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三)

趙元昌沉吟一陣,再次開口問道:“若欲藉此機會令文臣掌兵,可行否?”

不得不說,這對文官來說是一個誘惑。

王樸現在任樞密都承旨,勉強算是半個掌兵之人,知道兵事的難處,略微思忖一番後便道:“若所託之人不知軍事,恐怕是國之不幸!”

“要知軍事嗎?”趙元昌喃喃一聲,突然擡頭朗聲道:“來人!”

頃刻之後,殿外轉進來一箇中年宦官:“官家。”

“你去,把錦官府陳佑的奏章取來,嗯,該是二月前半個月的。”

“喏。”宦官垂首應下,恭敬退出去。

趙元昌這纔對王樸道:“陳將明在錦官府辦了一個府試出來,其中有些點子雖未實行,但看着頗有道理,文伯先生等下可以看一看。”

“是。”王樸點點頭,“臣曾聽說過此事,具體什麼情形卻不瞭解。”

畢竟是中樞官員,消息渠道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即便這事與他無關,平日裡也聽說過一些傳聞。

當初陳佑的奏章遞上來後,趙元昌曾與吏部、禮部、國子監討論過,後來一度傳出要開科舉的消息,只是隨着朝政變幻,這件事也再無人提起。

那個宦官很快就捧着一沓奏章趨步進入殿內,待其擺放好,趙元昌擺手道:“你先下去吧。”

說着,自顧自翻看奏章。

陳佑上任之後,基本上是三五天一封奏章,遇到事情比較多,甚至是一天一封。

大多數都是寫他這段時間做了什麼事,下了什麼政令,爲什麼要這麼做,期望能夠得到什麼結果云云。

不過二月份開頭的這些奏章,有好幾封是陳佑的奏請建議,比如《請募府兵疏》、《請開府試疏》等。

趙元昌要翻的就是那一份《請開府試疏》。

這裡的“請”是“請允許我”的意思,而不是“請你”。

陳佑在這一份奏章裡面寫了不少東西,不過只有其中一部分被批准。而沒被批准的那些內容,也都在趙元昌心裡留下了印子,這時候就想起來了。

奏章不多,很快就找到了。

翻開看了幾眼,趙元昌笑道:“就是這裡了,文伯先生可以看一看。”

“是。”王樸連忙起身,弓着腰從趙元昌手上雙手接過奏章,坐回原位細細翻看。

開頭一部分沒啥好看的,無非是敘述前例引經據典,之後的具體措施纔是重點。

陳佑這這裡面主要說了四點,第一是分科開試,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是怎麼讓世人願意甚至期盼參加學習和考試,第四是如何避免大量人才涌入同一科目。

趙元昌的批示是:錦官府可開經義、律法、算術、策論四科,中者可即時徵辟,頭三名可至京中授八品之官。

但實際上,陳佑的奏章裡足足說了十幾個科目,而培養人才這一部分,更是列舉賬房、農夫等,提出職業教育、評定專業等級、給予等同官員待遇等一系列概念。

這其中,就包括軍事教育。

當然了,毫無意外的,這些內容都被趙元昌無視了。

雖然這些想法讓趙元昌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但他覺得這時候實在不適合推廣,天下未定,還是以穩爲主。

不說別的,光是“給予一定專業等級等同官員待遇”這一條,就能讓文官武將跳腳。

這一份奏章比較長,王樸邊看邊思考,足足看了一刻多鐘纔看完。

趙元昌就這麼硬生生等着,期間愣是沒說一句話。

合上奏章,王樸長出一口氣:“陳將明所思所想,甚是巧妙,雖有不妥之處,但瑕不掩瑜,可謂能臣矣!”

趙元昌點點頭,問道:“若是令文臣學習基礎軍事,可以之掌兵否?”

這同陳佑的“舉凡讀書之人,皆需習基礎之軍事”又是兩樣了。

沒辦法,都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學習過軍事的秀才,能不能成就兩說了。也因此,趙元昌加了一個限定:準備負責軍事的官員纔去學習軍事。

王樸猶豫一下才回答:“若是能仔細篩選,當可行。”

“大善!”

聽到肯定的回答,趙元昌臉上終於露出暢快的笑容:“既然如此,文伯先生且去準備。”

這就是要結束談話了,王樸起身應下,恭敬退出殿內。

隨着陳使君百騎破萬軍的消息傳揚開來,錦官府氣象爲之一清,府內諸縣一派朗朗乾坤之象,全然不似百里之外還有戰事的情景。

尤其是山南道都總管劉承澤在利州大破賊軍攻克綿谷的消息傳來之後,更是讓軍心民心大安。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府衙開始鋪開夏收之前典租農具的工作。

爲了防止此項善政被糟蹋,陳佑做了許多準備,又是讓農事宣講院在鄉間村裡大力宣傳,又是安排功曹巡查監督各縣典租情況。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同陳佑所想完全不同。

也不對,應該說是大部分不同。

首先是那些不老實的地主大商因爲參與之前的糧亂,現在都在牢裡關着,外面剩下的那些在府衙三令五申之下根本不敢亂伸手。

這樣一來,府衙之前針對這些人的防範措施就用不上了。

其次就是小吏。閻王好見小鬼難纏,陳佑一直擔心那些小吏趁機揩油,所以不但讓功曹監督,還命令宣講院四處走訪。

還別說,雖然大多數小吏都被酷刑嚴法嚇得不敢亂來,但還是抓到幾個看不清形勢的。

最後就是農民了,說是典租農具,實際上就是讓農民用還沒收穫的糧食來抵押,待收穫後再上交修理費用便可。

有那等老實的,只領一次農具,小心翼翼地維護、使用。

但也有奸猾之人,領了之後就找到大戶人家賣掉,然後又跑去領。偏偏有些小吏不知是被嚇到了,還是故意地,遇到這種人他也不聞不問,繼續租出去。

好在府衙早就防着一手,連續抓了十來個,賣農具得的銀錢還給大戶,農具收回府衙。

而那些奸猾之人,家中糧食除了口糧和稅糧,其餘的三分之二都被罰沒。其實真算起來也沒多少,但在這種家庭,足夠讓人心痛。

知而不報的小吏也被罰款,小吏和農夫還得在大熱天的枷到各村遊行示衆。

貪一點小便宜,導致面子裡子都丟了,這才剎住這股風氣。

但是貪便宜的沒了,有那等心中不服的農夫拼命使用農具,比如不管地面上有沒有石子,直接揮起鋤頭就鋤上去;再比如鐮刀一直用,就是不磨,割糧食也有鐮刀,割藤條、枝丫也用鐮刀。

陳佑得知之後也十分無奈,好在這麼幹的還是少數,也就任他去了。

總不能因爲少部分人搞破壞,就把一項善政給停了吧?

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勾心鬥角汴京城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四百三十八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一)第五百九十五章 道不同各退一步第三百三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六)第七十八章未雨綢繆布耳目第三百六十一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消息內情接踵至第五百六十六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一)第七百十九章 開闢新路爲後學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六百七十三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三)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五百七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一)第五百八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二)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一)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四百一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第三百九十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三)第四百七十九章 心在戰事輕政爭第十三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一)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五百八十二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九)第一百八十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三)第四百五十二章 將往淮南保皇子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二)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三)第五百二十七章 兩府生變宰相換第六百十八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五)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六)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五)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三百八十一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七)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五百七十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五)第一百九十五章 保義謀反欲親征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四百三十八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二)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六百八十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四)第一百九十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一)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六百二十九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六)第四百九十九章 兒女相約爲親家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二百七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三)第九章城頭觀兵反意堅第三百十七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四)第一百八十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三)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一)第六百章 稅務事涉千萬家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三十五章快馬兼程赴歸州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二)第六十四章戰事不順布閒棋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六百十二章 無需畏懼艱難事第六百九十六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二)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一)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一)第四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徵淮南第二十九章受人之託忠其事第六百十六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八)第六百七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趙官家突訪書院第一百一十六章欲殺人當行何計(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六百二十五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一)第五百七十一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六)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六百五十九章 爾等當爲好工具第四百七十四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七)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六)第二百四十四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二)第六百二十九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六)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五百八十四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 (一)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
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勾心鬥角汴京城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四百三十八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一)第五百九十五章 道不同各退一步第三百三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六)第七十八章未雨綢繆布耳目第三百六十一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消息內情接踵至第五百六十六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一)第七百十九章 開闢新路爲後學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六百七十三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三)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五百七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一)第五百八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二)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一)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四百一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第三百九十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三)第四百七十九章 心在戰事輕政爭第十三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一)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五百八十二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九)第一百八十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三)第四百五十二章 將往淮南保皇子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二)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三)第五百二十七章 兩府生變宰相換第六百十八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五)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六)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五)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三百八十一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七)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五百七十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五)第一百九十五章 保義謀反欲親征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四百三十八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二)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六百八十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四)第一百九十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一)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六百二十九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六)第四百九十九章 兒女相約爲親家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二百七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三)第九章城頭觀兵反意堅第三百十七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四)第一百八十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三)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一)第六百章 稅務事涉千萬家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三十五章快馬兼程赴歸州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二)第六十四章戰事不順布閒棋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六百十二章 無需畏懼艱難事第六百九十六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二)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一)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一)第四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徵淮南第二十九章受人之託忠其事第六百十六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八)第六百七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趙官家突訪書院第一百一十六章欲殺人當行何計(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六百二十五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一)第五百七十一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六)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六百五十九章 爾等當爲好工具第四百七十四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七)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六)第二百四十四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二)第六百二十九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六)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五百八十四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 (一)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