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潼關陷落 玄宗出逃

十二月下旬以後,叛軍停止了向西的攻勢,安祿山在洛陽謀求稱帝。高仙芝率兵退入了潼關,李隆基連下數道聖旨斥責訓問東征軍慘敗原因,高仙芝連忙上表陳述。

邊令誠因擔心這場慘敗影響到自己的晉升之途,又因與高仙芝的矛盾加劇,遂搶先向長安的皇帝上表,說高仙芝丟棄陝郡退回潼關,將數百里之地拱手讓給叛軍,又盜減給予軍士的糧賜。

真實的情況是東征軍在武牢關慘敗之後,退回陝郡無險可守,軍中糧草又出現短缺,撤回潼關積蓄力量纔是明智之舉。

李隆基收到邊令誠的奏報之後勃然大怒,即使有高仙芝的申訴上表在後,也先入爲主認爲高仙芝大罪,給邊令誠下了敇令,命他到軍中斬殺高仙芝。

十二月二十日下午,潼關地區下起了小雪,紛飛的雪花如同柳絮飄在女牆後站崗士兵的肩頭上。

邊令誠身披斗篷手持敇書,領着刀斧手來到潼關城樓議事廳內,面對坐在玄豹屏風前的高仙芝堆起笑容說道:“高元帥,陛下有敇旨給你。”

高仙芝連忙起身跪地接旨,邊令誠拉開敇旨黃綢,高聲念道:“門下!高仙芝枉負聖恩,先敗於武牢,後棄陝郡數百里,今又貪墨將士糧賜,使軍心渙散。朕往日待你何等恩厚,賜官加爵賞賜萬金,你就是這樣回報朕的?念在你我君臣一場,只降罪你一人,敇書到日,即刻問斬以安軍心。”

邊令誠合上敇書,即對左右下令道:“將高仙芝押至城頭上,斬首!”

高仙芝驚怒地擡起頭來,高聲說道:“我遇敵戰敗而退,死是應該的。今上有天ꓹ 下有地,說我盜減軍士糧賜ꓹ 純粹是誣陷!”

邊令誠冷然發笑:“這是陛下的敇書,上面寫的是陛下的意思,你說陛下誣陷了你?左右!推出去斬了!”

李承光等部將進入廳中ꓹ 見狀連忙向邊令誠跪地求情:“邊監軍!臨陣斬殺大將乃是兵家之大忌,還請監軍上表陛下求情ꓹ 讓高元帥待罪立功!”

邊令誠哪裡肯聽,高擡起下巴傲然坐在帥位上ꓹ 揮手說道:“高仙芝罪不容赦ꓹ 豈容爾等求情!推出去斬!”

高仙芝被刀斧手押出議事廳,門外聚集了一堆將校兵士,肩頭鐵甲上落下積雪,跪地求情:“高元帥不可殺,高元帥並未盜減糧賜!”

一時間,整個潼關城牆上所有士兵都拄着長槍跪了下來,高呼元帥冤枉ꓹ 然而邊令誠不肯聽從,一代名將高仙芝在潼關城頭上殞命。

高仙芝被殺後ꓹ 邊令誠感覺自己身邊充滿了敵意ꓹ 心中懼怕被暗害ꓹ 遂命李承光暫時攝領軍事ꓹ 連忙向皇帝上表請求調離潼關回長安。

潼關暫時沒有了得力大將鎮守,如果安祿山此時強攻ꓹ 必然能長驅直入ꓹ 但是這位偷羊賊正忙着稱帝呢。

長安城危在旦夕ꓹ 人心惶惶,李隆基決定起用在家養病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ꓹ 命他率令關中新招募的兵勇,以及抽調戍京各衛兵馬,包括一部分龍武軍,羽林軍在內共計二十萬人,赴潼關駐守對抗叛軍,皇帝等於是將所有寶都押在了他一人身上。

哥舒翰本以重病推辭,但皇帝再三下旨,封賞給他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尚書右僕射,又以他隴右的老部下,田行丘爲副,王思禮爲馬軍統領,李承光爲步軍統領。在皇帝如此的盛情之下,老將只得出馬,李隆基親自給他餞行,並命百官在郊外相送。

插一句題外話,百官相送這是除安祿山和李嗣業外,玄宗朝將領中第三個享受這種待遇的將帥。前兩位一個已經興兵造反,另一個擁兵太重,致使皇帝顧慮太多不敢召他率兵入關中。

哥舒翰率軍到達潼關之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截獲假情報,誣陷他的老對頭安思順暗中款通安祿山。

安思順與安祿山雖爲表兄弟,但立場向來不同,早在安祿山反叛前,安思順就多次向皇帝上表,指出安祿山圖謀不軌,但李隆基沒有聽信。所以安祿山造反後,李隆基接連殺了安祿山長子與其在長安的親信幾十人,但對安思順給予信任,命他回京擔任戶部尚書。今哥舒翰施計誣告安思順,皇帝本不足信。但哥舒翰執掌關中兵權,皇帝需要依仗他帶兵取勝,所以只好同意將安思順以及其弟安吉貞賜死,親族流放嶺南。

這其中有哥舒翰的心腹將領王思禮暗中謀劃,王思禮及隴右將領曾建議哥舒翰細數楊國忠之罪狀,上奏請皇帝殺楊國忠,仿效漢時安七國之亂之策。哥舒翰雖然沒有這樣做,潼關軍中的這些傳言泄露到了楊國忠的耳朵裡。

因爲哥舒翰新近又冤殺了安思順,楊國忠心中擔憂,遂向皇帝上書,要求招募了一萬精兵屯在灞上,由其心腹杜乾運統領,表面是防備叛軍,實則是在防備哥舒翰。哥舒翰心知肚明,遂上表皇帝將這支軍隊納入他的統領之中,又設計殺死了杜乾佑。這使得楊國忠和哥舒翰之間相互猜疑,矛盾重重。

這個時候楊國忠的內心想必是絕望的,朝野傳言安祿山是他逼反,不但安祿山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就連河西藩鎮李嗣業和哥舒翰都意圖逼迫皇帝殺他。

這場神州浩劫的第一年過去了,安祿山在新年元正於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年號爲聖武元年。

然而安祿山稱帝后不久,東平太守吳王祗和濟南太守聯合起兵抵抗叛軍,各地郡縣不願意附賊者紛紛響應,平原太守顏真卿招募數萬兵勇起兵,河北多郡開始撥亂反正,尊顏真卿爲盟主相約抗賊以待朝廷援兵。然後有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斬殺安祿山義子李欽湊,並聯絡各郡開始反抗。郭子儀又率軍在河東接連擊敗了叛將高秀巖的靜邊軍。

玄宗聽說後大喜,認爲叛軍勢力日漸衰竭,遂產生了收復東都的想法。他給哥舒翰下旨命其出陝郡攻洛陽。

哥舒翰知道自己手裡的募兵爲多,戰鬥力極弱,況且叛軍將多數兵力集中在潼關一線,只要他堅守住潼關,安祿山遲遲不能西進,軍心自然渙散,長久必敗。

哥舒翰向皇帝上表闡述自己的謀劃,楊國忠則認爲哥舒翰在潼關久久不肯進兵,是懷有別的想法,或是想逼皇帝殺自己。將相之間的矛盾使得李隆基偏聽偏信,心中產生疑竇。

安祿山將進攻潼關的大任交給了部將崔乾佑,崔乾佑到任後,每日率領幾千病弱殘兵在潼關下叫陣,哥舒翰按兵不動,楊國忠在潼關的耳目遂將此事傳回長安。

楊國忠在皇帝面前進言叛軍勢衰,李隆基也深以爲然,認爲在正面戰場上反擊的時機到來了,連下數道聖旨逼迫哥舒翰出關與叛軍決戰。

哥舒翰能夠違背嗎?他不能,他擁有王忠嗣的忠義,卻沒有王忠嗣的風骨,天寶十年在石城堡慘勝的事蹟已經預示了他今日的命運。

他在聖旨的催促下慟哭率軍出關,叛將崔乾佑先以散兵詐敗,引唐軍進入靈寶西原山間的峽谷中,在山頭上以亂石箭矢射殺無數,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面開路,叛軍將大量稻草車點燃推下山谷,霎時間濃煙四起道路受堵,唐軍亂髮射箭矢,等到天黑之時才知中計。崔乾佑又派精騎從黃河以西繞到唐軍背後進攻哥舒翰,唐軍前後挫敗頓時大亂,士卒們紛紛投入黃河,淹死者不計其數。

哥舒翰與一部分士兵爬上黃河岸邊的運糧船逃過對岸才逃過一劫,他於次日清晨逃回潼關,卻被部將火拔歸仁等人劫持投降了叛軍,被押送到了洛陽。

哥舒翰慘敗的消息傳回長安,深夜時分,高力士急匆匆地跑到李隆基的榻前說道:“陛下,大事不好!哥舒翰在潼關兵敗,長安危在旦夕,請陛下召集文武官員退往蜀中暫避!”

整個大明宮亂成了一鍋粥,皇帝召見楊國忠和韋見素,又命龍武軍護衛鑾駕,把該通知的兒子全通知到,后妃和宮女打着包裹強登車輛,沒有車的只能跟在隊伍後面跑,時不時有啼哭聲從宮殿的角落中傳出。

太子李亨似乎早有準備,車駕已經在十六王宅和東宮外安置停當,他麾下的東宮六率也已經整編成行軍陣列,主動擔當起皇帝出逃隊伍的前鋒和後衛。

李隆基顫巍巍地在楊玉環和楊國忠的扶持下走出殿閣,回頭不捨地看着夕陽西下大明宮承香殿飛檐上的宮鈴,這是他居住了半輩子的宮闕,等將來回來時,必然是蕭條頹廢,物是人非。

太子李亨跪在車駕前叉手道:“還請父皇速登龍輦,兒臣願領東宮清道率在前方爲父皇引駕!”

李隆基嘆氣之後,難得地誇讚了李亨一句:“還是我兒行事周備,真不負朕的期許,出行之事就交給你與陳玄禮將軍了,你們商量着辦。”

說罷他便與楊妃擡腿準備登上車駕。

“喏,”李亨連忙擡起雙手道:“父皇,還有一事……”

他自然知道太子想說什麼,立刻扭頭對侍立在旁邊的高力士說道:“立刻預備禦筆,黃綢,下敇書命李嗣業爲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四鎮行營節度使,率河西、安西、北庭、隴右之衆入關中討賊。自敇書下發之日起,隴右道四鎮一切軍政要員任命,兵備,募兵,賞罰皆從其出。”

“喏,”連從來喜怒不形於色的高力士,嘴角都流露出了一絲淺笑。

楊國忠站在一旁悄悄擡頭看了皇帝一眼,似乎想說什麼,卻又悻悻地抿嘴做罷。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夫蒙獨擋一面(感謝輝塵飄紅打賞)第五百一十七章 吐蕃軍特色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十二孃舞劍器(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男子怕婚第三百八十二章 三個培訓班第五百四十章 安置北庭諸將第三百六十四章 繪圖第六百七十四章 將相生矛盾第八百三十一章 皇帝準備南逃第二十五章 石階隱殺妖人第七百九十二章 相州鏖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我是隴西李氏旁支?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七百二十九章 安祿山渡河破陳留第四百三十八章 入得楊府拜會第一百九十二章 酒醉入幕賓(感謝長江的盡頭飄紅打賞)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三百一十七章 家有閨中損友第七百三十二章 李嗣業平賊策論第六百四十七章 李大夫的稱讚第七百三十六章 西涼王備兵隴右第三百二十四章 大食使者神助攻第三百八十三章 突騎施顧問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七百九十九章 遲來的警告第七百七十八章 入城洛陽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堅固的小城第七百二十一章 臨水亭設計緣分第九百三十二章 南征託後事第五百零六章 內斂的情與卑微的人第九十一章 每逢佳節必喝酒第三百六十章 上任疏勒鎮第三百零三章 商修驛站第五百五十六章 加緊排演第七百三十二章 李嗣業平賊策論第二百七十六章 大石城宣調令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四十五章 隨隊遠行歸長安第三百九十六章 眉眼看人高低第九十九章 安西都護出行圖第六百二十四章 出場就是巔峰第五百章 太子送婢女第十五章 祆祠妖人劫持事件第四百五十一章 與天子辯第七百三十七章 替兒子備彩禮第六百三十五章 楊宅荒唐酗酒第七百七十八章 入城洛陽第八百五十三章 舍遠求近回長安第五百四十六章 岑參參謀良策第三百零一章 陌刀鎮沙匪第六百一十七章 猛火雷破陣第五百六十三章 有態度的樂曲第六百四十五章 安祿山發怒第七百八十章 天津橋頭君恩薄第三十五章 李記蔥花餅鋪第一百四十八章 物資已經送達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七百六十四章 圍堵武關,激戰蒲津渡第八百六十七章 敗軍之將無處逃第三百九十四章 探訪疏勒城第七百九十九章 遲來的警告第五百九十三章 李大夫加緊備戰第六百二十六章 入朝敘功(一)第九章 最後的自由搏擊第三百一十八章 將軍的先見之明第一百七十五章 持質者,智鬥之第八百零七章 走馬換將戰潼關第九十五章 遠行要精心籌備第三百五十三章 制勝第一百三十五章 伏擊、追殺第四百九十三章 安思順與楊釗第九百章 北強南弱第三百三十八章 兩軍列隊出長安第五百六十章 一曲蕩清濁(已重補)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四十二章 將才難得第七百七十七章 活人變糉子第六百三十九章 楊李鬥秋風第六百六十九章 興都庫倫懷古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九百一十六章 前方打仗 後方內鬥第八百四十四章 元氣大傷第四百章 疏勒軍開拔第三百六十二章 記裡鼓車第七百六十四章 圍堵武關,激戰蒲津渡第九百三十章 李豫固守建康第五百四十五章 郭子儀遺憾離任第五百八十四章 羯師國投降第七百六十五章 敵全軍覆沒第一百五十一章 封店、抓人第八百五十三章 舍遠求近回長安第八百一十七章 李泌獻策被拒第四百一十三章 戰後利益分配第五百九十二章 各種宣旨接任第四百五十一章 與天子辯第五百一十八章 城下勸降第七百八十七章 奪人之妻第五百一十章 官場如同戲臺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夫蒙獨擋一面(感謝輝塵飄紅打賞)第五百一十七章 吐蕃軍特色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十二孃舞劍器(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男子怕婚第三百八十二章 三個培訓班第五百四十章 安置北庭諸將第三百六十四章 繪圖第六百七十四章 將相生矛盾第八百三十一章 皇帝準備南逃第二十五章 石階隱殺妖人第七百九十二章 相州鏖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我是隴西李氏旁支?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七百二十九章 安祿山渡河破陳留第四百三十八章 入得楊府拜會第一百九十二章 酒醉入幕賓(感謝長江的盡頭飄紅打賞)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三百一十七章 家有閨中損友第七百三十二章 李嗣業平賊策論第六百四十七章 李大夫的稱讚第七百三十六章 西涼王備兵隴右第三百二十四章 大食使者神助攻第三百八十三章 突騎施顧問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七百九十九章 遲來的警告第七百七十八章 入城洛陽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堅固的小城第七百二十一章 臨水亭設計緣分第九百三十二章 南征託後事第五百零六章 內斂的情與卑微的人第九十一章 每逢佳節必喝酒第三百六十章 上任疏勒鎮第三百零三章 商修驛站第五百五十六章 加緊排演第七百三十二章 李嗣業平賊策論第二百七十六章 大石城宣調令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四十五章 隨隊遠行歸長安第三百九十六章 眉眼看人高低第九十九章 安西都護出行圖第六百二十四章 出場就是巔峰第五百章 太子送婢女第十五章 祆祠妖人劫持事件第四百五十一章 與天子辯第七百三十七章 替兒子備彩禮第六百三十五章 楊宅荒唐酗酒第七百七十八章 入城洛陽第八百五十三章 舍遠求近回長安第五百四十六章 岑參參謀良策第三百零一章 陌刀鎮沙匪第六百一十七章 猛火雷破陣第五百六十三章 有態度的樂曲第六百四十五章 安祿山發怒第七百八十章 天津橋頭君恩薄第三十五章 李記蔥花餅鋪第一百四十八章 物資已經送達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七百六十四章 圍堵武關,激戰蒲津渡第八百六十七章 敗軍之將無處逃第三百九十四章 探訪疏勒城第七百九十九章 遲來的警告第五百九十三章 李大夫加緊備戰第六百二十六章 入朝敘功(一)第九章 最後的自由搏擊第三百一十八章 將軍的先見之明第一百七十五章 持質者,智鬥之第八百零七章 走馬換將戰潼關第九十五章 遠行要精心籌備第三百五十三章 制勝第一百三十五章 伏擊、追殺第四百九十三章 安思順與楊釗第九百章 北強南弱第三百三十八章 兩軍列隊出長安第五百六十章 一曲蕩清濁(已重補)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四十二章 將才難得第七百七十七章 活人變糉子第六百三十九章 楊李鬥秋風第六百六十九章 興都庫倫懷古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九百一十六章 前方打仗 後方內鬥第八百四十四章 元氣大傷第四百章 疏勒軍開拔第三百六十二章 記裡鼓車第七百六十四章 圍堵武關,激戰蒲津渡第九百三十章 李豫固守建康第五百四十五章 郭子儀遺憾離任第五百八十四章 羯師國投降第七百六十五章 敵全軍覆沒第一百五十一章 封店、抓人第八百五十三章 舍遠求近回長安第八百一十七章 李泌獻策被拒第四百一十三章 戰後利益分配第五百九十二章 各種宣旨接任第四百五十一章 與天子辯第五百一十八章 城下勸降第七百八十七章 奪人之妻第五百一十章 官場如同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