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胡馬猶自窺晉山(下)

岢嵐軍。

岢嵐軍是山西北部邊境州府,也是百年前宋遼邊境。靖康之難女真人的騎兵由此南下,太原府城中的種家及其麾下的西軍,在經過白溝河一戰之後,本來就元氣大傷,面對突如其來的女真人騎兵,本來打算保全實力,爲前宋留下軍隊的種家,在當時朝廷的極力督促下,不得不提軍北上迎戰女真人士氣正旺的軍隊,從而導致前宋最後的精銳西軍,全部都葬送在幽燕和山西的這一片山水之中。

百年之後,當靖康之恥已經成爲過往雲煙,當南方的王朝已經由大宋變成了大明,而北方的騎兵,再一次出現在這岢嵐軍,出現在這曾經的邊境線上,出現在這無數將士浴血拼殺的地方。

天空有些陰沉沉的,彷彿春風永遠都吹不散這山河之間的凝重。狂風捲地而來,將黑色旗幟吹卷的獵獵舞動。上一次北地騎兵在此南下,有如奔流不息的黑色潮水,將宋軍那微弱到極致的防線直接突破;而百年之後,又一支騎兵再一次站在這裡,不過他們面對的命運卻已經遠遠不比百年前的那一支軍隊。

雖然這山河之間沒有任何阻攔,雖然那些南蠻子主力能拉出來的還遠在河洛,但是每一名蒙古騎兵心中都是沉甸甸的,有如這深沉的山河。也有如他們頭頂上黑色的旗幟。

因爲他們即將面對的對手不再是羸弱的大宋,而是如日中天的大明。大明軍隊一路北上,所向披靡,可以說還沒有一直蒙古軍隊真正做到過組攔住明軍前進的步伐,每一次實際上還是因爲明軍站路上的原因而自己停住腳步的。

歸根結底並不是因爲明軍害怕蒙古軍隊,而是因爲大明想要把每一戰都做到十全十美,想要確保每一戰之後的繳獲和收復土地都能夠守護得住,所以大明都是步步爲營,一邊積蓄力量一邊北上,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還停下來疏浚運河、經營河洛、修建直道,其消耗的錢糧不一而足,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能夠讓大明下一步北伐更加輕鬆。

這也是爲什麼百年來南宋人一直期待的一氣呵成的北伐,到了大明這裡,變得有些不倫不類,但是誰都不能否認的是,葉應武這逐步北伐的戰略,似乎頗有成效。

在這之前,宋人北伐一直幻想的是一戰收復河洛,還都汴梁,這也使得每一次宋人北伐都制定宏大的目標,然後換得一個倉皇南逃的結局,這也使得南方很多人甚至對北伐喪失了信心。

對待北伐,葉應武的做法很簡單,一戰不成,那就多打幾次,所以大明實際上用了兩次北伐方纔拿下河洛、山東一帶,之後的河西之戰,實際上用“西進”來形容更加合適。而現在這一次大明自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北伐,顯然就是葉應武計劃北伐之中的最後一步,其目的也很清楚,收復漢唐時候的州府版圖,將蒙古勢力徹底驅趕到草原上去!

或許百年之前,宋人對女真人有着這樣的戰略目的,會貽笑大方,但是百年之後,大明抱着這樣的心態,蒙古人卻不能坐在那裡笑了,因爲他們很清楚,只要自己一個疏忽大意,很有可能就真的江浙數十年來拋頭顱灑熱血拿下來的土地丟得一乾二淨。

兩淮丟了,少了緩衝之地,河洛、關中和山東丟了,實際上是少了不少負擔,畢竟這些土地上的壯丁不是戰死就是南逃,所剩無幾,留下來的婦孺老弱只能算是一羣只知道張口要飯的災民,對於蒙古來說,扔了這些土地和百姓,更像是丟了幾個包袱。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在草原之前,蒙古只剩下了幽燕和山西。

這兩個地方也丟掉,蒙古就真的無路可退。成吉思汗畢生心血打造的帝國,也要面臨土崩瓦解的可能——雖然對於現在的蒙古來說,已經相當於分裂了。所以和當初女真人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南下截然不同,此時南下的蒙古騎兵,沒有退路。

“參見王爺。”一名千夫長策馬走到那木罕的身邊。

年輕的蒙古北安王,此時臉上滿滿的都是凝重深色,顯然對於戎馬生涯並不長,但是卻取得了很多勝績的北安王那木罕來說,眼前蒙古將要面對的戰鬥,也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

那木罕點了點頭,那千夫長急忙說道:“王爺,大汗讓您抓緊過去。”

“嗯?”那木罕怔了一下,急忙調轉馬頭,或許以他北安王的身份,可以不在乎這一個小小的千夫長,但是他不能不在乎下達這個命令的人。自己的父親,蒙古的大汗,曾經帶領着蒙古走向極盛,卻又不得不面對之後衰落的男人。

蒙古大汗,忽必烈。

正如葉應武所猜測的那樣,對於大明來說,此次北伐事關一個王朝的生死存亡,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讓葉應武多年來的努力付之一炬。而同樣的,對於蒙古人來說,也是這個道理。葉應武都已經御駕親征,忽必烈自然也沒有躲在後面的道理。

蒙古大汗親臨一線,是在成吉思汗時代留下來的傳統,但是這傳統很快就因爲蒙哥戰死在釣魚城下而成爲歷史。蒙哥戰死之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權奪位,導致蒙古爆發了多年內戰,這也使得原本已經奄奄一息的南宋竟然憑藉着多年來的積蓄,一下子有了和蒙古抗衡的戰力,甚至葉應武也實際上是全盤接收了南宋的這些遺留,方纔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上。

所以蒙古吃一塹長一智,自然充分意識到大汗的存在對於整個王朝穩定性的關鍵作用,所以年少時候經常率軍征戰、所向披靡的忽必烈,迫於這種壓力和限制,已經有很久沒有出現在戰場上了。

忽必烈並不像成吉思汗那樣喜歡事必躬親,所以一向都是放權給前線的將領,但是現在的情況已經容不得忽必烈放權,整個蒙古除了忽必烈,似乎也沒有人未曾在大明手下吃過敗仗。

更何況此戰關乎蒙古百年來的基業,忽必烈就算是膽大包天,也不會在後面穩如泰山的坐着,尤其是葉應武即將趕到前線。如果說伯顏和史天澤等人還有本事對付大明其餘主力戰軍的話,那麼在葉應武面前,蒙古所有的將領都會束手無措。

不僅是因爲葉應武多年來的戰績和手底下的滾滾人頭鮮血,更因爲葉應武以皇帝之威君臨戰場,對於大明士氣的提升和蒙古士氣的打擊都是難以想象的,本來蒙古就處於弱勢,只能依託地利節節後退,如果再喪失了氣勢,那麼等待蒙古的就只有滅亡這一種可能。

那木罕等人很清楚,伯顏和史天澤很清楚,忽必烈自己更清楚。

如果現在自己不出戰的話。等待蒙古的可就不只是混亂,更有可能是徹頭徹尾的滅亡了、

所以當忽必烈打算同樣御駕親征的時候,沒有人反對。

金帳馬車緩緩的向前行駛,而簇擁在金帳馬車周圍的蒙古騎兵,都是微微低頭,表示對大汗的尊敬。

那木罕在金帳馬車前停下來,快步走上馬車。

剛剛掀開簾子,就聽見輕輕的咳嗽聲,那木罕頓時微微皺了皺眉,在大汗金帳當中,有膽量咳嗽的也就只有大汗本人了。忽必烈算到今日實際上也就是五十多歲,絕對算不上老,甚至相比於很多古代帝王,還處於全盛時期。甚至就在幾年之前,忽必烈還很健康,日理萬機做不到,但是維持整個偌大帝國的運轉還是沒有問題。

可是就是在這幾年,忽必烈身上的生機和活力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退,那木罕很清楚是爲什麼。這幾年隨着葉應武的崛起,蒙古在整個中原戰場上節節敗退,忽必烈看上去還能夠正常處理軍政事務,甚至還主動寬慰那些吃了敗仗的官員將領,但是實際上只有那木罕這些忽必烈信任和親近的人才知道,這幾年忽必烈又承擔了多少壓力、

畢竟這是他的汗國,畢竟這是他的天下。忽必烈承擔的不只是失敗。

如果說華夏三百年的氣運壓在了葉應武一個人肩膀上,那麼蒙古這數十年來打拼下的基業,也都壓在了忽必烈的肩膀上。

只是相比於葉應武的年輕,忽必烈已經過了中年,甚至快要步入老年。如果此時呈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個虛弱不堪的南宋,甚至不需要忽必烈出馬,伯顏等人就可以擺平,但是現在蒙古要面對的是嶄新崛起的大明,這不是一個除了有錢之外什麼都沒有的虛弱王朝,先進的火器、充足的錢糧,還有那些數以萬計不怕死的軍隊,整個國家上下團結一心,紅着眼睛北伐、這樣強大的敵人,就算是蒙古在之前都沒有遇到過。

如果忽必烈可以選擇的話,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退避三舍。

只是可惜背後就是草原,他沒有其餘的選擇。

見到那木罕走進來,忽必烈輕輕咳嗽一聲,下意識的想要收起來手帕,只不過這一幕還是被那木罕看到。手帕上隱隱約約可以看到紅色,顯然剛纔忽必烈這一下已經咳出了血絲。

“父汗!”那木罕有些震驚,顯然他沒有想到不知什麼時候,父汗的病已經嚴重到了這個地步。畢竟在那木罕的印象中,自己的父汗應該還是那個鄂州之戰意氣風發的蒙古大將軍,還是那個擊敗阿里不哥之後指點江山的蒙古新任大汗,還是那個曾經將他抱在臂彎之中轉圈的中年男人······

忽必烈看着臉帶驚訝神色的那木罕,有些疲倦的靠在軟榻上,如果來的是哪個臣子,或許他還會強撐着擺出一個蒙古大汗應該有的威嚴和氣勢,但是在那木罕這自己現在最優秀的兒子面前,他已經不想再裝下去了。

那木罕上前畢恭畢敬的行了一禮:“父汗生病,孩兒不知,之前未能前來問安,望父汗恕罪。不過剛纔父汗已經咳血,孩兒以爲父汗現在就應該折返和林,好生休養爲上。”

搖晃的馬車中,昏暗的光線下,面色有些蒼白的老人擺了擺手,沉聲說道:“這倒是無妨,當年曾祖征討西夏的時候,不也是帶病在身麼,區區一點小病,還不能將某留下。”

“父汗······”那木罕雖然很想說什麼,不過還是死死地忍住了。當年成吉思汗是帶病出徵西夏不假,但是也正是在那一條出征路上,一代天驕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蒙古軍隊也未曾辜負成吉思汗的期望,最終拿下了西夏,爲蒙古鐵騎掃清南下的道路。

忽必烈說這句話,分明不是在給自己鼓勁,而是想要說明,爲了這一場大戰的勝利,他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至於忽必烈這病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心裡有數,那木罕心裡也有數,這些年來大明和葉應武爲蒙古帶來的壓力,在將這位蒙古曾經走向全盛的締造者做出的一切全部毀滅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給他的心靈和身體都留下了不可彌補的創傷。

這種心病實際上根本無藥可救,所以忽必烈也不想着自己能夠活多久,只想着帶領蒙古打贏這一仗,就算是沒有辦法消滅葉應武,沒有辦法打擊到大明的元氣,至少也可以給蒙古幾年苟延殘喘的機會,只需要兩年,忽必烈就有信心能夠掃清海都的叛亂,重整旗鼓以當年絕對精銳之姿態面對葉應武和他的大明。

可是顯然葉應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在幾經考慮之後還是做出了北伐的決定,並且是傾全國之力和蒙古決一死戰。

明軍已經殺到家門口了,蒙古就算是百般不樂意,也得咬着牙頂上去。

忽必烈擡起頭看向那木罕,儘量掩飾自己眼眸之中深深地疲倦:“南蠻子最近有沒有動向?咱們過了岢嵐水,往前可就是太原府了。太原府是整個山西的重中之重,南蠻子如果不想着和咱們在大河邊對峙的話,進駐太原府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帶病在身,但是忽必烈一開口依然帶着天下梟雄的雄渾,讓那木罕心頭不由得微微一震,自家那位曾經睥睨九州的爹爹彷彿又回來了。雖然那木罕知道這實際上是忽必烈在強撐着罷了,但是至少說明現在的他,還有力氣支撐,還有力氣面對這天傾!

那木罕搖了搖頭說道:“現在還沒有,倒是南蠻子的主力戰軍天武軍原來是兵分兩路,一路沿着太行山西側直逼太原府,結果現在卻是從娘子關一帶進入了河北,只是留下重兵把守太行山中的各處隘口,顯然並想要咱們進攻其餘主力戰軍的側翼。”

“哦?”忽必烈怔了一下,旋即笑着感慨一聲,“有意思。”

那木罕嗯了一聲:“這也是前方騎兵剛剛送來的消息,所以具體南蠻子想要所什麼,孩兒愚鈍看不清楚,似乎他們並沒有打算和咱們在山西硬碰硬,甚至還打算避過咱們的鋒芒?”

忽必烈卻是沉聲說道:“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簡單,張世傑如果這麼好打發的話,葉應武也不會選擇他來坐鎮前線,讓開道路想來應該有兩個目的。”

那木罕微微吃驚,旋即豎起耳朵。

忽必烈的聲音很是低沉,卻依舊帶着他身爲蒙古大汗,更身爲蒙古當年百戰百勝將軍的威嚴:“天武軍本來就是南蠻子一等一的精銳,一分爲二顯然不知什麼好的打算,現在合兵一處,其目的自然是爲了加強對幽燕的進攻,從而確保幽燕能夠一舉拿下。而可以想象,南蠻子也不會將山西拱手相讓,畢竟太行八陘,他們做不到每一處都能夠嚴防死守,所以在山西牽制住咱們大軍的主力纔是上策。”

“可是南蠻子的各路主力戰軍······”那木罕有些疑惑,不過旋即意識到什麼,一下子站直,“父汗的意思是······”

“這場王和王之間的鬥爭,但願會很精彩。”忽必烈的嘴角邊露出一絲笑容,旋即微微側頭看向窗外,“只要伯顏和史天澤能夠守住幽燕,這一戰咱們還是有不少勝算的。”

窗外,一隻雄鷹振翅飛翔,越過羣山。

第三百六十二章 寶馬嘶歸紅旆動(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相別四月終得還第一百零八章 除卻巫山不是雲 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雲中誰寄錦書來第四百七十章 艨艟破神風第六百零二章 南洋重有風潮起(上)第六十六章 青石路遠 上第十六章 萬民送恩公第四百五十七章 忘戰者必危第三百五十八章 提攜玉龍爲君死(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江南雲軒翥 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多景樓上笑今古 上第六十二章 南風漸起 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百里蓬蒿盡飛煙第一百九十九章 殘雪未消春猶遠 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淮口潮生催曉渡(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何必爲此朝第六百二十六章 半世交親隨逝水(上)第六百七十七章 滅國平蕃第一功第六百零五章 緣何如此絆人心(下)第六百六十四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中)第六百三十三章 日照金戈萬馬動(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相別四月終得還第六十三章 煙雨誰撐傘 上第六百七十一章 丈夫未可輕年少第六百二十六章 半世交親隨逝水(上)第五十五章 誰的末路 中第五百一十九章 吹面不寒楊柳風第三百二十五章 春江潮水連海平第八十三章 整軍備武 中第二百一十章 三軍輒動齊朝北 下第四百六十二章 國破山河在第六百六十四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中)第七十三章 是非成敗 中第四百六十五章 六部挽袖子第五十八章 天下無閒棋第六百七十五章 輕騎狂飆陰山動第三百四十六章 日月初升照萬方(中)第二十二章 街頭且聽綠綺臺第三百七十一章 毅魄歸來日第四十四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 上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里江山寸許長(上)第八章 波瀾起處是慶元第二百九十九章 一夜魚龍舞第五百六十八章 底事崑崙傾砥柱(下)第四百八十八章 無定河邊骨第五十一章 螳螂捕蟬,黃雀何在 上第二百一十四章 風雪雜錯虎頭山 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長歌出漢關第三百五十六章 提攜玉龍爲君死(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有城巍峨 下第二十八章 今夜星辰今夜燈第二百六十四章 三山籠煙障第一百二十一章 有城巍峨 上第二百四十二章 鐵馬冰河恨 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我既載譽歸 下第六百三十九章 一腔熱血勤珍重(中)第六十五章 煙雨誰撐傘 下第二章 前世今生七百年第四十三章 赤血染青山 下第五百八十五章 秦時明月漢時關(上)(爲書友鋣夜魔皇加更)第二百八十章 有客踏月來第六百三十八章 一腔熱血勤珍重(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擒賊先擒王第四百二十一章 重甲叩崤山第一百零一章 四方風雲動 上第四百九十章 此身長報國第三百六十章 千里江山寸許長(中)第三百四十一章 繁紅一夜經風雨(下)第三百零八章 十萬貔虎控雕弓(中)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金座下看單于(上)第二百八十九章 風檣遙天際第三百五十三章 報君黃金臺上意(上)第二百七十七章 我既載譽歸 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風雪雜錯虎頭山 下第三十三章 何去又何從第六百八十章 胡危命在破竹中(下)第五百六十四章 幾時真有六軍來(中)第八章 波瀾起處是慶元第一百三十二章 笑千般變化 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天外吳門青霅路(下)第三百八十章 笳鼓萬貔貅(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沖天焰火明漢水第五百一十八章 沾衣欲溼杏花雨第二百零一章 殘雪未消春猶遠 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笑千般變化 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一洗瘴蠻煙(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風雨蕭索盡第三百三十八章 旋抹紅妝看使君(上)第五百七十八章 回首江山青如發(下)第三百零七章 十萬貔虎控雕弓(上)第七十三章 是非成敗 中第七十九章 大局底定 中第四百一十五章 鏖兵天府地第四十八章 密雲不雨 上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悔老身今仍在(上)第六百七十六章 梟雄末路可悲愁第一百六十四章 夷洲初定東海濤第二百一十章 三軍輒動齊朝北 下第五百四十一章 中流擊水浪難遏(上)
第三百六十二章 寶馬嘶歸紅旆動(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相別四月終得還第一百零八章 除卻巫山不是雲 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雲中誰寄錦書來第四百七十章 艨艟破神風第六百零二章 南洋重有風潮起(上)第六十六章 青石路遠 上第十六章 萬民送恩公第四百五十七章 忘戰者必危第三百五十八章 提攜玉龍爲君死(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江南雲軒翥 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多景樓上笑今古 上第六十二章 南風漸起 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百里蓬蒿盡飛煙第一百九十九章 殘雪未消春猶遠 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淮口潮生催曉渡(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何必爲此朝第六百二十六章 半世交親隨逝水(上)第六百七十七章 滅國平蕃第一功第六百零五章 緣何如此絆人心(下)第六百六十四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中)第六百三十三章 日照金戈萬馬動(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相別四月終得還第六十三章 煙雨誰撐傘 上第六百七十一章 丈夫未可輕年少第六百二十六章 半世交親隨逝水(上)第五十五章 誰的末路 中第五百一十九章 吹面不寒楊柳風第三百二十五章 春江潮水連海平第八十三章 整軍備武 中第二百一十章 三軍輒動齊朝北 下第四百六十二章 國破山河在第六百六十四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中)第七十三章 是非成敗 中第四百六十五章 六部挽袖子第五十八章 天下無閒棋第六百七十五章 輕騎狂飆陰山動第三百四十六章 日月初升照萬方(中)第二十二章 街頭且聽綠綺臺第三百七十一章 毅魄歸來日第四十四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 上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里江山寸許長(上)第八章 波瀾起處是慶元第二百九十九章 一夜魚龍舞第五百六十八章 底事崑崙傾砥柱(下)第四百八十八章 無定河邊骨第五十一章 螳螂捕蟬,黃雀何在 上第二百一十四章 風雪雜錯虎頭山 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長歌出漢關第三百五十六章 提攜玉龍爲君死(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有城巍峨 下第二十八章 今夜星辰今夜燈第二百六十四章 三山籠煙障第一百二十一章 有城巍峨 上第二百四十二章 鐵馬冰河恨 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我既載譽歸 下第六百三十九章 一腔熱血勤珍重(中)第六十五章 煙雨誰撐傘 下第二章 前世今生七百年第四十三章 赤血染青山 下第五百八十五章 秦時明月漢時關(上)(爲書友鋣夜魔皇加更)第二百八十章 有客踏月來第六百三十八章 一腔熱血勤珍重(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擒賊先擒王第四百二十一章 重甲叩崤山第一百零一章 四方風雲動 上第四百九十章 此身長報國第三百六十章 千里江山寸許長(中)第三百四十一章 繁紅一夜經風雨(下)第三百零八章 十萬貔虎控雕弓(中)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金座下看單于(上)第二百八十九章 風檣遙天際第三百五十三章 報君黃金臺上意(上)第二百七十七章 我既載譽歸 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風雪雜錯虎頭山 下第三十三章 何去又何從第六百八十章 胡危命在破竹中(下)第五百六十四章 幾時真有六軍來(中)第八章 波瀾起處是慶元第一百三十二章 笑千般變化 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天外吳門青霅路(下)第三百八十章 笳鼓萬貔貅(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沖天焰火明漢水第五百一十八章 沾衣欲溼杏花雨第二百零一章 殘雪未消春猶遠 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笑千般變化 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一洗瘴蠻煙(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風雨蕭索盡第三百三十八章 旋抹紅妝看使君(上)第五百七十八章 回首江山青如發(下)第三百零七章 十萬貔虎控雕弓(上)第七十三章 是非成敗 中第七十九章 大局底定 中第四百一十五章 鏖兵天府地第四十八章 密雲不雨 上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悔老身今仍在(上)第六百七十六章 梟雄末路可悲愁第一百六十四章 夷洲初定東海濤第二百一十章 三軍輒動齊朝北 下第五百四十一章 中流擊水浪難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