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允誠書從濟北來

本以漢家制度,內郡沒有郡兵,太守、刺史是不能將兵的,只有治民之權,然自漢室喪亂、海內兵起以來,刺史、州牧不必說,郡守國相也早已是多有將兵的了,尤其是在戰區,或者臨近敵患的地區,比如當年討董的各路諸侯,凡是參與其中的郡守國相們,各都有兵,且至今名頭上都還有將軍號,再比如豫州,孫堅以孫賁、徐緄等各領郡國,也都是軍政俱理。

是以,荀貞用荀成以偏將軍領泰山太守,雖有違漢制,然在情理之中。

不過,曹操卻從中看出了一些什麼。

荀貞的府下文武濟濟,夠能力、同時也適合出掌泰山的人有不少,像華歆,有德望,有見識,家在青州平原郡,與泰山接壤,其鄉高唐離泰山只有百餘里地,人地皆熟,可謂是非常好的人選,從荀貞往前的用人風格可以看出,他絕不用人唯親,而如今卻誰都沒用,單用他帳下軍職最高的兩人之一的荀成,這說明什麼?曹操以己度之,料出荀貞定然是得了泰山仍不知足,有繼續外擴之圖,是以這才用將兵的荀成暫領泰山,其用意是爲了方便日後的繼續出征。

此外,從另外兩點也可以佐證曹操的判斷。

陳宮作爲曹操現下得用的謀臣,他又是東郡本地人,無論大小事,曹操多與之商量,這會兒,陳宮就在堂上。

曹操對陳宮說道:“荀仲仁望高,既表他爲泰山太守,自當以名賢相佐,貞之卻表陳矯爲丞,陳矯何人哉?泰山北、西皆黃巾衆多,非強兵、能謀者不足御,貞之卻以毛玠、羊秘爲參軍,高堂隆護軍,使孫觀、吳敦、凌操備守,在貞之帳下,此數君只是二流人物,何能負此任?仲仁名高,餘輩名低,輕重不符,吾料貞之必是得隴望蜀,至遲明春他就會再次發兵外略。”

陳宮以爲然,說道:“觀鎮東在泰山的任人舉措,確似是權宜而已。”他皺着眉頭,又說道,“鎮東如真有再次外略之意,以將軍看來,他是會向北,還是會向西?”

向北是青州的濟南、齊國,向西是兗州的濟北。

曹操一時也拿不準,反問陳宮,說道:“公臺,你以爲呢?”

陳宮捻着鬍鬚,想了又想,說道:“青州黃巾勢盛,齊國正處腹地,而濟南西鄰平原,宮以爲,鎮東應該不會北擊濟南、齊國。”

齊國西爲濟南,北爲樂安,東爲北海,這幾個郡國都是黃巾肆虐的地方,任何一個正常智商的人,都不會冒着令自己的部隊陷入羣敵包圍的危險而進攻齊國。濟南比齊國好點,至少沒有深陷在周圍都是大股黃巾的環境中,但濟南西邊與平原國接壤,平原現有田楷,平原的北邊是渤海,也就是說,這裡有公孫瓚的強大勢力存在,也不是一個好的進攻方向。

曹操說道:“如此,你是以爲貞之意在濟北了?”

wωw☢ Tтkǎ n☢ C○

“徐州在東平、任城皆有駐兵,此其一也,西攻濟北,可以把濟北的黃巾逐入青州、東郡,不用死戰,並藉機耗青、兗實力,此其二也,因是,宮以爲,十有**鎮東是意在濟北。”

陳宮分析得有道理。

“把濟北的黃巾逐入青州、東郡”,換個說法,也就是“以鄰爲壑”,早年陶謙、應劭便是這麼幹的,陶謙把徐州的黃巾逐入到了泰山、北海等地,應劭比陶謙負責任點,沒有做得那麼過分,但也把部分的泰山黃巾趕進了濟北、濟南等地,較之殲滅戰,這樣的戰法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即如陳宮所說,“不用死戰”,可以節省己方的兵力、民力,於當下荀貞明顯有意吞併青、兗的背景下來說,還有第二個好處,也就仍是陳宮說的,“藉機耗青、兗實力”。

曹操撓了撓頭,換了個舒服點的坐姿,招手示意堂下的從吏拿來青兗徐豫的局部地圖,令鋪在案上,他託着腮幫子,用另一手按住地圖上的捲起處,細細觀看。

看了會兒,曹操說道:“樑甫爲貞之所控,陳公道駐兵泗水西,脅亢父,貞之若果意在濟北,形勢將大不利吾兗矣。”

徐、兗交接的地帶,多是平原、丘陵的地貌,沒有太多的險隘,只有泰山、泗水可爲屏障,而這些可爲屏障的地方,或隨着泰山的失陷,已爲荀貞掌控,或早就被荀貞佈局置點,從整體的戰略態勢而言之,兗州目前處在絕對的下風,可以說兗地的東大門已經對荀貞打開。

陳宮也很憂心,說道:“劉兗州在濟北國的西南邊數與濟北黃巾戰,皆不利,萬一濟北黃巾受鎮東所迫,往西、南逃竄,劉兗州一定會大敗。他一旦大敗,東郡亂矣。”對曹操說道,“以宮陋見,公孫伯珪既或會與劉幽州相爭,冀方局勢略安,將軍宜再引兵助劉兗州。”

東郡與濟北國接壤,在濟北的西邊,濟北黃巾一旦向西,東郡就要麻煩了。

聽到陳宮的這話,曹操不置可否,他心中又想起了鮑信給他的那封密書。

鮑信的密書是昨天送到的,曹操素來果斷,領兵打仗的時候,他通常是得策輒行,在行施的過程中再隨機應變,可再看完了鮑信的密書後,他卻吃驚之餘,直到現下,尚無法做出決斷。

鮑信在這道密書中,對曹操提出了一個危險的議策。

他在信中寫道:“劉公山志高才短,剛愎嫉能,空擁兗地,下不能安民,上敗壞天時,郡國離心,士民含怨,以致引數萬甲士,竟數敗於黃巾,久則州內必成賊域,外有徐州兵盛,泰山已失,鎮東兵鋒西向,君與吾不得規大河以南事小,恐無立足地矣!君,命世之才,信私與州別駕、治中言論,皆以爲非君不能安寧生民,滅賊御徐。陳留張孟卓與君友善,山陽袁伯業,本初從兄也,州內郡國可稱豪傑者,唯此二人,我欲謀之與共迎君牧兗州。君意何如?”

卻是要擁護曹操,奪劉岱的權。

134 聖旨一下赴冀州(四)64 難居人下劉玄德 文動天下陳孔璋69 尋得事由插爪牙3 誰人不知荀貞之14 賊困屋中12 敬事174 荀成將度自雍然(下)47 辨旗察鼓65 短歌61 仲業5 大計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29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37 無禮賠罪61 太守行春(上)85 威震陽翟(下)6 邯鄲陌上九月秋(六)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79 毋要臨渴而掘井49 選編死士118 欲進故退曹孟德11 朋黨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90 揭竿而起爲招安76 聚於今宵兮歡樂極90 從徵汝南(下)30 將戰16 子長忿仇求爲應94 感故念舊迎上座 屈己下拜得士心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3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五)17 身負海內盛名望 雲起河內亦如龍9 邯鄲陌上九月秋(九)40 鐵營291 王太守課政州最(四)28 辰彼碩女90 揭竿而起爲招安49 登門3 殺人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110 朝中爭鬥起風波(上)76 聚於今宵兮歡樂極40 荀攸之志252 曹孟德私意圖北16 爲君請功11 陳琳表令諸荀怒141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七)6 生子當如孫伯符20 牽掛者何130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三)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6 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226 藏宣高請子入府77 演武薦賢(下)295 陳國相襄軍第一(四)292 陳國相襄軍第一(一)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73 孔伷病榻不足憂 孫堅兵進略如火27 高素三勸277 政自良出荀太守7 遍觀諸郡(上)23 文聘(中)98 戲忠建言攻山陽26 招人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35 鄉吏殘民2 安南借重荀與張106 汝水岸邊降何儀14 呂布漁利張和袁41 虛虛實實27 如夢62 五角鼓聲聲悲壯(下)10 邊文禮攘臂不齒63 叕兒乃有大志乎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22 甲兵四千向神都(中)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130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五)13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一)106 忠壯引來海內重 張紘迎願獻綿薄8 清洗潁陰(下)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57 尺素飛傳相思意40 荀攸之志83 了卻山中寇賊事(七)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51 得領汝南意不足6 本初何如伯珪強114 曹操引兵拔寨撤131 聖旨一下赴冀州(一)117 劉備輕色贈猛士111 定陶冤句令不同99 月黑雁飛弓馬逐18 搜山千騎入深幽(九)32 破敵(中)13 荀家五虎度陳倉(四)
134 聖旨一下赴冀州(四)64 難居人下劉玄德 文動天下陳孔璋69 尋得事由插爪牙3 誰人不知荀貞之14 賊困屋中12 敬事174 荀成將度自雍然(下)47 辨旗察鼓65 短歌61 仲業5 大計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29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37 無禮賠罪61 太守行春(上)85 威震陽翟(下)6 邯鄲陌上九月秋(六)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79 毋要臨渴而掘井49 選編死士118 欲進故退曹孟德11 朋黨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90 揭竿而起爲招安76 聚於今宵兮歡樂極90 從徵汝南(下)30 將戰16 子長忿仇求爲應94 感故念舊迎上座 屈己下拜得士心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3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五)17 身負海內盛名望 雲起河內亦如龍9 邯鄲陌上九月秋(九)40 鐵營291 王太守課政州最(四)28 辰彼碩女90 揭竿而起爲招安49 登門3 殺人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110 朝中爭鬥起風波(上)76 聚於今宵兮歡樂極40 荀攸之志252 曹孟德私意圖北16 爲君請功11 陳琳表令諸荀怒141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七)6 生子當如孫伯符20 牽掛者何130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三)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6 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226 藏宣高請子入府77 演武薦賢(下)295 陳國相襄軍第一(四)292 陳國相襄軍第一(一)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73 孔伷病榻不足憂 孫堅兵進略如火27 高素三勸277 政自良出荀太守7 遍觀諸郡(上)23 文聘(中)98 戲忠建言攻山陽26 招人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35 鄉吏殘民2 安南借重荀與張106 汝水岸邊降何儀14 呂布漁利張和袁41 虛虛實實27 如夢62 五角鼓聲聲悲壯(下)10 邊文禮攘臂不齒63 叕兒乃有大志乎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22 甲兵四千向神都(中)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130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五)13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一)106 忠壯引來海內重 張紘迎願獻綿薄8 清洗潁陰(下)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57 尺素飛傳相思意40 荀攸之志83 了卻山中寇賊事(七)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51 得領汝南意不足6 本初何如伯珪強114 曹操引兵拔寨撤131 聖旨一下赴冀州(一)117 劉備輕色贈猛士111 定陶冤句令不同99 月黑雁飛弓馬逐18 搜山千騎入深幽(九)32 破敵(中)13 荀家五虎度陳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