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稱以涼王

郭嘉說完,典韋等力主劉範登基踐祚的人,都不得不偃旗息鼓,不再鼓吹劉範稱帝。劉範聽了郭嘉的話,也點了點頭。田豐說道:“以屬下之見,主公也確實不宜稱帝。主公現下不過地有三州,民有千萬。而漢室則是百足大蟲雖死而未僵,實力依舊強過主公。主公縱然能稱帝,以獲得西州之支持,但卻會引起朝廷最猛烈的攻勢。而且,主公依然要拖累於西域二州方圓數千裡之地的治理開發,此事並非一蹴而就。在西域治理好之前,主公仍然是處於弱勢一方。就算西域開發殆盡,但主公仍然是稍顯弱於朝廷。而且,當今皇帝雖是外戚所立,但他登基踐祚之程序是正當合法的。

皇帝劉宏統御天下已久,天下人仍然視之爲天下共主。且雖然劉宏是解瀆亭侯,是漢室旁支。但主公別忘了,若是從漢高祖這一支血脈來計算,自然是主公之漢室血脈最爲純正高貴;然而若是從光武帝這一支血脈來計算的話,則是劉宏更接近於光武帝之血脈。雖然漢高祖是漢室開國皇帝,但卻是光武帝中興漢室。衆所周知,光武帝在漢高祖之血脈上,是屬於遠支旁支,但我朝是光武帝開創。

天下人生活在光武帝之漢朝久矣,而非生活在漢高祖之漢朝,人心自然更加偏向於光武帝之血脈。之所以當初選帝,選擇了劉宏,就是因爲他是光武帝之血脈。劉宏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是漢高祖之直系血親,皆是光武帝之直系血親。所以,雖然主公是漢高祖直系血親,但劉宏因其是光武帝血親,更得人心。天下人認可之皇帝,必定是光武帝之直系血親爲皇帝。而主公若以漢高祖直系血親之身份僭越帝位,則必定會引起天下人的反對。故而,主公萬不可稱帝。”

若不是田豐的點撥,劉範倒是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劉範一直以來,都以爲江夏劉氏是漢景帝之子魯恭王的直系子孫,更靠近於最正統的漢高祖血脈。但劉範這才知道,這個他想的不一樣。西漢是漢高祖建立的,而東漢是光武帝建立的。光武帝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光武帝一家已經距離漢室直系很遠了,就像劉備一樣。但光武帝爲了贏得天下人的支持,在建國時仍然定國號爲漢。但實際上,由於光武帝對於漢高祖來說是旁支,算不得最爲正統。所以,其實兩漢之間是兩個差不多不同的朝代,而不是一個朝代。爲了保持王朝的穩固和取得正統地位,自然東漢不會選擇是漢高祖那一支的宗親作爲皇帝,而必須選擇光武帝的直系。久而久之,人們就忘記了漢高祖纔是漢的正統。劉範,自然在天下人眼裡,不算是正統,稱帝自然是不得人心。

賈詡也說道:“而且,稱帝勢必會引來天下側目。原本主公因實力強大,就已經爲天下人所熟知。但這樣一樣,主公的競爭對手也會第一時間想到主公。所有敵人都將矛頭對準主公,主公想要平穩地發展自身實力,也就沒有可能。因爲主公強大而不低調,就會使天下羣雄將主公視爲頭號大敵,必將蜂擁而上,一同攻擊主公。而主公仍需要長時間的和平環境,來發展自身,修煉內功,不宜過於高調。而稱帝,更是爲天下羣雄所不能忍受之事。天下羣雄,最爲渴望的就是稱帝。但天無二日,人無二主,皇帝必須只有一個。若主公僭越帝位,就會引起所有梟雄的圍攻,殊爲困難。且皇帝不過只是一介虛名,主公是否當皇帝,對於實際利益而言,並無損傷。所損傷者,不過一介虛名罷了。皇帝這個虛名,正可讓其他人搶去,然後主公可以順討逆,名正言順地攻打之,必然是無戰不勝。又何以爭以虛名而引來仇讎乎?”

劉範這纔想起後世之中國的處境。對於後世的中國來說,和平的發現環境,纔是最爲緊要的。若是輕易和美國開戰,則改革開放之成果毀於一旦。中國尚未發展到極點,經濟就會被戰爭所摧毀。這就是爲什麼中國一直奉行韜光養晦政策,就算美國百般挑釁,也不曾輕啓戰端。而劉範未嘗不是這樣。開戰容易休戰難,一旦戰爭開啓,西涼剛剛發展起來的經濟就會被拖累,久而久之西涼就會一蹶不振。

郭嘉、田豐和賈詡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給劉範分析了稱帝之後所帶來的後果,這促使劉範下定決心,不再有稱帝之想。劉範點點頭,說道:“你們三人說得對。眼下我還不能稱帝。然而,名不正言不順,我還是必須有個合適的尊號方可。”

田豐說道:“那主公不如稱王。王者,雖不如皇帝那般風光,卻也是僅次於皇帝。如果主公稱王的話,一方面可以激勵西州百姓擁護主公,更可驅使軍士們爲主公建功立業,封侯拜將。而稱王雖然僅次於稱帝,但卻不是稱帝。這樣一來,天下人也不會過多地質疑主公。因爲主公本來就是冠軍侯,距離稱王,其間不過隔了一個公爵而已。且主公武功赫赫,當得起稱王。最重要的是,就算朝廷將主公從宗譜上除名,但主公身體中仍然流淌着的是漢高祖的血脈,這是朝廷所不能改變的,也是天下人所共爲認同的。漢高祖曾在晚年與天下人斬白馬盟誓,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討之。主公是漢室宗親,若稱王,天下人自然不會質疑。”

郭嘉也說道:“再說了,主公手中有三個州,統領着約二百萬戶人民,如此規模,早已形同一個王國,應該稱王。若是主公稱公的話,倒是顯得多餘了。因爲本就是冠軍侯,距離稱公,不過一步之遙。若是主公只稱公,就會讓朝廷和天下人認爲,主公對十軍會攻是心生膽怯,所以只敢向前踏出一步,而稱公。如此,稱公非但能激勵人心,還會平白折煞主公之威信,殊爲不智。以此觀之,稱王最合適。”

劉範聽了,十分激動。雖然不能稱帝,但是稱王也是很令人心潮澎湃的。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夠稱王呢?劉範年紀如此之小,卻能做到王位上,也是挺讓劉範感到心滿意足,甚至是超出了他的心理預期了。如曹操這等梟雄,到死也不過是魏王,而沒有稱帝。劉範現在只有三州而稱王,劉範都覺得太過超前了。但沒有辦法,朝廷以全力來攻,如果不稱王的話,就會讓朝廷所看不起,也會使關西百姓人心不齊只有稱王,關西人民纔會找到歸屬感,更對劉範忠心耿耿,對他的統治有認同感。

於是,劉範綜合了賈詡、郭嘉和田豐三人的建議之後,決定稱王。王號爲涼王,建涼王府,因爲劉範是在涼地起兵。封劉焉爲公,稱涼公;封蔡琰爲涼王妃,其餘妾室併爲王妾。同時,劉範也針對朝廷的討賊檄文,發了一篇檄文,聲稱朝廷一時昏庸,而將忠臣視爲奸佞,所以他要起兵靖難。檄文就稱爲靖難檄文。劉範本想明着和朝廷對着幹,但出於獲取大義名分,還是決定改成靖難。這樣一來,就不是劉範造反,而是劉範匡扶社稷,匡正朝綱,對他的名聲更有利。

第四十四章 屠夫刁難第七百八十章 囤積困境第四百七十七章 渭水之戰第七百七十一章 宣傳手段第八百一十八章 爭權奪利第八百七十三章 羅馬使團第六百六十六章 自食其果第七百七十五章 宮中之伏第三百九十六章 昏君之由第五百五十二章 引君入甕第八百七十三章 羅馬使團第二百八十五章 衆說紛紜第兩百零三章 老將出馬第三十六章 天下無賊第一百七十七章 幷州謀士第五百五十八章 攻入長安第八百一十三章 屯田之弊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三百四十六章 流言再起第一百二十章 殺機已起第七百零五章 慶功盛宴第六十九章 檄文募兵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戰時刻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口壓力第四百五十四章 一聲驢叫第六十五章 馬鐙和馬掌第二百九十四章 撕破臉皮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九十章 打定主意第七百七十四章 夜潛行宮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二百七十九章 心急如焚第二百三十七章 童言無忌第四百三十八章 西涼軍容第一百五十四章 甄堯獻女第一百零五章 西征準備第一百零八章 偶遇馬騰第二百七十七章 雒陽驚變第二百三十九章 纏綿悱惻第七百三十四章 師徒夜話第六百八十一章 蝕骨銷魂第一百一十五章 陷入絕境第八百九十四章 我心匪席第一百二十四章 漁翁之利第三百四十九章 吊人胃口第六百四十三章 好戲上演第三百一十六章 人心匯聚第六百九十三章 歸途所見第四百二十六章 噩耗頻至第七百一十九章 師唐改制第二百一十三章第三百一十八章 借刀殺人第一百零三章 女神來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佳人解憂第六百八十四章 中計中箭第一百八十六章 陷陣之威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政之行(又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佈局雒陽第二百五十章 烏孫昆彌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戰已止第四章 第一次殺人第六百五十九章 如夢如幻第三百二十五章 人才困境第八百三十四章 攻營對策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軍對陣第一百三十五章 涼州改革第六百七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三百一十八章 借刀殺人第八百二十三章 克里安德第一百六十三章 賈龍崛起第四百二十九章 賈龍惶惶第三百三十五章 展望匈奴第三百七十九章 田豐論勢第一百四十七章 交流心得第四十六章 拜將封侯第九百章 宮變失敗第七百四十一章 移民實邊第二百二十四章 相愛相殺第四百五十六章 營寨見破第六百六十八章 渡河擊狂胡第一百九十一章 重騎之弊第四十四章 屠夫刁難第一百六十三章 賈龍崛起第八百七十三章 羅馬使團第三百八十七章 上天不公第一百四十五章 工業改革第三百六十章 授人以柄第五百三十三章 郭嘉破局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戰略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政之行(上)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八百零四章 全面落敗第五百四十六章 突遭伏擊第七百八十五章 是否援助第九百零二章 遺詔矯詔第二百五十八章 敵人相見第三百三十章 農牧安排第六百五十章 強攻大營
第四十四章 屠夫刁難第七百八十章 囤積困境第四百七十七章 渭水之戰第七百七十一章 宣傳手段第八百一十八章 爭權奪利第八百七十三章 羅馬使團第六百六十六章 自食其果第七百七十五章 宮中之伏第三百九十六章 昏君之由第五百五十二章 引君入甕第八百七十三章 羅馬使團第二百八十五章 衆說紛紜第兩百零三章 老將出馬第三十六章 天下無賊第一百七十七章 幷州謀士第五百五十八章 攻入長安第八百一十三章 屯田之弊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三百四十六章 流言再起第一百二十章 殺機已起第七百零五章 慶功盛宴第六十九章 檄文募兵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戰時刻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口壓力第四百五十四章 一聲驢叫第六十五章 馬鐙和馬掌第二百九十四章 撕破臉皮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九十章 打定主意第七百七十四章 夜潛行宮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二百七十九章 心急如焚第二百三十七章 童言無忌第四百三十八章 西涼軍容第一百五十四章 甄堯獻女第一百零五章 西征準備第一百零八章 偶遇馬騰第二百七十七章 雒陽驚變第二百三十九章 纏綿悱惻第七百三十四章 師徒夜話第六百八十一章 蝕骨銷魂第一百一十五章 陷入絕境第八百九十四章 我心匪席第一百二十四章 漁翁之利第三百四十九章 吊人胃口第六百四十三章 好戲上演第三百一十六章 人心匯聚第六百九十三章 歸途所見第四百二十六章 噩耗頻至第七百一十九章 師唐改制第二百一十三章第三百一十八章 借刀殺人第一百零三章 女神來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佳人解憂第六百八十四章 中計中箭第一百八十六章 陷陣之威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政之行(又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佈局雒陽第二百五十章 烏孫昆彌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戰已止第四章 第一次殺人第六百五十九章 如夢如幻第三百二十五章 人才困境第八百三十四章 攻營對策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軍對陣第一百三十五章 涼州改革第六百七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三百一十八章 借刀殺人第八百二十三章 克里安德第一百六十三章 賈龍崛起第四百二十九章 賈龍惶惶第三百三十五章 展望匈奴第三百七十九章 田豐論勢第一百四十七章 交流心得第四十六章 拜將封侯第九百章 宮變失敗第七百四十一章 移民實邊第二百二十四章 相愛相殺第四百五十六章 營寨見破第六百六十八章 渡河擊狂胡第一百九十一章 重騎之弊第四十四章 屠夫刁難第一百六十三章 賈龍崛起第八百七十三章 羅馬使團第三百八十七章 上天不公第一百四十五章 工業改革第三百六十章 授人以柄第五百三十三章 郭嘉破局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戰略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政之行(上)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八百零四章 全面落敗第五百四十六章 突遭伏擊第七百八十五章 是否援助第九百零二章 遺詔矯詔第二百五十八章 敵人相見第三百三十章 農牧安排第六百五十章 強攻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