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

顧問和秘書這東西在某種意義上是可有可無的,這也是爲何趙禎把王雍和王素調任到翰林學士院的原因,只不過是讓他們消停一點,放下手中的權利,做一個清貴而無實權的清貴官員而已。

在大宋已經不是很需要,或者說不是非翰林學士必要不可,趙禎詢問政事有中樞院,詢問財計有三司,問兵事有參謀兵事院和兵部,問戶籍管理有戶部,問建設有工部,問科舉文化有禮部,六部的相公都掛着參知政事的名頭,還需要翰林學士作甚?

再說趙禎早已在崇文院開設了秘閣,作爲大宋的智庫,秘閣官員對趙禎解疑答惑的能力遠在翰林學士之上。

所以在趙禎眼中,翰林學士不是清貴,而是可有可無。

本來的翰林學士應該是朝廷中的老臣,多面手,對政事,國計民生知之甚詳,以備皇帝隨時隨地的詢問關於國家方方面面的事情,但這完全是理想主義,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

翰林學士即便再博學,也不可能有專門負責某一方面的衙門官吏更清楚專業知識,而趙禎一直是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同時也獲得最專業的回答。

翰林學士算是天子近臣,所以距離趙禎不算遠,但他們的前面還有宗室和勳貴,如此隔着一羣羣的人根本就瞧不見王家的人。

事實上無論是王雍還是王素都算是勳貴的,他們一個是正四品的開國伯,一個是從五品的開國男,而且都有難得的食實封,身份不凡本就是屬於勳貴的行列。

大宋爵位共有十二級,爲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每一級都對應品級,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國公從一品,郡公、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侯從三品,開國伯正四品,開國子正五品,開國男從五品。

後嗣王、郡公、開國公不封,保留九等。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從一萬戶到二百戶,共分十四等。

不過,食邑只是虛數,只有食實封纔有一點實際利益,不過即便是食實封也只是領錢而已,而非真的有食邑。

食實封從千戶到百戶,共分七等。實封約爲虛封數的4十分之四,食實封者,按實封一戶,每月給錢二十五文計算,隨月俸向官府領取。

當然大宋官員的這些封爵和食邑、食實封等,都沒有子孫可以世襲的可能。

公、侯、伯、子、男都帶本郡縣開國,到封國公時,則稱某國公。無論是誰封國公,初次只封小國、然後改移大國。

即便是皇子、兄弟封國也不能例外,只不過這些人封國後謂之親王。

親王之子承嫡者爲嗣王,宗室近親承襲,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後承襲及特旨者封國公。

餘宗室近親並封郡公,其開國公、侯、伯、子、男皆隨食邑: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現任、前任宰相食邑、實封共萬戶。

只不過在趙禎這裡,前任宰相的食邑過期作廢,只留下擔任宰執時的封爵以及俸祿以供養老,當然其他福利也沒有減少,炭火前,冰敬錢,衣料錢等等依舊存在。

大宋對官員的優待是出了名的,歷代王朝怕是都沒有這麼高的待遇,即便是一般的官員都能得到不費的補貼,雖然俸祿是死的,但各種貼補折算下來也是相當的驚人。

在大宋除了特定的人以外,沒人能保留爵位和食邑,更別說封地了,這些東西都是前朝的血淚教訓。

大宋並不一個積極進取的王朝,但大宋絕對是歷代王朝中的“好學生”,前朝的隱患幾乎都被大宋發掘了出來並且加以總結然後極力避免。

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亦或是後宮統統被大宋王朝排擠出了權利的中心,外戚干政,後宮干政,宦官干政都是可以治罪殺頭的,而且大宋的文臣在某種程度上對這三個隱患都有監控的能力。

否則內侍在見到朝臣的時候也不會嚇得瑟瑟發抖。

而藩鎮更是令大宋王朝心驚膽戰的東西,漢煌煌史書上有數次削藩記錄,而且每一次都伴隨着國家的動盪甚至滅亡。

景帝的削藩,引發七國之亂,但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僅三個月便消滅叛亂七國,而在他平定七國之亂後便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權威;

只有距離大宋更近的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朝的歷次削藩,先成後敗,漸漸的暴露了節度使制度的弊端,而且唐王朝自己也爲藩鎮所滅。

這些血淚斑斑的史書都在爲大宋提供前車之鑑,於是在大宋直接對地方藩鎮進行取消,同時也取消了爵位的延續和繼承。

宗室的爵位可以繼承,但卻是降級一等的繼承,至於外形旁人的爵位自然是不能繼承的。

當然,爲了展現天家和帝王的“大方”,大宋對爵位的封賞也不是沒有改變,或者說是比較大方的。

爵位的分封與功勳並沒有特別大的關係,等官職達到一定的級別就會自動加封爵位,大宋的爵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氾濫成災。

這些爵位都是不能世襲的,唯一的作用便是蔭恩,大宋的蔭恩制度打破了世襲制,官員的官職可以依據自己的父母官職進行補蔭入仕,這也是蔭封制的主要作用。

原本蔭恩是有一點作用的,畢竟是做官的機會,一般人也不會放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科舉入仕,蔭恩便越來越被人瞧不起,越來越不能進入權利中心,最後但凡是有出息的子弟都不會通過家族的蔭恩入仕。

趙禎回首勳貴的隊伍忽然覺得他們的人數變多也不是壞事,至少一部分是已經致仕的官員,對於這些人來說爵位不過是個榮耀的名頭而已並沒有實際作用。

而在大宋,爵位在大宋已經能夠被稀釋的非常不值錢,於是這些人便開始把生財之道轉向了商業。

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七十八章楊家的百戰雄兵第一千八百七十三章改弦更張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釀啤酒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四百零八章智珠在握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女帝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宋的“聖戰”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兩千兩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換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五百九十一章耶律宗真的驚愕第一千零一十四章帝王不行於色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三百二十五章大宋反腐第一戰第兩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兩千六百零二章猶大的悲哀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二百六十八章投機者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九百五十三章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兩千二百九十九章漢家變了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九百九十七章高麗人的恐懼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一千四百零四章兵出哈密第七百四十二章巧妙的計策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孫的佈局第一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四大宗教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九百六十六章祭天,天有靈第一百五十章十萬貫的女奴第兩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權第八十六章五年計劃第六百八十二章趙禎的陽謀第一千一百零一章兵棋推演第七百九十七章英雄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一千零七十七章大宋的底線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遼人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六百七十六章張儉的擔心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兩千二百九十一章趙禎的“惡趣”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亂第一千七百四十章天下大同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血書歸降第七百零二章提皇帝出頭的女人第兩千二百一十九章三司會審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亞歷克斯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羅的決定第五百三十七章大宋,背嵬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皇宋欽定憲法第七百零二章提皇帝出頭的女人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一副輿圖第七百零四章宋小乙的部下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遼的區別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一千零九十一章商賈禁絕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龐然闕影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兩千零三十三章入宮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八百六十七章歐陽修的脊樑,大宋的脊樑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
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七十八章楊家的百戰雄兵第一千八百七十三章改弦更張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釀啤酒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四百零八章智珠在握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女帝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宋的“聖戰”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兩千兩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換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五百九十一章耶律宗真的驚愕第一千零一十四章帝王不行於色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三百二十五章大宋反腐第一戰第兩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兩千六百零二章猶大的悲哀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二百六十八章投機者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九百五十三章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兩千二百九十九章漢家變了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九百九十七章高麗人的恐懼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一千四百零四章兵出哈密第七百四十二章巧妙的計策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孫的佈局第一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四大宗教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九百六十六章祭天,天有靈第一百五十章十萬貫的女奴第兩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權第八十六章五年計劃第六百八十二章趙禎的陽謀第一千一百零一章兵棋推演第七百九十七章英雄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一千零七十七章大宋的底線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遼人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六百七十六章張儉的擔心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兩千二百九十一章趙禎的“惡趣”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亂第一千七百四十章天下大同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血書歸降第七百零二章提皇帝出頭的女人第兩千二百一十九章三司會審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亞歷克斯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羅的決定第五百三十七章大宋,背嵬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皇宋欽定憲法第七百零二章提皇帝出頭的女人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一副輿圖第七百零四章宋小乙的部下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遼的區別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一千零九十一章商賈禁絕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龐然闕影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兩千零三十三章入宮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八百六十七章歐陽修的脊樑,大宋的脊樑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