類似馬打藍這樣的國家,現在與我們有各種矛盾,它會不會在國聯裡邀請西方國家對付我們呢?

而反過來說,廣南這類國家,是不是也更喜歡國聯呢?”

李君華和林君弘都不需要考慮,就知道答案是肯定的。國聯是一個表面上很公平的組織,至少有一個投票機制。內部還有派別,任何一個國家加入,都可以在其中尋找自己敵人的敵人支持。

但帝國的朝貢體系不同,這是帝國一言九鼎的組織,不存在國家平等,藩屬國一旦有需要,肯定願意去國聯,至少利用國聯向帝國施壓。那麼國聯就是對帝國朝貢體制的挑戰。

“所謂的國家集團,也是隻是暫時的方案,等我的東方同盟形成事實,那麼我們的藩屬國就可以擰成一股繩,一起加入其中。打一個比方,班委會還在討論中,先加入學生會,那我們這個班長的權威何在,班委會還能建成嗎?”李君威說道。

國聯與東方同盟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國聯致力於形成國家之間的協調機制,而東方同盟則是讓東方各國形成互相依存、榮辱與共的關係。

“假如東方體系內的國家加入呢?”李君華問。

李君威說:“二哥,這就是技術問題了,成員國加入必須由現成員國表決決定,我們要求三分之二同意,怎麼樣?馬打藍蘇丹國如果加入,難道我們連找幾個盟友投反對票都做不到嗎?

更何況還有會費問題,我們可是堅持會費各國均攤的。”

這其實不能算是個問題,國聯主要解決兩件事,一是殖民地勢力範圍,二是大國爭端。馬打藍蘇丹國這樣的國家顯然和兩者都不搭邊。更何況完全可以用技術手段解決。

僅僅是會費這一點問題就足夠讓很多國家打退堂鼓了。馬打藍這樣的國家,如果能找個地方,一邊喝茶一邊罵帝國,那是划算的。若是花錢罵,那就一點不划算了。

至於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能去國聯?國聯能辦什麼事啊,他們國聯能辦什麼事啊,什麼事也不能辦。只要找國聯的國,基本上這個國都廢了。找國聯的這些國,沒有一個能辦成的,可以這麼說!

李君威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先把帝國的班委會建立起來,再支持學生會。至於班委會沒建起來之前,有事才找學生會。

章二十 無恥的讀書人章一四一 虧空章一二一 朱明復國主義章一九四 赦免忠嗣團章五八 澳洲開拓計劃章二五四 修正案章四六 戰與和章二七 嫁衣章七六 滿清的應對——反華大聯盟章二五 最後要做的事章二十 收服章二五六 猛獸出籠章七一 失利章五八 澳洲開拓計劃章四 光榮中立章一零八 土豆——淪陷區的硬通貨章三零五 北非章三三 光明磊落章四百零一 長子之忿章二六六 交接章一一六 牛頓的科學章二四五 各方實力章一七七 日本使團章五九 休止章五 聚兵章九六 胡女章四五八 皇家事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正名章一九二 條約的力量章四四三 中途市章一二一 多管齊下章六二 考試製度章一一六 牛頓的科學章三八五 突襲章二五七 局勢複雜起來章三七三 奔馬 奔哪?章一三四 活捉侯方域章一零七 沒有選擇章四零二 李君威的選擇章一五九 相遇章一零四 處分章五零七 南洋民亂章一四四 棘手的問題章一二九 英王遇襲章四四一 棋盤章四三 戰爭公債章三八二 一個屁章三四九 國營聯運章二一二 收編章四三 香港章二三八 殖民地紳士委員會章四一零 熱情洋溢的信章二八三 烏克蘭聯邦章四一二 聖人章十七 同歸於盡章三七二 革新派章十八 佔領聖胡安 上章三六三 費爾干納章四六八 父親的提點章一三九 你知道什麼叫穿越嗎章一五一 騰籠換鳥章四零三 去處章七三 滿清應對_兵 餉章一零七 爪哇海戰 二章九 捕魚和鹽場章四四二 圖鬆章三八 監獄風雲章三五四 部署章三七六 躲事章一零五 暗棋章九九 皇家港章一六九 藏地遊記 上章五一 華盟戰略章二一一 泰山章三九五 定姻緣章一六八 末路窮途章一零九 爲敵人培養敵人章二九 榮耀堡的意義章四十 隆武聯姻章二十 收服章三一 擴大香港租界章三八 沙俄政變章六 軍制章三七一 反抗章四一四 會學習的蜜蜂章二零三 漸行章二六零 爲戰爭而結束戰爭章五六 家臣章十六 國姓的手段章五 棄車保帥章三零三 西奈模式章十八 求活章二一五 季姬擊雞記章一零八 生命之水章七三 四方戰廣東章四三四 挑選章四八 西南章九 僱傭軍的覺悟章八八 日本銅錢章九三 套住國王的繩索
章二十 無恥的讀書人章一四一 虧空章一二一 朱明復國主義章一九四 赦免忠嗣團章五八 澳洲開拓計劃章二五四 修正案章四六 戰與和章二七 嫁衣章七六 滿清的應對——反華大聯盟章二五 最後要做的事章二十 收服章二五六 猛獸出籠章七一 失利章五八 澳洲開拓計劃章四 光榮中立章一零八 土豆——淪陷區的硬通貨章三零五 北非章三三 光明磊落章四百零一 長子之忿章二六六 交接章一一六 牛頓的科學章二四五 各方實力章一七七 日本使團章五九 休止章五 聚兵章九六 胡女章四五八 皇家事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正名章一九二 條約的力量章四四三 中途市章一二一 多管齊下章六二 考試製度章一一六 牛頓的科學章三八五 突襲章二五七 局勢複雜起來章三七三 奔馬 奔哪?章一三四 活捉侯方域章一零七 沒有選擇章四零二 李君威的選擇章一五九 相遇章一零四 處分章五零七 南洋民亂章一四四 棘手的問題章一二九 英王遇襲章四四一 棋盤章四三 戰爭公債章三八二 一個屁章三四九 國營聯運章二一二 收編章四三 香港章二三八 殖民地紳士委員會章四一零 熱情洋溢的信章二八三 烏克蘭聯邦章四一二 聖人章十七 同歸於盡章三七二 革新派章十八 佔領聖胡安 上章三六三 費爾干納章四六八 父親的提點章一三九 你知道什麼叫穿越嗎章一五一 騰籠換鳥章四零三 去處章七三 滿清應對_兵 餉章一零七 爪哇海戰 二章九 捕魚和鹽場章四四二 圖鬆章三八 監獄風雲章三五四 部署章三七六 躲事章一零五 暗棋章九九 皇家港章一六九 藏地遊記 上章五一 華盟戰略章二一一 泰山章三九五 定姻緣章一六八 末路窮途章一零九 爲敵人培養敵人章二九 榮耀堡的意義章四十 隆武聯姻章二十 收服章三一 擴大香港租界章三八 沙俄政變章六 軍制章三七一 反抗章四一四 會學習的蜜蜂章二零三 漸行章二六零 爲戰爭而結束戰爭章五六 家臣章十六 國姓的手段章五 棄車保帥章三零三 西奈模式章十八 求活章二一五 季姬擊雞記章一零八 生命之水章七三 四方戰廣東章四三四 挑選章四八 西南章九 僱傭軍的覺悟章八八 日本銅錢章九三 套住國王的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