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西涼

華韻道:“若高謹盡佔河北之地。曹公該如何自處?”

滿寵默然無語,這才知道華韻是做了荀攸的說客。

華韻繼續道:“屆時高謹一人獨佔五州,只需假以時日,便有精兵三四十萬,戰將千員,若是從河北、青徐數州數路並進,曹公可以抵擋嗎?此時曹公在荊州尚有孫策這個敵手,在這種情況之下,滿將軍莫非是要置曹公以死地嗎?”。

滿寵猶豫不決,道:“非是我不想出兵,而是天子已散播出了密詔,西涼馬騰等人俱都有了密旨,曹公對此人忌憚久矣,大軍出發時,就曾有過告誡。”

西涼的軍閥擁兵六七萬,且與羌人聯合,人多勢衆,又久在邊關,絕不容小覷,滿寵所言,倒是有道理的。據說馬騰也接到了密詔,若是曹操一面在荊州,一面在河北,若是西涼軍馬叩關而入,關中之地就盡皆落入西涼軍閥之手了。曹操所處的位置本就是四戰之地,每一次動靜都牽動人心。

荀攸道:“這當無問題,將軍可一面出征河北,我去見天子,令他下敕命令馬騰入京如何?馬騰入京,西涼軍閥必不敢輕舉妄動。”

滿寵尚在猶豫。

華韻已大喝道:“伯寧,再不決斷,則誤大事了。”

滿寵只好道:“請荀先生先去見天子。”

荀攸只好點頭,站了起來,道:“我這就去。”

待荀攸見了天子,滿寵這才抖擻精神,命駐紮各郡的軍馬集結,匯聚河內,準備進入河北。

……………………

卻說西涼如今已完全落入馬騰、韓遂二人手中,二人與羌人聯合,又與張魯等人交好,一時無戰事,馬騰接了天子密詔,頓時齜牙裂目,對韓遂道:“你我是兄弟,現今天子爲曹賊挾持,該效仿袁本初起關外諸侯討董卓嗎?”。

馬騰據傳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他的父親曾任天水蘭幹尉,後失官留居隴西。娶羌女爲妻,生下馬騰。馬騰年青時貧窮,無產業,經常從彰山砍伐木材,背到城裡去賣,來養活自己。馬騰爲人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而性格賢厚,人們都很敬佩他。

當時涼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導致狄道人王國以及氐、羌等少數民族造反,州郡徵集勇士,欲討伐叛亂。馬騰應徵,被州郡官員看重,任命爲軍從事,統領部隊,後征戰有功,提升爲軍司馬。不久,耿鄙被手下殺死,馬騰則聯合韓遂等人,共同推舉王國爲主帥。在三輔作亂。

王國被朝廷派來的軍隊擊敗,馬騰、韓遂等人於是廢掉王國,又劫持閻忠爲主帥。不久閻忠病死,馬騰、韓遂等人相互爭權,勢力有所衰弱。

當初,董卓進京時曾拉攏馬騰、韓遂,要他們一起出兵進京。此年,馬騰、韓遂到達長安,董卓已死,李傕等人專權,於是拜韓遂爲鎮西將軍,遣還金城,馬騰爲徵西將軍,屯於郿。馬騰有私事求於李傕,沒有得到應允,於是率兵相攻。漢獻帝派使者勸解,沒有成功,隨後屯於金城的韓遂率兵前來勸解,繼而與馬騰聯合,一起進攻李傕。朝臣種邵、馬宇、劉範欲誅殺李傕等人,於是秘密與馬騰聯繫,願爲內應,事情敗露,逃奔至槐裡。李傕使樊稠、郭汜以及侄子李利出擊,馬騰、韓遂敗走,退回涼州。李傕的部隊又進攻槐裡,種邵等人都被殺死。不久,李傕等人又與馬騰、韓遂講和,改任馬騰爲安狄將軍。韓遂爲安降將軍。…。

馬騰上表稱軍隊補給不足,請求就谷於池陽,於是率軍改屯長平岸頭。將領王承害怕馬騰圖謀自己,於是率兵偷襲,馬騰沒有準備,向西敗走。不久,李傕與郭汜相互攻擊,三輔動亂,馬騰遂放棄東行計劃,與韓遂相聯合,結爲異姓兄弟。

此後關中仍是十幾股軍閥割據的局面,其中馬騰、韓遂勢力最強。於是曹操採用荀彧的建議,派鍾繇以中的身份代理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鍾繇到達長安後,寫信給馬騰、韓遂,陳述利害關係,於是馬騰、韓遂願意歸順,各自送來兒子作人質。

本來馬騰、韓遂二人與曹操相安無事,馬騰其實倒不是當真的忠義,雖然口口聲聲忠於天子,只是他一直有率軍入關的野心,因而此時有了密詔,就等於多了一個藉口。

而韓遂卻不同。 韓遂字文約,涼州金城人,出生於漢順帝劉保末年,青年時期與同郡人邊章,俱著名西涼,起兵前爲金城郡從事,大約在光和七年曾奉計詣京師,說何進誅宦官,但何進未從,怕爲宦官司所害,只好求歸本郡。

當年十一月。在朝廷徵發天下精兵,包括從涼州抽調的主力部隊,在中原與黃巾作戰同時,長期被剝削奴役的涼州少數民族、下層土化軍吏與上層統治階層間百多年來的矛盾終於在東部大亂的形勢下催化爆發了。湟中義從胡在首領北宮伯玉、李文侯、宋揚等帶領下在金城起兵,並聯絡到了北地的遭漢朝長期壓迫和殺戮的先零羌人和隴西人宋建等枹罕、河關羣盜。義軍攻殺了鎮壓羌人的代表人物護羌校尉泠徵,並劫得邊章、韓遂,推他們來掌管軍政。

西涼軍得到當地漢人下層軍吏的支持後迅速壯大,開始攻打金城郡治允吾,漢陽長史蓋勳勸說涼州刺史出兵救援困守孤城的金城太守陳懿,但左昌不從,而讓蓋勳帶小部出屯阿陽,以拒北地方面的羌人,自己坐守冀城。西涼軍攻破金城,殺了陳懿,從隴西道一路東進,“燒殺州郡”,包圍了冀城,蓋勳率部南救,邊韓解圍而去。

左昌貪污東窗事發被徵,朝廷派個腐儒扶風人宋梟做刺史,提出個讓人發笑的文治方針,不顧蓋勳反對,上報朝廷審批,結果又被徵,洛陽又派楊雍做刺史,仍無法改變形勢。與西涼軍協同作戰的羌族騎兵在畜官包圍攻殺了繼任護羌校尉的大劊子手夏育,並在狐盤擊敗了蓋勳的援軍和他擺的魚麗陣。

中平二年三月,西涼軍數萬騎從涼州攻入關中,迅速迫進渭北西漢諸陵,威脅長安,韓遂打出了誅宦官、清君側的口號。朝廷派當時威震天下的左車騎將軍皇甫嵩率中郎將董卓等出兵討伐,漢軍所費者多卻連戰無功,加上皇甫嵩與中常侍趙忠、張讓等有過節,藉故於當年秋被免職,西涼軍軍威大震。當時的司徒崔烈甚至提出宜棄涼州,被北地人傅燮力諫止。

朝廷加派司空張溫爲車騎將軍,假節。接替皇甫嵩,以執金吾袁滂爲副手,拜董卓爲破虜將軍,周慎爲蕩寇將軍,“諸郡兵步騎合十餘萬”出屯美陽。但西涼軍銳不可當,美陽亭北合戰,擊敗了別部司馬參軍事孫堅的千餘步騎,殺得他丟了印綬,差點沒命。漢軍初戰失利,只能退守。

十一月某天晚上,一顆殞石墜落在西涼軍營中,營中的驢馬受驚大叫,迷信的西涼人感到預兆不祥,紛紛打算回金城老家,結果被老奸巨滑的董卓偵知,第二天一早與右扶風鮑鴻等合軍追擊,軍心惶惶的西涼軍鬥志皆無,被斬首數千級,一路敗走,退保榆中、金城,張溫派周慎率三萬人追討,董卓率三萬人進討先零羌。…。

周慎大軍包圍了金城,孫堅認爲城中無糧,需從城外運入,自請率萬人斷西涼軍糧道,周慎另率兩萬人作後拒,“賊必睏乏而不敢戰,若走入羌中,並與董卓部討之,則涼州可定也。”周慎不聽,率大軍猛攻金城。擊毀了城牆外垣,洋洋得意,傳捷於張溫,認爲金城唾手可得了。這時邊章、韓遂卻反其道行之,分軍反抄周慎後路截斷了葵園狹,斷了漢軍糧道,漢軍軍心大亂,無力再戰,周慎只好棄車重東撤,西涼軍追擊大勝。當時董卓部也在望垣北被羌胡部隊包圍,斷了糧道,用瞞天過海之計才全師而退,並因此升了官。

一入三輔之後,邊章、韓遂遭美陽之敗,因張溫的漢軍主力尚在關中不敢輕舉妄動,只是在根據地發動羣衆,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中平三年二月,張溫因“驅賊”有功,升任太尉,仍率大軍駐長安。中常侍趙忠做了車騎將軍,用名士傅燮做了漢陽太守,代替範津接了漢陽郡的防務。當時涼州刺史換成了耿鄙,耿鄙這個人好寵幸小人,重用治中從事程球,程也是個大貪污犯,上上下下都十分痛恨他,種下了後來兵變的禍根。

這一年冬天,西涼軍中的首義者與篡奪了實際軍事控制權的韓遂出現了衝突,韓遂在這次內訌中除掉了邊章、北宮伯玉、李文候等絆腳石,這時他的部隊發展到十幾萬人。中平四年二月,皇上的南宮內殿失修,徵用隴西等郡的材木文石,程球們又有了好的入帳藉口,激起了更大的民憤。韓遂軍趁機進而包圍隴西郡,促使原本就對耿鄙等人心懷不滿的隴西太守李相如反叛漢朝,加入西涼軍的行列。漢陽的豪強王國這時也自稱“合衆將軍”,起兵與韓遂聯合。

耿鄙在沒有得到中央軍支援的情況下率漢陽等六郡臨時徵募的郡兵貿然出兵西征了,傅燮認爲逼敵太甚會使西涼軍齊心合力,而且己軍內部不和、人心不穩、戰鬥力低,不如緩圖待變,好大喜功的耿鄙不聽,執意西進,在路上擊敗了王國的部隊[注四],於四月到達狄道附近。在韓遂等人的策反下,涼州別駕從事響應號召起兵反叛,殺了程球、耿鄙。

主公死了,馬騰想從正途升官的念頭也只好斷了,也領部衆反叛了朝廷,各部人馬號稱三十六部,推舉王國爲老大,開始了新的東征。這時天水人樑雙發動聚衆起兵,攻破西城,諸路大軍進圍漢陽,冀縣城中糧盡兵少,西涼聯軍中的北地胡人想放傅燮一條生路,王國也派了故酒泉太守黃衍說降,答應讓傅燮做帶頭大哥,但傅燮均不從,在安排後事後出城殉陣。朝廷以張溫未能及時發兵,致使耿鄙兵敗,免了他的職。

中平五年,西南益州黃巾起兵,接着巴郡板盾蠻又叛亂;東方青徐黃巾復起;幷州南匈奴流亡單于於於羅與白波軍聯合攻擊河東郡;幽州張純、汝南葛陂黃巾仍未平定,天下大亂的徵兆悄悄出現了,靈帝被迫扔下西園的集貿市場建設,在平樂觀搞閱兵式。十一月,王國、韓遂、馬騰等率西涼大軍再次攻入三輔,包圍了軍事要塞陳倉城,朝廷起拜賦閒的皇甫嵩爲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西援。董卓認爲要兵貴神速,皇甫嵩想以逸待勞,大談九天九地之論,按兵不動,而西涼軍竟然對陳倉這個彈丸小城束手無策,自冬至春八十餘日不能拔,士卒疲憊,只好於中平六年春二月撤圍西歸,這時董卓認爲窮寇勿追,而皇甫嵩認爲這是以銳擊疲的好時機,引兵追擊,“連戰大破之,斬首萬餘級。”西涼軍大敗,又一次東征以失敗告終。…。

軍敗後追究責任,韓遂等廢了王國,爲了保持聯軍的統一行動,又劫持了逃亡到故鄉的漢陽人閻忠作首領統三十六部,但閻忠不久就病死了。西涼諸將爲了爭奪對聯軍的領導權和各自的小集團利益,又發生了一次內訌,這回誰都沒能吃掉誰,諸部漸漸離散,一時無法形成合力,韓遂等只好在涼州等待着再一次東出的機緣到來。

陳倉之戰是忠於以皇帝爲核心的中央朝廷的漢帝國正規軍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一個月後漢靈帝死去,五個月後發生了宮廷政變、董卓進京,隨後是廢帝焚京、關東起兵等系列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道統終於就要到頭了,而一個轟轟烈烈的歷史時代就此拉開了帷幕。

初平元年春正月,以袁紹爲首的討董聯盟成立,山東州郡合兵西向,董卓被迫於二遷都長安。爲了消除後顧之憂,避免兩線作戰,董卓向多年的宿敵韓遂、馬騰伸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們共圖山東,拜馬騰爲偏將軍,並用威逼利誘來逐步分化西涼各部,韓遂馬騰等半疑半喜,小心翼翼地東出涼州,到達隴東。

初平二年四月,陽人城之戰失利後,董卓西入長安,開始修築郿塢,爲了在心懷異端的公卿大臣們面前立威,在郿塢的歡迎宴會上,將先期誘降來的西涼軍北地胡部卒數百人用各種殘酷的手法處死,韓馬聽說後,更加害怕,於是就駐屯在汧、隴間阻斷隴阪,不復前行。

初平三年春正月,按例大赦天下,董卓再次向韓馬等人示好,韓遂馬騰看到關東羣雄互相征伐,再也沒有了同心伐董的志向,權衡再三,終於率大軍東來,接受招撫。董卓以遂爲鎮西將軍,遣其部還屯涼州金城老家,算是正式承認他們在西涼的地位;以馬騰爲徵西將軍,屯駐郿地,把大後方交給了他們,表示了充分信任,而馬騰等也不負太師重望,在西面反戈一擊,殘酷鎮壓當年給予自己很大幫助的羌氐等少數民族軍,爲董太師解除了後顧之憂,爲此,馬騰手下的勇將龐德還因功升做校尉。

這一年四月二十三日,長安的王允、呂布等發動政變,殺死了董卓,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及其他家族成員倉皇逃入剛建成的郿塢,駐守郿塢的部隊響應王允,殺了他們。詔書下來,拜馬騰爲徵東將軍,由皇甫嵩任徵西將軍。董卓死後,在東方攻擊朱儁的李傕、郭汜等人殺了軍中的幷州人泄憤,百姓傳言長安的朝廷要盡誅涼州人,馬騰疑懼,擁兵自守於郿地,不聽命於王允。

六月初一,呂布敗出長安,李傕、郭汜等掌權,招撫西涼軍,馬騰部隊藉口涼州的軍糧供應不足,請求就谷於池陽,移屯涇水河岸長平觀地區。

興平元年,馬騰因向李傕等求私事不獲而怒,這時長安城內關東士族出身的種邵因父親種拂死於李郭攻長安之役,與早就對李郭等不滿的侍中馬宇、益州牧劉焉的兒子左中郎將劉範、中郎將杜稟等密謀,劉範乘機到馬騰處策反馬騰,並使劉焉發兵來襲擊長安以誅殺李郭。馬騰於是從渭水南渡進迫到長安東面的霸橋,向長安發起了進攻,雙方連戰不決,漢獻帝派使者來和解,馬騰不從。韓遂聽說,連忙帶兵東下來說和騰、傕,這時劉範等人的密謀泄露,馬宇、種邵等逃到了槐裡,與劉焉派來的援軍校尉孫肇部會合。韓遂知道真相後,立刻改變中立立場,與馬騰聯合,兩軍會兵於長平觀下。三月,李傕派郭汜、樊稠及自己的侄子李利等率大軍攻擊,李利爲了保存李家軍的實力,出工不出力,被樊稠訓斥了一頓,從此懷恨在心[注六]。這時西涼軍大營遭到屯駐在附近早就虎視眈眈的王承部襲擊,李郭軍趁機合擊,大敗西涼軍,斬首萬餘級。接着乘勝追擊,西攻槐裡城,擊殺了留防的劉範、馬宇、種邵、孫肇等人,並將留在長安的劉範的弟弟治書御史劉誕收監處死。…。

西涼軍殘部西遁,樊稠、李利等一路追殺直到陳倉地界,韓遂被迫無奈,在陣前要求屏退騎從,與樊稠套起老交情:“天地反覆,未可知也。本所爭者非私怨,王家事耳。與足下州里人,今雖小違,要當大同,欲相與善語以別。”又威脅說:“邂逅萬一不如意,後可復相見乎?”樊稠深以爲然。兩個敵對者交臂相加,笑語良久而還。樊稠於是不再窮追,引軍東還,這情形被在後面監軍的李利看得一清二楚,於是回去就在叔叔面前告了一狀,導致了後來的諸將爭權。李傕因戰機已失,對西涼軍餘部也無能爲力,於是發佈赦令,並於次月詔拜馬騰爲安狄將軍,韓遂爲安降將軍,讓他們在涼州自生自滅。

由於河西的燉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離當時涼州州治冀縣較遠,與朝廷的聯繫長期被河寇隔絕,朝廷遂於興平元年六月下詔以其地分置雍州,由陳留人邯鄲商出任雍州刺史去管理,又以已故的涼州名將張奐的三兒子張猛爲武威太守,兩個同年之交剛過而立之年,平時在朝中爲官時就喜歡互相揭短戲侮,又在一起出發赴任途中相互掐架,於是種下了後來的禍根。

興平二年,李郭交兵,三輔大亂,帝都長安至空城四十餘日,流民奔亡他鄉,更多的人在二年間相啖食盡,真正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象。

七月獻帝出奔河東,經過數次死裡逃生的經歷,終於於建安元年八月落入曹操手中。李傕、郭汜的勢力在互相爭戰、人口銳減、部衆叛離再加上大饑荒的打擊下大幅萎縮。這一年郭汜在郿地被部將伍習所殺,而河東人程銀、候選、李堪及左馮翊鄜人樑興、京兆藍田人劉雄鳴等各擁衆數千家自立,關中成爲土皇帝們的天下。

韓遂、馬騰兩個難兄難弟回到涼州後,基於在並肩進行戰鬥時產生的深厚的階級友情而互結爲異姓兄弟,剛開始時親熱得不得了,但不久就因爲各自部曲互相侵掠爭鬥而引起不和,乃至成爲仇敵。建安元年,馬騰率先攻擊韓遂,韓遂不肯吃虧,回到大營後組織大軍反攻,殺了馬騰的老婆兒子,這下子都殺紅了眼,兵勢不得解。手下的小將閻行與素稱健將的馬騰之子馬超對戰,閻行用矛直刺馬超,誰料用力過猛,矛柄又八成是僞劣產品,一下子折斷了,乾脆就用手中剩餘的半段矛柄狠擊馬超的頭頸,差點殺了馬超。

關中出現權力真空後,韓遂馬騰相逐東下,重新又回到兩人曾共同奮鬥的地方,只是這時候兩人已成爲殺妻子之大仇,繼續擁強兵相爭。

建安二年,袁曹矛盾漸漸激化,曹操已開始着手做對付袁紹的準備,但對紛亂的關西局面十分憂心,於是向荀彧問計,荀彧獻計說“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騰最強。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衆自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鍾繇可屬以西事,則公無憂矣。”曹操聽從了他的話。於是表鍾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將關西之事委付給他,特別下令可以便宜行事,特事特辦,不必拘於科制。

從此,馬騰、韓遂二人就成了涼州的土皇帝,二人的關係又逐漸因爲利益而緊密起來。只不過馬騰提出入關,韓遂卻是不以爲然,他的利益在於西涼,並不願意和馬騰一起去中原攪這趟渾水。

第88章 劉備有詐第6章 進入下邳第43章 溺戰關羽第71章 目標 壽春第154章 馬孟起第64章 殺第146章 孫策奪荊州第152章 名士第139章 降服關張(上)第160章 甄氏第25章 長吻第140章 曹操南進第55章 巔峰對決第140章 曹操南進第74章 進壽春第20章 桀驁不馴的陷陣營第25章 長吻第150章 兄弟反目第159章 密謀第九十九章第35章 公子哥第57章 裸奔第148章 益州內部的危機第64章 突襲第一百零五章第97章 反敗爲勝第12章 再戰許諸第92章 兵者詭道也第24章 魚兒上鉤第8章 在其位 謀其政第83章 奪權第97章 反敗爲勝第69章 騎兵突擊第155章 長安第86章 一代梟雄第25章 長吻第113章 伏擊第43章 溺戰關羽第51章 三分徐州第32章 驅虎吞狼第46章 調虎離山第一百零一章第31章 雨後風暴第73章 勸降第69章 騎兵突擊第18章 偷情?第24章 魚兒上鉤第53章 河北槍王第86章 一代梟雄第25章 長吻第141章 江東猛虎第138章 劉備之死第123章 周倉第15章 鴻門宴(二)第137章 俘虜也是生意第93章 俘虜陳到第86章 新婚之夜第九十九章第28章 論功行賞第125章 霸業基石第28章 論功行賞第36章 賭約第89章 奇襲第1章 戰許諸第117章 劉備覆亡第69章 騎兵突擊第148章 益州內部的危機第九十九章第12章 再戰許諸第144章 魏延與黃忠第42章 奔襲第155章 長安第一百零五章第35章 公子哥第19章 玩大了第43章 溺戰關羽第一百零四章第124章 重編白耳軍第13章 陷陣第48章 禮賢下士第81章 紀靈 你的死期到了第153章 西涼第一百零六章第32章 驅虎吞狼第81章 紀靈 你的死期到了第15章 鴻門宴(二)第32章 驅虎吞狼第43章 溺戰關羽第一百一十章第86章 一代梟雄第144章 魏延與黃忠第一百章第84章 看這徐州是誰家天下第82章 呂布重傷第6章 進入下邳第28章 論功行賞第83章 託孤第152章 名士第140章 曹操南進
第88章 劉備有詐第6章 進入下邳第43章 溺戰關羽第71章 目標 壽春第154章 馬孟起第64章 殺第146章 孫策奪荊州第152章 名士第139章 降服關張(上)第160章 甄氏第25章 長吻第140章 曹操南進第55章 巔峰對決第140章 曹操南進第74章 進壽春第20章 桀驁不馴的陷陣營第25章 長吻第150章 兄弟反目第159章 密謀第九十九章第35章 公子哥第57章 裸奔第148章 益州內部的危機第64章 突襲第一百零五章第97章 反敗爲勝第12章 再戰許諸第92章 兵者詭道也第24章 魚兒上鉤第8章 在其位 謀其政第83章 奪權第97章 反敗爲勝第69章 騎兵突擊第155章 長安第86章 一代梟雄第25章 長吻第113章 伏擊第43章 溺戰關羽第51章 三分徐州第32章 驅虎吞狼第46章 調虎離山第一百零一章第31章 雨後風暴第73章 勸降第69章 騎兵突擊第18章 偷情?第24章 魚兒上鉤第53章 河北槍王第86章 一代梟雄第25章 長吻第141章 江東猛虎第138章 劉備之死第123章 周倉第15章 鴻門宴(二)第137章 俘虜也是生意第93章 俘虜陳到第86章 新婚之夜第九十九章第28章 論功行賞第125章 霸業基石第28章 論功行賞第36章 賭約第89章 奇襲第1章 戰許諸第117章 劉備覆亡第69章 騎兵突擊第148章 益州內部的危機第九十九章第12章 再戰許諸第144章 魏延與黃忠第42章 奔襲第155章 長安第一百零五章第35章 公子哥第19章 玩大了第43章 溺戰關羽第一百零四章第124章 重編白耳軍第13章 陷陣第48章 禮賢下士第81章 紀靈 你的死期到了第153章 西涼第一百零六章第32章 驅虎吞狼第81章 紀靈 你的死期到了第15章 鴻門宴(二)第32章 驅虎吞狼第43章 溺戰關羽第一百一十章第86章 一代梟雄第144章 魏延與黃忠第一百章第84章 看這徐州是誰家天下第82章 呂布重傷第6章 進入下邳第28章 論功行賞第83章 託孤第152章 名士第140章 曹操南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