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慨嘆

深秋十月,天高雲白,風從一望無際的田野上吹過,林木的葉子大多落了,綠油油的原野與稀疏的林木中,隱約幾處裡聚。早上起來的時候,亭舍內的地面上結了一層冰涼的霜露,行走在上邊,沾溼了鞋子,而當太陽高升後,這霜露漸漸地被蒸發不見了。

從吳郡來的商人沒有多做停留,打好了水就繼續行程,向東邊去了。他們人雖去了,留給荀貞的失落卻好幾天都沒消失。這天上午,他正蹲在樹下,瞧着那露珠,感嘆人生,前院的門外來了兩個騎馬帶刀的縣吏:“縣君有令,召繁陽亭長荀貞去官寺。”

荀貞自來亭中任職亭長,至今已快兩個月了,縣令從來沒有召見過他,包括“許仲殺人案”時也是杜買去彙報的情況,現在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亭部中並無大事發生,也沒到每年考覈政績的時候,這時候突然遣人相召,卻是爲何?

荀貞急忙忙收拾停當,牽馬出舍,與那個兩個縣吏一起上了官道,旁敲側擊地打聽。

漢時的吏員大致分兩類,一種是“縣廷屬吏”,一種類似“賓客舍人”。前者是通過正規渠道任職或被拔擢上來的,後者是主官“自闢”的,雖都領取俸祿、名在吏冊,但與主官的親近關係不同。前者可稱“公吏”,後者可稱“私吏”。

眼前這兩個吏員都是“私吏”,與縣君的關係很親近。所謂“仕於家者,二世則主之,三世則君之”,如果接連兩代都爲同一個家族效力,那麼對效力者來說,這個家族就是“家主”;如果接連三代都爲同一個家族效力,那麼對效力者來說,這個家族就不但是“家主”,乃至是“君上”了。

如今這位潁陰縣令的家世雖比不上當今的那些名門大族,比如汝南袁氏,遠遠達不到“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程度,但也是世代爲宦,來給荀貞傳令的這兩個吏員便都是接連兩代都爲其家效力的,要論親近關係,比身爲縣令心腹的秦幹還要親近,因此口風都很嚴,不肯泄露縣令召他去官寺是爲何事,只是笑着說:“荀君放心,是好事,不是壞事。”

既然他們都這樣說了,不肯直接回答,荀貞也不再詢問,改換話題,與他兩人指點途中景色、評說本地風土人情。

他來任職雖還不到兩個月,但一則,早將本亭的轄區跑了個遍,對本地的情況很熟悉,二來,自小在潁陰長大,對本縣的故事也很熟悉,不管是本亭的、還是外亭的,都是說得頭頭是道,遠至戰國、前秦時出生在本地的名人以及一些發生過的典故,皆隨口道出、隨手拈來。

這兩個縣吏不是潁陰人,是跟着縣令來的,好些事兒並不瞭解,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已到潁陰縣城。縣吏觀望了下天色,見剛過未時,說道:“緊趕慢趕,總算沒有太晚。縣君現在應正在寺中相候,荀君,請隨我們來吧。”

當先引路,進入城門,帶着荀貞往“官寺”行去。

……

漢承秦制,城中的規劃井然有序,大致分爲三個部分。

一個是“閭里”,百姓們居住的地方。

一個是“市井”,也就是市場,買賣東西的所在。

再一個就是“官寺”了。

和“裡”外有牆垣一樣,“官寺”的外圍也有牆垣,並且牆垣更加高大。若將整個潁陰縣城稱爲“大城”,那麼“官寺”就是一座“小城”。前漢時,“官寺”在城中的位置不固定,有的在城中,有的在城東,本朝以來,逐漸都遷到了城北,遂成爲了一種定製。

爲節省人工、材料,很多“官寺”會建在縣城的西北角或東北角,這樣,利用原先已有的城牆,只需要再分別向外引出兩道牆垣就能把“官寺”包圍其中了。潁陰縣的“官寺”就在城之東北角。

……

荀貞三人,經市井、過閭里,到了城東北,迎面一個石闕,正對着大路。石闕後邊即“官寺”的大門。寺門通常南向,取“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之意,潁陰寺門即是如此。——也有的“官寺”門前不立石闕,改爲立兩個桓表,都是取其莊嚴顯目之用。

門闕或桓表的邊兒上,有一個建鼓,懸掛木上。吏民、縣中有事,便擊打此鼓,以讓人知曉。荀貞在前世時雖沒見過“建鼓”這玩意兒,但在影視上多有見過,似乎直到清末民國時期,衙門門前還有這東西,所以穿越以後見到此物也不驚奇。

就像亭舍門邊有“塾”一樣,寺門的兩邊常也會有一間或幾間房,與圍牆相連,門往外開。這是供外地來的官吏們更衣用的。如果長官暫時沒有空兒見他們,他們也可以在其中歇息。這會兒,“塾”中就有一個剛從外地趕來的小吏,正在收拾衣服、整理冠帶,準備拜見上官。

荀貞是縣令召來的,聽那兩個縣吏的意思,縣令也正在等他,自然不必在塾中等候,跟在那兩個縣吏的後邊,恭謹地步入了寺中。

……

寺門口有兩個門卒。縣君御下甚嚴,這兩個門卒皆持戟,站在門口的兩側,相對直立。若是荀貞獨自前來,少不得會被盤問幾句,但此時有那兩個縣吏引導,門卒一句話都沒問就放了他們進去。

進入寺門,當面一道土築的罘罳。罘罳,即是屏風。上邊潑墨染綠,畫了兩株豐盛挺拔的大樹,樹幹粗壯,虯枝盤旋,幹爲黑色,葉則墨綠。右上題了兩行字,寫道:“木連理,王者德澤純洽,八方爲一家,則連理生”。儒家提倡仁政,這兩句話正合了聖賢的教誨。

那兩個縣吏久在寺中,對這幅畫熟得不能再熟了。荀貞此前出任亭長時,爲拿告身文書也曾來過寺中、見過這幅畫。三人都沒做停留,直接繞過罘罳,來入庭中。

庭院既廣且深,正中一個大堂,屋檐飛角,雄偉高壯,這裡就是縣君升堂辦事之所,名爲“廳事”,又叫“聽事堂”。堂前有臺階,延向院中。——縣君並不是每天都升堂辦事的,勤快點的兩三天一視事,懶一點的四五天一升堂。今天並非縣君升堂的日子,堂門緊閉。

兩個縣吏略微停了下腳,說道:“縣君在後邊舍中。……,荀君,請你先去‘便坐’裡暫坐歇息,等我二人前去通報。”官寺的佈局,前邊辦公,後邊住人。“舍”就是“宿舍”,上到縣令、丞、尉,下到普通吏員平時都在舍中居住。

荀貞作揖應道:“是。”

這兩個縣吏還了一禮,自經過院中的石子路,繞過“聽事堂”,往後邊“舍”中去了。荀貞目送他們遠去,直到身影不見,這才轉顧左右。

“便坐”,即“聽事堂”左右的廂房,每天都有小吏在內值班,負責處理日常的小事。此時下午,正忙的時候,各個“便坐”裡都坐了不少外來的吏員,觀其衣着,有鄉薔夫,也有與荀貞一樣的亭長,還有里長,間或亦有百姓。吵吵嚷嚷、紛紛鬧鬧的。

另有兩三個小吏可能來得晚了,排隊比較靠後,又不耐煩吵鬧,所以沒在室內等,而是立在庭中的樹下。一個扶着樹幹,低頭蹙眉,不知是在思忖公事,還是在想些別的。另外兩個一個面對罘罳,跪坐樹下,捧着一卷竹簡細細觀看;一個依樹而立,呆呆地看着“官寺”東牆。

看東牆的這位側對荀貞,看竹簡的這位全神貫注,都沒注意到荀貞和那兩個縣吏的進來。蹙眉的那位大概眼角餘光看見了他,之前擡頭瞧了他們一眼,可能不認識,又低了下頭。

“便坐”裡都有人,荀貞沒有進去,而是沿着罘罳後的走廊,來到西牆邊的一棵棗樹下站定。諺雲:“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曬成幹”。早過了棗子成熟的時節,樹上空剩黃葉,地上落葉片片。不知怎的,院中儘管熱鬧,荀貞獨立樹下,卻莫名有些蕭瑟之感。

他自嘲一笑,心道:“只是聽那商人講了一點孫堅的故事,我這心情卻就能‘失落’好幾天。孫堅號稱江東之虎,本非我這樣的常人可比,又有什麼可‘失落’的呢?——設若孫堅是我,如果他能提前知道黃巾將要起事,怕絕不會如我這般惶恐不安,說不得,反倒會跳躍欣喜,以爲立功名、名垂後世的機會將要來到。”

想雖如此想,看看自己以“弱冠之齡”,任職亭長後每日忙得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苟苟且且”每日只爲“保命”奔忙,如今還不得不在庭中等候縣君召見,而那孫堅卻早在十七八歲時已殺海賊、剿大寇,名動一郡之地。這強烈的反差不得不讓他心有所動、發出感慨。

他低着頭繞樹踱步,感慨良久,末了站定,一手按住腰邊的環刀,一手拍打棗樹,喟嘆道:“人生一世,朝露日晞。”隨着拍打,幾片黃葉飄落,如黃蝶起舞,有的落在了地上,有的落在了他的肩頭。

……

一百五十年前,光武皇帝說:“人苦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但正是因爲“得隴復望蜀”,所以纔有了“光武中興”,纔有了一統天下。荀貞此時的心態與之相似,也是“已平隴,又望蜀”。

如果他現在不是亭長,如果他現在沒有結交到許仲、江禽、高素等本地豪傑,如果他沒有已組織起百餘人的“一屯”里民,就算聽到十個孫堅的故事,他也定然不會有此感嘆。而正是因爲他已將亭長做好,已結交到不少本地輕俠,已從最早的“獨身一人”慢慢發展到了現在的“漸有羽翼”,所以纔會被孫堅的故事觸動,所以纔會有此感慨。

他穿越到漢代已有十來年,雖然本質上還是“後世人”,但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時風尚的影響。

兩漢之人無論青年、中年,抑或垂垂老矣的暮年,皆“志大、言大”,有雄強的心態、積極的進取精神,渴望建功立業、光耀聲名,便如程偃、陳褒、杜買、黃忠這樣的鄉野粗人有時也會自稱“大丈夫”,何況像荀貞這樣讀書識字的士子、儒生?

十幾年前死去的“名士中的護法”汝南陳蕃,年十五出豪言“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十五歲就以“大丈夫”自居,而最終他果也以其身殉其志。汝南緊鄰潁川,陳蕃的故事,荀貞自穿越後就常有聽聞。

經年受這樣環境的薰陶,潛移默化,他的性格、志趣自也會與穿越前有所不同了。經過兩個月的辛勞,有了一定的“班底”,有了一定的“保命”把握,他開始得隴望蜀。

……

正感慨間,先前的那兩個縣吏回來了,聽見了他的話,一人問道:“荀君爲何慨嘆?”

他兩人過來時,荀貞正背對着聽事堂,沒有看見,此時聞言,轉過身來。他肯定不會將心事說出,答道:“……,見落葉蕭蕭,有感而發。”

那縣吏說道:“荀君方纔弱冠,正如紅日東昇,就像那青青的園中葵一樣,大好的日子在後頭等着呢,何必學垂暮老年,做如此慨嘆!”

說話的這個縣吏年有四旬了,語氣顯得有點老氣橫秋,荀貞沒生氣,恭謹應道:“是。”

另一個縣吏較爲圓滑,岔開話題,笑道:“荀君,你適才引用‘朝露日晞’一句,可知道此詩系何人所做麼?”

5 三縣吏士迎滿道 閉門謝客因兄傷52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93 夜夜磨我削葵刀14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八)97 賈文和出謀分守 戲志才獻計馳擊18 未到輕身入京時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125 豪強應曹爲投機57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七)109 無情未必真豪傑 爭徐需重爭臧霸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9 道人123 呂布劍客意亦雄56 買馬(下)131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四)53 佳客翩翩洛陽來(下)琢磨下情節走向,明天更188 聚得幹才羽愈豐(上)9 書箋反覆修棧道37 生來無計避徵徭4 留錢24 旗鼓鮮明三軍出 牛刀小試一戰勝41 效果3 道左遇貴127 孔明歡喜情竇開95 冀州北望氣如何40 蹴鞠87 襲陣兵退夏侯惇(五)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11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71 此子存有難測之志267 荀貞之態漸梟雄255 唯有濮陽傾巢來165 常山中軍真倜儻(下)101 輕功重節辛玉郎64 欲得鐵馬先得人75 荀貞急信說孫堅 文臺二戰呂奉先13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六)9 書箋反覆修棧道49 呂奉先攻勝李通(上)12 自以爲得逼負荊 小計略施迫人窮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69 樂文謙領兵北上60 五更鼓角聲悲壯(上)99 月黑雁飛弓馬逐57 程仲德畫策狠辣169 滿營呼擁張益德(下)15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23 三戰盡復東郡地(八)22 甲兵四千向神都(中)1 光和六年(上)36 文遠突陷潁川營(中)97 孫文臺單騎陷陣3 董卓兵掠潁川地 孔伷借兵陳國中28 孫文臺發豫州兵227 孫仲臺奉令出兵5 且以盜賊付太守1 關東州郡聯兵盛 建威討逆二將軍24 杜買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67 二月風雷重又動59 文若誓願扶漢室 貞之笑辱董仲穎65 奉孝高臥懷棲逸12 郡兵曹椽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74 如何練兵72 諸荀居家交豪俊 長文將至更添才57 早晚滅此豎子大賊161 一將功成萬骨枯(上)165 常山中軍真倜儻(下)151 沙丘臺上舊時月(六)34 勝威使樑不戰遁 五更悄然過劉營77 了卻山中寇賊事(一)68 重施魏郡屯田計 秦鬆笑舉糜子仲51 兵前先有禮臣至 軟在硬後聲威奪魂44 許仲程偃87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一)127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二)209 州舉茂才郡孝廉222 臨將戰復授機宜36 天下之中洛之陽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60 五更鼓角聲悲壯(上)299 陳國相襄軍第一(八)66 延攬勇士(下)17 第一天(中)2 禮錢需得四百萬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57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七)72 諸荀居家交豪俊 長文將至更添才127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二)63 不朽曰三次爲功31 破敵(上)38 範繩202 議得良策增民戶156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一)41 一諾從來許殺身36 爭鋒唯數劉鄧勁 誇功最推高素雄71 擒得鄭相逃呂尉48 惟是小人最難養
5 三縣吏士迎滿道 閉門謝客因兄傷52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93 夜夜磨我削葵刀14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八)97 賈文和出謀分守 戲志才獻計馳擊18 未到輕身入京時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125 豪強應曹爲投機57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七)109 無情未必真豪傑 爭徐需重爭臧霸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9 道人123 呂布劍客意亦雄56 買馬(下)131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四)53 佳客翩翩洛陽來(下)琢磨下情節走向,明天更188 聚得幹才羽愈豐(上)9 書箋反覆修棧道37 生來無計避徵徭4 留錢24 旗鼓鮮明三軍出 牛刀小試一戰勝41 效果3 道左遇貴127 孔明歡喜情竇開95 冀州北望氣如何40 蹴鞠87 襲陣兵退夏侯惇(五)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11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71 此子存有難測之志267 荀貞之態漸梟雄255 唯有濮陽傾巢來165 常山中軍真倜儻(下)101 輕功重節辛玉郎64 欲得鐵馬先得人75 荀貞急信說孫堅 文臺二戰呂奉先13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六)9 書箋反覆修棧道49 呂奉先攻勝李通(上)12 自以爲得逼負荊 小計略施迫人窮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69 樂文謙領兵北上60 五更鼓角聲悲壯(上)99 月黑雁飛弓馬逐57 程仲德畫策狠辣169 滿營呼擁張益德(下)15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23 三戰盡復東郡地(八)22 甲兵四千向神都(中)1 光和六年(上)36 文遠突陷潁川營(中)97 孫文臺單騎陷陣3 董卓兵掠潁川地 孔伷借兵陳國中28 孫文臺發豫州兵227 孫仲臺奉令出兵5 且以盜賊付太守1 關東州郡聯兵盛 建威討逆二將軍24 杜買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67 二月風雷重又動59 文若誓願扶漢室 貞之笑辱董仲穎65 奉孝高臥懷棲逸12 郡兵曹椽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74 如何練兵72 諸荀居家交豪俊 長文將至更添才57 早晚滅此豎子大賊161 一將功成萬骨枯(上)165 常山中軍真倜儻(下)151 沙丘臺上舊時月(六)34 勝威使樑不戰遁 五更悄然過劉營77 了卻山中寇賊事(一)68 重施魏郡屯田計 秦鬆笑舉糜子仲51 兵前先有禮臣至 軟在硬後聲威奪魂44 許仲程偃87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一)127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二)209 州舉茂才郡孝廉222 臨將戰復授機宜36 天下之中洛之陽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60 五更鼓角聲悲壯(上)299 陳國相襄軍第一(八)66 延攬勇士(下)17 第一天(中)2 禮錢需得四百萬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57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七)72 諸荀居家交豪俊 長文將至更添才127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二)63 不朽曰三次爲功31 破敵(上)38 範繩202 議得良策增民戶156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一)41 一諾從來許殺身36 爭鋒唯數劉鄧勁 誇功最推高素雄71 擒得鄭相逃呂尉48 惟是小人最難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