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收拾善後

汴京的混亂結束了。

燕雲邊軍徹底掌控了汴京城防和延福宮,輿論風向被迅速撥亂反正,樞密院和殿前司出具了新的調兵公文,嚴令將士各自歸建,若無軍令不得擅出大營。

汴京城防全部交由燕雲邊軍接管,城內宵禁三日。

這場混亂很難定義,汴京全城仍在戒嚴,市井坊間的百姓衆說紛紜。

有人說這是一場預謀已久的謀反,也有人說這是趙佶倒行逆施,成王殿下奉太后懿旨平叛。

坊間的百姓散播着各種捕風捉影的傳聞,越傳越邪乎。

當各種版本的傳聞越來越多,趙孝騫好不容易平息了混亂,但坊間卻因爲各種傳聞而變得人心動盪不安。

那麼,接下來必須要善後了。

混亂結束後的當天黃昏,延福宮鐘鼓樓的鐘聲悠然響起。

羣臣穿着官服入宮朝會。

這是一次特殊的朝會,是混亂結束後的第一次朝會。

朝野人心動盪之時,延福宮內卻異常平靜。

被趙佶殺戮的宮人屍首已被搬走,地上的血跡被清洗乾淨,皇宮仍如往常般肅穆莊重,每一座宮殿樓閣都在無聲地散發出淡淡的皇權威嚴。

羣臣入宮,走在乾乾淨淨的白玉石板上,空氣中隱隱透着一股淡淡的血腥味,可肉眼所見到的一切卻與往常沒有任何區別。

懷着各異的不安的心情,羣臣走入大慶殿。

被趙佶破壞的大慶殿已經恢復,殿內缺了不少擺設,但皇帝的龍椅還是恢復如初。

太后被趙孝騫下令接回了宮,此時的她坐在龍椅旁,臉色有些蒼白,似是驚魂未定。

趙孝騫仍低調地站在朝班內,儘管無數朝臣的眼神情不自禁地瞥向他,趙孝騫仍不爲所動。

從昨夜開始發生的變亂,直到今日下午才結束。

雖然沒人宣揚變亂的具體過程,但羣臣多少都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他們知道這場叛亂是由燕雲邊軍平定的,而指揮平定這場叛亂的主帥,正是成王趙孝騫。

羣臣皆住在汴京,親身經歷了這場叛亂後,對平定叛亂的首功之臣趙孝騫,他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愈發重了。

汴京三品以上朝臣大多聚在大慶殿內,也有幾個缺席的,不是他們不想來,而是被今日的兵禍無辜牽連。

這一日汴京城內發生的命案不少,大部分都是不信邪出門觀望的人,其中也包括了那些倒黴的朝臣們。

章惇站在御階下,眼神威嚴地環視殿內,目光在經過趙孝騫時,不自覺地多停留了片刻。

然後章惇神情威嚴,沉聲道:“今日汴京之亂,是有人謀逆,奪取了殿前司的兵權,幸好在成王殿下的帷幄指揮下,叛亂已被平定。”

殿內羣臣譁然。

章惇這番話不是什麼開場白,而是直接將今日的汴京之亂定了性。

當着太后和羣臣的面,宰相親自定性,也就意味着今日之亂已蓋棺定論了,日後的史書上都必須這麼寫。

沒錯,就是謀逆,是叛亂。

正與邪,善與惡,勝利者說了算。

叛亂不止要從軍事上平定,更要在政治上平定,所以,大亂之後朝堂必須迅速對這場混亂定性,更要將朝野的輿論平息下來,把正與邪徹底板上釘釘,永無翻案的可能。

這便是章惇今日召集朝會,開場的第一句話就定性的原因。

或者說,現在的這場朝會,就是爲了定性叛亂而舉行的。

朝堂只有站在正義的高地上,接下來清算也好,造勢也好,做起來才更方便。

章惇定性之後,羣臣譁然,殿內竊竊私語。

章惇也不忙着開口,而是靜靜地站着,等到羣臣議論得差不多了,才繼續道:“今日之亂,源於趙佶和曾布。”

“曾布犯下滔天大罪,他執迷不悟鐵心支持趙佶,爲此不惜以樞密使的身份闖入殿前司。”

“他下令斬殺殿前司都指揮副使韓頌,奪取殿前司兵權,鼓動禁軍將士封閉城門,包圍皇宮,意圖挾持太后,強迫太后應允趙佶重新登基即位。”

章惇頓了頓,繼續道:“所幸燕雲邊軍駐紮邊境城外,更幸太后提前收到風聲,在趙佶佔領皇宮前,太后出宮暫避。”

“然後太后下懿旨送至成王趙孝騫,令趙孝騫親自統領燕雲邊軍攻破汴京金耀門,進城平定趙佶曾布之亂。”“成王殿下和燕雲邊軍不負太后之託,很快破了金耀門,並活擒曾布,拿回殿前司兵權,最後邊軍包圍皇宮,將首惡趙佶拿下,至此,叛亂即平。”

“太后果斷下旨,成王帷幄決勝,方能迅速平定叛亂,大宋國都未曾造成嚴重的損害,汴京臣民並無死傷,此乃大幸也。”

說完章惇轉了個身,面朝趙孝騫躬身長揖一禮,肅然道:“老夫代汴京朝官和百姓,多謝成王殿下危急之時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殿下此次平定叛亂,功在社稷,青史流芳。”

朝臣聞言又是一片譁然。

今日朝會上,章惇說的每句話都有目的。

首先是給事件定性,然後再給人物定性,兩個定性,整件事的是非黑白,人物忠奸已然鐵板釘釘。

章惇說完後,人羣裡有人發出不滿的怒哼,顯然並不贊同章惇的說法。

這些人大多是舊黨官員,他們倒也不是掌握了反轉的證據,純粹是黨系之爭。

敵人贊同的,我們一定要反對,就這麼簡單。

再說這場叛亂的背後,也代表着各方利益的重新洗牌,舊黨官員在朝堂上生存本就艱難,現在章惇首先定了性,就意味着新黨與參與平叛的人在背後已然重新分配了利益。

而一直被章惇刻意排除在外的舊黨,在這次叛亂裡自然是什麼都沒得到,反而可能會失去更多,以後舊黨在朝堂生存將愈發艱難。

聽到人羣裡不滿的怒哼,章惇一點也不慣着他們,轉身面朝羣臣冷着臉道:“誰若有異議,自己站出來,莫做藏頭露尾見不得人的事。”

朝班裡沒人吱聲。

反對歸反對,那是站在舊黨這個集體的立場上,但若是讓他們單獨站出來承受章惇和新黨的撕咬,基本沒人有這般膽魄。

大殿內沉寂許久,向太后終於開口了。

“章相公所言屬實,沒有半句虛言,本宮可爲章相公作證。今日汴京之亂,成王和燕雲邊軍平叛之功青日可鑑,並無虛假,汴京臣民皆親眼所見,諸公若有異議,便請查實後上奏。”

有了向太后的親自背書,舊黨官員們更不敢吱聲了。

顯然,今日平叛一事已然坐實,斷無更易。

向太后望向趙孝騫,道:“成王,今日之亂全因成王和燕雲邊軍方平定,接下來朝堂當如何處置善後,成王不妨暢言。”

殿內又是一陣寂靜。

太后這話很明顯是在擡捧趙孝騫,樹立威信也好,營造聲勢也好,總之,信號很強烈。

趙孝騫站出朝班,神情不卑不亢,朝太后行了一禮後,緩緩道:“臣以爲,政事堂和樞密院以及開封府應馬上頒下安民告示,事不必忌諱隱瞞,前因後果說清楚,以消坊間百姓之憂,收攏安撫民心。”

“此次趙佶叛亂,汴京坊間有百姓傷亡者,朝廷應撥重金撫卹,開封府妥善安排死者喪葬之事,殿前司和燕雲邊軍將士傷亡者,朝廷亦應重金撫卹,以示天家和朝廷之恩德。”

“另,京畿及大宋各地官府,也應該馬上送去邸報,將汴京之亂詳細述之,嚴令各地官府控制民間輿論風向,若有散播恐慌污衊謠言者,嚴懲重罰,以儆效尤。”

“趙佶和曾布的黨羽,亦應嚴查到底,但凡與今日之亂有牽連者,朝廷絕不姑息,必須揪出來嚴懲。”

“汴京殿前司及上三軍將士以安撫示恩爲主,立威爲輔,朝廷只懲首惡,從者不究。國庫撥出錢款,當月發放殿前司和燕雲邊軍,以示獎賞和安撫,如此,諸事可定矣。”

一番話有理有據,趙孝騫說完後,羣臣紛紛點頭讚許。

無論新黨還是舊黨,終究都是大宋的臣子,出了事還是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解決,而不是處處互相唱反調。

趙孝騫的這番話無懈可擊,新黨和舊黨都沒理由不贊同。

向太后含笑道:“不愧是天縱英才的成王,雖然年輕,但處事卻十分周全老道,難怪能爲朝廷立下偌大的功勞。”

說着向太后環視殿內,悠悠地道:“諸公,成王所言,可妥否?”

羣臣沉默一陣後,紛紛躬身道:“臣無異議。”

太后點頭:“既然大家都無異議,政事堂便正式發下文書,照成王所言辦理。”

舊黨人羣中,中書侍郎蘇轍突然站了出來,沉聲道:“太后,不知首惡趙佶和曾布二人當如何處置?”

太后眸光一閃,一言不發地再次望向趙孝騫。

趙孝騫還沒說話,章惇卻站了出來,眼中兇光閃爍。

“奪取殿前司兵權,妄圖挾持太后,放任禁軍宮闈殺戮宮人,搶掠財物,毀壞宮中裝飾陳設……等等!諸多罪狀,罄竹難書,臣以爲,趙佶和曾布二人,當斬!”

第330章 以仙之名第608章 當家主母第67章 雄心立生第799章 端王確立第525章 全城動盪第410章 愚昧非議第414章 大敵將至第337章 意外發現第540章 不爭即死第792章 試探拉扯第566章 消極對峙第720章 隱患漸生第182章 帝王意志第616章 爲爹背鍋第286章 文壇領袖第472章 囂張宋使第341章 各謀報仇第729章 背後黑槍第81章 生母馮氏第669章 童謠誅心第299章 高擡貴手第575章 戰後清點第690章 風雲再起第472章 囂張宋使第530章 借調問案第796章 對調回京第342章 深夜刺殺第309章 金殿之爭第354章 貼身高手第493章 事有蹊蹺第375章 聯姻渡種第465章 陌上花開第820章 勤王迎駕第384章 百密一疏第710章 驚天殺器第32章 人生初見第697章 南下真定第437章 戰後覆盤第97章 秩序恢復第793章 子夜兵變第271章 恩仇笑泯第541章 顧命輔臣第289章 禍福難料第445章 爵晉郡王第501章 徹查九縣第824章 破城安民第392章 盡允所請第203章 初識名將第509章 善後收尾第202章 西北砥柱第578章 聯夏抗宋第423章 退無可退第643章 破碎月光第231章 針鋒相對第394章 民生民聲第745章 孤家寡人第831章 禮議嫡賢第553章 南營會師第679章 告祭太廟第325章 摸魚郡公第758章 主帥人選第64章 又見狄女第330章 以仙之名第432章 俘虜來歷第410章 愚昧非議第268章 大獲全勝第420章 興師問罪第641章 大戰將啓第614章 歸京密議第670章 人前人後第490章 東窗事發第721章 兩個消息第619章 提審訊問第101章 定情之約第58章 知音難覓第749章 爲母則剛第339章 轉明爲暗第206章 令許擄掠第683章 親赴析津第527章 落難郡王第107章 反貪風暴第499章 意外大火第741章 別來無恙第558章 兵臨城外第542章 微服出宮第742章 君臣坦誠第759章 升降任免第429章 短兵相接第137章 恍如夢醒第524章 急奏驟至第634章 帝王猜疑第181章 入鄉隨俗第413章 威名神化第232章 聯手除患第408章 攻守易勢第759章 升降任免第597章 登門道歉第199章 職在監軍第710章 驚天殺器第635章 佳人易安
第330章 以仙之名第608章 當家主母第67章 雄心立生第799章 端王確立第525章 全城動盪第410章 愚昧非議第414章 大敵將至第337章 意外發現第540章 不爭即死第792章 試探拉扯第566章 消極對峙第720章 隱患漸生第182章 帝王意志第616章 爲爹背鍋第286章 文壇領袖第472章 囂張宋使第341章 各謀報仇第729章 背後黑槍第81章 生母馮氏第669章 童謠誅心第299章 高擡貴手第575章 戰後清點第690章 風雲再起第472章 囂張宋使第530章 借調問案第796章 對調回京第342章 深夜刺殺第309章 金殿之爭第354章 貼身高手第493章 事有蹊蹺第375章 聯姻渡種第465章 陌上花開第820章 勤王迎駕第384章 百密一疏第710章 驚天殺器第32章 人生初見第697章 南下真定第437章 戰後覆盤第97章 秩序恢復第793章 子夜兵變第271章 恩仇笑泯第541章 顧命輔臣第289章 禍福難料第445章 爵晉郡王第501章 徹查九縣第824章 破城安民第392章 盡允所請第203章 初識名將第509章 善後收尾第202章 西北砥柱第578章 聯夏抗宋第423章 退無可退第643章 破碎月光第231章 針鋒相對第394章 民生民聲第745章 孤家寡人第831章 禮議嫡賢第553章 南營會師第679章 告祭太廟第325章 摸魚郡公第758章 主帥人選第64章 又見狄女第330章 以仙之名第432章 俘虜來歷第410章 愚昧非議第268章 大獲全勝第420章 興師問罪第641章 大戰將啓第614章 歸京密議第670章 人前人後第490章 東窗事發第721章 兩個消息第619章 提審訊問第101章 定情之約第58章 知音難覓第749章 爲母則剛第339章 轉明爲暗第206章 令許擄掠第683章 親赴析津第527章 落難郡王第107章 反貪風暴第499章 意外大火第741章 別來無恙第558章 兵臨城外第542章 微服出宮第742章 君臣坦誠第759章 升降任免第429章 短兵相接第137章 恍如夢醒第524章 急奏驟至第634章 帝王猜疑第181章 入鄉隨俗第413章 威名神化第232章 聯手除患第408章 攻守易勢第759章 升降任免第597章 登門道歉第199章 職在監軍第710章 驚天殺器第635章 佳人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