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歸,難歸……

那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同樣的道理,哪裡有反抗哪裡就有鎮壓,遼朝的朝堂終於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這些義軍的目標並不是要攻陷中京道的大定府,也不是北上,而是南下。

這種戰略意圖是瞞不住的,畢竟遼人也不都是傻子,朝中的臣子中已久有一部分的能臣,他們把自己的擔憂和對大宋意圖的猜測彙報給了耶律洪基與蕭太后,面對這一情況,蕭太后當機立斷,立刻命令駐守在中京道各個重要州府的遼軍四散出擊,務必扼殺這種全面南逃的勢頭。

趙禎低估了遼人的決心,劉振所率領的武烈軍在北安州附近遊擊的時候,遼人出兵了,澤州鬆亭關的八萬鐵騎盡出,向四面八方的義軍隊伍開始了進攻。

他們很快便摸清義軍的戰力,除了少數叛逃的漢軍外,其他的隊伍大多數是毫無戰力的農民組成的烏合之衆,雖然他們奮力反抗,但對付全副武裝且戰力強悍的正規軍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樣的義軍很快就會被擊潰,義軍主力一旦潰散,剩下的便是婦孺和老人,在契丹鐵騎面前,他們顯得那麼的渺小無力。

在這個時候,耶律洪基再次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他下令對這些婦孺老人進行無差別的攻擊,只要他們在義軍之中,便會慘遭屠戮,無論是襁褓之齡的幼童,還是正值妙齡的女子,無論是白髮蒼蒼的老者,還是正值壯年的男子,皆未躲過這場屠殺。

中京道的土地上流淌了大量無辜漢民的鮮血,哀鴻遍地,屍骨遍野,這是一場絕對強權中夾雜着民族仇恨的災難,而這場災難之中的犧牲者卻是最爲平凡的階層。

消息傳到大宋,傳到遼朝,甚至傳到了高麗,天下震驚!

耶律洪基的行爲無疑是在警告世人,爲的也是震懾其他的義軍和整個遼朝的漢民,告訴他們這就是南歸的下場,但這種行爲同樣使得遼朝被推上了道德的對立面。

張儉率領遼朝的文官冒死與皇城外上諫,身爲韓王的蕭惠率領武將漠然的看着這一切,對於他們來說契丹人的利益纔是一切,既然這些漢民背叛大遼,那就應該屠戮殆盡,沒有可以商量的餘地。

看着昔日老友沒有波動的眼光,張儉絕望的發出哀嚎,聲如猿啼,泣血鳴鳴…………彷彿是感受到了他的悲慼,宮門緩緩打開,宮中的內侍出來了,衆人都認識他,他是太后的貼身內侍哲呼魯。

“太后宣左丞相張儉覲見!”

哲呼魯的話給了張儉和漢臣以希望,太后賢明,自會知曉陛下的錯處,也會終止這場浩劫,這些漢臣和漢民之間的利益是相關的,或者說是一體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漢民慘遭屠戮,他們也一樣不好受,多少的漢臣是出自中京道?他們或多或少的和漢民有着聯繫,並且也和家族有聯繫。

穿過長長的宮門甬道,張儉覺得此時的皇城是那麼的陌生,四周都是契丹的精銳,每個契丹人看向自己的目光都不在有那原本敬畏的神色,反而散發着陣陣敵意,自己可是大遼的丞相啊!

哲呼魯張儉是認識的,甚至很熟,於是開口問到:“哲呼魯,不知太后與陛下的意思是否一樣?”

哲呼魯面無表情的望着張儉半天,最後臉色逐漸緩和,長嘆一聲道:“今夕不同於往日,契丹的貴族,將軍們已經開始倒戈,擁護陛下了,這次陛下的鐵血之命便是順應而爲,一旦如此,太后怕是以難以干涉。”

張儉大驚,明白蕭太后之所以能垂簾聽政,不單單是因爲漢臣的支持,更是因爲契丹貴族和武將的支持!同時掌握了兵權和政權的太后才能約束皇帝的權利!

而哲呼魯的話意味着太后失去了兵權,也同樣意味着她失去了軍隊的控制權,難怪駐守在鬆亭關的軍隊會對漢民進行屠殺…………

張儉如行屍走肉般的走進了臨清宮,這是太后的寢宮,而非處理政事之所,眼前的一切都說明,垂簾聽的政蕭太后的權利被架空了。

邁步進入大殿,對着上首的太后拜下,張儉悲聲道:“太后!大遼危矣!”

蕭撻裡望向張儉,慘笑道:“遼朝不危,社稷猶存,吾兒誤入歧途,徒呼奈何!天道不公,聖宗皇帝中興大遼,而先帝戰死沙場,吾兒年幼便即皇帝位,缺帝王引之,本宮亦未盡太后之責!”

說完還不待張儉答話,她便揮了揮手,殿門緩緩關上,哲呼魯率領一幫內侍從後殿出來,人人着甲,腰挎長刀環衛四周,張儉驚駭的站在原地。

“張儉,你爲相多年,深知漢民爲我大遼之重,如今陛下此舉,離心漢民不說,又陷我大遼與不義,大宋皇帝又以仁明出衆,此乃禍端也!爲今之計,本宮欲廢其帝王位,另立新君,匡扶我大遼社稷!”

蕭撻裡的聲音在大殿之中迴響,彷彿一把大錘猛力的砸擊着張儉的心臟,沒想到,太后看似失去權利,居然是在宮中密養死士,瞧哲呼魯率領的內侍模樣便知道他們各個都是孔武有力之人。

蕭撻裡和耶律洪基之間的矛盾已經到達不可調和的程度,耶律洪基認爲大遼根本就不需要休養生息,當初太祖建國的時候還沒有現在的大遼強大,契丹人就是在馬背上奪取的天下,以前可以,現在同樣可以!

他要用契丹人的傳統手段去征服漢民,征服大宋!但他忘了,耶律阿保機在監國大遼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實行南北院,招攬漢臣善待漢民…………

蕭撻裡的政策正好與耶律洪基相反,她支持張儉等漢臣提出的政策,休養生息的同時積極防備大宋的北伐,善待漢民,利用他們壯大遼朝的國力,這也是聖宗皇帝所做的事情。

當年聖宗皇帝建在,遼朝國力強盛,傳位於興宗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規劃,可惜宋遼燕雲一戰,耶律宗真戰死,燕雲十六州丟失,完全打亂了計劃,蕭撻裡要把已經走歪的大遼扶上正軌。

既然皇帝和太后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那就需要做出選擇,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即便是自己的親兒子,蕭撻裡也要下手,反正她已經有了孫子。

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八百零七章天災不比人禍第二十九章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另一個人的寶第九十八章東宮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八刺沙袞的末日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一千九百七十四章仁欽桑波的折磨第九十八章東宮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契丹換新主第兩千四百九十五章華庭飲宴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與相國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讓自己恐懼第一百四十六章蘿蔔加大棒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九百零四章真正的強者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一千一百零三章烏古乃的野心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殺不得的理由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草原上的噩耗第六十九章帝國系統的威力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二章草地上,小會議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虛虛實實第八十章女扮男裝的太子妃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二百九十二章軍萬事俱備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契丹人入宋第七百九十七章英雄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一百四十二章殺雞儆猴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讓自己恐懼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血書歸降第二百八十一章大宋皇帝的超值大禮包第兩千三百二十七章康巴人的貢品第兩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蹤跡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九百六十章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辯第四百七十三章枕邊大事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二百一十五章設宴羣臣第兩千四百三十六章山中王國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佛的自私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華夏數千年之未有!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兩千六百一十二章造神運動的開始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兩千四百六十二章擁抱未來第一千五百章趙禎與王安石與“三不足”第一千零八十二章如何處置女真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兩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擔心第兩千四百三十二章大宋的智慧第二十五章書法小渣渣,家裝小能手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熊與狼之論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五百一十九章遺詔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觀範希文之疏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四百一十一章黃雀的利益第七百七十六章皇宮大內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親相公忙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一千四百零四章兵出哈密
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八百零七章天災不比人禍第二十九章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另一個人的寶第九十八章東宮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八刺沙袞的末日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一千九百七十四章仁欽桑波的折磨第九十八章東宮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契丹換新主第兩千四百九十五章華庭飲宴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與相國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讓自己恐懼第一百四十六章蘿蔔加大棒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九百零四章真正的強者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一千一百零三章烏古乃的野心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殺不得的理由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草原上的噩耗第六十九章帝國系統的威力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二章草地上,小會議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虛虛實實第八十章女扮男裝的太子妃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二百九十二章軍萬事俱備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契丹人入宋第七百九十七章英雄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一百四十二章殺雞儆猴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讓自己恐懼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血書歸降第二百八十一章大宋皇帝的超值大禮包第兩千三百二十七章康巴人的貢品第兩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蹤跡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九百六十章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辯第四百七十三章枕邊大事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二百一十五章設宴羣臣第兩千四百三十六章山中王國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佛的自私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華夏數千年之未有!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兩千六百一十二章造神運動的開始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兩千四百六十二章擁抱未來第一千五百章趙禎與王安石與“三不足”第一千零八十二章如何處置女真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兩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擔心第兩千四百三十二章大宋的智慧第二十五章書法小渣渣,家裝小能手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熊與狼之論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五百一十九章遺詔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觀範希文之疏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四百一十一章黃雀的利益第七百七十六章皇宮大內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親相公忙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一千四百零四章兵出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