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位置

茌平以西二十里,丁家塊。

楊光第和秦九澤隱藏在距離官道兩百多步外的一處土坯圍牆後。旗隊的任務是回到茌平縣城,但剛走到這裡就收到新的命令,設防地點改在了雙廟鋪。旗總將兩人留在丁家塊,因爲楊光第會標註地圖,把寶貝遠鏡也給了楊光

第,給他們的任務是觀察建奴行軍狀態。丁家塊在兩縣邊界,從博平到茌平只有三十里,兩個縣的距離很近,所以後世取消了一個縣的區劃,丁家塊在明代屬於茌平,其實距離博平縣城更近,只有十里

左右。

這次的任務具有一定危險性,如果建奴佔據石頭鋪,楊光第和秦九澤就沒了官道可走,萬一騎一司沒有守住雙廟鋪,兩人就陷在敵後十里。兩人躲藏的地方不是村莊,是單獨居住的幾戶人家,與官道有一定距離,此時已經傍晚,清軍離開官道來搜索的可能性比較低,從官道很難看到這個位置的情況

,而兩人有遠鏡的幫助,則可以清楚的看到敵人。秦九澤方纔出去看了路,有一條往南的小路,如果真的失陷,天黑之後兩人準備先從那條路脫離,再轉向東面去,這裡是平原地區,軍隊才需要官道,散兵是不

會被困死的,所以秦九澤不見任何慌張。

官道上的光線正在變暗。路上往來的安慶騎兵不少,還有一些逃命的百姓,但還沒見到有建奴,所以楊光第只是把遠鏡拉開,並未用來觀察。

“秦叔你守會,我去喂點料豆。”

秦九澤一愣,楊光第已經把遠鏡遞了過來,他趕緊雙手接住,楊光第便從門口出去了。秦九澤捧着遠鏡有點不知所措,手中傳來冰涼的感覺,他低頭看去,還是第一次這麼近看到盧都堂同款的神器,遠鏡分爲三截,中間那一節上還有四個凸起的字

,秦九澤只認識一個“白”字,不知道合起來是寫的什麼。

呆了片刻後,秦九澤小心的把遠鏡舉起,把大的一頭放在眼前,想了想後又偏頭,再將小的一頭放在眼前。

眼睛慢慢湊到鏡頭前,秦九澤如同觸電一般退開,過了好一會才又湊過去。這次他適應了鏡頭,鏡頭中兩百多步外的官道像被拉到跟前。

秦九澤的嘴角略微翹起,開始緩緩轉動,對準了不遠處的一棵樹,樹幹上的褶皺都清晰無比。門口傳來腳步聲,秦九澤的嘴角一收,趕緊把遠鏡對準官道,剛好一羣安慶騎兵正從路上通過,隊形有點混亂,幾匹馬發生碰撞,一名騎兵被擠出了官道,有軍

官在末尾叫喊。

楊光第來到剛纔的位置,秦九澤把遠鏡遞迴給他,“你家的騎兵來了。”

這次楊光第開始認真觀察,騎兵如此狀態,說明建奴已經不遠。

過了一會又來二十多安慶騎兵,中間幾匹馬股上插着箭,有一名騎手的右肩位置也有箭,他用左手拉着右臂,防止手臂晃動。

秦九澤平靜的道,“這個局折了至少十人。”

楊光第迴應道,“騎兵第二局。”

“除了你們家丁,這些騎馬的大多沒上過陣,對上韃子得不了好。”

“我不是家丁……”

他剛說一半,秦九澤突然舉起手,楊光第立刻將遠鏡朝向西側。遠鏡中出現了兩名騎手,他們穿的是鎖子甲,同樣打磨得雪亮,但是沒有佩戴面甲,頭盔與明軍的幾乎相同,兩人都是單手抓着馬繮,另一手抓着弓身,手指間

夾着箭。

接着兩人身後出現了更多騎兵,他們順着官道而來,坐騎不停的噴着白氣,顯然也損耗了不少馬力。

隊伍繼續向前,隊列中出現身穿重甲的騎手,隊列的側面完整的展示在兩人面前。

楊光第邊看便道,“丁家塊目視確認敵軍,首批前鋒共三十七人,亮甲韃子五人,帶馬四十三,弓三十餘,三眼銃兩杆,鳥銃一杆。”

楊光第說着話,秦九澤複述一遍,然後楊光第又重複一遍。

秦九澤的神色有些不耐,這股南兵中這類繁瑣勾當不少,分明兩句話就說明白的,非要囉嗦半天,很是讓他心煩。

楊光第開始在圖冊上標註,那圖冊也很簡陋,是前往臨清時畫的,只標註了紮營的市鎮,開始甚至都沒有丁家塊的地名。秦九澤不時低頭看向楊光第寫的字,還有一些從未見過的奇怪符號,秦九澤雖然不識字,但也知道那些符號肯定不是正經字,不知道這股南兵又弄的什麼勾當,

眼睛不停的打量楊光第的臉。

第一股清軍消失在市鎮中,只過了片刻功夫,西面官道又出現第二股清軍,這一股人數有兩百左右,蹄聲轟轟作響。

這次楊光第數不過來,他眼睛一眨不眨,大略估算對方的數量。

“丁家塊目視確認敵軍,二批前鋒約二百一十人,帶馬二百三十餘,九成帶弓,亮甲韃子三十,暗甲韃子一百五十,其餘不着甲。”官道上清軍轟轟而過,一副趾高氣揚的模樣,顯然對這樣的追擊作戰來說,他們的心情是很放鬆的,而楊光第作爲被追擊一方,體驗則完全相反。這兩日之間不

止緊張,楊光第更多的是感覺到憋屈和疲倦。

楊光第此時韃子大部分行進入丁家塊市鎮,聽得隊尾隱隱有叫喊聲,遠鏡隨即移動到隊尾,楊光第的手突然僵住。最後三名清軍的馬後拖着長長的繩子,後面拖着人,楊光第仔細看去,似乎是安慶營騎兵的軍服。有兩人已經沒有動靜,衣服和血肉裹雜在一起,被馬匹拖帶着

在官道上如布袋般彈跳起伏。有一個大概剛被抓住不久,騎馬的韃子打着坐騎,拖着那騎兵朝東加速,官道上頓時響起更激烈的慘叫。騎兵的腦袋不停磕碰在石板上,猛烈的彈起落下,他身

體扭動着,片刻後被馬車拖入了市鎮中,楊光第的視線被遮擋,只聽得慘叫聲漸漸往東遠去。

楊光第的胸膛如同被什麼堵住,雖然韃子都已經被市鎮遮擋,但他的遠鏡遲遲沒有放下。

好半晌之後,秦九澤的聲音輕輕道,“楊光第,你們這般打不過韃子,要跑就跑快些。”

“秦叔,我們打得過。”楊光第放下遠鏡,擡起頭看向秦九澤,“我們誰也不怕,遊騎兵是摧鋒踏白的騎兵,沒有我們打不過的敵人。”

“打得過還跑這遠。”楊光第點點頭象給自己打氣,“武學的人說,去年突襲二郎鎮的時候,上岸前龐大人才知道流寇來了十多萬人,那時候沒人覺得打得過,但龐大人說身爲軍人,首

先當論的不是輸贏,只論我們該不該去,二郎鎮該去我們就去了,打贏了十多萬流寇,該打的時候龐大人定然會打的。”

秦九澤默然看着面前的少年,楊光第眼中閃動着神采。

過了片刻後,秦九澤搖搖頭道,“記下,韃子過市鎮亮甲兵未下馬,暗甲兵未繞行查看有無伏兵。”楊光第連忙點頭,秦九澤看着官道,“韃子以往過市鎮,亮甲韃子會下馬,有蒙古人就分派蒙人繞村,沒有蒙人就是暗甲繞村查探,現在你可以告訴旗總,建奴輕

敵且大意。”

“那個陳千總是個能耐人,看他能不能佔點便宜了。”

……十二月十八日深夜,茌平以南三十里的樂平鋪,從茌平往南是去往東阿方向,每十里有一個遞鋪,十里鋪就是興隆鋪,而三十里鋪就是樂平鋪,安慶營的中軍就

駐紮在此地。由於地處驛路幹道之上,圍繞遞鋪都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市鎮,三十里鋪處於茌山驛和銅城驛的中間位置,距離都是三十里,吃飯歇息的人相對更多一些,比其他

的遞鋪更繁華,市鎮規模也稍大一些。

現在樂平鋪所有的街口都堵滿了車架,各配屬一門火炮,周圍則有護衛的重甲兵。遞鋪的大堂中,塗典吏指着茌平上方一點的位置,“今日南下的百姓中有傳言,茌平往高唐州方向十里的高莊鋪出現韃子,騎一局派出一個旗隊到達高莊,沒有發

現任何韃子,也沒有發現其他官軍,確認爲謠言。”“南路東阿方向,未發現韃子蹤跡,路遇東昌府往濟南的塘馬,聲稱韃子到達府城,他是去求援的。”塗典吏指向西面的博平,“建奴追趕至博平,從行程來看,昨晚他們已經從初家圈過河,今日最遠到達茌平西側雙廟鋪,由於即將天黑,未曾與我交戰,該部隨即返回博平,在丁家塊留有前哨,距離我後衛十里,距離中

軍五十里。這股韃子用馬拖死了多個騎一司的士兵。”

除了陳如烈在前線,其他軍官都在場中,包括莊朝正也在,他聽到後扭動了一下身體。“今日建奴剛到,就開始攀城攻打博平,騎兵撤退途中便聽到有炮聲,不知是否攻克。陳如烈在丁家塊埋伏有遊騎觀察,建奴追擊中氣焰囂張,行軍經過市鎮不下馬,不繞村查看,徑自從村中大路通過,遇樹林也不派出抄兵戒備,贊畫房根據偵察認爲,韃子入關一路取勝,又擊破追擊的宣大軍,如今士氣高漲,但輕敵大

意。”

“贊畫房的建議是什麼?”

“反擊其前鋒,防止其追趕過緊,儘快行進到東阿以南,避開建奴鋒面。”

龐雨站起在地圖前凝視良久,標註的箭頭還是跟昨天差不多,但更加往東延伸,高唐州和東昌方向已經超出遊騎兵偵察範圍,只能是估算。

建奴的追擊速度極快,比昨天預計更近了十里,實際上已經到達雙廟,近了二十里。龐雨掃視了一圈大堂中的衆人,連印象中最爲堅韌的莊朝正都臉有倦色,被清軍連續追擊的情況下,所有人的精神都高度緊張,這還是相對安全的中軍,後衛的

騎兵承受的壓力更大。

“各位,我們是來幹什麼的?”

堂中沉默了半晌,龐雨緩緩圍着桌子走動,眼睛掃視衆人,“我們是來赴援的官軍,拯救被建奴蹂躪的萬千百姓。”

吳達財將眼神擡起,認真的看着講話的龐雨。龐雨語氣平靜,腳步也十分沉穩,“兩日之間我們將部隊從最前線的威縣撤退到茌平,所有隊伍沒有重大損失,這在撤退中是相當大的成功,首先依賴於贊畫房的

判斷正確,爲我們提供了撤退的時間,給贊畫房記一功。”

塗典吏臉上露出欣然之色,實際在此次建奴東進之前,贊畫房的預判基本都是錯的,好在終於對了一次。“撤退不是逃跑,而是爲了在更好的形勢下作戰,我們需要確定何時何地是更好的形勢。”龐雨指向牆子嶺,“首先要知敵,回顧建奴進軍時的情況,推斷建奴的作戰方式。建奴分兩路扣邊,爲何是兩路,俘虜交代一向是分左右翼,左翼走青山口,右翼從牆子嶺。從他們的推進方向看,韃子也是嚴格按照如此排列,也

是就是說,他們的基本作戰方式,就是分兩路,入邊後分駐兩地,本官仍贊成贊畫房的判斷,是尋機與宣大決戰,提前消滅勤王的機動兵力。”

塗典吏連連點頭,對龐雨的話表示贊同。“在未能決戰的情況下,清軍合營前往保定,隨即在此分爲兩路,仍是按照兩翼的位置排列,於是一路往真定,一路往河間,宣大追着真定的右路去了,遼鎮就追的左路。”龐雨用手指虛畫,“也就是說,清軍每次分路,必定會按照左右分開,他們中間有不小的間隔,在中軍距離應當在一百五十里至兩百里之間。爲何他們

要間隔如此遠,因爲他們的隊伍龐大,單靠一兩條道路無法投送如此多的軍隊,同時擴大搶掠範圍,利用多條道路運送軍隊,這就決定了間隔不會小。”

屋中衆人都聽得認真,臉上的疲憊也減少許多。“在分兵之前,兩路的主帥必定會確定一個匯合地點,才能制定各自的行軍計劃,現在我們可以確定,威縣就是建奴此前定下的匯合地點,所以臨清的多爾袞一路才停在那裡不動,就是等西邊那一路到來。”龐雨點點威縣,“現在又回到了保定的局勢,韃子匯合之後再次分兵,根據此前規律,可確定爲仍是左右兩翼,兩路

中軍的間隔在兩百里左右。”龐雨眼神堅定,滿臉帶着自信,“參考第一次分兵的大致距離,建奴匯合地點應當在滄州至天津之間,匯合時間大約爲一個月,如此他們能在一月二十日左右匯合,然後在二月江河解凍之前出邊。目前總體的形勢,建奴在威縣再次分多路,左右兩翼中軍之間的距離至少超過一百里,每翼中的四旗仍會分路行軍,甚至每一旗也分作多個小股,因爲他們已經消滅了宣大軍,遼鎮不敢會戰。另外一點,建奴能在北直隸如此精準快速的行動,必定有大量嚮導,而且非常注重情報,所以

他們知道河東並無強軍,認定其他勤王兵馬來的方向,是西面的陝西邊軍和中原兵馬。”

龐雨手指移動到臨清,莊朝正不由自主的站起身來,吳達財見狀也趕緊站起。“一旦進入運河以東,所有勤王兵馬就處於了韃子的西側,建奴的隊伍不是入邊時那般敏捷快速,整體已經臃腫龐大,爲了保住搶來的錢糧子女,他們就會重點防備河西方向,而前鋒繼續向東攻打無備州縣。本官判斷,建奴厚集後衛,前鋒則拉開正面四散而出,兩天的追擊之後已經十分分散,短時間無法集結,更因爲連續獲勝而張狂輕敵,前後之間是他們各旗的輜重人口,而我們的位置。”龐雨拍了拍地圖平靜的道,“就在河東,一個他們不關注的地方,追着我們的,只是建奴分散的前鋒之中一小部分。”

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一百三十三章 舊識第四百一十九章 鋒銳第一百三十一章 問官第三百七十六章 得法第三百四十七章 瘋狂第八十七章 不設防第三百五十九章 關係第一百五十四章 前途第三百七十三章 方法第三百二十五章 變化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四百零二章 賀喜第二十二章 渡劫第六十六章 頂首第六十七章 陰陽第二百六十一章 賽點第一百章 追索第七章 匣牀第四百三十五章 初戰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三百七十四章 到任第二百八十章 御門第九十四章 神棍第四百四十一章 伏擊第三百九十五章 婆子第六十二章 狂生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四百八十三章 譁然第三百八十七章 三卷序第四百五十二章 號音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一百七十六章 形態第九十四章 神棍第六十二章 狂生第三百九十七章 學問第四百九十三章 襲營第一百二十一章 池塘第三百七十二章 交代第一百七十九章 銀莊第四百四十三章 猛將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時第四百八十七章 拜託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三章 退婚第四百六十六章 義民第一百四十九章 遠鏡第四百六十章 東阿第三百九十二章 面見第二百九十五章 暫借第二百八十九章 誤差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二百四十章 炮襲第四百二十章 變化第一百八十五章 畏我第二百七十六章 合作第三百七十章 孤單第一百九十四章 伏兵第三百七十四章 到任第三百三十三章 墨煙鋪第三百一十三章 左帥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計第十二章 六扇門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一百四十九章 遠鏡第二百三十三章 刀槍第九十章 逃丁第一百二十二章 河道第四百五十二章 號音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四百四十五章 猜測第三百章 經驗第二百二十六章 驚魂第三百九十三章 好詩第三百七十一章 威風第六十一章 和解第三百章 經驗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七章 匣牀第一百六十一章 從軍第一百零八章 城門第四百四十九章 窘迫第二百四十八章 爲之第一百八十二章 暴雨第四百四十章 威縣第三章 退婚第一百六十三章 軍律第四百二十四章 形勢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時第三百九十七章 學問第三百一十六章 難測第三百五十六章 謀劃第三十四章 機緣第一百八十二章 暴雨第四百二十八章 實行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三章 退婚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第一百三十三章 舊識第九十八章 命案
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一百三十三章 舊識第四百一十九章 鋒銳第一百三十一章 問官第三百七十六章 得法第三百四十七章 瘋狂第八十七章 不設防第三百五十九章 關係第一百五十四章 前途第三百七十三章 方法第三百二十五章 變化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四百零二章 賀喜第二十二章 渡劫第六十六章 頂首第六十七章 陰陽第二百六十一章 賽點第一百章 追索第七章 匣牀第四百三十五章 初戰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三百七十四章 到任第二百八十章 御門第九十四章 神棍第四百四十一章 伏擊第三百九十五章 婆子第六十二章 狂生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四百八十三章 譁然第三百八十七章 三卷序第四百五十二章 號音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一百七十六章 形態第九十四章 神棍第六十二章 狂生第三百九十七章 學問第四百九十三章 襲營第一百二十一章 池塘第三百七十二章 交代第一百七十九章 銀莊第四百四十三章 猛將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時第四百八十七章 拜託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三章 退婚第四百六十六章 義民第一百四十九章 遠鏡第四百六十章 東阿第三百九十二章 面見第二百九十五章 暫借第二百八十九章 誤差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二百四十章 炮襲第四百二十章 變化第一百八十五章 畏我第二百七十六章 合作第三百七十章 孤單第一百九十四章 伏兵第三百七十四章 到任第三百三十三章 墨煙鋪第三百一十三章 左帥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計第十二章 六扇門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一百四十九章 遠鏡第二百三十三章 刀槍第九十章 逃丁第一百二十二章 河道第四百五十二章 號音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四百四十五章 猜測第三百章 經驗第二百二十六章 驚魂第三百九十三章 好詩第三百七十一章 威風第六十一章 和解第三百章 經驗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七章 匣牀第一百六十一章 從軍第一百零八章 城門第四百四十九章 窘迫第二百四十八章 爲之第一百八十二章 暴雨第四百四十章 威縣第三章 退婚第一百六十三章 軍律第四百二十四章 形勢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時第三百九十七章 學問第三百一十六章 難測第三百五十六章 謀劃第三十四章 機緣第一百八十二章 暴雨第四百二十八章 實行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三章 退婚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第一百三十三章 舊識第九十八章 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