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穿越者欒武子

任何一個朝代的早期,朝堂政治都相對清明,地方豪族也較爲收斂,平民百姓的生活相對安樂。

那是因爲朝代的開創者以及起家的班底團隊較有朝氣,能力較強,而地方上爲惡多端的豪族也多會在變革中被怨氣積聚的百姓給打垮,新的權貴勢力還沒有墮落腐化到一定程度。

而到了任何一個朝代的中後期,昏君庸臣輩出,朝堂忙於交鬥,豪族大肆兼併,百姓生活窮困潦倒,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階級矛盾越來越突出。

一個矛盾重重的國家,即便沒有外部敵人的侵略,也會有內部生存不下去的人民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口號,最終導致社稷崩塌。

當然,一些充斥着野蠻、血腥的朝代,並不在此列,他們在肇建之初到社稷崩塌,根本就沒怎麼給百姓帶來過好日子。

作爲一個志在四方的有志青年,顏良的目標顯然非止常山一地。

然不治一地何以治天下,他當然容不得自己治下有如此多吸食國家與百姓血肉的吸血蟲。

辛毗既然把問題都放在臺面上,那也是一個極好的契機。

只不過,顏良卻並不贊同辛毗的處置方式。

對,公事公辦是沒錯。

不過若是按照辛毗那一套,那等於是站在了所有本地士族的對立面上。

即便是如張斐、張廣這般素有清名的大族,也難以保證他們族中沒有隱戶隱田。

話再說得深遠一些,鉅鹿顏氏和潁川辛氏族中會沒有隱戶隱田嗎?

造成大量隱戶隱田的原因,除開豪族大家的貪婪在作怪,中央朝廷乃至於地方政府也難辭其咎,正是他們的不作爲才縱容這些豪族愈加放肆。

而且,這些隱戶隱田的產生,非是一朝一夕就到如此地步,辛毗羅列出的數據也是拿十年前的初平二年與現在相比較。

而這十年乃是大漢地方最爲混亂的十年,山賊、軍閥爭鬥不休,郡縣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減弱,豪族又怎會不借機壯大自肥呢?

所以說,這是十幾年,乃至於幾十年積攢下的積弊,要我顏良背這口鍋?冤啊!

一陣清風吹過,頭頂上的槐樹枝條間垂着的槐花被吹得隨風飄蕩,落英繽紛。

顏良盤算片刻,已是有了定計,向一旁等待良久的辛毗說道:“長史既然有心整肅郡中積弊,我自是極力贊成。”

辛毗聞言面露喜色,正欲說話,卻被顏良擡手製止,繼續說道:“不過,眼下近有黑山未平,遠有國賊當朝,良私以爲不當大動干戈使得郡國不寧。”

辛毗聞言眉頭一挑,問道:“府君是說,不行案比?”

顏良道:“非也非也,戶籍、田籍乃國家根本,豈能糊里糊塗不加詳查?”

辛毗不解道:“那府君的意思是?”

顏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長史可記得,顏某到郡之初,便申令全郡,嚴禁民人商賈與黑山賊交通,禁絕陘道之事?”

辛毗道:“此絕道之良策,下吏記得。”

顏良道:“那長史可知,禁絕陘道,嚴禁民人商賈與賊人交通的禁令下達之前,有無人與黑山賊交易貨物呢?”

辛毗琢磨一二後道:“下吏雖並無查證,不過想必是有的。前些時日府君派人查抄的那些商賈,多半也是犯了禁令。”

顏良道:“自是有的,彼輩以民人所產之粟,去換取賊人擄掠之金銀,可是有罪?”

辛毗於律令熟稔已極,立刻答道:“《漢律》有言:‘知人爲羣盜而通飲食餽饋之,與同罪。’通飲食尚且同罪,況乎資糧於賊,皆爲死罪!”

顏良點頭道:“善!那長史可知我爲何在頒佈禁令之後,並不計較那些先前交通賊人,資糧於敵的民人商賈,而是在此次進山剿賊前才下手查抄?”

辛毗道:“府君可是不願打草驚蛇?”

顏良道:“然也,不過這只是其一,還有其二。”

辛毗皺着眉頭道:“府君可是要說以頒佈禁令爲分界,前事不究,再犯嚴懲?”

顏良見辛毗領會得很到位,便讚許道:“然也,長史深明我意。”

辛毗道:“可……可朝廷律令一向是嚴禁隱戶、隱田,此些豪大家庇護隱戶、瞞報耕田,這些年不知牟了多少私利,豈可輕易放過?”

見辛毗仍舊有些不甘心,顏良站起身,語重心長地道:“辛君,從君羅列的籍冊來看,每個縣至少五六千畝,一郡隱田怕不下十萬畝,這麼大的缺口,歷任國相、長史、諸縣令長會絲毫不知?”

“或許他們也都心知肚明,卻無人願意扯開這層遮掩,亦都是怕與本地士族失和,以至於難以掌控地方吧?”

辛毗道:“彼輩庸庸碌碌,畏首畏尾,豈是牧守一方所爲?”

顏良道:“是,辛君與我都非是空談誤國的庸吏,自不可與彼輩相提並論。隱戶隱田之風不可長,亦當於我常山徹底禁絕,無復再有。”

“然《禮》有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

“《荀子》亦有言:‘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如今你我臨郡,自當嚴曉郡國子民,重申《律令》,使其知錯而能改之,乃稱大善!若教而後犯,則必誅之而不赦!”

話已至此,顏良連連搬了聖人的言論出來,辛毗也從中細細體悟出了幾分道理,更隱約明白了顏良的想法。

辛毗問道:“明府可是要與頒佈禁絕與賊人交通的禁令一樣,在國中頒佈清查隱戶隱田的政令?然後對拒不配合的豪大家施以嚴懲?”

見辛毗不再堅持蠻幹,顏良笑了笑道:“然也,不過此政令面向的是郡內廣大士族大家,這措辭還當仔細斟酌一番。”

辛毗道:“府君所言甚是,那依府君之意,當要注意哪些?”

顏良一聽辛毗這是要現在就擬出政令來,不免懶癌發作,說道:“辛君與我乃是丞、尹,又何必爲此些政令條例之事操心,自有一應吏員們草擬,你我難得出來,且觀一下此地風物,權作郊遊了。”

辛毗聞言一哂,心道自己的確太操切了些,說道:“明府方從鍾靈毓秀的黑山之中歸來,卻仍有上佳的興致看這鄉土風情?”

顏良嘆道:“別提了,什麼鍾靈毓秀,我看是窮山惡水多刁民纔是。對了,此地乃欒城治下,又名武子鄉,可是與晉上卿欒武子有瓜葛?”

辛毗道:“或是有關,方纔老農言看欒氏眼色,或是欒氏後人居於此處。”

幾人離開了老槐樹下,來到那處麥場裡,向先前的老農問詢,老農道:“此處大族正是欒氏後人,那處有一丘曰欒武臺,其上有欒武祠,貴人可去一觀。”

隨着老農所指,果然在不遠處有一處土丘,顏良等人便欣然而往,登臺觀瞻。

漢時佛教未昌,道教亦未曾大興,各地所建祠堂多是朝廷下詔與各地政府牽頭設立的祠堂,如祭祀堯帝的“堯廟”、祭祀堯母的“靈臺祠”、祭祀山神的“三公山祠”、“毋極山祠”等等。

然而,與官建祠堂相比,更多的則是被官方稱之爲“淫祠”的私立祠堂,其中有祭祀先祖的,也有祭祀英烈的,也有祭祀河伯、竈神等各式各樣神祗,眼下顏良等人來到的欒武祠便是祭祀先人的祠堂。

在欒武臺之下,有一處草舍,顏良等人慾要登臺的時候,居然還有人從草舍中出來阻止,言是此處的守廟人。

顏良等人自然沒有報上真名,只是託言途徑此地,慕名來遊。

那人見幾人衣着華貴,自知非是等閒人物,便殷勤地引着衆人上了土丘,拜謁欒武子祠。

來到欒武臺上,顏良觀這祠堂也就等閒,談不上有多特殊。

祠堂的正門前立着一方石碑,以書欒武子昔日生平,內中豎着一塑欒武子的雕像,祠堂壁上畫着一些繪畫,描繪着欒武子當年的一些豐功偉績。

欒武子名叫欒書,乃是春秋時晉國上卿,獨掌晉國權柄十幾年的強權人物。

欒氏出於姬姓,乃是晉國公族旁支,欒書的高祖父賓父被封在欒邑,因此以封地爲氏,乃有晉國欒氏。

從欒書的祖父欒枝起,欒氏便居於晉國六卿之一,算是新興權貴世家。

到了欒書這一代,也承襲了祖父與父親的爵位,擔任六卿之一的下軍佐。

初任六卿的欒書年輕有爲壯志凌雲,然而當時晉國中郤氏、荀氏、先氏、士氏、趙氏等傳統卿族勢力強大,欒書這個下卿竟然在朝堂上說不上什麼話,分配給他的也都是一些髒活累活。

遭到打擊的欒書並未氣餒,而是採取主動出擊的方法,先與自己家門不和的趙氏修好關係,對其餘幾大卿族世家都恭恭敬敬,在六卿中站穩腳跟。

當趙氏勢衰後,又與當時實力最強的郤氏結盟。

在擔當下軍佐的十來年裡,欒書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建了些微功,但他的努力始終沒有得到回報,其餘人各有升遷,而他卻一直在下軍佐的位置上原地踏步。

直到公元前590年,中軍佐趙朔(趙氏孤兒他爹)突然辭世,欒書才僥倖升遷一級,從下軍佐錢爲下軍將。

雖然下軍將仍舊在晉國六卿中屬於較低的位置,頭上還有中軍將郤克、中軍佐荀首、上軍將荀庚、上軍佐士燮四座大山,但對原地踏步多年的欒書無疑是個巨大的利好。

這一級,花費了欒書整整十二年時間,可謂是相當不易。

但命運是捉摸不定的,當時誰也沒料到,這纔不過是欒書政治巔峰的開始。

僅僅一年多後,時任中軍將的正卿郤克病重。

若是按照常理,郤克之後,該輪到中軍佐荀首繼任正卿。

但當時郤氏與荀氏乃是政敵,荀氏叔侄二人分別擔任中軍佐、上軍將,可謂權勢滔天,若讓荀氏上位,對於郤氏十分不利。

郤克擔心身後之事,在死前力主讓他的貼心小弟欒書從下卿下軍將一躍而爲中軍將。

這時候,欒書平日裡八面玲瓏的行事作風得到了回報,傳統卿族中大都並不反對欒書的升遷。

欒書終於一飛沖天,爲正卿,將中軍,繼而統帥三軍,身兼執政大夫,成爲晉朝第一人。

欒書在當上正卿之後,隊內和睦晉國諸卿,對外遠交近攻,手勢通達,權柄滔天。

先是巧施離間之計,把依附於當時另一霸主楚國的鄭國逼得倒向晉國。

再用會盟的方式激怒楚國怒而興兵,合縱諸侯,多次擊退強楚。

之後,又先後主持擊敗了強齊與強秦,算是把當時能打的一個個打得服帖。

隊內,欒書也沒忘記昔日的仇怨,暗中推動了“下宮之難”,致使昔日仇敵趙氏族滅。

當盟友郤氏表現出與自己作對的跡象後,又設謀陷害郤氏,使得晉厲公自斷其臂,指示親信殺害郤氏三卿。

晉厲公的親信想着既然除了郤氏,那不妨順帶把欒書、荀偃等豪橫卿族一併端了,那國中之政便是晉厲公與手下親信隨意拿捏的了。

然而因爲欒書長久以來的僞裝,晉厲公不忍下手,終於放過了欒書、荀偃。

欒書大難不死後,謀定而後動,一舉誅殺了晉厲公的親信,先囚禁後殺害晉厲公,上演了春秋時又一弒君慘案。

弒君之後,欒書迎立晉悼公繼位。

面對少年老成,有遠見卓識,政治手段不凡的晉悼公,欒書並未選擇以一己之力硬抗國君與其他卿族,而是適時地功成身退,退居幕後,終結了他在晉國爲卿三十載的政治生涯。

欒書的一生可謂是相當具有傳奇色彩,顏良看着碑文上的記載,都暗暗懷疑他是不是穿越來開過掛的。

當然,此碑是欒氏後人所刊刻,對於欒書的一些負面事蹟用了春秋筆法,爲先人諱。

望着欒武子那英武不凡的塑像,顏良嘆道:“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先賢如此,吾當效之。”

辛毗聞言對着顏良的背影頻頻顧視,心想你這是要鬧哪樣?

學欒武子?

是學他隱忍不發,終至正卿,掌軍政大權?

還是學他連敗強楚、強齊、強秦?

或是學他暗施手段,除去政敵趙氏、郤氏?

更甚者……學他弒君擁立?

第308章 上黨之行第165章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第120章 此去烏巢第77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252章 賊帥孫輕第473章 人才選用第44章 殘月彎刀第59章 將爲兵之膽第71章 人心似老二第141章 背運的衛恂第59章 將爲兵之膽第495章 格鬥大師魏文長第216章 賞雪第88章 逢紀的好意第573章 商隊第330章 新奇的營房第487章 合兵攻城第472章 豬隊友第206章 遊說第269章 唱賣第524章 驚變第387章 攀牆突襲第49章 做人難第509章 上谷牧苑第188章 兵敗如山倒第441章 一路向西第399章 殺光常山兵第78章 孝子畢軌第10章 驕傲的公羊兒第415章 招撫第556章 商人的嗅覺第129章 月黑風高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195章 勝利的天平第583章 願往一遊第447章 要死要活第547章 回家第324章 敗兵衆像第44章 殘月彎刀第241章 爲把妹大開腦洞第267章 真香第221章 斂財手段第263章 廣募人才第114章 今日一別不知還能不能再見第136章 我爲刀俎,彼爲魚肉第175章 糟老頭子壞得很第473章 人才選用第12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下)第217章 殺賊!保家!第2章 死了又死第428章 上鉤第53章 立效以報第44章 殘月彎刀第250章 解圍第290章 宜其室家第202章 目標黑山第536章 城內相見第6章 施之以恩第536章 城內相見第282章 事後處置第201章 何去何從第283章 鐵官之事第324章 敗兵衆像第397章 螻蟻第453章 劉表的饋贈第100章 河邊漫議曹軍衆將第291章 從軍的緣由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544章 破虜障第99章 來自江東的意外消息第49章 做人難第535章 鮮于輔之死第11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上)第400章 逆推第241章 爲把妹大開腦洞第184章 高覽的心思第273章 泜陽亭第32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9章 山崗軍議第330章 新奇的營房第434章 滅此朝食第93章 慶功宴第172章 裡應外合之策第129章 月黑風高第122章 兵戈向何方第67章 曹公無恙第78章 孝子畢軌第455章 當世魯班第218章 迎風閣上的女子第245章 開幕儀式第105章 “討死軍候”和“釣魚將軍”第489章 狂熱第351章 修己而不責人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579章 兩封常山的來信第54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463章 帥醒第348章 有教無類第551章 議請封侯第580章 春華絕情
第308章 上黨之行第165章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第120章 此去烏巢第77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252章 賊帥孫輕第473章 人才選用第44章 殘月彎刀第59章 將爲兵之膽第71章 人心似老二第141章 背運的衛恂第59章 將爲兵之膽第495章 格鬥大師魏文長第216章 賞雪第88章 逢紀的好意第573章 商隊第330章 新奇的營房第487章 合兵攻城第472章 豬隊友第206章 遊說第269章 唱賣第524章 驚變第387章 攀牆突襲第49章 做人難第509章 上谷牧苑第188章 兵敗如山倒第441章 一路向西第399章 殺光常山兵第78章 孝子畢軌第10章 驕傲的公羊兒第415章 招撫第556章 商人的嗅覺第129章 月黑風高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195章 勝利的天平第583章 願往一遊第447章 要死要活第547章 回家第324章 敗兵衆像第44章 殘月彎刀第241章 爲把妹大開腦洞第267章 真香第221章 斂財手段第263章 廣募人才第114章 今日一別不知還能不能再見第136章 我爲刀俎,彼爲魚肉第175章 糟老頭子壞得很第473章 人才選用第12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下)第217章 殺賊!保家!第2章 死了又死第428章 上鉤第53章 立效以報第44章 殘月彎刀第250章 解圍第290章 宜其室家第202章 目標黑山第536章 城內相見第6章 施之以恩第536章 城內相見第282章 事後處置第201章 何去何從第283章 鐵官之事第324章 敗兵衆像第397章 螻蟻第453章 劉表的饋贈第100章 河邊漫議曹軍衆將第291章 從軍的緣由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544章 破虜障第99章 來自江東的意外消息第49章 做人難第535章 鮮于輔之死第11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上)第400章 逆推第241章 爲把妹大開腦洞第184章 高覽的心思第273章 泜陽亭第32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9章 山崗軍議第330章 新奇的營房第434章 滅此朝食第93章 慶功宴第172章 裡應外合之策第129章 月黑風高第122章 兵戈向何方第67章 曹公無恙第78章 孝子畢軌第455章 當世魯班第218章 迎風閣上的女子第245章 開幕儀式第105章 “討死軍候”和“釣魚將軍”第489章 狂熱第351章 修己而不責人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579章 兩封常山的來信第54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463章 帥醒第348章 有教無類第551章 議請封侯第580章 春華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