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

契丹人的煩惱和趙禎無關,甚至是他一手操辦的,他自然不會同情契丹人,也不會給他們提供幫助,反而是加緊了對阻卜部盟的攻伐。

在趙禎看來,契丹就如同一道“宴席”,想要把這頓宴席吃好了,就必須要分清主次,上來跳過小菜,涼菜,直接懟硬菜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在揮霍錢財。

只有慢條斯理,按部就班的慢慢享用這道宴席,才能滿足自己的胃口和享受。

契丹的羽翼已經被大宋減除,原本看似龐然大物的契丹已經支離破碎,甚至是奄奄一息,這也只是契丹一個以草原爲本的王朝,若是換做別的漢家王朝,單單是嚴防死守也沒有這麼快崩潰的道理。

歷史上的大宋王朝奄奄一息之餘也拖延了百年的時間,其間甚至有收回失地的可能,更有無限美好的未來,只不過再次被葬送在了自己的手中。

都說以史爲鏡,以史爲鑑,趙禎卻是以未來爲鑑,歷史上的那個王朝什麼都不錯,唯獨太過重文輕武,太過重視文官,提防武將了。

當然這樣有利又有弊,太祖定下這一國策爲的是國內穩定,另一方面自然是爲了穩固發展。

在華夏的官員眼中,文治乃是內固之本,文治越發達越完善王朝的內裡越堅固,外族也無法輕易入侵。

這一點是沒錯的,趙禎登基這麼多年來推行城市化一直沒有停歇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得到了文臣的大力支持。

對於城市化他們是極其讚賞的,這意味着地方文官所管轄的人口,事務變多,滿足了他們施展胸中抱負的機會,又有了增加政績向上升遷的籌碼。

於是乎現在的大宋幾乎州州有大城,府府有赤縣。

並且城池規模和人口都遠超歷史上的其他王朝。

趙禎幾乎可以囂張的放任契丹或是草原名族南下,朝廷幾乎不用出兵攔截,他們的騎兵也打不到神都城,更別說打到舊都汴梁城了。

大宋有這樣的資本但契丹沒有,草原名族的缺點暴露出來,在處於劣勢的時候,佔據了中京道和東京道的大宋幾乎是毫無顧忌的吊打契丹。

上京道的土地面積是很大,但這裡是大片大片的草原,想要防守幾乎沒有可能,等於是中門大開的等待宋軍長驅直入。

現在的大契丹國早已是名存實亡,草原各部也乘此機會紛紛脫離,這也是文治不行的又一個弊端。

當然這不是蕭撻裡的錯,本來在草原上修建城池就不太現實,一來資源有限耗費巨大,二來遊牧民族的特徵就是逐水草而居,修建城池他們吃什麼?

除非有人解決他們糧食供應以及交易買賣的問題,而恰巧大宋有這個能力,所以大宋佔據的土地可以進行城市化而而契丹人永遠做不到。

十萬背嵬軍已經約過烏孤山,而此時的契丹卻在爲吃到發愁,蕭撻裡想盡辦法也沒辦法餵飽這近百萬的人口。

無奈之下,唯有向大宋劫掠才能滿足他們的消耗……或是被動的減少人口。

只不過大宋佔據的呼倫貝爾有那麼容易劫掠嗎?

別忘了趙禎這位天子的聖駕就在呼倫貝爾,這裡是大宋邊防線上的重中之重,上四軍有半數駐紮於此,爲的就是防備契丹人的奇襲。

當初劉永爲何要把城池建設放在首位?還不是因爲皇帝在這裡,否則他完全可以先安撫當地百姓修建公路和工廠,最後修築城池。

一切的城防建設幾乎是圍繞着防禦而建的,城池寬闊高大,以夯土爲主,在草原上想要尋找石料可不是一件容易是,不過在夯土的城牆外面是一層水泥牆面,這已經成爲大宋城池的標緻之一。

有上四軍的禁軍老兵在此駐守,趙禎的安危自然不用擔心,但來自朝堂的壓力卻非常大。

契丹人打算繞過呼倫貝爾城,這裡的城防之嚴密他們也是早已探查到,傻子纔會來攻城,他們要做的是掠奪糧食和一切能吃的東西,而不是徒然無意義的消耗士兵的生命。

趙禎在黃昏的時候登上城牆,禁軍們見到自家皇帝之後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

這些禁軍可都是上四軍的老兵,有些還追隨趙禎參加過當初的北伐燕雲,現在已經是軍中數一數二的教頭了,大宋實行役兵和募兵相結合的制度,優秀的人才自然要被保留在軍中。

和趙禎一起的還有王韻,他有些擔心,這是貝爾軍第一次和契丹人作戰,也是訓練完畢之後的首戰。

與北戍司軍不同,他們首戰就要面對草原上的最高戰力契丹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契丹人剩下的幾乎都是精銳,身上的武器裝備也是草原諸部所不敵的。

不過貝爾軍的裝備也不差,而且他們經過宋軍的長時間訓練,王鶴這個行軍司馬幾乎是軍中的“活閻王”,趙禎覺得貝爾騎軍的戰力應該能抵得上大宋的普通騎兵了。上四軍駐守呼倫貝爾城不能出擊,這是一開始便定下的事情,只能由貝爾軍出擊攔截前來劫掠的契丹人。

當然雙方之間的差距也體現了出來,契丹人是來劫掠的,機動性和戰力必有所下降,而之前已經知會附近的牧民,一旦遇到劫掠,細軟都在身上揣着第一件事便是跑路,牛羊,糧食都不要全部留給契丹人。

這麼做自然是爲了增加契丹人的負擔,牛羊的速度不可能與戰馬一樣快,而糧食的重量可不輕,否則帶回去還不夠一家人吃的,出來幹嘛?

“該做的都做了,你有何擔心?”

趙禎瞧了一眼王韻又道:“莫不是不放心?”

王韻搖了搖頭:“臣心中自然是放心的,王鶴在軍中的名號可便是白來,只不過擔心貝爾軍貪功冒進,反倒是遭了契丹人的埋伏,官家有所不知,之前北戍司軍的消息傳來,這貝爾軍的人可是眼紅的緊!”

趙禎笑了笑:“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對於大宋來說,貝爾軍可有可無,反正損失的又不是大宋的將士,彼弱我強啊!”

王韻慎重的點了點頭,他知道官家說的沒錯,這話也是自己和大宋朝臣心中的想法,但王韻還是希望自己的計劃成功,以夷制夷減少大宋的消耗。

第十四章高陽正店的賭局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九百二十七章該收斂了第七百七十章東京羊毛貴如油第九百一十七章剋夫?旺夫!第兩千五百四十八章廣告效應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樑換柱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政策引導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二章草地上,小會議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兩千四百一十四章瘋了的仁欽桑波第兩千二百八十四章四方雲動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九十五章鋼鐵洪流,如山入牆!第兩千零四十章醉翁非醉第一千零五十三章開國公的傻兒子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賀禮”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兩千一百一十四章尋找奎大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一千五百零五章趙禎的“禮物”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五百一十九章遺詔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四百四十五章惑敵之計第七百九十八章更大的舞臺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來自大宋皇帝的威脅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認!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憤怒之神的誕生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強宋不需要解釋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圍點打援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寰宇無敵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死人與活人第兩千四百四十七章睡個安穩覺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八百五十章大宋重騎,所向披靡第兩千四百一十一章邏些城之圍(下)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一千九百三十章掙扎中的天竺第七百二十章歷史的巧合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二百一十三章夜,登高守靈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一千零八十六章長城!長城!長城!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該走的還是走了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第三百一十八章萬千吉兆,盛世佳節(下)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兩千一百二十八章帝王的政治秀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八百四十三章沒藏訛龐的激將法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兩千一百七十八章龐大的宗室羣體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塞翁失馬第五百三十五章大戰前夕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八百四十四章順水推舟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生存還是毀滅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
第十四章高陽正店的賭局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九百二十七章該收斂了第七百七十章東京羊毛貴如油第九百一十七章剋夫?旺夫!第兩千五百四十八章廣告效應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樑換柱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政策引導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二章草地上,小會議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兩千四百一十四章瘋了的仁欽桑波第兩千二百八十四章四方雲動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九十五章鋼鐵洪流,如山入牆!第兩千零四十章醉翁非醉第一千零五十三章開國公的傻兒子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賀禮”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兩千一百一十四章尋找奎大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一千五百零五章趙禎的“禮物”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五百一十九章遺詔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四百四十五章惑敵之計第七百九十八章更大的舞臺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來自大宋皇帝的威脅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認!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憤怒之神的誕生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強宋不需要解釋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圍點打援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寰宇無敵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死人與活人第兩千四百四十七章睡個安穩覺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八百五十章大宋重騎,所向披靡第兩千四百一十一章邏些城之圍(下)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一千九百三十章掙扎中的天竺第七百二十章歷史的巧合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二百一十三章夜,登高守靈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一千零八十六章長城!長城!長城!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該走的還是走了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第三百一十八章萬千吉兆,盛世佳節(下)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兩千一百二十八章帝王的政治秀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八百四十三章沒藏訛龐的激將法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兩千一百七十八章龐大的宗室羣體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塞翁失馬第五百三十五章大戰前夕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八百四十四章順水推舟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生存還是毀滅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