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可憂

崇禎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京師內城雪花飄飛。

一擡兩人的小轎停在董府臺階下,一個身穿襖子的隨從等在門前等候通傳,側門門頁打開時,隨從連忙回到小轎旁。

“東家,可以進去了。”

轎廂中嗯了一聲,隨從正要去拉開轎簾,裡面卻伸出一隻手來一把掀開了簾子。

張麻子下轎呼出一口白氣,往周遭看了看,街道兩側跪着舉碗乞討的百姓,他們身後是更多席地而臥的人,這些都是清軍叩邊之後逃進城來避禍的京郊百姓。

“他媽的比安慶冷多了。”

張麻子罵了一句,抖抖肩上的雪花,隨着門子進了董府,剛轉到後進,就看見董心葵已經等在天井中,當下連忙向他拱手道,“不敢勞董先生相迎。”董心葵身量不高,又身着紅色的織金厚襖子,身形更顯臃腫,他見到張麻子滿臉堆笑,親熱的過來扶住張麻子手臂道,“張兄不可見外,是董某失禮纔對,還是怪那建奴。這些韃子一入邊,京師各家大人心裡着急,非要找着在下說話尋個心安,要不便是要送家人出城去。但張兄你說,建奴把個京師都圍了,我能有什麼法子,到處兵荒馬亂的,不管是人還是銀子,在下都只能保證送出城,京師外邊就顧不得了,最後都是瞎忙乎。其他就是那些相熟的大人家中,在下得去問個安,這些大人都是外鄉人,城中戒嚴了商貨到處都缺,這些大人都是讀書人,就好個體面,在下這裡要是正巧又有,那就是順手之事,誰家缺個什麼的趕緊送去,每

日價就忙得昏天黑地,今日纔想起張兄也是外鄉人,才趕緊讓人去貴號問安。”

張麻子聽了頗爲受用,他來了兩次都沒有找到人,今日是董心葵主動派人送來肉菜和茶葉,張麻子才趕來董府,董心葵仍是客氣而熱絡。

“眼下京師之中人多事多,先生又是各位大人信得過的人,自然是忙的,在下這些小事,有勞董先生掛懷了。”董心葵擡着張麻子的手,把他請進了書房,“萬不說有勞二字,張兄在京師但凡有事,不論是你自家的事還是親友之事,一定先來找董某,董某一定辦妥,就免了

去看他人臉色,若實在在下辦不了的,你再去尋高人不遲,張兄坐。”張麻子在客位坐了,待下人上了茶之後,董心葵又對他道,“非常之時,貴東家所辦銀莊更顯要緊,北方動盪已久,即便京師也非萬全,留個後路總是好的,銀錢是好,就是太重了,一旦有事的時候,隨身帶着幾張銀票纔是最便宜的,乘這次跟衆位大人說話,董某把這銀莊的事都私下說到了,貴號還是要把門市早些開張

,便跟南京的銀莊那般。”“在下也在催促,南邊來的人手的已經到了,只是開初門市沒南京那般大,先開張要緊,後面再尋地方。”張麻子說罷擡頭對董心葵道,“在下此來,一是向董先生問安,二來東奴形勢緊迫,小人東家是領兵打仗的,或許在來京勤王途中,此間情形知得越詳細越好,董先生可知建奴如今究竟在何處,勤王兵馬又在何處,

打得到底如何了?”“建奴西路一股從牆子嶺入邊,九月二十二日叩邊,打了六七日才破了牆子嶺,吳總督死在那城裡了,然後到了密雲城下,順義那邊也有營盤,東路一股從青山口入邊,聽聞走得比西路要快,眼下屯駐通州左近,這兩路似要合爲一路了。咱們這邊的,盧總督在昌平,一些宣大勤王兵馬分駐德勝門、安定門、西直門、東直門外,拱衛京師北牆,關寧軍在通州外邊,跟東路那股建奴對峙,其他地方的我就不知道了,但聽說山東、陝西的兵馬也在趕來,交戰倒沒啥大戰。”

“還是董先生這裡說得明白,這些時日外間傳言紛紛,小人不知信哪一句好,幸好能找董先生請教。”

董心葵哈哈的笑了兩聲,“張兄弟都聽到哪些傳言?”“城中傳言甚多,聽得最多的,建奴入關近三十餘日,至今無一大戰,至今未破一城,全與二年時不同,似是奴衆待撫,與官兵相約不戰,如撫議不成,方拔營南下。外城那邊今日又傳,高起潛送來番文書信,關寧軍不肯出力死戰,楊嗣昌、高起潛、方一藻三人又送東虜黃金八萬,銀十萬,本兵及遼鎮皆力持和議,不知

是否確實,若真是要議和,我家主人就不必遠涉千里趕來了。”董心葵看着桌面停頓片刻道,“要說這打仗的事情咱不懂,但京師裡面傳來傳去的東西倒是可以跟張兄辨析,所謂高起潛送番書,絕無此事,當年袁崇煥也是帶的

關寧兵,想在城下議和,下場衆所周知,他高起潛一個太監,豈敢犯此逆鱗。”

張麻子把身體側着,恭敬的看着董心葵道,“董先生知道我東家也是領兵的,朝廷到底是戰是和,最是要緊事。”“再說是戰是和,楊嗣昌主和,此事自五月之後朝中無人不知,送黃金八萬、銀十萬議和之說,朝中也有傳議,楊嗣昌上疏自辯,要那御史說清楚這二十萬兩是從何庫所領,由何路而出,又由何人運出城去,便再無下文。建奴兵臨城下,便只是不戰已經彈章滿天飛,送銀議和之說,董某看來也是無稽之談,要議和也是建奴出邊才能議。朝廷是戰是和,董某可說不好。”董心葵沉吟一下又道,“楊嗣昌是兵部尚書,說來是個大官,但沒入閣之前也就那麼回事,議和非今年才提,去

年就提過了,最後還是入了閣,朝中彈劾他議和的奏章滿天飛,沒見他有事,便知不止他一人主和,至於是誰嘛,董某就猜不出來了。”張麻子眼神轉動兩下,雖然董心葵沒說,但他能猜到是誰,“往日建奴入邊,這兵部尚書就要拿問下獄,楊司馬又被彈劾如此之多,不光議和一事,還有閹黨餘孽、奪情不祥幾項,不知此次會不會也是如此,會不會誤了勤王大事?”“楊嗣昌本與閹黨無甚關係,說到崇禎二年建奴入寇,那時候建奴圍了遷安,城中住着一個回鄉閒住的兵部侍郎郭鞏,是名列逆案的,圍城之後縋城出去求援,後來這楊嗣昌便爲他說了幾句好話,給閹黨說話,自然就成了閹黨餘孽,東林和復社看他不順眼,去年只當個兵部尚書時還好,今年楊嗣昌又入閣,一旦把流寇平了,那時聖眷正隆,鬧不好又是一個溫體仁般孤臣,今年彈劾便逾多逾烈,黃道周雖因此被免了,清名卻是大振,楊嗣昌更成了科道清流的頭號大敵。這樣一來滿朝皆敵,他想不當孤臣也不行了,但董某方纔說了,他聖眷正隆,吳阿衡死的時候,楊嗣昌就上疏自請督師薊鎮,由盧象升代兵部尚書,皇上便沒有準允,仍讓他留在中樞居中策應,可見是不會換的。”

“盧軍門總督勤王兵馬,在下聽城中人說,與本兵多有不睦,不知是否如此?”董心葵搓搓手道,“還是議和的事,盧總督這人與楊嗣昌不同,最是看重所謂一生清名,今年建奴先到宣大邊外,借了原來邊外哈喇慎的名頭要開市,楊嗣昌請旨

,皇帝在朝上說必須插部舊人方可,還要有名有體,楊嗣昌又反覆請旨,最後得了八個字,‘準賞西人(察哈爾部),相機密行’。”張麻子的眼睛眯了眯,董心葵接着道,“楊嗣昌給盧象升去信,想讓盧象升自家體會,然則這八個字說了跟沒說也差不了多少,誰都知道哈喇慎的人早就投靠建奴,來叫嚷開市的這些人都是從瀋陽而來,明面是西人實際是東虜,楊嗣昌自己不想擔待,只想讓盧象升擔着這天大的罪責,任誰也不能答應,盧象升堅拒在宣大與建奴開邊,也不給建奴轉話,反而說東虜絕不可款,定要歷兵剿殺,拂了楊嗣昌的情面。後來楊嗣昌又想在義州開市,盧象升並不反對,他的意思是,他宣大隻管插、卜兩部,建奴在遼東,義州開市不開市都是遼鎮的事情,宣大既不支持亦不反對。楊嗣昌未得盧象升大力相助,自然這關係便不和睦,五月的時候盧象升的爹在回鄉途中去世,皇帝意思讓盧象升也奪情,但盧象升推辭堅定,連上了五道奏本,最後皇帝同意他回鄉守制,以陳新甲替代盧象升宣大總督之位。這讓

楊嗣昌的奪情入閣更加顯眼,在六月以後的彈劾中,已經被清流貶斥爲不忠不孝之徒,所以這關係只能更不睦了。”“不過盧總督是體面人,其中的關節也頗能領會,他一個封疆大吏,也不好兵部尚書結仇,便請楊嗣昌爲他父親題神道墓碑,算是認可楊嗣昌奪情不違孝道,奪情

隱含迴護之意,以此緩和關係,兩人一爲中樞一爲總督,想來楊嗣昌也能明白盧總督的深意,不至於壞了勤王的大局。”

“聽說盧總督是主戰的。”

“建奴打將進來,此時都只能主戰,盧總督倒一直說東虜絕不可款,但仍難逃這議和的亂局,如今朝中這些清流……先前黃道周彈劾楊嗣昌,也彈劾陳新甲,其中一條說邊臣與中樞勾結,虛構邊警以促和議,言明那邊警是建奴屯駐邊外馬肺山之事,這便是三月時盧總督上報的,雖沒提盧總督名字,但要轉到盧總督身上,也就眨巴眼睛的事。”

董心葵搖搖頭嘆口氣,“盧象升總督天下勤王兵馬,雖只有個名頭,但把他架了上去,到時陷城失地,這責都在他身上擔着,權卻是未必在他手上。楊嗣昌主和之事朝議洶洶,盧象升亦在局中,三月建奴到宣府外邊時,他轉遞番書一封入兵部,之後密奏被皇帝公開,又弄得人盡皆知,原本只是跟兵部奏事,但御史眼中便是有款奴之意,正巧現在建奴來了,他又總督勤王兵馬,罪督之事不遠,御史都盯着他戰守成效,譬如郭景昌、楊廷麟之流,眼下只彈劾楊嗣昌、高起潛,誰知再過幾日是否彈劾盧象升?這盧都爺啊,唯力戰一條路可走,但楊嗣昌以爲九邊精銳不可輕擲浪戰,兩者主意又是相悖,朝中知情者皆言,盧象升下場可憂啊,所以你可轉告你東家,這勤王之局也可憂。”

第一百章 追索第四百六十九章 暮光第三百九十三章 好詩第四百二十七章 衆議第三章 退婚第七十六章 名聲第二百三十一章 信用第三百八十五章 隊伍第三百六十七章 頹喪第一百五十八章 借船出海第一百四十五章 蕪湖第一百八十五章 畏我第三百三十九章 西翼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八十五章 西人第一百一十章 道旁第六十章 迷霧第一百章 追索第三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一百七十九章 銀莊第四百九十二章 要點第四百八十五章 抄前第九十七章 獎品第三百一十七章 靠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碼頭第四百三十章 真定第二百三十九章 屍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碼頭第一百六十五章 校場第二章 桐城第十章 按揭第二百六十九章 市場第九十四章 神棍第四百一十章 要務第四百零一章 浮渡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殺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績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三百七十章 孤單第二百八十一章 唸咒第五十六章 龐班頭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選第二百七十章 傷科第二百七十六章 合作第一百五十三章 老營第二百二十八章 寒江第一百一十五章 偷城第三百零六章 令信第一百九十九章 洶涌第二百二十六章 驚魂第二百九十三章 頭緒第三百五十三章 孤身第四十四章 物理第三百三十八章 佈陣第二百五十七章 渡河第一百九十九章 洶涌第二百一十三章 文化第四百六十五章 守城第四百零五章 城府第二百四十九章 東葛驛第十四章 仗義第三百五十九章 關係第四百零四章 姻緣第一百四十九章 遠鏡第一百九十六章 堵截第四百六十八章 前哨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四百七十九章 首輔第一百零七章 老爺第二百四十二章 闖王第二百八十章 御門第四百四十八章 博平第四十一章 異想第三百二十七章 匯合第四百七十九章 首輔第二百六十章 擊發第四百六十四章 如火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九十八章 命案第四百五十七章 保障第十四章 仗義第四百八十三章 譁然第四百八十八章 一鼓第一百零六章 兩全第一百六十一章 從軍第三百一十七章 靠山第四百九十八章 盾車第八十三章 大坑第二十六章 雨中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軍門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一百一十三章 竹梯第三百五十一章 傷兵第五十一章 兇殘第二百一十八章 惑敵第六十一章 和解第三百七十一章 威風第四百八十三章 譁然第一百零三章 同袍
第一百章 追索第四百六十九章 暮光第三百九十三章 好詩第四百二十七章 衆議第三章 退婚第七十六章 名聲第二百三十一章 信用第三百八十五章 隊伍第三百六十七章 頹喪第一百五十八章 借船出海第一百四十五章 蕪湖第一百八十五章 畏我第三百三十九章 西翼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八十五章 西人第一百一十章 道旁第六十章 迷霧第一百章 追索第三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一百七十九章 銀莊第四百九十二章 要點第四百八十五章 抄前第九十七章 獎品第三百一十七章 靠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碼頭第四百三十章 真定第二百三十九章 屍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碼頭第一百六十五章 校場第二章 桐城第十章 按揭第二百六十九章 市場第九十四章 神棍第四百一十章 要務第四百零一章 浮渡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殺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績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三百七十章 孤單第二百八十一章 唸咒第五十六章 龐班頭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選第二百七十章 傷科第二百七十六章 合作第一百五十三章 老營第二百二十八章 寒江第一百一十五章 偷城第三百零六章 令信第一百九十九章 洶涌第二百二十六章 驚魂第二百九十三章 頭緒第三百五十三章 孤身第四十四章 物理第三百三十八章 佈陣第二百五十七章 渡河第一百九十九章 洶涌第二百一十三章 文化第四百六十五章 守城第四百零五章 城府第二百四十九章 東葛驛第十四章 仗義第三百五十九章 關係第四百零四章 姻緣第一百四十九章 遠鏡第一百九十六章 堵截第四百六十八章 前哨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四百七十九章 首輔第一百零七章 老爺第二百四十二章 闖王第二百八十章 御門第四百四十八章 博平第四十一章 異想第三百二十七章 匯合第四百七十九章 首輔第二百六十章 擊發第四百六十四章 如火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九十八章 命案第四百五十七章 保障第十四章 仗義第四百八十三章 譁然第四百八十八章 一鼓第一百零六章 兩全第一百六十一章 從軍第三百一十七章 靠山第四百九十八章 盾車第八十三章 大坑第二十六章 雨中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軍門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一百一十三章 竹梯第三百五十一章 傷兵第五十一章 兇殘第二百一十八章 惑敵第六十一章 和解第三百七十一章 威風第四百八十三章 譁然第一百零三章 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