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八 沙俄政變

所謂俄羅斯發生的事,就是沙俄發生了政變,沙俄的第二沙皇彼得聯合射擊軍發動了針對攝政王索菲亞的政變,取得了政權。而皇帝和誠王如此態度,是因爲李君威很早就提到過,沙俄之於帝國,最壞的情況就是讓彼得成爲真正的沙皇。

其實早在《莫斯科條約》簽訂的時候,李君威就向皇帝提出過這個問題,當然,他可沒有告訴自己的兄長,他們的父親來自未來,知道彼得會成爲俄羅斯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他只是告訴皇帝,俄羅斯的沙皇沒有子嗣,第一順位繼承人伊凡是個傻子,而第二順位繼承人的彼得則是一個強壯精明的少年人,而帝國已經接近的沙俄的核心區域,在沙俄弱小的時候,他們不敢怎麼樣,一旦沙俄強大起來,必然會發動反撲,而爲了避免二十年後與沙俄爆發戰爭,應該未雨綢繆,處理了彼得,不管用什麼辦法,暗殺也好,政變也罷,都可以。

當時的李君華就因爲這件事與李君威進行了激烈的爭吵,要知道,李君威提出這個問題時,彼得還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李君華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弟弟能從一個孩子身上看到什麼雄主的未來。

而當時的李君威說服皇帝的辦法是提及了噶爾丹的舊事。當年李君威就曾秘密下令安全局處理掉尚在帝國境內的噶爾丹,是李君華節外生枝,令其逃走,後來爲禍西域。但這件事不提還好,一提就是戳中了皇帝的痛處。

在成爲皇帝之前,他還沒有這種感覺,成爲皇帝之後,他總是不滿父親更喜歡弟弟而非自己。這不僅是父子感情的問題,還與權力有關,自己的事,太上皇從不瞞着裕王,而裕王的事,太上皇對自己總有隱瞞,而且太上皇總是與裕王密謀什麼,不讓任何人知道。有些話,有些教育,太上皇也總是隻跟裕王說,而不是跟自己這個正統的繼承人說。

少年時代的李君華認爲這是父親更寵愛小兒子的緣故,而在噶爾丹這件事上,他真正意識到,父親與弟弟是有秘密的。雖然他很願意相信,這個秘密和自己,和皇位沒有任何關係,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一點,所以,李君華總會有些焦慮。也因爲這件事,一向穩重的李君華對於這種事總會有些叛逆思想作祟,因此他直接拒絕了裕王針對彼得計劃。

而恰恰是因爲他拒絕,太上皇又出面勸導,沒有必要因爲意氣而養虎爲患,但也就不願意明說,爲什麼少年彼得就會被兩個人視爲一個強盛帝國的威脅。雖然因爲這件事,李君華與太上皇也有爭吵,但是針對彼得的秘密行動還是展開,只不過一開始就不順利。

帝國方面認爲,假如彼得是個威脅,那麼最想除掉他的肯定是當權者攝政王索菲亞,於是身爲皇帝的李君華授意裴元器聯絡索菲亞,暗示她彼得是個威脅,除掉他之後,沙皇就剩下了傻子伊凡,她攝政王的地位就會更穩固,有一天傻子伊凡死了,帝國可以支持她成爲女沙皇。

可是索菲亞拒絕了這個提議,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就是索菲亞非常輕視彼得,認爲彼得根本就不是什麼威脅。她選擇放逐彼得到鄉下,爲了讓他玩物喪志,安排了五十個愛玩的男孩當他的小夥伴,但她卻不知道,這五十個人成爲了彼得的少年軍,而彼得提出要真槍真炮來訓練的時候,索菲亞也是一應供給,還覺得,如果彼得玩這些危險的玩具,自己玩死了,豈不是更好。

而第二個重要原因是索菲亞不相信帝國方面的誠意,她認爲這是帝國的陰謀,更相信這是裴元器本人的陰謀。

因爲索菲亞成爲攝政王后,彼得所屬的納雷什家族依舊在朝堂具有能量,而這個家族雖然還稱不上新貴族,但一直致力於發展工商業,尤其是和帝國來往密切,納雷什家族更是一手促成了帝國方面協辦沙俄海關的事。而索菲亞所在的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就是正統的沙俄舊貴族了,因爲農奴、土地和哥薩克等問題,與帝國關係一向不怎麼樣。

索菲亞明顯想多了,她認爲這就是個陰謀,既是針對自己,也是針對沙俄,如果自己暗殺了第二沙皇彼得,帝國就會立刻揭發,讓自己失去權位,扶持一個更懦弱的人執掌沙俄。

所以,索菲亞並未去做,她不僅不做,還阻止別人去做。其實在她成爲攝政王后,射擊軍首領立刻和她發展成情人關係,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射擊軍對索菲亞產生了不信任感,因爲大家都知道,攝政王地位是不穩固的,索菲亞要真的想和射擊軍結盟,就應該直接成爲女沙皇纔對。射擊軍屢屢提議索菲亞政變,索菲亞都不同意,最終導致射擊軍中將領與其離心離德,在發現彼得年少有爲後,紛紛投入他麾下。

在俄羅斯政變中,就是射擊軍中將領提前告知索菲亞的計劃並且支持了彼得。

在確定索菲亞拒絕之後,安全局又自己策動的暗殺,但是三次暗殺都失敗了,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狙擊手幹掉了‘彼得’,但最終消息確認,那只是一個彼得的玩伴。要知道,在彼得的少年軍中,彼此的地位是絕對平等的,大家看能力擔任將領,因此狙擊手射殺的那個指揮官並非彼得,而是一個能力出衆的少年軍。

三次暗殺都未成功,就在安全局準備第四次的時候,得到消息,索菲亞攝政王也意識到彼得的威脅,正在謀求成爲沙皇,裴元器自然願意支持,但結局卻是莫斯科的政變,索菲亞殺人不成反被擒,彼得與納雷什家族掌握了整個沙俄。

十七歲的彼得在政變之中展現出的魄力和軍事才能終於讓李君華意識到,這確實是一個難纏的對手,他有些懊悔,但失敗就是失敗了,他原以爲裕王會嘲笑自己,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但裕王什麼都沒有說,顯然就是給自己留了面子。

兩個小時之後,林君弘取來了密文,裕王闡述了自己接下來的計劃,依舊是與法國結盟,爲帝國賺取地緣利益,計劃寫的很詳細,而林君弘在其中發現了一句話,在他看來,這就是李君威對沙俄政變,彼得奪權的看法。

偉大的人可以改變國家,但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成就國家。

彼得就是李君威說的那個偉大的人,而後半句之中所謂合理制度就是英國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確定的君主立憲制政體。

彼得奪權和光榮革命發生在同一年,但歷史證明,彼得確實改變了俄羅斯,但真正成就國家卻是英國的新制度。而李君威手裡的權力和資源不足以支撐他扼殺兩個,在二選一的情況下,他選擇了英國,而非沙俄。

雖然還是有些不甘心,但李君華與林君弘商議之後,最終給李君威下達了一個命令,讓其來決定帝國對沙俄的外交策略,理由是申京距離西津太遠。但南港距離西津同樣遙遠,但這從側面反映了,李君華認識到了自己的失誤,希望讓更明智的李君威來進行彌補。

在帝國二十七年的二月,李君威收到了來自申京的命令,但他卻表示自己無能爲力,什麼都做不了。

原因在於,這已經不是索菲亞剛剛掌權的時候了,早在三年前,索菲亞攝政時期,沙俄就加入了針對奧斯曼帝國的神聖同盟,成爲了其中一員,並且發動了對奧斯曼的戰爭,但是與波蘭一樣,俄羅斯在與奧斯曼的軍事行動之中屢屢失敗,這也是索菲亞在國內失去威望的原因。

從古至今,俄羅斯的領袖未必要英明賢良,但一定要是一個強人,對外強硬可以,對內強硬也可以,否則位置都不安穩的。

因爲沙俄加入了歐洲的同盟,這就意味着帝國不可能對其發動戰爭,因爲帝國在歐陸戰爭之中的主要戰略是,趁着歐洲主要國家爭戰,搶奪殖民地,佔據更有利的地緣位置。神聖同盟與奧斯曼的戰爭,讓帝國穩固了對西津和中亞的同時,同時擁有了開闢蘇伊士運河、鐵路的權限。而大同盟與法國的戰爭,帝國要爭取的是美洲的利益。帝國只是想與法國結盟,而不是要與大同盟爲敵,這個原則看起來有些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

而沙俄的情況也無需靠立刻發動戰爭來解決問題,雖然彼得在政變之中展現出了英明果決,但並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位雄主。彼得對政治不感興趣,一切國務都交由皇太后和他的舅舅們來處置,而他則醉心於軍隊的改革和建設,至少現在看來,政變之後的沙俄並不是多了一個英明的君主,而只是多了一個有前途的將領而已。

而且,主政當地的裴元器對這次政變應對的非常得體,政變之後,很顯然的是,帝國試圖暗殺彼得沙皇的秘密已經曝光,但是沙俄沒有公開化,一來他們也不想與帝國開戰,二來沒有證據。安全局雖然三次暗殺失敗,但收尾做的很好,參與暗殺的實施者不是被處死就是調回國內。(因爲彼得居住在莫斯科的外國角,參與者都是僱傭的外國人,這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政變發生之前,是索菲亞攝政王企圖殺死彼得,提前通知了裴元器,裴元器則立刻聯繫烏以風,以演習的名義在鎮北城集結了理藩院和陸軍的兩萬五千兵馬,多是騎兵或者機動步兵,目的就是在需要的時候進行干涉,可索菲亞失敗的實在是太快了,射擊軍的倒戈讓莫斯科政變很快結束,沒有給帝國干涉的機會。

但裴元器並未解除戒備,反而要求進入二級戰備狀態,這意味着與俄羅斯接觸的遠疆區、北疆區要進行一定的戰爭動員,從各綏靖區的旗佐抽調精銳的騎兵,調遣到規定的位置,因此,短短一個半月內,理藩院的藩兵加上陸軍就有了四萬人的規模,而部分動員的軍隊都在各地集結,並未前往邊境,而一旦需要,帝國可以在兩個月內動員一支七萬人的軍隊,半年後這個數字是十二萬。

之所以做出強硬的姿態,裴元器就是要告訴俄羅斯,政變不能影響帝國在俄羅斯的利益,尤其是雙方的商業往來、戰爭賠款和海關授權等。

俄羅斯也進行了戰爭準備,卻是把面向奧斯曼的前線軍隊調遣回都城莫斯科,顯然,俄羅斯人依舊記着裕王西征時帝國軍隊的強橫戰鬥力。之後雙方進行了接觸,掌權的納雷什家族一貫與帝國友好,他們決定堅持友好的政策,對於帝國參與俄羅斯政變,甚至暗殺沙皇彼得的事,俄羅斯人閉口不談。

而最新的消息是,莫斯科政變沒有影響兩國關係,唯一的遺憾就是彼得沙皇兩次拒絕了帝國使者的求見,縱然在哥薩克等問題上,雙方還有諸多分歧,但整體關係還算友好。裴元器甚至還親自率領一個商團前往莫斯科,而彼得沙皇同樣也派遣了一個五百多人的外交團隊前往西津,只不過誰也沒想到,彼得沙皇就混在這個團隊之中,潛伏在西津、蘇伊士等地,對帝國的軍事和經濟進行了秘密考察。

也因爲如此,李君威沒有向兄長抱怨自己什麼都做不了,而是謙虛的表示,他什麼都不用做。

而李君威在南港休息了幾個月,得到的好消息是高必成已經攻佔了波託西及周圍地區,並且建立了統治秩序,而剛剛抵達南港地區的帝國礦業公司的人員立刻陸地前往波託西,讓國有企業接管銀都是一開始就制定好的計劃,而這家新成立的,隸屬於帝國礦業公司的波託西礦業公司,則更像是一個東印度公司似的機構,擁有軍隊、行政機構,玻利維亞一帶就是它們的專屬地帶。

章一四四 活路章十四 實力與計劃章一零七 轉向,戰列線決戰章一五八 對奧國策章一百 狡猾的李君威章二三零 西班牙新國王章七八 紅薯章三零九 適合 不適合章二九三 老問題新解決章一八零 麻煩的女人章一六六 超越射擊章四六三 紅樓章十九 虎門章三一八 路遇佳友章三八一 迪馬利亞章五十 忠貞營章三六 江南崩局章二二一 卡爾洛章四三 開屏孔雀《里斯本條約》章四三六 換了人間章一二五 明帝的價值章五五 關外屍橫遍野章二二 登萊大撤退章九三 明爭暗鬥章四一零 熱情洋溢的信章四六 安東的努力章二十 無恥的讀書人章三六三 自由或戰爭章三 把國姓安排的明明白白章八四 鍊鐵與鑄炮章三三一 就是針對小日本章七六 風帆戰列艦時代終結章二九 團練 上章五 聚兵章一零一 幕後章五 蠹蟲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章一百 談判章二五 海賊來襲章三六一 態度章五一 分析章九三 元老院分家章一四八 分化章八七 加徵公投章五四 敵情章二零一 處置英王章一零四 驚變章一一四 逼上梁山章八二 鴨綠江章四二八 接頭章二五五 第三等級的奮起章十二 滿清亡命章四一八 人爲失誤章四四 國力不足章九三 套住國王的繩索章一一六 實力的差距章二六 見好就收章十 五軍之戰章四一七 索菲亞的智慧章二零三 分家吧章十五 天可汗章二零三 漸行章五九 最佳局面章六五 新的挑戰章一一八 突擊 突擊章三一七 治沙章三四六 籌碼章五四 重大的外交失誤章一二零 新一輪殖民章六八 大節無虧章三 造船章一四四 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章三八一 迪馬利亞章四四 教訓皇帝章三七一 國聯總部章八九 學堂 下章三 結義章一九三 看開的皇帝章六七 抗清御虜統一陣線章四七零 遠邊章五三 烏克蘭建國計劃章一四一 政治問題章五 蠹蟲章四三九 浪子回頭章十九 橫掃清水師 大發橫財章一 西班牙必勝秘訣_苟字決章三八 流民潮再現章七八 失而復得的廣州章一一零 步調一致章七 暗潮章六八 鯨魚章二四八 最好的皇帝章十八 佔領聖胡安 上章六一 圍攻章一八四 老朋友章一一三 難以置信章二一六 戰勝章二五 攻城章五 長梢弓與穆什克特
章一四四 活路章十四 實力與計劃章一零七 轉向,戰列線決戰章一五八 對奧國策章一百 狡猾的李君威章二三零 西班牙新國王章七八 紅薯章三零九 適合 不適合章二九三 老問題新解決章一八零 麻煩的女人章一六六 超越射擊章四六三 紅樓章十九 虎門章三一八 路遇佳友章三八一 迪馬利亞章五十 忠貞營章三六 江南崩局章二二一 卡爾洛章四三 開屏孔雀《里斯本條約》章四三六 換了人間章一二五 明帝的價值章五五 關外屍橫遍野章二二 登萊大撤退章九三 明爭暗鬥章四一零 熱情洋溢的信章四六 安東的努力章二十 無恥的讀書人章三六三 自由或戰爭章三 把國姓安排的明明白白章八四 鍊鐵與鑄炮章三三一 就是針對小日本章七六 風帆戰列艦時代終結章二九 團練 上章五 聚兵章一零一 幕後章五 蠹蟲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章一百 談判章二五 海賊來襲章三六一 態度章五一 分析章九三 元老院分家章一四八 分化章八七 加徵公投章五四 敵情章二零一 處置英王章一零四 驚變章一一四 逼上梁山章八二 鴨綠江章四二八 接頭章二五五 第三等級的奮起章十二 滿清亡命章四一八 人爲失誤章四四 國力不足章九三 套住國王的繩索章一一六 實力的差距章二六 見好就收章十 五軍之戰章四一七 索菲亞的智慧章二零三 分家吧章十五 天可汗章二零三 漸行章五九 最佳局面章六五 新的挑戰章一一八 突擊 突擊章三一七 治沙章三四六 籌碼章五四 重大的外交失誤章一二零 新一輪殖民章六八 大節無虧章三 造船章一四四 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章三八一 迪馬利亞章四四 教訓皇帝章三七一 國聯總部章八九 學堂 下章三 結義章一九三 看開的皇帝章六七 抗清御虜統一陣線章四七零 遠邊章五三 烏克蘭建國計劃章一四一 政治問題章五 蠹蟲章四三九 浪子回頭章十九 橫掃清水師 大發橫財章一 西班牙必勝秘訣_苟字決章三八 流民潮再現章七八 失而復得的廣州章一一零 步調一致章七 暗潮章六八 鯨魚章二四八 最好的皇帝章十八 佔領聖胡安 上章六一 圍攻章一八四 老朋友章一一三 難以置信章二一六 戰勝章二五 攻城章五 長梢弓與穆什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