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直奏

銅城驛西城樓,龐丁舉着遠鏡,看着一隊清軍騎兵在兩百步外往北行進。

城頭上的士兵都在指點議論,這已經是今天的第三股清軍,大家都在猜測,清軍是不是要撤退了。

龐丁放下遠鏡,轉頭看了看牆頭,城牆上的石塊、灰瓶、火瓶、煤炭堆積如山,垛口搭起了懸簾,女牆一側建起了草廠,連撞杆都趕製出來了,在安慶營指點下,社兵連續操練了幾天,已經可以用於守城作戰。

船埠頭就在龐丁身邊,他張嘴看着龐丁手中的遠鏡,口中討好的道,“小龐大人,韃子是不是要走了?”

龐丁還沒說話,旁邊一個五大三粗的銅城驛社兵有點失望的道,“韃子這就走了,再多打幾日也行……”

船埠頭轉頭白了他一眼,“就光想着每日那點銀子,兵荒馬亂的有啥好。龐大人不戰而屈韃子,大夥身家平安纔是要緊事。”

龐丁把遠鏡放下來,那船埠頭趕緊要伸手去接,龐丁卻直接收了,他轉頭對那社兵道,“還想領兵餉,可以到輜重司報名入安慶營,打韃子滅流寇,給自己謀個前程。”

說罷龐丁順着城牆往北走,見到的安慶兵都向他問好,稱呼他小龐大人,龐丁一路微笑迴應,把龐雨的做派學了大概。

很快到了北門樓,龐丁習慣性的往馬神廟看了一眼,那裡是韃子中軍,旗號是鑲紅旗,今日那旗號也不見了。

進了門樓裡面,龐雨神色鎮定的坐在上位,莊朝正在下首站着,塗典吏正在向他彙報。

“昨日有騎二司司屬遊騎兵從東門入城,他們隨陳千總突襲博平,與前面到的騎兵說的一致,陳如烈昨晚遇襲,韃子每股人數不多,但來了數十股圍攻,陳如烈無法行軍,將大隊打散,分作旗隊各自突圍,目前有一路四十人從西門到銅城驛,其他各路應是返回東阿了。”塗典吏翻翻冊子又道,“今日南城、西牆關廂敵軍盡數撤走,西牆目視查看到三股韃子北返,合計兵力約五百騎,北牆觀察了敵將旗撤離,贊畫房判斷韃子不會攻打銅城驛,而且馬上就會開始返回遼東。”

龐雨站起身來對着幾人道,“那是因爲我們準備充足,銅城驛衆志成城,破城頓變建城,建奴不得不放棄攻打。如果韃子退走,贊畫房有沒有後續計劃?”

塗典吏咳嗽一聲,“屬下這兩日反覆估算,韃子一旗入邊騎兵可多達兩千,若將外藩蒙人、騎馬包衣計算在內,騎兵恐怕有三千之數,我營遊騎兵折損嚴重,城中能作戰的只剩七八人,其中還有一半有傷,常規騎兵各局皆遭重創,收攏之後能存幾分戰力實無把握。”

莊朝正看着龐雨道,“屬下以爲,韃子和流寇全然不同,若無遊騎兵偵察,如同蒙着眼跟人打架,貿然追上去,行軍中萬一被韃子馬甲衝擊,就難以抵擋,便是圍在野外,這大冷天裡也凍死了。”

塗典吏贊同道,“若是有可靠友軍騎兵,我營還可再戰。”

龐雨聽兩人意思,對清軍騎兵頗有些畏懼,清軍的機動性令他們震驚,其整體指揮靈活,反應十分靈敏,而流寇相比起來,就只是跑得快,在戰術方面完全無法相比。

龐丁補充道,“小人覺着,臨清裡面的友軍都不可靠,但凡他們有一兩支人馬打一下,韃子也不會那麼快就追過河來。”

這次塗典吏連連點頭,臨清城裡大約有四萬軍隊,清軍從外圍繞過這麼大的城池,如果城裡有軍隊稍作攻擊,清軍的行動就會大受牽制,絕不會如此迅速的越過運河。

龐雨點點頭,“沒有騎兵,我們不宜追擊韃子,若是遊騎兵不足,就不要再派出去哨探,至少要留下些種子。這幾日保持戒備,先回復往南去東阿方向的聯絡,收攏潰散部隊,完善作戰記錄,等形勢明確再確定下一步行動。這兩日銅城驛的防禦不要放鬆,防止韃子虛晃一槍。”

塗典吏和莊朝正施禮後離開城樓,龐丁才慢慢走過來,低聲對龐雨道,“盧都堂如確實陣亡,高起潛就是官職最高的人,咱們一旦跟着韃子往北追,早晚遇到高起潛,他帶的遼鎮不可靠,打仗肯定是派咱們這些外鎮人去,勝了是他的戰績,死了也不可惜。”

龐雨笑笑道,“比起打仗,這方面他們更不可靠,但高起潛未必是官職最高的,他畢竟只是個太監,管遼鎮山永兵馬是他監軍本職,盧都堂是加兵部尚書銜的督師,他高起潛是沒資格的。朝廷能用的就是陳新甲和孫傳庭,陳新甲是宣大總督,這個級別就任督師最爲合適,孫傳庭是山西巡撫,實際作戰經驗比陳新甲多,就任督師也是可以的,或者就是楊嗣昌親自出京領兵,楊嗣昌這個閣老領兵可能更順暢些,我們等消息確實,勤王大軍雲集時纔可以去。”

“那咱們就真的等在銅城驛?”

“我需要觀望一下,兵部給我的部令是去濟南,現在韃子往北去,遼鎮不可靠,山東沒有可用之兵,走得太往北就不方便了。正好韃子退了,再發塘報給兵部,看清楚了朝廷的反應再說。”

“前面派出塘馬,那時東昌府方向有韃子,不知是否順利傳出。”

“只要確定韃子退走,馬上派出第二批塘馬,韃子要往北走,東昌府以西應該沒有敵情,讓塘馬走東昌過河,繞真定府方向去京師,比上次多報一些首級。到京師後通知張麻子,密切留意京師關於我的消息,再決定要不要繼續往北走。”

龐丁答應後長長喘口氣,“少爺,我問過宣府來的邊軍,盧都堂從京師一路行軍過來,沒一個州縣給他糧草,陳如烈在東阿城外當着知縣打一仗,也只能讓傷兵入城。咱們後面若是真的往北,不知道是啥光景,一定要多備糧草。”

龐雨哼了一聲,“也就是欺負我們武官,盧都堂是文官,但也是外地文官,這些直隸州縣文官看不上外地官員,真若是遇到京師各部侍郎,甚或遇到內閣閣老,你看他們敢不敢不開門!”

……

“首輔劉中堂手令,着晉州知州陳弘緒開啓城門,讓大軍入城歇馬,即刻補給糧草,不得再有延誤,否則軍法從事……”

十二月二十六日,北直隸晉州州城西門一里外的官道上,數千士兵在路面上或坐或臥,連中軍的大旗都耷拉着,分不清是哪裡來的營伍。

兩名塘馬站在晉州西門外,仰臉望着門樓,手中高舉着一卷紙札,示意樓上放下吊籃來取。

城樓上的垛口有一排腦袋,有人舉着弓箭,中間一人戴着官帽,聽到劉中堂的時候,城樓上的人一陣騷動,那可是大明朝最高的文官,內閣首輔劉宇亮,此次出京是視師督戰來的。

戴官帽的人從城垛口探出頭去,看了看下面的塘馬後大聲道,“你回去告訴劉中堂,既受聖旨視師,自然是要督戰禦敵,眼下直隸遍地賊寇,正該迎頭痛擊,爲何要反入城躲避,這是何道理?若是缺少糧草,該當責有司,非晉州之過,與我晉州知州說不上。我全城士民歃血守城,亦歃血誓不延一兵,陳某不敢失信於晉州紳民,管你首輔次輔,想要帶兵入城,陳某不敢聞命。”(注1)

他說罷掉頭就走,城上城下面面相覷,一陣難堪的寂靜,過了片刻後,城頭響起社兵的喝彩聲。

兩個塘馬灰頭土臉的退走,到了自家隊伍前,低聲向領兵的京營副將周遇吉回報,周遇吉聽完,黑着臉去跟首輔彙報。

“豈有此理,好你個陳弘緒,簡直豈有此理!”

內閣首輔劉宇亮滿臉通紅,手指顫抖着指着晉州城樓,半天說不出話來。

這位大明朝最高文官,平時喜歡舞刀弄劍,自詡有邊才,結果弄巧成拙,差一點取代盧象升成了督師,好歹楊嗣昌上本,皇帝才把劉宇亮改爲視師,可以說救了劉宇亮一命。

出京之後劉宇亮走得慢,十二月十六日才過了保定,在路上就收到了宣大軍戰敗的消息,當即掉頭返回保定。

到了十九日,前線信息陸續傳來,劉宇亮才確認情況,宣大軍潰敗,盧象升陣亡,此時盧象升的遺體被屬下找到,送到了真定府新樂縣停放。

由於宣大軍敗滅,遼鎮退縮入臨清固守,關於清軍的的消息幾乎完全斷絕,各種傳言甚囂塵上,各路新到達的勤王軍人心惶惶。

宣大軍失敗,整個北直隸震動,清軍行蹤不明,劉宇亮在保定不敢動彈,直到二十一日才收到消息,說孫傳庭在晉州駐軍,收攏宣大潰敗各營,遼鎮新調的援兵吳襄所部也到了。

劉宇亮把戰敗的消息陸續往兵部上報,此時真定府陷落的州縣也基本確認,劉宇亮越發心驚,皇帝的震怒可想而知,原本可以背鍋的盧象升已經死了,現在如果他繼續呆在保定觀望,皇帝的怒火沒準就會落到他身上。

既然不能留在保定,就只能尋找有力的依靠,此時北直隸剩餘的兵力就在孫傳庭麾下,有山西巡撫標營、遼鎮吳襄部、保定總兵劉光柞各部,還有收攏的宣大潰兵,合計有接近一萬人。

所以劉宇亮帶着一千多京營離開保定,一路戰戰兢兢的往南行軍,好不容易到了晉州,孫傳庭卻已經往東走了。

現在清軍行蹤不定,十幾日前纔在真定府肆虐,劉宇亮行軍路上心驚膽戰,生怕清軍突然就從哪裡跳出來,就想着進城安全一點,這個知州竟然不開門。

在離京師不過幾百里的地方,大明朝第一文官,終於遭遇州縣底層文官的鐵拳重擊,直觀體驗了一番盧象升的感受,龐雨如果在場,心理上就不會再不平衡了。

先前孫傳庭在晉州留了十天,也是在城外呆着,但孫傳庭畢竟只是外地巡撫,在直隸州縣吃癟可以理解,畢竟盧象升這個督師也沒啥好待遇,但沒想到首輔親臨,晉州的知州陳弘緒仍然緊閉大門,一番話還敢語帶諷刺。

“老夫要上本彈劾!上本內閣……上本皇上彈劾,我看你不聞命。”

劉宇亮狠狠地拉了拉衣領,他被這個小小知州氣得呼吸都不順暢了,旁邊還有一名文官同樣滿臉激憤,他是負責新餉考覈的戶部侍郎,普通地方官是萬不敢得罪他的。楊嗣昌知道地方供應錢糧上不痛快,這種小事都靠首輔出面不好,特意奏請皇帝加派戶部的侍郎,因爲戶部考績佔比很高,所以說話管用,沒想到照樣有不好使的時候。

但不管怎麼彈劾,眼前的劉中堂卻拿這個從五品小官毫無辦法,周遇吉只能安排京營紮營,官道上的士兵頓時怨聲載道,到處一片嘈雜。

周遇吉在路邊尋了一個大宅,準備先安排劉宇亮等文官進去暫歇,劉宇亮臉色鐵青,今天不但當衆丟臉,還要身處危險的環境中過夜,心情很難好得起來。

還在等候的當口,幕友湊到了身邊,這幕友身量較高,而劉宇亮又矮又小,幕友熟練的躬身,“老爺,周遇吉家丁在官道上遇到兩個哨馬,南直隸的副將派進京師去的。”

劉宇亮沒好氣的道,“南直隸的兵馬有何好說的。”

“說在銅城驛和東阿縣大破韃子,斬首上百級,裡面有牛錄章京。”

劉宇亮毫無驚訝之色,他當官幾十年,下面人什麼都敢編造,但他不會真按這個去信,此前王樸、高起潛報來的所謂大捷,別人不知道,他作爲內閣首輔肯定是明白的。

“有甲冑旗幟爲證……”

“有旗幟?”劉宇亮轉過頭來,那幕友又湊近一點道,“還有俘獲的活口。”

劉宇亮皺着眉頭,如果有活口,那可信度就很高了,因爲一旦送入京中,虛假戰績就很容易敗露,幕友低聲道,“若是真的,老爺大可收此股營伍隨行,再有一二小勝,老爺便固若金湯。”

劉宇亮眉毛舒展開,最近的壞消息大多都是他中轉給兵部的,他非常理解此時一個好消息,對皇帝和朝廷意味着什麼。

“把塘馬叫來,老夫要問話。”劉宇亮叫住幕友,“你現下便去寫奏報,不是給兵部,是老夫直奏皇上的。”

……

十二月二十九日,深夜京師紫禁城,各處宮殿房舍燈火熄滅,巡夜的燈籠如幽冥一樣飄動。雪花從夜空緩緩飄落,鋪滿了金水橋前的廣場。

噗一聲輕響,一個腳掌印在積雪上,接着又提起來朝前走去,留下一個深深的印跡。

腳步放得很輕,腳印一路延伸,在一個大銅缸前停了下來。

林登萬搓搓手,先摸了摸銅缸的溫度,又踮起腳從缸口區摸了水,確定上面沒有結冰,然後他埋頭去看了火孔裡面的火頭。

紫禁城中有數百口銅缸,主要存放滅火的水,南方的大戶人家也有,一般用石頭作成太平缸就行,但北方冬天會結冰,萬一發生火災時就不能滅火,所以每天要不間斷的加熱,保持銅缸的水不結冰,燒火的事情就由惜薪司負責,夜間這一班是最難熬的,林登萬這樣新來的自然就排在夜班。

他們仍是三人一組,但一個組要管很多個缸,他們三個進行了分工,以減少勞動量,不過有太監往來檢查,如果有水缸結冰,天亮時三人都要被一頓好打,所以人人都不敢大意。

他剛完成了一輪加柴的操作,可以稍作歇息,林登萬跺了跺腳,俯身把孔洞裡面清理了一下,從懷中逃出一個小銅壺來,在火孔中掏出兩塊燒着的炭裝進了銅壺中,在手中握了握之後又塞回懷裡。

這個銅壺是他花了兩錢銀子跟人買的,皇城內也是一個小社會,各種市場都有,這算是他的必需品,不然夜晚更加難熬,現在有這個小銅壺,軀幹始終能感受到一股熱氣。

然後往銅缸火孔塞入新的煤炭,林登萬就蹲在地上,把手張開在火孔前,感受着裡面傳出的暖暖熱氣,只感覺一陣舒適。

一陣清脆的搖鈴聲在前方陰暗的廣場上響起,一把顫抖的女聲傳來。

“天下太平!”

林登萬從銅缸旁邊探頭出去,一個燈籠正在靠近,是宮中打鈴的宮女。

微弱的燈籠光映照出了宮女的臉,大概二十歲上下,眼睛很大很好看,身上的宮裝清淡素雅,顯得十分合身,瘦瘦的臉頰上掛着兩滴淚水,在火光中晶瑩剔透。

她看到了銅缸旁的林登萬,有些慌張的把臉轉開,用袖子趕緊擦了擦。

林登萬呆了片刻,擡頭對那女子道,“你聲音抖着打鈴,聽到要捱打的。”

那宮女眼神轉過來,與林登萬一對視馬上又轉開了,林登萬轉頭看了看周圍,那個巡查的太監還沒來,他仔細看了看那宮女後,把銅壺從懷中摸出來遞過去。

林登萬低聲道,“捂着暖和,聲音就不抖了。”

宮女停下了腳步,趕緊對林登萬擺手,林登萬急道,“快收着,被人看到就不美了。”

那宮女遲疑一下,急趕兩步過來伸手接了,又趕緊退開兩步低聲道,“多謝,明日就還你,還不知你姓名……”

林登萬正要說話,突然午門方向一通叫喊,宮女嚇了一跳,趕緊提起燈籠埋頭走了,林登萬縮到銅缸後,小心的觀察着午門方向,晚上宮門關閉後,是不許開啓的,如果有急報就是從門縫裡面塞進來,但必須是皇上最着緊的事情。

最近韃子入邊,皇上最着緊的就是戰報了,林登萬看到午門方向亮起很多燈籠,接着一片燈籠朝着乾清宮方向急急去了。

……

注1:晉州知州陳弘緒,因不許首輔劉宇亮入城,戰後被劉宇亮彈劾下獄。

第三百七十九章 故舊第一百一十七章 圓筒第一百四十一章 活口第三百三十八章 佈陣第二十七章 後門第四百三十三章 僞報第一百九十五章 報道第二百三十二章 年關第四百九十三章 襲營第一百五十一章 前夜第三百八十八章 薄霧第二百二十五章 寒夜第三百六十七章 頹喪第三百六十一章 商量第四百六十三章 奪門第二百五十五章 生路第一百九十一章 意外第三百一十三章 左帥第三百零九章 危局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八十五章 西人第七十一章 鈔法第一百九十四章 伏兵第二百三十二章 年關第二百一十三章 文化第二百一十三章 文化第二百七十章 傷科第五百零三章 裂紋第八十三章 大坑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七章 匣牀第四百八十章 士氣第四百四十七章 求生第一百九十四章 伏兵第七十章 澤社第一百六十七章 投靠第四百一十一章 陣線第九十四章 神棍第二百三十五章 猛虎第一百三十一章 問官第四百六十三章 奪門第二百七十八章 良方第三百二十七章 匯合第一百八十三章 雷鳴第九十五章 臘八第七十二章 阮導第一百八十七章 策略第四百二十九章 戰功第三百五十四章 飛斧第四百九十二章 要點第二百三十五章 猛虎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一百一十五章 偷城第三百零七章 專責第四百九十三章 襲營第三百七十八章 文武第二百三十七章 橋頭第三十一章 民情第四百二十七章 衆議第一百七十章 書辦第四百二十一章 可憂第九十四章 神棍第六十四章 來客第三百二十九章 在途第二百零四章 雜務第三百六十七章 頹喪第三百一十五章 分寸第二百零八章 西境第四十九章 暗黑第四百七十二章 山林第四百八十一章 妥協第四百二十二章 萬全第四百二十六章 南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退潮第二十七章 後門第四百四十三章 猛將第二百九十八章 要賬第三百四十二章 全線第五百零九章 功勞第四百六十八章 前哨第二百零一章 攔路第四百二十九章 戰功第三百四十七章 瘋狂第三百零四章 中樞第二百五十八章 向北第四十八章 血殿第三百一十一章 孤注第二十二章 渡劫第四百一十八章 軍議第四百二十八章 實行第二百零六章 福分第三百零四章 中樞第四百三十一章 推論第二百零八章 西境第三百二十一章 不跋扈第二百九十四章 神采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一百八十八章 心中之城第二百一十九章 路遇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
第三百七十九章 故舊第一百一十七章 圓筒第一百四十一章 活口第三百三十八章 佈陣第二十七章 後門第四百三十三章 僞報第一百九十五章 報道第二百三十二章 年關第四百九十三章 襲營第一百五十一章 前夜第三百八十八章 薄霧第二百二十五章 寒夜第三百六十七章 頹喪第三百六十一章 商量第四百六十三章 奪門第二百五十五章 生路第一百九十一章 意外第三百一十三章 左帥第三百零九章 危局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八十五章 西人第七十一章 鈔法第一百九十四章 伏兵第二百三十二章 年關第二百一十三章 文化第二百一十三章 文化第二百七十章 傷科第五百零三章 裂紋第八十三章 大坑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七章 匣牀第四百八十章 士氣第四百四十七章 求生第一百九十四章 伏兵第七十章 澤社第一百六十七章 投靠第四百一十一章 陣線第九十四章 神棍第二百三十五章 猛虎第一百三十一章 問官第四百六十三章 奪門第二百七十八章 良方第三百二十七章 匯合第一百八十三章 雷鳴第九十五章 臘八第七十二章 阮導第一百八十七章 策略第四百二十九章 戰功第三百五十四章 飛斧第四百九十二章 要點第二百三十五章 猛虎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一百一十五章 偷城第三百零七章 專責第四百九十三章 襲營第三百七十八章 文武第二百三十七章 橋頭第三十一章 民情第四百二十七章 衆議第一百七十章 書辦第四百二十一章 可憂第九十四章 神棍第六十四章 來客第三百二十九章 在途第二百零四章 雜務第三百六十七章 頹喪第三百一十五章 分寸第二百零八章 西境第四十九章 暗黑第四百七十二章 山林第四百八十一章 妥協第四百二十二章 萬全第四百二十六章 南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退潮第二十七章 後門第四百四十三章 猛將第二百九十八章 要賬第三百四十二章 全線第五百零九章 功勞第四百六十八章 前哨第二百零一章 攔路第四百二十九章 戰功第三百四十七章 瘋狂第三百零四章 中樞第二百五十八章 向北第四十八章 血殿第三百一十一章 孤注第二十二章 渡劫第四百一十八章 軍議第四百二十八章 實行第二百零六章 福分第三百零四章 中樞第四百三十一章 推論第二百零八章 西境第三百二十一章 不跋扈第二百九十四章 神采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一百八十八章 心中之城第二百一十九章 路遇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