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衆說紛紜

劉範想到明朝的教訓,不免對文人士大夫這個羣體提高了一些警惕。這時,就在劉範正在發呆的時候,激憤的田豐再次挺身而出,氣勢洶洶地指着這一羣太守和官商,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口氣狠狠地斥責他們,說道:“衆位太守真是鼠目寸光!庸夫之見!都什麼時候了,你們提出這等欠缺考慮的方案,不經仔細推敲揣摩,對得起主公的俸祿嗎!”劉範聞言,暗暗認可了田豐的能力。

爲首的閻忠氣不過田豐如此斥責,馬上就站出來反駁。但畢竟田豐是他的上司,又被劉範倚重,所以閻忠也不好過於冒犯。閻忠說道:“田從事,你我同僚一場,何必如此出言不遜?更何況,田從事說我等得提議無甚考慮,又是何意?”閻忠說完,贊同閻忠意見的其他太守和官商也都等着田豐的回答。

田豐這才氣消了些,說道:“閻太守說,主公可給朝廷寫一封信,言明如果朝廷繼續扣留人質,主公就要發兵攻擊長安,潼關,甚至過了潼關之後,繼續攻打雒陽城,是也不是?”

閻忠想了想,確實是他剛剛說的,於是就大大方方地承認,說道:“是如此。”

田豐氣得瞪圓了眼睛,說道:“那閻太守想想,萬一朝廷接到了這封信,非但不害怕,而是覺得主公沒有真正想要動真格的,如此行事只是虛言恫嚇而已,然後表面上假裝被主公嚇壞了,其實暗地裡卻根據那封信裡所說,加強了長安城、潼關、雒陽城的防衛,調集重兵進駐上述戰略要地,甚至暗中命令幷州牧董卓的兵力和益州刺史的兵力進入關中,屆時主公又該怎麼辦?!”

聽完田豐這一口氣說完的話,原來對耿直的田豐怒不可遏的閻忠等人都是先愣了一下,然後是吃了一驚。劉範和賈詡則是微笑着點了點頭。這時候,劉範才突然意識到,田豐除了治理政務得心應手之外,還是一名萬中無一的鬼謀之士。之前劉範之所以沒有這麼明顯的一點,或許是因爲田豐執政方面的天賦和所展現出來的成就太過於閃耀,於是就掩蓋了他關於戰略方面的天才。比如說,劉範制定的改革,其實都是田豐落實到了實處。沒有田豐,劉範就只是一個吹牛皮的而已。

閻忠等人驚呆了,他們只是想當然地認爲,劉範實力強大,舉世矚目,所以朝廷在接到那封信之後,還會如此防範。如果真照他們的方案辦的話,朝廷一邊麻痹西涼,一邊卻加強了對整個關中地區和司隸地區的防衛,同時又調集幷州和益州的兵力,那別說劉範到時候救不出劉焉等人,讓劉焉等人斷送到性命,甚至劉範自己都會被幷州、益州和朝廷三個方向同時威脅,隨時有傾覆的危險。

自然劉範也想到了這一點,他是越想越生氣,加上這幾天積攢的不安和恐懼,很快劉範的臉就黑了。但劉範憤怒是憤怒,卻沒有說一句斥責閻忠這些人。因爲閻忠這些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萬一藏不住情緒,把他們逼急了,弄不好他們就投靠朝廷就壞了。

田豐看到劉範的表情,立即說道:“幸虧主公英明,沒有采納衆位大人的建議。如果主公真的被你們說動了,那由此產生的後果,你們不論是誰也擔當不起。現在,閻太守,還有王太守、孔太守,你們還認爲某田元皓是在侮辱你們,打壓你們嗎?”

閻忠等人聽了田豐的話,怒氣立即就消了,反而是越來越愧疚,一邊看戲的武將們和其他沒有附議的文官和官商都盯着他們,加上劉範的臉色不好,所以他們是如芒在背,如坐鍼氈。最後尷尬不已的閻忠只好說道:“田從事思慮周詳,料事如神,是我等鼠目寸光,差點害了太公等人的性命,之前多有衝撞,望從事大人有大量,原諒我等!”

劉範對田豐點了點頭。田豐說道:“嗯,雖然你等思慮不周,但好歹初心仍好,以後爲主公辦事,多加心思即可。”

“謝從事大恩!”閻忠等人對田豐五體投地,佩服不已。作爲主公的劉範看到這一幕,也不知是如何是好。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屬下都能夠精誠團結,彼此之間和睦相處;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屬下之間矛盾不斷,這樣他們纔不會結成朋黨,威脅到他的地位。

閻忠等人也看到劉範的表情,所以又趕緊趴在地上,告饒道:“屬下等爲主公獻計失誤,差點危及太公等人的性命和主公的大業,望主公恕罪!”

劉範這才舒展開眉頭,說道:“起來吧!以後,多學學田豐,說話之前先過過腦子,知道嗎?”

閻忠等人慚愧地說道:“謹命!”

到這,閻忠的方案就被推翻了。劉範說道:“剛纔大家也都討論過了,我們現在不能對朝廷有一絲示弱,更不能拖延時間,不然朝廷暗中調兵佈防,我們就很難迫使朝廷妥協。所以,下一步我們出兵是肯定要出的,其烈度也必須大到讓朝廷膽寒。你們都說說,具體該怎麼做?”每一次劉範都是這樣,先確定整體的方向和框架,然後那些細瑣的就交給屬下們討論。

這回,文官接受了教訓,思考的時間也就長了。武將中,張遼率先站出來,說道:“主公,末將以爲,現在時間緊急,而且新招募的步兵仍在訓練,所以主公這次不妨領騎兵十萬,對外稱出兵三十萬,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關中。因爲朝廷現在還不知道主公已經知道了他們的陰謀,也不會知道主公已經決心要出兵,所以在關中三郡,朝廷必不會佈防有重兵。就算朝廷決定佈防,現在也肯定還沒有全面準備好,最多就是關中的心臟——長安城佈防有些兵力,藍田或許也有一些,所以,關中地區不足爲懼。待主公進入關中,末將以爲,主公不必攻破關中的城池,只需把長安留下幾千騎圍困。因爲倘若攻破了關中的城池,朝廷不但會以爲主公爲造反而來,而不是爲太公等人,則人質危險,而且關中堅城衆多,如長安、藍田、陳倉等均是高牆深溝,如若攻之,不但損兵折將,而且更是耽擱時間,誤了主公的大事。”

劉範點點頭,示意張遼繼續說下去。張遼說道:“等圍困長安城之後,主公留下少許兵馬盯住長安城。料想朝廷這些年一直在增兵入雒陽,西邊涼州也已經沒有了羌人之患,朝廷必然不會派遣大股兵馬留守長安。然後主公再進取潼關。由於時間緊急,主公必須快速拿下潼關。”

第六百八十章 共乘一馬第八百七十一章 錢幣錢莊第四百九十八章 貴山城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借刀殺人第三百九十七章 白衣少年第六百五十八章 公主成擒第五百六十七章 殺是不殺第一百九十八章 貢品驚人第五百三十四章 郿縣失陷第五百一十八章 向東追擊第五百零五章 烏孫潰敗第六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六十六章 李儒妙計第七百零四章 慶典結束第七百八十六章 郭嘉賭約第一百八十章 董卓吃糞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六十一章 黃忠歸心第五百八十三章 逼之媾和第五百六十二章 徘徊不前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二百五十九章 連環戰馬第四百六十八章 拉攏文良第四百五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章 新的征程第三百九十七章 白衣少年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託夢第三百四十九章 吊人胃口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口壓力第七百零六章 酩酊大醉第三十四章 長社首戰第六章 定計破鄴縣第二百七十六章 沆瀣一氣第八百九十章 無機可乘第五百三十五章 敗報兩至第三百章 主僕合謀第五百八十七章 戰後餘威第六百八十一章 蝕骨銷魂第六百五十三章 西征安息第六百八十一章 蝕骨銷魂第五百二十二章 火燒貴山第二十七章 父子同謀第七百五十七章 告一段落第六百七十章 木鹿鏖兵第三百九十二章 四方皆險第二百七十二章 戰爭結束第七百九十七章 俠客執照第四百八十六章 巧毀箭樓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戰時刻第八百九十四章 我心匪席第七百三十一章 新政影響第七百七十九章 處置鐵礦第六百九十八章 凱旋歸來第一百五十章 指南二寶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五百四十章 升爲軍師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報機構第三百三十五章 展望匈奴第三百五十二章 監牧制度第五百六十四章 一場賭局第五百五十三章 南鄭之戰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六百五十一章第七百一十七章 貿易之戰第七百三十三章 望月懷遠第六百八十四章 中計中箭第八百九十八章 劉宏之死第二百七十一章 慘痛教訓第五百八十三章 逼之媾和第二百八十章 緊急會議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力表演第六百四十九章 突圍妙計第七百九十七章 俠客執照第四百一十六章 稱帝之爭第九百零三章 最終勝利第五百一十九章 佯裝伏擊第八百零九章 大變將至第七百八十七章 願賭服輸第一百一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兩百零二章 大戰之始第四百一十六章 稱帝之爭第三百七十三章 陰謀始作第一百二十八章 窮途末路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二百三十二章 兩全其美第三百四十章 痛罵奸賊第九百一十章 大謀始作第三百二十四章 州牧刺史第五百九十九章 悉問策論第二百九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涼州大興第八百七十八章 兩國密約第二十二章 賊窩尋寶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三十一章 董卓刁難第五百五十四章 南鄭大捷第二十八章 劉關張來了第二百八十四章 文人原罪第五百五十一章 南鄭有伏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式戰法
第六百八十章 共乘一馬第八百七十一章 錢幣錢莊第四百九十八章 貴山城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借刀殺人第三百九十七章 白衣少年第六百五十八章 公主成擒第五百六十七章 殺是不殺第一百九十八章 貢品驚人第五百三十四章 郿縣失陷第五百一十八章 向東追擊第五百零五章 烏孫潰敗第六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六十六章 李儒妙計第七百零四章 慶典結束第七百八十六章 郭嘉賭約第一百八十章 董卓吃糞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六十一章 黃忠歸心第五百八十三章 逼之媾和第五百六十二章 徘徊不前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二百五十九章 連環戰馬第四百六十八章 拉攏文良第四百五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章 新的征程第三百九十七章 白衣少年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託夢第三百四十九章 吊人胃口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口壓力第七百零六章 酩酊大醉第三十四章 長社首戰第六章 定計破鄴縣第二百七十六章 沆瀣一氣第八百九十章 無機可乘第五百三十五章 敗報兩至第三百章 主僕合謀第五百八十七章 戰後餘威第六百八十一章 蝕骨銷魂第六百五十三章 西征安息第六百八十一章 蝕骨銷魂第五百二十二章 火燒貴山第二十七章 父子同謀第七百五十七章 告一段落第六百七十章 木鹿鏖兵第三百九十二章 四方皆險第二百七十二章 戰爭結束第七百九十七章 俠客執照第四百八十六章 巧毀箭樓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戰時刻第八百九十四章 我心匪席第七百三十一章 新政影響第七百七十九章 處置鐵礦第六百九十八章 凱旋歸來第一百五十章 指南二寶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五百四十章 升爲軍師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報機構第三百三十五章 展望匈奴第三百五十二章 監牧制度第五百六十四章 一場賭局第五百五十三章 南鄭之戰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六百五十一章第七百一十七章 貿易之戰第七百三十三章 望月懷遠第六百八十四章 中計中箭第八百九十八章 劉宏之死第二百七十一章 慘痛教訓第五百八十三章 逼之媾和第二百八十章 緊急會議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力表演第六百四十九章 突圍妙計第七百九十七章 俠客執照第四百一十六章 稱帝之爭第九百零三章 最終勝利第五百一十九章 佯裝伏擊第八百零九章 大變將至第七百八十七章 願賭服輸第一百一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兩百零二章 大戰之始第四百一十六章 稱帝之爭第三百七十三章 陰謀始作第一百二十八章 窮途末路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二百三十二章 兩全其美第三百四十章 痛罵奸賊第九百一十章 大謀始作第三百二十四章 州牧刺史第五百九十九章 悉問策論第二百九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涼州大興第八百七十八章 兩國密約第二十二章 賊窩尋寶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三十一章 董卓刁難第五百五十四章 南鄭大捷第二十八章 劉關張來了第二百八十四章 文人原罪第五百五十一章 南鄭有伏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式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