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十八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五)

王樸語調不變:“你且宣讀。”

“喏。”趙普答應一聲,展開簿冊一條一條往下讀。

待其讀完,王樸問諸臣:“爾等可有疑議?”

無人應答。

王樸再問左右同僚:“諸位以爲如何?”

陳佑等人皆曰:“可。”

王樸轉身拜伏:“請官家下詔。”

趙德昭高聲道:“準!”

王樸吩咐知制誥擬旨。

這是大家都沒問題的情況,如果遇到有爭議的,王樸就會說:“伏惟陛下聖裁。”

現如今六相公氣勢正盛,六七品的官員或許有想要一捋虎鬚以期成名的特例,今日宣政殿內三品以上官員想的卻是穩定重要。

畢竟都是亂世過來的,朝局不穩可能丟掉的不僅僅是權位,還包括全家性命。

壬寅朝會就這麼波瀾不驚地結束,絕大多數得知這個朝會具體情況的人都認爲,從壬寅朝會開始,六相公治國的局面會一直持續到官家成年聽政。

建隆三年就這麼過去。

建隆四年,沒有元日大朝會,官家帶着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前往太廟祭祖。

正月庚戌,帝幸檢校樞密使、知院事馬青第問疾。

辛亥,懷化大將軍、檢校樞密使、知樞密院事、柱國、長山縣開國公馬青薨。

輟朝三日,冊贈太子太保、追封淄國公。

之後,在王樸、宋敏貞等人的建議下,馬青長子馬勝學還沒回到洛陽奔喪,便被官家下詔奪情,超擢爲銀青光祿大夫,守淄州別駕兼判長山縣。

之前馮道去世也是相似的操作,說句不好聽的話,再來幾次,基本上就能成爲定例,後來人也都會自覺地維護這個規矩。

初六,剩餘五相公一同前往馮府祭奠,之後沒有各自散去,而是直接去了政事堂裡面的小議事廳。

坐在冰冷的屋子裡,五個人都沒有說話。

屋內數名僕役手腳麻利地點燃一根又一根蠟燭,同時在挖了通風孔的牆角擺上火爐,之後所有人輕手輕腳地離開,把門帶上。

房間裡的溫度越來越高,燭光也達到了最明亮的時候。

王樸開口了:“我認爲樞密院此時不當加人,方正、將明如何看?”

宋敏貞等了一會,才緩緩點頭:“可以。”

陳佑隨後也說道:“便如平章所言。”

雙手交叉思忖一陣,王樸繼續道:“那麼樞密院諸事就交給二位了。”

這是表明他不會趁此機會奪權。

但是,大家都明白王樸的性格,他早晚會想法子把樞密院納入掌控,現在只不過是爲了安宋、陳兩人的心罷了。

宋敏貞和陳佑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點頭應下。

屋內又安靜了一陣,王樸纔開口:“那就趁此機會把開年要辦的事議一議吧。”

燭光過了最明亮的時刻,逐漸出現燭芯噼啪爆開的聲音,燭芯長時間不剪,使得燭光越來越暗淡。

天行有常,因爲最高層的穩定,馬青的離世沒有給周國政壇帶來太大的震盪。

就連悲傷,也只是馬青子嗣們的感情。

天底下,人的悲歡本就不是相通的。

從初十開始,街面上已經在準備元宵燈會了。

燈會從十四持續到十六,總共三天。歷史上在乾德五年,也就是八年後,開封府的元宵燈會延長到正月十八,到太平興國六年,汴京上元五夜燈成爲定例。

自從發現街面上的佈置,家中幾個孩子天天都在說燈會的事情,尤其是那一對三四歲的兒女,更是看到陳佑就鬧着要去看燈會。

陳佑還能怎麼辦呢,只得要求兩個年長的教弟弟妹妹認字,教的學的都完成任務,就帶他們去看燈會。

陳家這幾個孩子,長子衡已經在周山書院就讀四年級,次子孚在讀二年級,長女清韻和三子元還要過幾年才能入學。

讓陳衡和陳孚來教導弟弟妹妹,完全可行,再說了,旁邊還有母親李疏綺看着。只要李疏綺不把兩個大的帶出去拼娃,兩個小的就不需要擔心。

正月十四,官家接連發制,當朝五相公全都授予開府儀同三司的散官,同時昭告天下,使得宰相、使相之分從以前的俗例變成定規。

三司,其實就是三師三公。

周國僅有的六個正一品的位置,分別是三師三公、尚書令、王。

正常履職的真宰相一般很少能獲得這六個位置,爲了使宰相們有立於百官先的榮譽和權威,於是就給宰相加“開府儀同三司”。

簡單來說,就是所有的儀制全都和三司等同。這樣,宰相見了三司、尚書令、王,就無須避讓行禮,朝堂排班也可排在最前列,各類文書中提及也能寫在最前面。

所謂宰相威嚴,大抵如此。

於此同時,遠在鄜州的巴寧泰和宋敏貞、陳佑二人一塊加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職事。

不過相比於宋、陳二人,他沒加“開府儀同三司”,而是加了“輔國大將軍”的武散官。

也就是說,巴寧泰不過是使相,即便他是樞密使,而且宋敏貞和陳佑這兩個副使都位於真宰相之列,也改變不了他是使相的現狀。

聊做安慰的是,使相也屬於宰相,同他之前的處境沒什麼區別。無非就是之前沒人強調他是宰相,現在一邊強調他是宰相,一邊強調他不能做宰相該做的事情。

十四十五,連續兩個晚上陳佑都帶着妻兒一塊出去看燈。

十六晚上,他前往寶應侯府。

之前盧孟達遣人遞來請柬,邀請他赴宴。

陳佑同盧孟達沒有交情,突然要往來,十成十是爲官家或者太后問事情。

酉初,陳佑攜李疏綺抵達盧府,剛進門還沒走幾步,盧孟達夫妻二人就迎了出來。

陳、盧兩男子自去正廳,李疏綺跟着盧孟達妻子去後院。

進了正廳,裡面還有幾個人,全都是陪客。

見陳佑進門,全都起身行禮。

陳佑只認識一個黃全德。

黃全德以前是殿中侍御史,當初第一個上書請立太子。後來調任左補闕,現在是河南府的司錄參軍事。

待陳佑坐下,盧孟達開始一個個介紹在場諸人。

全都是六七品的官員,這種品級的職事在京中不好找,但幾乎每一個都是關鍵位置。

第四百六十一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八)第三百七十二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八)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四百四十六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六)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二)第五百五十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三)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三百六十一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二)第二十八章議定諸事行忠義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四)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二)第九十章長平故計死士出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九)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四)第二十八章議定諸事行忠義第七百十七章 漢皇終究屈賈誼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闢進身階第九十七章使者方至軍中亂第六百三十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七)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風起時動微末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二)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七百四章 天子何以順汝心(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七)第六百七十五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五)第三十三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二)第六百三十五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三)第一百一十章時運所至晉陽下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九)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四十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三)第九十章長平故計死士出第五百八十七章 平波起浪第一風(一)第七十二章帝王問詢意難測第六百十六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五百九十五章 道不同各退一步第六百八十九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六)第一百五十六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五)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四)第二百三十八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三)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亂之後諸事繁第四百八章 鮮血淋漓投名狀第三章此身何所存(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三)第二百六十一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一)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總比困難多第五百四十七章 舊日情誼存幾許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三)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爲第五百四十五章 縱獸於林起羅網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連不斷問對難第八章兵臨城下伴王駕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二)第五百四十二章 識大局治安創收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八)第五十八章心欲借錢口難開第五百三十四章 驀然回首闌珊處第五百三十七章 若逢板蕩該如何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四百六十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七)第六百九十章 一時之法亦須重第四百六十一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八)第五百三十八章 空穴來風必有因第五百四十五章 縱獸於林起羅網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三百四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二)第一百一十四章欲建功再攻遂州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三)第一百六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二)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三百九十八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七)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三)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二百五十五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五)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第746章 片紙可當十萬錢第六百六十八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三)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當慎行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五百九十一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三)
第四百六十一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八)第三百七十二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八)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四百四十六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六)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二)第五百五十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三)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三百六十一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二)第二十八章議定諸事行忠義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四)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二)第九十章長平故計死士出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九)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四)第二十八章議定諸事行忠義第七百十七章 漢皇終究屈賈誼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闢進身階第九十七章使者方至軍中亂第六百三十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七)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風起時動微末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二)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七百四章 天子何以順汝心(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七)第六百七十五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五)第三十三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二)第六百三十五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三)第一百一十章時運所至晉陽下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九)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四十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三)第九十章長平故計死士出第五百八十七章 平波起浪第一風(一)第七十二章帝王問詢意難測第六百十六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五百九十五章 道不同各退一步第六百八十九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六)第一百五十六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五)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四)第二百三十八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三)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亂之後諸事繁第四百八章 鮮血淋漓投名狀第三章此身何所存(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三)第二百六十一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一)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總比困難多第五百四十七章 舊日情誼存幾許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三)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爲第五百四十五章 縱獸於林起羅網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連不斷問對難第八章兵臨城下伴王駕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二)第五百四十二章 識大局治安創收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八)第五十八章心欲借錢口難開第五百三十四章 驀然回首闌珊處第五百三十七章 若逢板蕩該如何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四百六十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七)第六百九十章 一時之法亦須重第四百六十一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八)第五百三十八章 空穴來風必有因第五百四十五章 縱獸於林起羅網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三百四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二)第一百一十四章欲建功再攻遂州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三)第一百六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二)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三百九十八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七)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三)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二百五十五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五)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第746章 片紙可當十萬錢第六百六十八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三)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當慎行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五百九十一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