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朝代的早期,朝堂政治都相對清明,地方豪族也較爲收斂,平民百姓的生活相對安樂。
那是因爲朝代的開創者以及起家的班底團隊較有朝氣,能力較強,而地方上爲惡多端的豪族也多會在變革中被怨氣積聚的百姓給打垮,新的權貴勢力還沒有墮落腐化到一定程度。
而到了任何一個朝代的中後期,昏君庸臣輩出,朝堂忙於交鬥,豪族大肆兼併,百姓生活窮困潦倒,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階級矛盾越來越突出。
一個矛盾重重的國家,即便沒有外部敵人的侵略,也會有內部生存不下去的人民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口號,最終導致社稷崩塌。
當然,一些充斥着野蠻、血腥的朝代,並不在此列,他們在肇建之初到社稷崩塌,根本就沒怎麼給百姓帶來過好日子。
作爲一個志在四方的有志青年,顏良的目標顯然非止常山一地。
然不治一地何以治天下,他當然容不得自己治下有如此多吸食國家與百姓血肉的吸血蟲。
辛毗既然把問題都放在臺面上,那也是一個極好的契機。
只不過,顏良卻並不贊同辛毗的處置方式。
對,公事公辦是沒錯。
不過若是按照辛毗那一套,那等於是站在了所有本地士族的對立面上。
即便是如張斐、張廣這般素有清名的大族,也難以保證他們族中沒有隱戶隱田。
話再說得深遠一些,鉅鹿顏氏和潁川辛氏族中會沒有隱戶隱田嗎?
造成大量隱戶隱田的原因,除開豪族大家的貪婪在作怪,中央朝廷乃至於地方政府也難辭其咎,正是他們的不作爲才縱容這些豪族愈加放肆。
而且,這些隱戶隱田的產生,非是一朝一夕就到如此地步,辛毗羅列出的數據也是拿十年前的初平二年與現在相比較。
而這十年乃是大漢地方最爲混亂的十年,山賊、軍閥爭鬥不休,郡縣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減弱,豪族又怎會不借機壯大自肥呢?
所以說,這是十幾年,乃至於幾十年積攢下的積弊,要我顏良背這口鍋?冤啊!
一陣清風吹過,頭頂上的槐樹枝條間垂着的槐花被吹得隨風飄蕩,落英繽紛。
顏良盤算片刻,已是有了定計,向一旁等待良久的辛毗說道:“長史既然有心整肅郡中積弊,我自是極力贊成。”
辛毗聞言面露喜色,正欲說話,卻被顏良擡手製止,繼續說道:“不過,眼下近有黑山未平,遠有國賊當朝,良私以爲不當大動干戈使得郡國不寧。”
辛毗聞言眉頭一挑,問道:“府君是說,不行案比?”
顏良道:“非也非也,戶籍、田籍乃國家根本,豈能糊里糊塗不加詳查?”
辛毗不解道:“那府君的意思是?”
顏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長史可記得,顏某到郡之初,便申令全郡,嚴禁民人商賈與黑山賊交通,禁絕陘道之事?”
辛毗道:“此絕道之良策,下吏記得。”
顏良道:“那長史可知,禁絕陘道,嚴禁民人商賈與賊人交通的禁令下達之前,有無人與黑山賊交易貨物呢?”
辛毗琢磨一二後道:“下吏雖並無查證,不過想必是有的。前些時日府君派人查抄的那些商賈,多半也是犯了禁令。”
顏良道:“自是有的,彼輩以民人所產之粟,去換取賊人擄掠之金銀,可是有罪?”
辛毗於律令熟稔已極,立刻答道:“《漢律》有言:‘知人爲羣盜而通飲食餽饋之,與同罪。’通飲食尚且同罪,況乎資糧於賊,皆爲死罪!”
顏良點頭道:“善!那長史可知我爲何在頒佈禁令之後,並不計較那些先前交通賊人,資糧於敵的民人商賈,而是在此次進山剿賊前才下手查抄?”
辛毗道:“府君可是不願打草驚蛇?”
顏良道:“然也,不過這只是其一,還有其二。”
辛毗皺着眉頭道:“府君可是要說以頒佈禁令爲分界,前事不究,再犯嚴懲?”
顏良見辛毗領會得很到位,便讚許道:“然也,長史深明我意。”
辛毗道:“可……可朝廷律令一向是嚴禁隱戶、隱田,此些豪大家庇護隱戶、瞞報耕田,這些年不知牟了多少私利,豈可輕易放過?”
見辛毗仍舊有些不甘心,顏良站起身,語重心長地道:“辛君,從君羅列的籍冊來看,每個縣至少五六千畝,一郡隱田怕不下十萬畝,這麼大的缺口,歷任國相、長史、諸縣令長會絲毫不知?”
“或許他們也都心知肚明,卻無人願意扯開這層遮掩,亦都是怕與本地士族失和,以至於難以掌控地方吧?”
辛毗道:“彼輩庸庸碌碌,畏首畏尾,豈是牧守一方所爲?”
顏良道:“是,辛君與我都非是空談誤國的庸吏,自不可與彼輩相提並論。隱戶隱田之風不可長,亦當於我常山徹底禁絕,無復再有。”
“然《禮》有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
“《荀子》亦有言:‘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如今你我臨郡,自當嚴曉郡國子民,重申《律令》,使其知錯而能改之,乃稱大善!若教而後犯,則必誅之而不赦!”
話已至此,顏良連連搬了聖人的言論出來,辛毗也從中細細體悟出了幾分道理,更隱約明白了顏良的想法。
辛毗問道:“明府可是要與頒佈禁絕與賊人交通的禁令一樣,在國中頒佈清查隱戶隱田的政令?然後對拒不配合的豪大家施以嚴懲?”
見辛毗不再堅持蠻幹,顏良笑了笑道:“然也,不過此政令面向的是郡內廣大士族大家,這措辭還當仔細斟酌一番。”
辛毗道:“府君所言甚是,那依府君之意,當要注意哪些?”
顏良一聽辛毗這是要現在就擬出政令來,不免懶癌發作,說道:“辛君與我乃是丞、尹,又何必爲此些政令條例之事操心,自有一應吏員們草擬,你我難得出來,且觀一下此地風物,權作郊遊了。”
辛毗聞言一哂,心道自己的確太操切了些,說道:“明府方從鍾靈毓秀的黑山之中歸來,卻仍有上佳的興致看這鄉土風情?”
顏良嘆道:“別提了,什麼鍾靈毓秀,我看是窮山惡水多刁民纔是。對了,此地乃欒城治下,又名武子鄉,可是與晉上卿欒武子有瓜葛?”
辛毗道:“或是有關,方纔老農言看欒氏眼色,或是欒氏後人居於此處。”
幾人離開了老槐樹下,來到那處麥場裡,向先前的老農問詢,老農道:“此處大族正是欒氏後人,那處有一丘曰欒武臺,其上有欒武祠,貴人可去一觀。”
隨着老農所指,果然在不遠處有一處土丘,顏良等人便欣然而往,登臺觀瞻。
漢時佛教未昌,道教亦未曾大興,各地所建祠堂多是朝廷下詔與各地政府牽頭設立的祠堂,如祭祀堯帝的“堯廟”、祭祀堯母的“靈臺祠”、祭祀山神的“三公山祠”、“毋極山祠”等等。
然而,與官建祠堂相比,更多的則是被官方稱之爲“淫祠”的私立祠堂,其中有祭祀先祖的,也有祭祀英烈的,也有祭祀河伯、竈神等各式各樣神祗,眼下顏良等人來到的欒武祠便是祭祀先人的祠堂。
在欒武臺之下,有一處草舍,顏良等人慾要登臺的時候,居然還有人從草舍中出來阻止,言是此處的守廟人。
顏良等人自然沒有報上真名,只是託言途徑此地,慕名來遊。
那人見幾人衣着華貴,自知非是等閒人物,便殷勤地引着衆人上了土丘,拜謁欒武子祠。
來到欒武臺上,顏良觀這祠堂也就等閒,談不上有多特殊。
祠堂的正門前立着一方石碑,以書欒武子昔日生平,內中豎着一塑欒武子的雕像,祠堂壁上畫着一些繪畫,描繪着欒武子當年的一些豐功偉績。
欒武子名叫欒書,乃是春秋時晉國上卿,獨掌晉國權柄十幾年的強權人物。
欒氏出於姬姓,乃是晉國公族旁支,欒書的高祖父賓父被封在欒邑,因此以封地爲氏,乃有晉國欒氏。
從欒書的祖父欒枝起,欒氏便居於晉國六卿之一,算是新興權貴世家。
到了欒書這一代,也承襲了祖父與父親的爵位,擔任六卿之一的下軍佐。
初任六卿的欒書年輕有爲壯志凌雲,然而當時晉國中郤氏、荀氏、先氏、士氏、趙氏等傳統卿族勢力強大,欒書這個下卿竟然在朝堂上說不上什麼話,分配給他的也都是一些髒活累活。
遭到打擊的欒書並未氣餒,而是採取主動出擊的方法,先與自己家門不和的趙氏修好關係,對其餘幾大卿族世家都恭恭敬敬,在六卿中站穩腳跟。
當趙氏勢衰後,又與當時實力最強的郤氏結盟。
在擔當下軍佐的十來年裡,欒書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建了些微功,但他的努力始終沒有得到回報,其餘人各有升遷,而他卻一直在下軍佐的位置上原地踏步。
直到公元前590年,中軍佐趙朔(趙氏孤兒他爹)突然辭世,欒書才僥倖升遷一級,從下軍佐錢爲下軍將。
雖然下軍將仍舊在晉國六卿中屬於較低的位置,頭上還有中軍將郤克、中軍佐荀首、上軍將荀庚、上軍佐士燮四座大山,但對原地踏步多年的欒書無疑是個巨大的利好。
這一級,花費了欒書整整十二年時間,可謂是相當不易。
但命運是捉摸不定的,當時誰也沒料到,這纔不過是欒書政治巔峰的開始。
僅僅一年多後,時任中軍將的正卿郤克病重。
若是按照常理,郤克之後,該輪到中軍佐荀首繼任正卿。
但當時郤氏與荀氏乃是政敵,荀氏叔侄二人分別擔任中軍佐、上軍將,可謂權勢滔天,若讓荀氏上位,對於郤氏十分不利。
郤克擔心身後之事,在死前力主讓他的貼心小弟欒書從下卿下軍將一躍而爲中軍將。
這時候,欒書平日裡八面玲瓏的行事作風得到了回報,傳統卿族中大都並不反對欒書的升遷。
欒書終於一飛沖天,爲正卿,將中軍,繼而統帥三軍,身兼執政大夫,成爲晉朝第一人。
欒書在當上正卿之後,隊內和睦晉國諸卿,對外遠交近攻,手勢通達,權柄滔天。
先是巧施離間之計,把依附於當時另一霸主楚國的鄭國逼得倒向晉國。
再用會盟的方式激怒楚國怒而興兵,合縱諸侯,多次擊退強楚。
之後,又先後主持擊敗了強齊與強秦,算是把當時能打的一個個打得服帖。
隊內,欒書也沒忘記昔日的仇怨,暗中推動了“下宮之難”,致使昔日仇敵趙氏族滅。
當盟友郤氏表現出與自己作對的跡象後,又設謀陷害郤氏,使得晉厲公自斷其臂,指示親信殺害郤氏三卿。
晉厲公的親信想着既然除了郤氏,那不妨順帶把欒書、荀偃等豪橫卿族一併端了,那國中之政便是晉厲公與手下親信隨意拿捏的了。
然而因爲欒書長久以來的僞裝,晉厲公不忍下手,終於放過了欒書、荀偃。
欒書大難不死後,謀定而後動,一舉誅殺了晉厲公的親信,先囚禁後殺害晉厲公,上演了春秋時又一弒君慘案。
弒君之後,欒書迎立晉悼公繼位。
面對少年老成,有遠見卓識,政治手段不凡的晉悼公,欒書並未選擇以一己之力硬抗國君與其他卿族,而是適時地功成身退,退居幕後,終結了他在晉國爲卿三十載的政治生涯。
欒書的一生可謂是相當具有傳奇色彩,顏良看着碑文上的記載,都暗暗懷疑他是不是穿越來開過掛的。
當然,此碑是欒氏後人所刊刻,對於欒書的一些負面事蹟用了春秋筆法,爲先人諱。
望着欒武子那英武不凡的塑像,顏良嘆道:“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先賢如此,吾當效之。”
辛毗聞言對着顏良的背影頻頻顧視,心想你這是要鬧哪樣?
學欒武子?
是學他隱忍不發,終至正卿,掌軍政大權?
還是學他連敗強楚、強齊、強秦?
或是學他暗施手段,除去政敵趙氏、郤氏?
更甚者……學他弒君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