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六 再論東國

如今的朝鮮三國鼎立,西國本就是親清餘孽,而東國則忠順前明,死不悔改,去年僞明還都南京,朝鮮東朝政權立刻遣使入朝,讓帝國直接取締了與東朝政權的盟友關係,結束了二十多年來的經貿往來,而南國政權雖說是帝國一手支持創辦的,但明火軍大元帥申明俊在北伐失敗後,爲了穩固地位,也是隨意找了一個李朝宗室,擁立爲朝鮮國王,又是聯姻,以勳臣和外戚身份把持朝政,直言要求帝國助其一統朝鮮,再爲漢家藩屬,但內在裡卻是加強封建政權,讓帝國國內不少商人利益受損。

而如果吞併朝鮮,長遠來看可以解除帝國在東方陸地上最後一個潛在威脅,短期來看,也能移朝鮮之民實邊,解雲中、燕北、吉林等遍地乏民之困,而李德燦身爲理藩院總裁,如何不知道李明勳的打算呢,無論他如何想,都必須支持帝國吞併朝鮮。

李德燦沉聲解釋道:“微臣反對接納朝鮮爲藩,主張對朝鮮八道廢藩置縣,其因有三,第一,朝鮮三國,西國是滿清餘孽,東國對我朝素不忠順,彼時進讒言離間華盟,此刻又揹負舊主,圖謀富貴,實在可恨,而南國則是暴民作亂,得國不政,權臣把持,毫無文治,三國皆自稱李朝之正統,實是叛逆賊寇之屬。

其二,李朝一脈本就是女真後裔,矇騙前明太祖,才得郡王分封,親王待遇,其既不是中華嫡流,亦非我朝鮮之屬,如何再爲我朝鮮萬民之主。

其三便是微臣一點私心了,微臣生於朝鮮,長於新朝,深切知曉朝鮮萬民生活之困苦,兩班貴族把持權柄,肆意盤剝,百姓多爲牛馬奴僕,生不如死,災年求生無路,盛年進步無門,但微臣二十餘年在新朝,但見朝鮮百姓歸附,新朝一視同仁,國內官民平等,無有特權,而陛下仁愛,朝鮮歸治於中華,纔是朝鮮萬民之幸事,而若再封藩屬,無論取三國任一,還是承認李氏與否,都是讓朝鮮一族再入火坑,生生世世不得翻身,微臣身爲朝鮮一族,爲全族考慮,當歸附帝國,廢藩置縣,纔是全族之幸。”

李明勳認真聽着,雖說李德燦的話不是全然發自內心,但好歹也多是實話,朝鮮階層固化,甚於明清,兩班、中人、平民和賤民四等階層,上下有別,生而爲賤民,則世代爲賤民,再無進身之可能,即便是滿清朱明,尋常人家若能積攢錢財,從事科舉,也有爲官興旺的那一日。

而帝國的平等制度更是朝鮮人想也不敢想的,說起來,歸附帝國,真真是朝鮮幸事,這是做不得假的。

“你的心思,朕明白了,方纔你說,朝鮮之事須得速辦而緩決,是何道理?”李明勳問道。

李德燦連忙說:“陛下,國朝初定,國內清算士紳,平定地方,西南圍剿漢賊,尚不安寧,而北地還有滿蒙餘孽作祟,帝國雖強盛,卻爲各方所制,朝鮮雖重要,卻也非緊急之務,爲今之計,攘外必先安內,安靖國內之後,纔好對外用兵,因此對朝鮮,要行緩決之策,但雖要緩決,卻要從速介入,如今滿清覆滅,關外爲帝國所有,朝鮮西國本是滿清走狗,失卻滿清支持,內憂外患,在國內是人人喊打,若是帝國不從速介入,那西國極難堅持,若東朝和南國任何一方吞併西國,則實力強盛,而東朝與南國本就有抗清之誼,若是再有妥協之舉,豈不是朝鮮一統的局面嗎?”

“那以你所見,眼下該當如何處置,纔好維持三足鼎立局面?”

李德燦說:“臣以爲,當開罪西國,問罪東朝,分化南國纔是。西國之罪,罪在爲滿清之走狗,西國使者言,是受到滿清之脅***臣叛逆導致的,微臣也知道這不過是些說辭,但不如就暫且信了,既受滿清脅***臣叛亂,那但盡剿境內滿洲餘孽,懲戒奸臣,西國自當樂從,那時帝國不再以其爲敵,便可對東朝和南國下止戈令,安靖朝鮮,以待時局。

而對東朝則要問罪其朝覲僞明之事,東朝使者言,是受僞明欺騙所致,便可讓其解釋佐證,東朝一去京城數千裡,交通京城,兩月不而得,幾番交涉,也就能拖延時日了。

而南國本是亂賊所立,雖說申明俊把持朝政,但國內實權將領不少,且多有不服,帝國只需聯絡其中部分,便能使其內亂,國內消耗對立,自然無力北伐西國了。”

“朕只恐三國不許呀。”

李德燦道:“如今濟州、覺華兩島在帝國之手,遼寧海西兩省如泰山壓頂,帝國精兵強將如雲,若有一方不聽帝國所言,便殺雞儆猴就是,再者,若不遵從陛下之命,便是犯上之舉,犯上之人,叛逆之國,如何能爲我中華藩屬呢。”

李明勳這才恍然大悟,李德燦的計策之核心,還是要以承認朝鮮爲藩屬吊着三方的胃口,三方都想獨霸朝鮮,也都想得到帝國的認可,爲了不得罪帝國,休兵止戈是必然的。

“朕明白,你且告訴朝鮮三國使者,便說滿清覆滅,賊酋放逐,禍首多半伏法,朕不忍看朝鮮百姓再遭戰亂,讓三國休兵止戰,接受理藩院調停和問詢,是順是逆,待理藩院查明之後,再行區處,若調停期間,再有戰禍,帝國定然興兵問罪,絕不姑息。”李明勳沉聲吩咐道。

“陛下英明,定能一統朝鮮三千里,讓朝鮮一族永沐中華之光輝,陛下之仁德,微臣代朝鮮萬民謝陛下厚恩。”李德燦再次跪倒在地,磕頭謝恩。

常阿岱到了李德燦府上的時候,門房之內正是呼天搶地的哀嚎聲,常阿岱知道,這是李家遣散那幾個收朝鮮使者銀子,引其進家驚擾主母的侍從,都是跟了李德燦十幾年的老人了,一併遣散,絲毫不留情面,就是怕有人借題發揮。

好在常阿岱久在李德燦手下,這次從遼寧調任理藩院,常阿岱也是李德燦主動請求帶來的幾個隨員,因此得以進入,卻見李德燦竟在書房中吃飯,一邊還拿着各類公文看個不停。

常阿岱看了一眼,但見飯桌上不過只有兩個熱菜,還有兩種醬菜,肉菜也只有一樣,主食則是饅頭和米粥,他不禁感慨:“大人過的也過於清苦了些。”

李德燦笑了笑,夾起一塊醃的翠綠的小黃瓜,說道:“六必居的醬菜,還清苦嗎,在朝鮮,就是兩班也未必享用這等飯菜,你可不知道,我在朝鮮的時候,經常幾個月見不到一點葷腥。”

說着,李德燦放下公文,又道:“我不過是一朝鮮低賤,機緣巧合得侍新朝,被陛下委以重任,先軍管濟州,又輔佐首相,繼而封疆,如今又爲帝國半相,每一次升官,我都是戰戰兢兢,時刻不敢忘了自己的本分,如履薄冰,生怕別人挑出什麼不是來,二十多年了,習慣了。”

常阿岱抱拳說道:“下官若想有所成,也要效仿大人才是。”

李德燦擺擺手,直接說正事:“內藩禮制和綏靖法令的事,陛下已經允了,關鍵的索丁問題上,也是願意贖買,這事定下,日後理藩院的事情也就有規矩可依了,明日把細則擬定好,派遣到各旗佐傳旨的人也要仔細挑選,萬不可在實施的時候出現錯漏。”

“下官記下了,一定盯着辦理.......大人,下官從朝鮮三使口中得知了消息,下官怎麼覺得陛下不是要擇其忠順者爲藩,反而要........。”常阿岱小心問道。

不等常阿岱說完,李德燦放下筷子,提醒道:“這非你職權之內,就不要濫言,你心有猜想,就留在肚子裡,莫要讓旁人知曉,壞了大事,小心你的前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道理,我就無需教你了吧。”

“是,下官一定把這事爛肚子裡,絕不告訴任何人。”常阿岱連忙發誓。

李德燦點點頭:“這事原本也是無需對你保密的,但目前不是你能接觸的,但也要提前預備,據我所知,爾父滿達海郡王執掌遼東、朝鮮之事,對西國內情定然熟悉,你可寫信給他,要其找幾個熟悉西國朝局的人來,這次雖然陛下俯允,爲西國開罪,但卻也不能輕輕放過了,先讓他們把國中兩班奸臣清洗了,幹完髒活,日後帝國也好接納。”

常阿岱微微點頭,一想到李德燦出身貧寒,對朝鮮兩班多有憎惡,他問道:“若大人有嫌惡之人,也可開具一份名單,藉機處置也就是了。”

“那倒是不必,但你記着,這次懲治西國權奸,要罪責全族,犯官及其家屬,一併解押京城,交由帝國審問定罪,讓他們無論如何也要解押十萬人來。”李德燦說道。

常阿岱被這個數量嚇了一大跳,就算把西國的兩班一網打盡,怕也湊不出這些人來,更不要說這次是拉攏武班清理文班,就是禍及全族,也難湊齊,他很是不解,眼前這位說到底也是朝鮮人,什麼深仇大恨,讓他興如此大獄,常阿岱道:“大人,十萬人實在是太多了,怕是連坐全族,外加奴僕也是不夠呀,最後或許會牽連佃戶之流。”

“若是那樣就更好了,那些兩班貴人和奴僕只能當兩條腿的牲口用,佃戶都比他們有用。”李德燦笑道。

見常阿岱依舊不解,李德燦說道:“實話告訴你,這十萬人是給雲中綏靖區要的,你可莫要忘了,內藩禮制和綏靖法令上,事是雲中許將軍做的,功勞卻是你我的,說白了,咱們是摘了許將軍和侍從室的桃子,許將軍人脈深厚,無論如何不好得罪,如今他綏靖雲中,屯糧墾荒,正缺人少,既然在朝鮮一事上有機會,便爲其籌謀一二,也算還了他人情,懂了嗎?”

“明白了,這樣許將軍非但不會怨您,還會感激您。”常阿岱擊掌而贊。

“你到是乖覺,許家是帝國新貴,軍政兩屆都是煊赫,非你我這種人家可以招惹的,我雖是他許漢風的上官,卻也給他留足情面,纔不會招惹是非呀。”李德燦頗爲無奈的說道,繼而問:“你今日到我家中來,不會只爲了公事吧。”

常阿岱尷尬一笑,說道:“按規矩,內藩旗主分爲三批,兩年一輪換,在京中效力,下官父親不想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所以下官想在您這裡求個饒,能否寬限一屆,下一屆再擇家父?”

“爾父不是一直在京城效力嗎?”

李德燦知道,理藩院這邊是草業初創,什麼規矩都沒有,但凡立規矩,就要用人受罰,顯然,第一屆旗主就是蹚道的,危險重重,但李德燦也知道,滿達海這幾個月都在京中,聽聞還得宮中召見了幾次,怎麼會害怕呢?

“家父倒是不怕初來乍到惹出麻煩,是想着回到封地,整頓軍備,來年征伐漠北,也好在軍前效力呀。”常阿岱老實說道。

“也罷,也罷,既是爲戰事考慮,我也不多說什麼了,怕是爾父不僅不想職守第一屆,心裡還有了人選吧?”李德燦問。

常阿岱連忙抱拳:“什麼都瞞不住大人,確實,父親想着,嶽樂正年輕,常年在戰區行走,可先於父親在理藩院做事。”

李德燦記下這事,他也知道,嶽樂與滿達海不太對付,但不由得提醒道:“這事許你父子也無不可,但有兩件事你可要聽清楚了,第一,不可因私事而暗中加害,壞了理藩院的規矩。第二嘛,藩臣旗主在京中職守,是福是禍,誰也說不準,可不要哪日人家嶽樂在京中得受天子重用,你父子再來說我的不是。”

“決然不會,請大人放心不是,家父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他嫺熟戰陣而生疏政務,擔心浪費了光陰,不得爲陛下盡忠,爲後人謀福。”常阿岱拍着胸脯保證。

“好好好,你父子既是這個心思,我也就不多說了。”

章六九 答應章四三 戰爭公債章九五 出征章三九零 屠城章四八五 藏地新變章二五一 孟德斯鳩章十九 佔領聖胡安 下章十六 國姓的手段章四六 談判章六二 瓊州的窘迫章一零三 巧奪蘇州章三三七 暗鬥章二二 絲割符制度章一九零 落子埃及章一三二 對策章一一七 英法戰爭章一八四 老朋友章八六 招商引資章六五 擴張第三零七章 殖民者來了章一二八 聲名狼籍章二二四 兒媳婦章一一一 爪哇海戰 完章四八 服務章一五四 投效章四三二 一些國策章三四九 吞併章四三六 換了人間章三八一 馬拉地章二二五 變更著作權章四六零 吾家有女章十七 認罪章四一二 聖人章二十 認清現實章三十 戰犯們章三五一 駐疆大臣章一七二 頭皮早晚都要割章七二 清繳章五三 海賊夜襲章三四三 以打促和章八五 拍屁股走人章三二九 在日本章四三零 莫斯科的風章一五二 間諜章三三九 靈活的政策章十二 李明勳的條件章一七七 日本使團章三二三 拔高章七七 金雞納樹章二四 榮耀遠征章二四 倒黴的漢軍旗章四零四 會費章五十 以死相拼章一四零 安排章二二八 覆滅的前夜章一九二 條約的力量章九九 修成正果章十二 北大年行政長官區章三四七 頭大的麻煩事章一零五 火燒孝陵章二三一 西班牙章三一零 一個記者章一九七 最後的安排章二二八 覆滅的前夜章八 陷城與築城章七四 馬威章四七 陸軍登陸章二十一 君度的殺雞儆猴章一三三 回國章一六二 英王被困章十三 偵查雞籠港章五零三 運河的‘意向合同’章九一 即可宣戰章二二七 巴拿馬鐵路章一零二 滑稽的南非戰場章四一七 索菲亞的智慧章一一三 伯克制度章三十 北洋要塞 海洋島章一六四 死亡之路章七三 環印、澳貿易船隊 西澳章四五七 大魔王回京章一七三 奧古斯都章十 武士的覺悟章二二五 各方章三四六 籌碼章四九一 理想國度章三九九 一些經驗章四三四 挑選章八六 商屯章一一四 開戰章二一九 三皇之戰 右翼章一三八 父子傳承章三七二 人員章七四 藩務章四七五 金融法案章六一 公車上書章九二 空想家章四四六 全面合作章三九一 奴隸章四三三 退出
章六九 答應章四三 戰爭公債章九五 出征章三九零 屠城章四八五 藏地新變章二五一 孟德斯鳩章十九 佔領聖胡安 下章十六 國姓的手段章四六 談判章六二 瓊州的窘迫章一零三 巧奪蘇州章三三七 暗鬥章二二 絲割符制度章一九零 落子埃及章一三二 對策章一一七 英法戰爭章一八四 老朋友章八六 招商引資章六五 擴張第三零七章 殖民者來了章一二八 聲名狼籍章二二四 兒媳婦章一一一 爪哇海戰 完章四八 服務章一五四 投效章四三二 一些國策章三四九 吞併章四三六 換了人間章三八一 馬拉地章二二五 變更著作權章四六零 吾家有女章十七 認罪章四一二 聖人章二十 認清現實章三十 戰犯們章三五一 駐疆大臣章一七二 頭皮早晚都要割章七二 清繳章五三 海賊夜襲章三四三 以打促和章八五 拍屁股走人章三二九 在日本章四三零 莫斯科的風章一五二 間諜章三三九 靈活的政策章十二 李明勳的條件章一七七 日本使團章三二三 拔高章七七 金雞納樹章二四 榮耀遠征章二四 倒黴的漢軍旗章四零四 會費章五十 以死相拼章一四零 安排章二二八 覆滅的前夜章一九二 條約的力量章九九 修成正果章十二 北大年行政長官區章三四七 頭大的麻煩事章一零五 火燒孝陵章二三一 西班牙章三一零 一個記者章一九七 最後的安排章二二八 覆滅的前夜章八 陷城與築城章七四 馬威章四七 陸軍登陸章二十一 君度的殺雞儆猴章一三三 回國章一六二 英王被困章十三 偵查雞籠港章五零三 運河的‘意向合同’章九一 即可宣戰章二二七 巴拿馬鐵路章一零二 滑稽的南非戰場章四一七 索菲亞的智慧章一一三 伯克制度章三十 北洋要塞 海洋島章一六四 死亡之路章七三 環印、澳貿易船隊 西澳章四五七 大魔王回京章一七三 奧古斯都章十 武士的覺悟章二二五 各方章三四六 籌碼章四九一 理想國度章三九九 一些經驗章四三四 挑選章八六 商屯章一一四 開戰章二一九 三皇之戰 右翼章一三八 父子傳承章三七二 人員章七四 藩務章四七五 金融法案章六一 公車上書章九二 空想家章四四六 全面合作章三九一 奴隸章四三三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