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陳師鞠旅,民胞物與

第241章 陳師鞠旅,民胞物與

此時此刻,文華殿上羣臣,不約而同閃出一個想法——皇帝果真是演技派!

隨着李幼滋出列奏對,可沒人相信皇帝真的如同方纔表現的一樣,一無所知。

尤其是小太監們擡着的,滿滿一口大箱子的案卷,停在文華殿中間的時候。

這得是提前多久開始準備的?

衆人下意識對着箱中工工整整躺着的數十冊檔案行注目禮。

徽州三小隻哪怕跪伏在地,也忍不住透過腋下,朝後看去。

這是戶部有關徽州府的冊籍?

李幼滋捂着口鼻,撣開老物件自帶彌散灰塵:“陛下,這是戶部所錄的冊籍,記載了徽州府從洪武年間至今所有稅事。”

“容臣一一道來。”

這場景,怎一個專業了得。

徽州府衆人目光灼灼看着李幼滋,既期待又緊張。

而李侍郎就輕鬆多了,他事不關己,自然是實話實說:“其一,呈文中說歙縣的人丁絲絹,是六縣所欠的夏麥欠稅,此言與事實不符。”

“夏稅生絲的補徵,只是歙縣欠下的夏麥數量,並非六縣的總數!”

話音剛落,殷正茂、許國等人面色驟變。

帥嘉謨更是難以置信地上前一步,朝李幼滋爭辯道:“不可能!我算下來歙縣只欠夏麥2910兩,其他五縣欠了3234兩!正好是徵收生絲的折銀!”

他對自己的數算有自信,絕不可能錯!

然而,李幼滋只是呵呵一笑:“你算錯了,不能折銀,國初和如今,銀價不可同日而語。”

帥嘉謨當場怔住。

銀價……

他突然感覺心中漏跳一拍。

只見李幼滋從箱中取出一本案卷,交給中書舍人傳閱:“此事戶部也有檔案,乙巳改科是發生於吳二年,四月初一。”

“歙縣一共虧欠夏稅9766石9鬥3升6勺,每畝額外徵發四錢生絲,補生絲9041斤。”

“此外,彼時的行中書省,除了查獲歙縣虧欠夏麥9700石之外,還在其下轄的登瀛、明德兩鄉,重新清查出一部分拋荒的田地,另行補稅。”

“兩兩相加,折絲絹攏共8780匹。”

“這數目完全對得上,並無歙縣承擔了其餘五縣,夏麥欠稅之說。”

帥嘉謨不由得一滯。

許國與殷正茂不由對視一眼,難以置信。

李幼滋還不忘補刀,又取出一冊:“況且,當初只有歙縣需以絲絹補繳夏麥,其餘五縣並不需要。”

“以婺源縣爲例,乙巳改科之前定的稅額是,婺源麥8315石,產米8315石。”

“次年婺源產麥8000石,雖然虧欠315石麥,但是大米豐收了,足有8624石,補足了虧空,所以婺源縣根本不需要補麥稅。”

“再以休寧縣爲例……”

每說一句,便往外掏出一冊。

王錫爵見狀頗有些好奇,他接過一本。

剛一入眼,立刻便被上面密密麻麻的數字晃得頭暈。

什麼,原額夏稅麥八千九百九十九石四鬥五升二合二勺,秋糧米一萬八百四十九石八斗七升八合六勺。

什麼,改科多麥九百九十三石二斗二升一合八勺,該銀二百一十四兩八錢五分一釐三毫。

什麼,加米一萬一千八百五十一石四鬥八升八合,該銀五千七百四十七兩九錢七分一釐七毫。

王錫爵立刻將其遞給了申時行。

申閣老也不願只看,只將目光迅速挪到末尾“今照數平抵外”,便假裝看懂了。

他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轉頭對王錫爵解釋道:“就是休寧縣也無需補繳當年的夏麥。”

隨後,羣臣一一看過冊籍。

衆人神情玩味,似乎越來越感興趣。

精彩啊!

歙縣說自己承擔了太多,連帶着承擔了其餘五縣的欠稅。

李幼滋卻是當頭一棒——銀價波動,你算錯了!

好一個峰迴路轉。

跪在御前的餘懋學偏過頭,用眉毛在許國面前跳起舞來。

殷正茂驚疑不定。

李幼滋無視了許國一副擠眉弄眼的模樣,繼續說道:“其二,呈文說‘認定絲絹’8780匹由徽州府徵收,沒說具體由哪個縣交,便理當六縣均攤,這也不對。”

帥嘉謨正在翻閱上一冊案卷,企圖找出李幼滋言語中的錯處來。

此刻聞言,不由得愕然擡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廷竟然連均攤的堪合也否了!?

帥嘉謨擡起頭,擡手顫巍巍指着許國手中的公文案卷,幾乎帶着哭腔:“《大明會典》白紙黑字,還有公文堪合爲證!分明只說是徽州府坐收!”

李幼滋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他這次沒有去翻什麼案卷,慢條斯理說道:“無論是《大明會典》還是戶部勘文,都有行文規矩,在直隸,言府而不言縣;在各布政司,則言省而不言府。”

“譬如《大明會典》中,也寫道,徵收浙江布政司夏稅絲綿,但其實則,指的是從杭州等八府徵收,而溫、臺、處三府不用繳。”

“其勘文亦是如此,‘坐取浙江布政司夏稅絲綿’,並不會提到具體府縣。”

羣臣紛紛看向申時行。

作爲《大明會典》的實際主編,申時行對這些規矩應該最爲熟悉。

只見後者看了一眼許國,猶豫片刻還是點了點頭:“確有其事。”

輕輕的一次點頭,宛如一擊重錘,敲打在了歙縣衆人的心中。

許國與殷正茂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從各自眼中看出兩個字——完了。

只有不諳朝堂規矩的帥嘉謨還在爭執。

只聽他急聲爭道:“堂爺,徽州豈能與浙江之例混爲一談!?”

“浙江絲綿八府有棉而三府無棉,省裡自然可以按產徵收。”

“但徽州六縣,無一縣產絲!難道不是因地制宜,六縣攤派麼?”

“這些年裡,獨獨我縣百姓,將糧食變賣成銀兩,再用銀兩去外面買絲給朝廷繳稅,豈有此理!?”

這就是公文不清晰的壞處了。

只讓浙江收棉,浙江自然攤派於有棉的八府,那朝廷讓徽州府收絲,卻無一縣產絲怎麼辦?

對此,李幼滋再度伸出手,從箱中拿出一冊案卷,不疾不徐:“若是按此說法,恰好說明了此稅合該由歙縣承擔。”

“開國之初,歙縣下轄的登瀛、明德、仁禮、永豐、孝悌等幾個鄉,是有過桑園的。”

“洪武十年、二十四年、永樂十年,都調整過這筆稅額,歙縣從未有過異議。”

他將案卷伸手遞給帥嘉謨,輕聲道:“反而是其餘五縣,從未種植過桑園。”

歙縣有過桑園!?

殷正茂與許國齊齊搖頭,顯然都不知道。

而這一次,帥嘉謨也沒有再伸手去接。

他呆呆站在原地,不知道作何思慮。

李幼滋口中不停:“其三,若說是府中三班六房暗中篡改,有洪武十四年黃冊原籍,本縣留底或許篡改,然原冊仍在本部……”

一本又一本的冊籍被李侍郎從百寶箱裡掏了出來。

羣臣聽到此處,哪還不明白此事原委。

戶部的冊籍,明晃晃地點明瞭,是歙縣鄉人鬧了一個烏龍!

這筆絲稅,最開始就是奔着歙縣去的!

哪裡是六縣的人頭稅,分明是歙縣的特產稅!

不知不覺間,廷上只剩下李幼滋一個人的聲音,還在如數家珍,分點列論。

“好了,李卿。”

朱翊鈞也適時叫停了李幼滋的追殺。

李幼滋聞言一頓,聲音戛然而止。

他笑着朝皇帝行了一禮,而後將逐一將傳閱的冊籍,從同僚手中接過,全數放回了箱中。

隨着李幼滋默默歸列,殿內一時無言。

朱翊鈞看向餘懋學:“餘卿,你怎麼說?”

餘懋學喜不自勝,眉飛色舞:“臣服氣!臣服氣!李侍郎奉職循理,淵海邃學,奧操術之精,掌經國之猷,陛下更是宰持萬化,分割陰陽……”

朱翊鈞連忙讓這廝住嘴:“夠了夠了!”

餘懋學立刻住嘴,笑意卻怎麼也止不住。

經此一役,他在鄉中的聲望必然暴增,只怕能在朱熹身側享受祭祀!

一想到此節,餘懋學跪地請罪都誠心了許多,屁股更是撅得老高。

朱翊鈞按住餘懋學這廝,又看向殷正茂:“殷卿,你說呢?”

殷正茂無言以對:“臣不管此事了。”

言語之中盡是無奈,對錯倒是辨明白了,鄉中聲望只怕要毀於一旦!

日後還能不能落葉歸根都是兩說。

朱翊鈞又看向許國:“許卿。”

許國沉默了好半晌,才緩緩開口:“臣有罪。”

事情爭吵到這個地步,錯了,就是輸了。

朱翊鈞搖了搖頭,最後纔看向帥嘉謨:“帥嘉謨,六縣之爭,因你而起。”

“如今五縣人民,耕者棄弄,賈者罷市,甚至五縣會議,欲赴闕上書,以聲歙人變亂成法之罪;欲興兵決戰,以誅歙邑倡謀首釁之人。”

“你怎麼看?”

六縣鬧到什麼地步?

休寧縣內“復行聚集鄉村愚民、城市棍徒,執旗喧譁。”

婺源之人,則“號召諸邑,將門吏肆行毆辱。”

績溪縣更是猖獗,直接“將木梯搭上縣首屏牆,揭去原給告示,藏匿在家。煽動鄉愚,與門外吶喊鼓譟。”

祁門縣、黔縣人少,則“糾集一處,億衆之情,洶洶不測。”

五邑父老子弟呼號扶挈,人人左袒,御史臺、按察使者聞變來,劍無所用威,彈舌無所辨。

鬧到這個地步,結果竟然是一場烏龍,始作俑者,又如何自處呢?

帥嘉謨呆愣在許久,才頹然跪地:“草民甘領死罪。”

他跪伏在地,一副認命的模樣。

越級呈文的對錯不重要,大不了灰溜溜回鄉就是,但如今鬧出羣體性事件,對錯就很重要了——對了還能爭取一線生機,錯了自然就萬劫不復。 帥嘉謨咬牙等着自己的死刑。

然而,許久過去,也未等來皇帝降罪的聲音。

反而只聽到皇帝岔開了的話題。

“還有當初休寧知縣傅燦申奏爲本縣,及歙縣,增稅之事。”

“帥嘉謨,你既然翻閱了本縣泰半稅籍,那歙縣如今攏共有多少稅項,你盡知否?”

帥嘉謨疑惑擡起頭。

他不知道皇帝爲什麼沒有降罪,更不知道皇帝爲何突然問起這事。

傅燦那個生孩子沒屁眼的,他自然知道。

徽州府的雜稅,他更是瞭然於心。

他此刻心如死灰,只語氣僵硬地回道:“草民知道,本縣嘉靖年間才汰撤過部分雜稅,如今攏共不到百種。”

“有協濟、絲絹、鼓鑄、鋪費、郵傳、屯種、稅契、見役、散官、閘辦、隨辦、茶株、酒醋、房屋賃、花椒、果木花利課、桐油、墨窯、油榨、水磨、水車磨……”

帥嘉謨一連換了幾十口氣,直換得空氣稀薄——若非文華殿內缺了氣息,怎麼會每念一道稅項,羣臣的臉上便鐵青一分?

朱翊鈞一邊聽着,一邊敲擊着桌案。

好一個“還不到百種”!

這不是數十道雜稅,是幾十道耳光,扇在文華殿廷上君臣的臉上!

不過氣歸氣,這次朱翊鈞卻是很有耐心,並沒有出言打斷。

等到帥嘉謨逐一念完。

朱翊鈞輕輕頷首,收斂了多餘的表情:“徽州府情,朕已盡知。”

羣臣側目,皇帝這是要一錘定音了。

當然,這事跟文華殿上羣臣關係不大,衆人只是等着皇帝顯露他的真正目的而已。

只有殷正茂、許國、餘懋學等人真切關心,紛紛下拜:“臣等伏乞聖裁。”

朱翊鈞先是看向殷正茂與許國:“你們也是朝廷大員,應該知道朕的文華殿上,不是按鬧分配的地方。”

“朕不能因爲你們鬧得厲害,便給歙縣減稅。”

“這筆絲絹,往後還是理應歙縣繼續交下去。”

當初徽州府不是沒提過免稅的方案,但這個口子開不得。

一說給歙縣免稅,其餘五縣立刻就鬧了起來,鼓譟着歙縣免稅了,我也要免稅。

如此,只能鐵石心腸。

殷正茂與許國只覺狼狽不已,踉蹌應命。

朱翊鈞見兩人恭順領命,心中滿意地點了點頭。

他放緩語氣,留有餘地道:“不過當年傅燦做的事也不厚道,商人富庶,沒道理加收全縣的人頭稅。”

“加上這數十道雜稅繁重,民生困苦,才使得六縣一點就燃。”

殷正茂、許國勉強應下。

內臣與戶部諸臣紛紛出列:“臣等失察。”

朱翊鈞也不做理會,自顧自繼續說道:“朕雖然不會徑直免除歙縣一干雜稅,但此次稅改,可以徽州府爲試點!”

“與松江府一般,合併數十道雜稅,再以方纔廷議所言,取消人頭稅!”

“以戶部清丈貼文,摺合清算,重新擬定田賦、商稅等正稅。”

許國豁然擡頭。

什麼叫御下之道,這就叫御下之道!果真是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殷正茂並未想太多,臉上只有純粹的驚喜。

重新定稅!

幾十道雜稅合併清算,能汰撤的銀兩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地方上重複徵收的雜稅多如牛毛。

比如方纔帥嘉謨口中的協濟,就是重複徵收的人頭稅,其中一筆交給金衢道,一筆交給徽寧道——只因爲徽州本身由徽寧兵備道保護,後面換防給了金衢道,兵備道偷摸着沒告訴徽州府而已。

全都掩蓋在三班六房的祖宗成法,或者說政策慣性中。

一旦清查雜稅,無論是祖宗成法,還是掩蓋在下的亂稅,全都可以藉機一掃而空!

更別說還要取消人頭稅,果真萬家生佛啊!

別說區區絲絹稅的不滿了,這等功德,歙縣給他們三人建生祠都不無可能!

徽州府三小隻兀自暢想,負責擬製的中書舍人遲疑片刻:“陛下,應天巡撫孫丕揚剛纔被罷免,可要下詔應天巡按鮑希賢?”

下詔總要有個接旨的人,總不能讓孫丕揚一邊改稅,一邊收拾回家。

朱翊鈞面無表情地搖了搖頭:“拖延數十年,非要等到朕出面決斷,還要給南京部院跟應天巡撫衙門去詔作甚?等他們拖到朕駕崩麼?”

“他們既然管不了徽州府,就別管了!”

羣臣聞言,目露精光,好個虎狼之詞!

一瞬間。

不知道多少道目光在殿中交換了意見。

皇帝視若無睹:“調湖廣佈政司徐學謨於鳳陽,提督徽州府稅務!”

“下詔給操江提督鳳陽巡撫衙門,佐鳳陽提督稅務徐學謨,推行徽州府稅改試點!”

“改制以後,該府稅收,除提留外,一概經由提督操江兼鳳陽巡撫衙門,轉運京城!”

張居正與王國光對視一眼。

來了!終於來了!

溫水煮了七年青蛙,到底是要加大火力了!

當初李春芳奏議,要臂助皇帝奪了南直隸鳳、安、徽、寧、池、太、廣諸府的稅權。

皇帝以操之過急給否了,只於萬曆元年四月十八,設立鳳陽巡撫提督操江,割了南直隸的兵權。

如今時機將至,皇帝顯然是準備對南直隸稅權動手了!

殿內羣臣只有壞的,沒有蠢的。

衆人聽皇帝掰扯了這麼久的徽州府稅爭之事,在這一刻,終於嗅到了皇帝的目的!

南北兩京的格局,只怕要在本朝終結!

南方籍貫羣臣低着頭,思緒百轉,偏偏內閣三個南人,全都默不作聲。

只有一干北方籍貫大臣躍躍欲試,隨時準備給皇帝站臺。

文華殿內的氣氛,瞬間便灼熱起來。

太監識趣地將幾處角落的冰桶換上新的,中書舍人聚精會神,隨時準備筆走龍蛇。

皇帝輕飄飄一句話,文華殿內瞬間暗流涌動,撩撥心絃。

只有點燃火藥桶的皇帝恍若不覺,仍舊按部就班地將所有引線收尾:“帥嘉謨,捏造寫詞,聲言奏告,蠱惑人心,牽引民亂,充軍安慶衛!”

帥嘉謨愣了愣。

安慶衛,不就在徽州府家門口?

不過片刻,他恍然大悟!皇帝分明是赦免了自己,容他重操舊業,還可以爲徽州府稅改添磚加瓦!

仁君啊!

他連忙跪倒在地:“帥爺聖德恩典,草民願將今日早朝所議,記錄成文,勸說鄉里!”

朱翊鈞擺了擺手,示意左右將後者帶離。

其人又是好一通三跪一揖,纔跟着太監出了文華殿。

等人走後,朱翊鈞才裝模作樣感慨道:“一道烏龍,竟讓六縣鬧到這個地步。”

“吳大江挾持知縣,給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布政司衙門發去飛報,聲稱休寧、婺源兩縣遭到一萬多名歙賊的入侵,情況十萬火急。”

“程任卿等人在婺源縣成立之議事局,自任長官,捉打公差,支用糧米,調度火器,幾與謀逆無異。”

“諸卿,手足同胞,挑撥竟只需區區不實之言,人言實在可畏。”

“朕若非念在帥嘉謨初衷不壞,早就揮動屠刀了。”

羣臣等着重頭戲,無心拍馬屁,只敷衍地喊了幾句聖君仁君。

好在皇帝並沒有讓人等太久。

只見皇帝招了招手。

一羣太監又擡着一干木箱從側殿走了出來。

羣臣面色古怪——今天跟這些文書檔案過不去了。

朱翊鈞頓了頓,嘆息道:“六縣之事,非止六縣。”

“帥嘉謨一人無心錯算,便能引得徽州府同胞刀兵相向。”

“朕實不知,百人挑撥,會不會讓大明天下,也如同六縣之民一般,興兵決戰。”

隨着皇帝一席話語,太監們已然打開了箱子,內中竟是一沓一沓的報紙。

汪宗伊見狀,眉頭緊皺,扭頭看向通政司的班次。

可惜的是,今日通政右使掌新聞版署周子義,並不在廷上。

“這是南京新聞版署近日查封的‘妖書’,還不曾在市面上通行,諸位能見便是有福了。”

朱翊鈞輕輕擺了擺手,示意太監們傳遞報紙。

羣臣養氣功夫極好,默默等在原位,只有思緒不斷髮散。

妖書案。

皇帝能以這個詞稱呼,只怕措辭癲狂無比——要知道,當初譚耀散佈揭帖,辱罵皇帝和張居正,都沒得到“妖書”這個榮幸。

思索的功夫,報紙已然發到了內閣手上。

張居正就這樣卷在手裡,看也不看。

申時行暗道皇帝果然與元輔通過氣,他搖了搖頭,低頭展開手中的報紙,只定睛一看,申時行便錯愕不能言語。

不止申時行,王錫爵同樣怔怔入神。

宛如瘟疫一般,凡接到報紙的廷臣,無不震駭難言,不能自已。

隨着羣臣交頭接耳,文華殿內嗡嗡之聲愈來愈大。

妖書!

果真是妖書!

一份份報紙在同僚之間傳閱,不過只掃過一眼標題,便要墮入無盡深淵。

曰,《清丈清丈,取南人於錙銖,用北人如泥沙》

曰,《南境之膏血骨髓,養北地之貪官污吏。》

曰,《皇帝非獨北朝之君,何忍戕害南朝之民?》

……

林林種種,盡是此類!

文華殿內似有一陣陰風吹過。

夏日晌午,寒得無數朝臣齊齊打了一個冷顫。

(本章完)

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200.第195章 見微知著,渾身解數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139.第138章 水土不服,矯世變俗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123.第122章 吟詩作賦,褰裳躩步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190.第187章 陰陽順位,懸疣附贅121.第120章 層接遞卸,虛實相參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116.第115章 遺聲餘價,死生亦大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第14章 發個單章第7章 孝事兩宮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第245章 此消彼長,起起伏伏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90.第89章 間構嫌隙,宥坐之器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民變故事其一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第52章 南來北往,詐以邀賞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第14章 發個單章142.第141章 一波方平,一波再起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第6章 暗流涌動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第236章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116.第115章 遺聲餘價,死生亦大178.第176章 善騎者墮,運籌帷幄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70.第69章 風饕雪虐,搖山振嶽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民變故事其一110.第109章 鼉鳴鱉應,大義滅親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
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200.第195章 見微知著,渾身解數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139.第138章 水土不服,矯世變俗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123.第122章 吟詩作賦,褰裳躩步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190.第187章 陰陽順位,懸疣附贅121.第120章 層接遞卸,虛實相參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116.第115章 遺聲餘價,死生亦大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第14章 發個單章第7章 孝事兩宮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第245章 此消彼長,起起伏伏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90.第89章 間構嫌隙,宥坐之器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民變故事其一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第52章 南來北往,詐以邀賞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第14章 發個單章142.第141章 一波方平,一波再起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第6章 暗流涌動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第236章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116.第115章 遺聲餘價,死生亦大178.第176章 善騎者墮,運籌帷幄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70.第69章 風饕雪虐,搖山振嶽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民變故事其一110.第109章 鼉鳴鱉應,大義滅親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