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一)

黃世俊最近很煩躁。

四月初,河北大地震,涉及定、貝、滄、瀛、深等十數州,可以說的波及整個河北,製造災民無數。

正巧那時候三司正在同戶部爭奪權柄,戶部尚書王彥川就趁機將賑災糧這件麻煩事塞到了三司手中。

偏偏黃世俊還不好推脫:沒事的時候你爭權爭的起勁,事情來了就不想要了?

他有理由相信,一旦自己真的推脫,只要王彥川還在戶部,或者自己還在三司,凡是涉及到糧食,三司就別想沾邊!

好,接了就是,不就是賑災嗎?

反正這次地震最嚴重的地方是幽、定周邊,北燕京城都受災了,周國只是邊境,不算啥!

然後,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來。

賑災糧食還沒安排妥當,興元、錦官上書請求調撥糧餉。

緊接着,五月中下旬,京東齊、兗、宋、鄆、博等州先後奏報發現蝗蟲。

好傢伙,河北地震要賑災,蜀中平叛要軍餉,京東可能有蝗災要賑災,一連串的事情直讓黃世俊懷疑人生。

然而事情還沒結束,進入六月,自開封府以東十數州遭蝗災,河東、關西皆遭旱災。

而這時候纔剛剛理順三司內部的黃世俊徹底崩潰,不得不讓渡手中一部分權力,請求戶部的幫助。

好在由於夏收已過,蜀地除了糧餉有着落之外,尚能支援汴京。河北各州縣也盡力組織夏收,給不上多少稅收,但能自給自足,又少了一個缺口。

之後王彥川奏請蜀地、關中糧餉不上解入京,而是點數登記之後直接運往關西、京東等受災地點,以減少火耗、加快賑災速度。

這一番操作下來,讓黃世俊恨得牙癢癢,直呼奸詐。但沒辦法,誰讓他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呢?這一把,他輸的不冤。

“仲彥,你說這事,該怎麼辦?”

閻俊臣的聲音響起,黃世俊猛然回過神來。

他此時在集賢相閻俊臣的府上,畢竟閻俊臣擔任三司使的時候,他就是三司副使,那時候閻俊臣對他多有提攜。

等閻俊臣入政事堂,接任三司使的黃世俊天然就是閻黨。

呃,現在還沒到黨爭的程度,黃世俊這個閻黨頂多是在大事上支持閻俊臣,同其餘相公的關係說不上多好,但也不是勢同水火。

看了一眼閻俊臣,黃世俊皺着眉頭快速轉動頭腦。

閻俊臣口中之事,這段時間在京中官場引發的不小的風暴。

六月初,劉承澤報捷請功,而給劉承澤什麼樣的封賞,就是這場風暴的源頭。

在六月朔的朝會上,趙元昌提出設立參知政事和同知樞密院事兩個職務,參知政事爲政事堂之副,同知樞密院事爲樞密院之副。

由於這兩個職務都不定員額,文武皆可以本官兼任,故而絕大部分文武官員都沒有意見。

畢竟多了位子,就意味着晉升機會增加,而且還是宰相之副,那些四五品的文官武將自然不會反對。

但是之後,劉承澤的捷報來了之後,在小朝會上,趙元昌提出讓劉承澤入政事堂!

文官管軍事和武將參與政事,由兵部尚書林師德首先發難,之後臣與君爭、政事堂與樞密院爭,自四月起整整爭了兩個月,才讓參政、同知兩職文武皆可以本官兼任一事波瀾不驚地通過。

甚至於,無論是政事堂還是樞密院,幾位相公都以爲劉承澤若是入京,十有八九會是參政或同知。

沒想到的是,直接就入了政事堂!

首相馮道立馬就是一聲“不可”脫口而出。

緊接着,江夏青跟着詳述不該這麼做的原因,然後閻俊臣附議。

樞密使吳巒因爲有顧慮,當時沒開口說話,鄭志康和馬青則旗幟鮮明的反對。

當然,這兩人反對的理由並不一樣。

鄭志康是擔心劉承澤入了政事堂之後,代表政事堂同樞密院爭奪軍事上的權力。

至於馬青,他雖然是武將,卻擔心武人當政更容易謀奪權位。只能說,這個老將軍對趙元昌是真的忠心。

不管怎樣,由於諸相公反對,這事就這麼僵持下來。

幾乎每個相公散衙之後都會找自己人商議,這件事很快就成爲席捲汴京官場的風暴。

沉吟一陣,黃世俊終於開口了:“目前政事堂只有昭文相尚且空懸。”

“正是。”閻俊臣撥動茶盞,“聽聞是給照臨公留着的。”

照臨公就是前任昭文相、現河南府尹劉明,因爲擔任太祖山陵使,援例出鎮京外,到現在已經有半年了。

也就是說,昭文相的位子也空了半年。

黃世俊突然不知道該說什麼,能說的前幾次都說過了,這時候不好再拿出來說。

至於謀求昭文相的位子?

他本人不用說,同戶部的爭鬥失敗之後,能不能搶到一個參政的位子都是兩說,更別說宰相了。

而閻俊臣目前只是末相,前面還有次相江夏青,越過江夏青直接升任宰相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對閻俊臣來說,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或許是讓劉承澤直接當昭文相?

不是沒可能,他之前就是檢校樞密副使,而且現在首相是馮道,即便昭文相,也不過是政事堂諸相公之一。

黃世俊不說話,閻俊臣開口了:“昨日官家召見某,問某可有合適的人選能夠擔任參政。”

聽了這話,黃世俊瞳孔一縮,呼吸稍稍變重: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我?

閻俊臣彷彿沒注意到他的表現一般,神色淡然道:“某言劉興元可爲參政。”

黃世俊心一沉,好吧,就不該抱希望的。

讓劉承澤擔任參政,是幾位相公商議後定下的。只是趙元昌並不滿意,而樞密院幾人思量一番,覺得檢校樞密副使去當參政,無形中似乎讓樞密院低了政事堂一等,是以也不同意。

“官家言參政不過三品,不妥。”

果然!

什麼三品四品,一個“領”字就能解決,還不是不想讓他當參政!

黃世俊嘆息一聲,腦中突然閃過一道靈光,當即開口問道:“敢問相公,可知照臨公何時歸京?”

這個問題讓閻俊臣愣住,隨即皺眉緩緩道:“尚無消息。”

話音剛落,他就撫掌道:“吾知矣!”

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巔峰小嬰孩第四百八十五章 使者一言亂心緒第兩百章 將離京先定婚事(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消息內情接踵至第四百七十七章 遼事暫令朝爭落第二百四章 議政事初入行宮第一百一十九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三)第二十二章從此天高任鳥飛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五百八十九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一)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與賊臣不兩立第二百二十四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三)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難而上因時變第三百七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六)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當慎行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鏡首戰得勝第一百九十五章 保義謀反欲親征第二百八十一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二)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五)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七百三十二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四)第五百四十六章 兩國皆賺無人虧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別重逢父子情第六百章 稅務事涉千萬家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二)第三百九十六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五)第七百六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九)第五十六章初見皇帝受問詢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禮畢詔書頻出第四百七十三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六)第三百三十四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九)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六百六十一章 何日方能遂舊願第二百八十八章 事事皆起更當穩(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七百二十六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一)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五百十九章 處處算計無盡時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二百一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一)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一百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二)第五百四十二章 識大局治安創收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二百四十三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一)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五)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二百七十九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三)第六百六十二章 誰料竟會遭背刺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十)第六百七十五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五)第五百三十七章 若逢板蕩該如何第三十三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利字當頭亂接踵第七百二十六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一)第三百一十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五)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間多有無奈事第四百一十七章 關內之地亂將起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四)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別重逢父子情第六百九十九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五)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七百二十三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二)第七百三十九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一)第一百章消息不斷時機逝第一百二十一章當有同志共前行第四百七十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三)第六百十一章 又是一年乾坤新第六百四十三章 賑災當以何爲先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三)第747章 烽火家書抵萬金第三百九十五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四)第三十九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二)第二十八章議定諸事行忠義第五百九十二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四)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三)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
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巔峰小嬰孩第四百八十五章 使者一言亂心緒第兩百章 將離京先定婚事(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消息內情接踵至第四百七十七章 遼事暫令朝爭落第二百四章 議政事初入行宮第一百一十九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三)第二十二章從此天高任鳥飛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五百八十九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一)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與賊臣不兩立第二百二十四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三)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難而上因時變第三百七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六)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當慎行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鏡首戰得勝第一百九十五章 保義謀反欲親征第二百八十一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二)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五)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七百三十二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四)第五百四十六章 兩國皆賺無人虧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別重逢父子情第六百章 稅務事涉千萬家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二)第三百九十六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五)第七百六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九)第五十六章初見皇帝受問詢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禮畢詔書頻出第四百七十三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六)第三百三十四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九)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六百六十一章 何日方能遂舊願第二百八十八章 事事皆起更當穩(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七百二十六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一)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五百十九章 處處算計無盡時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二百一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一)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一百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二)第五百四十二章 識大局治安創收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二百四十三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一)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五)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二百七十九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三)第六百六十二章 誰料竟會遭背刺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十)第六百七十五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五)第五百三十七章 若逢板蕩該如何第三十三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利字當頭亂接踵第七百二十六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一)第三百一十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五)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間多有無奈事第四百一十七章 關內之地亂將起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四)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別重逢父子情第六百九十九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五)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七百二十三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二)第七百三十九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一)第一百章消息不斷時機逝第一百二十一章當有同志共前行第四百七十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三)第六百十一章 又是一年乾坤新第六百四十三章 賑災當以何爲先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三)第747章 烽火家書抵萬金第三百九十五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四)第三十九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二)第二十八章議定諸事行忠義第五百九十二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四)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三)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