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

一副巨大的沙盤擺放在參謀兵事院的後衙之中,參謀兵事院是曾經的樞密院,大宋的決策機構的中樞要害兩府之一,所以規模自然不容小覷。

前衙無數的公廨組成了大宋軍事的分析和情報收集機構,雖然有兵部的存在,但參謀兵事院的作用卻無法取代,兵部只有調兵發兵之權,而戰爭的規劃以及如何實施卻有參謀兵事院負責。

但無論是兵部還是參謀兵事院都直接向皇帝負責和效忠,趙禎只是把軍事一分爲二的解體開,兵部可以調遣士兵和集結軍隊,但軍隊要幹什麼,怎麼幹卻是由參謀兵事院說的算。

這樣一來可以保證大宋的軍隊完全終於皇帝,聽從皇帝的指揮和調遣,其他人無法干涉,除非兵部和參謀兵事院同時背叛皇帝。

前衙官吏匆匆行走,如織如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而且十分精確,沒有人會干涉別人的事情,但也要處理好自己手頭上的事情。

公廨雖然衆多,但卻被分門別類的劃歸各個司,每個司之間負責自己的事情,但有互通的情報也會互相分享,快速高效是參謀兵事院的準則。

衙門的最中間是正堂,這裡是參謀兵事院高級官員的辦公場所,他們依照自己所學和經驗爲大宋的軍隊擬定訓練計劃和操演,並且從中發現問題加以分析和完善。

同時也在研究和開發各種各樣的兵法,排兵佈陣之類的也是他麼的拿手好戲。

別小看這些東西,只要活學活用,依舊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副《本朝八陣圖》就擺在正堂的山牆上,所謂的本朝八陣便是: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

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唐朝名將李靖的陣法。

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步軍編爲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隊五十人,計四千人。

每種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分爲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爲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佔地二步,一馬縱廣二步”的規格。

當然除了本朝八陣外,大宋還有別的陣法,這些陣法大多是傳承下來的,玄襄陣,常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等等,當然也少不了太宗皇帝的平戎萬全陣…………

只不過這平戎萬全陣在趙禎繼位之後幾乎沒有使用過。

有人盛讚這陣法的精妙:“所以挫馳突之銳,明堅重之威,循明摘實,知神謀之有在矣!”但事實上大宋主要的作戰對象是遼朝和西夏……

尷尬的問題來了,人數越多越複雜的陣法指揮起來越麻煩,靈活性越差,機動性簡直就相當於沒有,大宋當時的軍隊往往是“其用軍之術,成列而不戰,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斷糧道……退敗無恥,散而復聚,寒而益堅,此其之所長也。”

而無論是遼人還是西夏人都以騎兵作戰爲主,在對宋作戰中充分運用機動靈活、長途奔襲的戰術,不拘戰法,進退自如。遼軍這種作戰的方式和戰術,恰恰使“平戎萬全陣”難以應對。

當然,畢竟是本朝太宗親自“研發”出來的陣法,名頭又那麼響亮,讓它徹底消失當然不太好,放在牆上掛着“壓陣”倒是不錯的,名頭也很吉利不是?

只不過今日正堂之中的高級官員幾乎都不見了,只留下一個值守,其他人全部前往後衙,皇帝來了他們自然要上前聽用的。

雖然是武將,但參謀兵事院的武將可都是文武雙全,文官出生的有,軍武院學成在軍中鍛鍊屢立奇功的也有,身份也頗爲複雜,有民間百姓,有商賈之後,有文官門第,有將門傳承,但無一例外只要能入參謀兵事院的人首先要放棄自己原有的身份,成爲天子門生。

軍武院是天子開設的,其地位甚至高出了國子監,其中文資官員主講經史子集,而武官主講排兵佈陣,如何領兵,以及戰場上的守則。

可以說他們雖然頂着武將的名頭,可事實上卻是經歷過系統文化學習和軍事訓練的高級將領。

且能做到參謀兵事院高級官員的位置必須要上過戰場,在血與火中歷練出來,否則便沒有資格進入參謀兵事院,由趙禎親自定下的制度可不是託託人,找找關係就能進來了。

所以這裡的官員往往有着極強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忠誠度和歸屬感也不容小覷。

後衙便是參謀兵事院中的一處禁地,只有位列正五品上的將軍才能進入,正五品上的官價乃是定遠將軍、寧遠將軍,而這倆個將軍銜都是要依靠在戰場上的軍功所獲取的。

也就是說軍功是一道坎。

後衙是一座巨大的廳堂,或者說是類似於宮殿更爲合適,規模的龐大甚至超過了中樞的正堂,那可是宮中外朝的三省所在。

之所以這麼大完全是因爲這裡擺放了衆多沙盤的緣故,沙盤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大一副便是現在的大宋,按照巨大的比例縮小放置在最中間。

最妙的地方在於這塊沙盤乃是由格物院的無數能工巧匠,選取結實耐用的材料經數年時間打造出來的。

一塊完整的沙盤由無數的小沙盤拼湊而成,在每塊沙盤的底下都裝有滑輪,可以分割出京畿路,河南路,永興軍路……等路治,更可以把州府都劃分出來,山川,湖泊,道路,水網一清二楚。

這沙盤被稱爲《大宋乾坤圖》乃是參謀兵事院的鎮院之寶,即便是趙禎見了都要感嘆它的精巧與宋人的智慧,完全就是古代版的3D立體地形圖。

而在這快沙盤的四周還有無數的沙盤,都是參謀兵事院根據黑手的情報收集整理並請格物院的匠人打造出的鄰國沙盤,最遠的一塊已經到了歐羅巴…………

在趙禎抵達之後,參謀兵事院的官員立刻把天竺的沙盤拼接到了雲南路的邊上,並且在鵬珈羅的位置插上了大宋的龍旗。

趙禎的眼中閃爍着異樣的光芒,他並沒有看天竺的沙盤,而是指了指大宋沙盤的西北恆邏斯一帶道:“把塞爾柱與我大宋接壤之地給朕拼接上來。”

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兩千五百七十九章“下棋”與“觀棋”的人第兩千零二十四章使者入關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四十八章思念通達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真真假假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兩千二百八十三章海嘯席捲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四種品格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強宋不需要解釋第八百六十八章沒藏氏的應對之策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兩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兩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煩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個老人的離去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帝的表演技巧第兩千六百二十五章回家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一千零八章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七百四十七章年關(上)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一百五十六章兄終弟及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兩千二百九十六章術與道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帝國的得意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二百零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兩千零五十章無私還是自私?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一百零五章與爾同食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一千零八十章大海的奇遇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一千八百五十九章敵人的敵人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一千零九十章放出牢籠的惡魔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釀啤酒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二百六十章“養蠱”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六百八十八章棄城而逃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六百九十三章遼朝撤軍第兩千五百八十五章成約!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圍魏救趙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漢家的大氣魄第兩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換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變爲族內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真正的殺招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一百六十六章文人傲骨,以身爲牆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遼朝之危第一千八百七十一章佛陀之隕第兩千六百三十六章十字軍的落幕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第一千九百六十四章遙遠的地方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八百九十六章江山如畫,沒有多少空閒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這就是資本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殺人誅心
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兩千五百七十九章“下棋”與“觀棋”的人第兩千零二十四章使者入關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四十八章思念通達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真真假假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兩千二百八十三章海嘯席捲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四種品格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強宋不需要解釋第八百六十八章沒藏氏的應對之策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兩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兩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煩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個老人的離去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帝的表演技巧第兩千六百二十五章回家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一千零八章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七百四十七章年關(上)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一百五十六章兄終弟及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兩千二百九十六章術與道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帝國的得意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二百零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兩千零五十章無私還是自私?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一百零五章與爾同食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一千零八十章大海的奇遇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一千八百五十九章敵人的敵人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一千零九十章放出牢籠的惡魔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釀啤酒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二百六十章“養蠱”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六百八十八章棄城而逃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六百九十三章遼朝撤軍第兩千五百八十五章成約!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圍魏救趙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漢家的大氣魄第兩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換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變爲族內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真正的殺招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一百六十六章文人傲骨,以身爲牆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遼朝之危第一千八百七十一章佛陀之隕第兩千六百三十六章十字軍的落幕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第一千九百六十四章遙遠的地方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八百九十六章江山如畫,沒有多少空閒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這就是資本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殺人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