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史思明成香餑餑

等到天亮之後,郭子儀已經得知李嗣業率軍撤出靈寶,擁有前車之鑑的他自然不會上當,只派出幾隊斥候探查,斥候們回來後向他稟報,表明河西軍確實已經撤退到陝郡。

郭子儀決定整訓軍隊靜觀其變,駐守潼關的唐軍派系太多魚龍混雜,如果真要出去與李嗣業野戰,也必然是全軍覆沒。他沒有隱瞞實情,而是主動向皇帝上表,表明眼前的厲害關係,以及再次重申潼關的重要性。其實所有的話裡都透露出一個意思。皇帝你要是不想再次搬家逃離長安的話,那就不要聽信錯誤的傳言,只要駐守潼關的軍隊尚在,保住關中就等於保住了大唐。

李亨的心態與當初的李隆基完全不同,當初的皇帝盲目自信,以爲大唐的軍隊有能力迅速平定叛亂,才致使出現騷操作。

而如今李亨自從鄴城之敗後,李嗣業的突然反叛,讓唐軍的實力直接落入了低谷,他現在從心態上都認定,唐軍實力和狀態都處在收縮防禦階段。

但爲了防止郭子儀對關中乃至潼關駐軍形成完全控制,先是下了一道封賞聖旨,把郭子儀的幾個兒子都加封了官職,然後命太子李豫作爲天下兵馬大元帥奔赴潼關,代替他鼓舞士氣,緊接着又下了一道聖旨,把魚朝恩和程元振都封爲了天下兵馬副元帥。

這樣看來權力似乎集中在了大元帥一人手中,但太子李豫只是去潼關巡視,並沒有長駐,他激勵了士卒之後便被皇帝召回了長安。這下潼關完全變爲了三駕馬車,魚朝恩、程元振,郭子儀各自掌握三分之一軍隊,平起平坐互不統轄。李亨爲了使他們行動方便,下旨命令他們做出重大決定必須三人同時簽署軍令,如果三人意見相左,則將矛盾上交到長安,由太子決策。

實際上魚朝恩和程元振都是宦官李輔國的親信,由此可見潼關的大權實際上都掌握在了李輔國手中,這種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讓身在其中的郭子儀也深感爲難。

……

這時一個對李嗣業不利的消息傳到了長安,當初半路引退的一代謀士李泌走出了衡山道觀,沿着武關道準備回長安開始他拯救大唐的逆旅。

離開道觀之前,臨近宮觀的一名道長左公拜訪了李泌,提出了頗具深度的問題:“自叛亂以來,朝廷總是舉步維艱,忠義之士行忠義之事卻屢遭重創,叛逆賊人卻橫行無忌總能獲得出路,這難道是天道不公嗎?”

李泌直言反駁道:“這關天道何事?忠義之人行忠義之事,自然要被道義束縛手腳,一時陷入劣勢。他們不但要拯救蒼生,還有要維護現有道義。而叛賊行不義之事,自然無視道義,才一時橫行無忌。但天下人心思定,願意維護道義的人終究佔大多數,逆賊雖能猖狂一時,卻不能永遠猖狂。”

“原來是這樣,”道長沉默片刻,突然問道:“但如果有這麼一個人,被道義束縛的時候可以無視道義,但道義對他有用的時候,他又跳了進來。如此反覆橫跳,使道義淪爲他手中的工具,該如何破?”

李泌思索了半晌,竟然沒有想到一個破解的辦法,遲疑地說道:“公道自在人心,這種人雖得逞與一時一世,必遭後世唾罵。”

他說完這番話後,便跋涉千里入長安,身邊只有一個童子,一襲道袍,一柄拂塵,身無長物。

李泌進入長安後,皇帝連忙派人將他迎入大明宮,當天是六月酷暑的一個下午,李亨躺臥在病榻上,宮女們手持宮扇用力扇動着爲他驅除酷暑,門外響起太監圓融的參贊聲:“衡山白衣道人李泌參見陛下。”

李亨聽得李泌迴歸,頓時翻身從牀榻上坐起來,臉上露出興奮之色,連病痛也消解了半分。

他剛要下榻穿靴,李泌已經來到了面前躬身叉手道:“山人蔘見陛下。”

李亨聲音中有幾分哽咽,端正坐姿激動地險些流出淚水來:“長源啊,朕日盼夜盼,終於把你給盼來了,如今社稷又進入危亡之局,希望長源能幫朕挽救大唐社稷。”

李泌盤膝坐在李亨面前,侃侃而談道:“陛下請放心,我大唐歷經百年蒸蒸日上,就算因叛亂跌入低谷,但有太宗高宗以及太上皇開創的盛世,人心尚在,人心可用,叛逆之臣雖猖獗一時,但終將敗亡。先前陛下派郭子儀前往潼關駐守的決定是英明的,不論中原局勢如何變化,李嗣業如何誘敵,潼關防線守軍切記不可輕出,這是大唐社稷最後的生命線。”

李亨愁眉問道:“這樣的局面會維持多久,社稷危機至此,朕何時才能平定叛亂。”

“如今我朝兵力微弱,李嗣業雖強,但麾下多爲河西安西北庭士卒,他們思鄉心切,若長久不能回去,必然軍心離散。陛下只要固守住關中,他必不能回到河西。”李泌欣然說道:“臣有一策,可快速結束叛亂,暫時安定天下。”

“哦,快快道來。”

李泌揮動拂塵說道:“招降史思明,暫時任命他爲河南尹,兼任河北節度使,使他南下進攻李嗣業。使李光弼出山重新擔任河東節度使,只要他固守住三晉之地,使史思明不能入河東。命魯炅、張巡等人守住襄陽睢陽,季廣琛守住鄭蔡,使李嗣業不能南下。如此中原就將成爲他二人的決鬥場,無論誰倖存下來,都會元氣大傷。只要三晉關中在手,隨時可取中原,叛亂也將平定。所以勸降之舉纔是重中之重,如蒙陛下不棄,李泌願意親往河北,以三寸不爛之舌規勸史思明歸順大唐。”

李亨惋惜又猶豫地搖了搖頭:“你是朕的智囊,朕怎麼能讓你涉身險境。我已經派出使節前往幽州,想必很快便有消息傳來。”

李泌憂慮地點了點頭,或許他已經失去了迴歸的最佳時機,不止因爲皇帝疾病纏身,而且因爲現在的李亨已經沒有當初的虛懷納策,思想已經部分固化。

不信的話,他敢保證他絕不會起用李光弼。

……

從時間點上來說,是朝廷派出的使者先動身,但李嗣業派出的嚴莊和岑參等人卻後發先至。他們星夜兼程沿着運河乘船行舟,騎快馬日夜奔行,終於先一步到達范陽的中心幽州。

史思明在府邸中聽聞李嗣業派人來訪,而且說客是嚴莊與上次坑了他的岑參,不由得怒聲發笑道:“他還敢來!孤要把他大卸八塊,給我將他關入大牢之中!”

他的近臣謀士宇文寬從旁勸說道:“他們二人既然來了,何不詢問一下來意,若是對大王不利,再殺也不遲。”

史思明細思有理,便揮手召喚道:“叫他們進來。”

岑參和嚴莊進門後以面見親王之禮單膝跪地叉手:“岑參、嚴莊參見大聖周王。”

史思明十分驕傲得意:“這次怎麼學得如此乖覺,難不成是怕我取你的性命?”

岑參長立而起笑道:“我與其說是害怕,倒不如說是敬畏,但實話來說,周王之威名只宣之中原,且不被朝廷承認,此舉有自嗨之嫌。”

“是嗎?”史思明有意相激道:“我若此刻欲歸順朝廷,皇帝必然大喜過望,討個封王不在話下,就我要整個中原,皇帝也都會答允。”

“如今中原不在朝廷手中,皇帝當然會答應。不過我以爲,大王最需要得到的應該是河東吧。三晉佔盡地理,東出雲中可取幽燕,南下蒲州渡河可取關中,得河東中原才能安定。如果周王欲歸順朝廷,我建議您向朝廷討要河東,否則不過是空頭歡喜,朝廷一旦恢復實力,依然會把您當做叛賊一般擡腳踢開。”

史思明神情一凜,冷然問道:“李嗣業派你們前來和談,他能給我什麼?”

第六百八十六章 上差入河西第六百六十三章 反面教材第九十四章 準備前往安西第六百七十六章 楊國忠不自知第九百一十九章 賀蘭勝仗之後第八百九十九章 平定遼東第一百四十九章 尤關棉被的商戰第一百七十章 國主爲餡,將軍爲餌第六百二十九章 議定龍朔永徽軍第四百九十六章 禮物各顯神通第七百一十六章 李嗣業論聖人第八百九十七章 政權將亡於內耗第四百六十五章 貧道看得明白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力士與梨園春第二百六十三章 愛得不惜此身第九百章 北強南弱第四百四十二章 戴六郎入夥蚍蜉第二百三十二章 喬裝改換入城第五十章 二進宮第七百四十四章 鳳翔之戰(下)第七百五十八章 誘敵深入伏擊戰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三十五章 李記蔥花餅鋪第三百四十二章 安排親衛第五百二十一章 預先安排後手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七百零二章 各自下黑手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食豪富強雄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十二孃舞劍器(二)第三百九十三章 隴右採訪使第六章 橫穿長安觀遍風土第二百九十五章 入住赤河驛第二百八十五章 蔥嶺行商知遇第七百六十章 當乘勝追擊第三百四十九章 困境之戰第八百三十八章 扶植傀儡皇帝第二百六十六章 今年上門送胡椒第七百九十三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陰鷙之人無公心第七百四十五章 智取大散關第三百三十七章 糾結如史昕第五百八十二章 採訪使陪同遠征第七十六章 行爲決定命運第九百一十七章 猜疑本末倒置第六百六十八章 莽就一個字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後的軍事籌備第一百一十五章 移師頓多城第三百七十六章 草場分佈圖第三百八十二章 三個培訓班第二百五十二章 歸來第二十八章 宵禁水渠遁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三百五十五章 休整第一百七十章 國主爲餡,將軍爲餌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七百九十二章 相州鏖戰第一百二十章 聖人被矇蔽?殺子第五百四十九章 右相解疑心第二百七十三章 撥換城夜宴第五百九十八章 渴塞城之戰開幕第八百二十四章 謀略和預判第八百五十四章 先政治交鋒後戰爭第一百四十五章 別跟都護談錢第七百零二章 各自下黑手第一百零四章 強與弱,意志的較量第八百一十章 血染潼關冷人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亂第四百四十一章 山外來客尋戴望第二百二十三章 千騎破擊突騎施第六百九十六章 千隴道上亂象第八百二十六章 夜破龍門渡第七百三十五章 潼關陷落 玄宗出逃第三百一十一章 黃雀在後第五百零一章 將軍帶回來的小娘子第五百一十六章 挫折而立志第六百八十四章 韋見素抱病推諉第一百九十章 守得雲開見日出第八百六十章 踩着上級的血上位第三百三十六章 鬥雞可汗第八百零三章 相持三門峽第二百二十章 攻陷裴羅將軍第一百八十一章 宗呂召舊部,嗣業迎上官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牙還牙,百無禁忌第四百六十二章 隴右李姑臧長房第五百一十二章 伽延從父子同出徵第三百九十五章 眼見耳聽俱爲實第五百二十章 翻越坦駒嶺冰川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六百九十三章 清查西域商會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八百六十一章 心事重重第八百章 朝廷的反應第七十九章 酒宴上的交鋒第七百五十一章 三郎自蘭州來第八百八十六章 可汗要做老丈人第五百九十一章 邊令誠獻白駝第九百零七章 權力的糾紛第八十二章 西市遇土豪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
第六百八十六章 上差入河西第六百六十三章 反面教材第九十四章 準備前往安西第六百七十六章 楊國忠不自知第九百一十九章 賀蘭勝仗之後第八百九十九章 平定遼東第一百四十九章 尤關棉被的商戰第一百七十章 國主爲餡,將軍爲餌第六百二十九章 議定龍朔永徽軍第四百九十六章 禮物各顯神通第七百一十六章 李嗣業論聖人第八百九十七章 政權將亡於內耗第四百六十五章 貧道看得明白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力士與梨園春第二百六十三章 愛得不惜此身第九百章 北強南弱第四百四十二章 戴六郎入夥蚍蜉第二百三十二章 喬裝改換入城第五十章 二進宮第七百四十四章 鳳翔之戰(下)第七百五十八章 誘敵深入伏擊戰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三十五章 李記蔥花餅鋪第三百四十二章 安排親衛第五百二十一章 預先安排後手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七百零二章 各自下黑手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食豪富強雄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十二孃舞劍器(二)第三百九十三章 隴右採訪使第六章 橫穿長安觀遍風土第二百九十五章 入住赤河驛第二百八十五章 蔥嶺行商知遇第七百六十章 當乘勝追擊第三百四十九章 困境之戰第八百三十八章 扶植傀儡皇帝第二百六十六章 今年上門送胡椒第七百九十三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陰鷙之人無公心第七百四十五章 智取大散關第三百三十七章 糾結如史昕第五百八十二章 採訪使陪同遠征第七十六章 行爲決定命運第九百一十七章 猜疑本末倒置第六百六十八章 莽就一個字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後的軍事籌備第一百一十五章 移師頓多城第三百七十六章 草場分佈圖第三百八十二章 三個培訓班第二百五十二章 歸來第二十八章 宵禁水渠遁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三百五十五章 休整第一百七十章 國主爲餡,將軍爲餌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七百九十二章 相州鏖戰第一百二十章 聖人被矇蔽?殺子第五百四十九章 右相解疑心第二百七十三章 撥換城夜宴第五百九十八章 渴塞城之戰開幕第八百二十四章 謀略和預判第八百五十四章 先政治交鋒後戰爭第一百四十五章 別跟都護談錢第七百零二章 各自下黑手第一百零四章 強與弱,意志的較量第八百一十章 血染潼關冷人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亂第四百四十一章 山外來客尋戴望第二百二十三章 千騎破擊突騎施第六百九十六章 千隴道上亂象第八百二十六章 夜破龍門渡第七百三十五章 潼關陷落 玄宗出逃第三百一十一章 黃雀在後第五百零一章 將軍帶回來的小娘子第五百一十六章 挫折而立志第六百八十四章 韋見素抱病推諉第一百九十章 守得雲開見日出第八百六十章 踩着上級的血上位第三百三十六章 鬥雞可汗第八百零三章 相持三門峽第二百二十章 攻陷裴羅將軍第一百八十一章 宗呂召舊部,嗣業迎上官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牙還牙,百無禁忌第四百六十二章 隴右李姑臧長房第五百一十二章 伽延從父子同出徵第三百九十五章 眼見耳聽俱爲實第五百二十章 翻越坦駒嶺冰川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六百九十三章 清查西域商會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八百六十一章 心事重重第八百章 朝廷的反應第七十九章 酒宴上的交鋒第七百五十一章 三郎自蘭州來第八百八十六章 可汗要做老丈人第五百九十一章 邊令誠獻白駝第九百零七章 權力的糾紛第八十二章 西市遇土豪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