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

公示皇產,本就是今日的議題之一。

但這直接就搬了上來,讓老王頭多少有些猝不及防。

王國光目光在主位的皇帝以及眼前的賬冊上來回打量,半晌後他才憋出一句話:“陛下不先議一議麼?”

朱翊鈞奇怪地瞥了王國光一眼:“意見徵集近一月餘了,凡呈遞奏疏議論此事的官吏、士人、遺賢,無不極盡溢美之詞。”

“朕登極以來,尚未遇到過如此順遂之事。”

“如此衆望所歸,還有什麼需議的地方麼?”

王國光被皇帝這話堵得一噎,無奈只好看向申時行。

申時行頓覺牙疼。

瞧這話說得,皇帝都自縛手腳要對皇產有所限制了,外人誰能說半個不字,也不怕被口水淹死?

不說其餘,單是邀名養望的科道言官,幾乎一夜之間就達成了共識,朝中誰敢反對此事,誰就是斂財閹黨。

再加上一窮二白的鄉野遺賢,還未踏足官場的年輕士人,上奏極力鼓吹。

哪怕心中有異議的朝臣,明面上都得讚不絕口,頂天了保持緘默而已。

至於朝臣們唯一能關切的問題,便無人敢問出來——公示皇產之後,我們呢?

衆所周知。

皇帝的套路向來是一套接着一套,泰半朝臣都中過皇帝羚羊掛角的招數。

幾乎都形成條件反射了,多少都會忍不住犯嘀咕,皇帝此次別是要藉此逼迫朝臣們緊隨其後。

奈何這事也沒人敢去試探皇帝。

總不能當面說一句,陛下自己公示就得了,別不知好歹給大傢伙添麻煩。

所以,這事的壓力,無可避免落到了都察院、戶部以及內閣身上,三天兩頭總有同僚旁敲側擊。

王國光是個不愛摻和的,此時皇帝當面說起,只好目光轉向申時行——誰讓申閣老是甘草呢?總要調和陰陽的。

申時行感受到王國光求助的目光,深吸一口氣。

這事確實牽一髮而動全身,內閣自然不能置若罔聞。

思慮片刻,他還是接過皇帝的話頭,出言調和起陰陽來:“陛下,自然還有要議的地方。”

“子曰,名正,則言順,政令既出,總要有個名目,還不知道陛下此舉,乃是師出何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什麼名目很重要,有了名目,也就確定好了框架。

要是這事不先劃個道道出來,悶聲就做了,朝臣們怕是要整日茶不思飯不想了。

申閣老向來是會說話的。

朱翊鈞忍不住失笑:“好個名正言順,申卿是怕朕一意孤行,想推而廣之吧?”

申時行尷尬地扯了扯嘴角。

朱翊鈞掃了一眼殿內羣臣,大多都露出關切的神情。

尤其殷正茂,一副關切又不想被人發現的模樣,不住拿餘光往這邊瞟。

哪怕意料之中的場景,朱翊鈞心中還是不免有些怏怏。

他嘆了一口氣,斂容正色:“萬曆二年殿試,李三才一文深得朕心。”

“天以大位託之於朕,非以崇高富貴獨厚一人,蓋付以億萬生民之命,使司牧之也。”

“司牧天下之俸祿,朕受得理所當然;至於崇高富貴,朕敬謝不敏。”

“此前經何心隱面刺,朕一朝醒悟,朕非君子,不能慎獨。朕掌大器,當公示天下人。”

“所謂名目,無非一句,理欲不併立,公私不同道。”

李三才雖然私心過重,好鑽營結黨,但才學與膽魄確實無可挑剔。

早在數年前,其人便對皇帝財產的公私性質進行了論述,在經學上奠定了基礎——公天下還是家天下這個話題太敏感,姑且不論,但至少財產,不是獨屬於皇帝一人的,只該拿點管理工資。

如今拿來就用,也算是師出有名了。

申時行與王國光對視一眼,不由鬆了一口氣。

要只是這般,誰會不支持呢?世宗皇帝整日以私心侵奪國庫,諸臣可都還歷歷在目。

這個名目很是溫和,溫和到不會將火燒到朝臣身上——皇帝要公私分野,關朝臣什麼事呢?

至少比什麼“以身作則反腐倡廉”的名目,弄得朝臣不上不下要好多了。

不止兩人,羣臣幾乎都不約而同鬆了一口氣。

多數是怕皇帝不曉得利害關係,太過想當然;少數嘛,也不乏殷正茂這類大臣。

“不過……”

皇帝的聲音再度響起,話鋒卻是有一轉的架勢。

羣臣的心再度被吊了起來。

朱翊鈞神情意味難明,悠悠開口:“也不單是朕,在列的諸卿,無不是天下之導引,國家之袖領。”

“要說以公事而得厚崇高富貴,諸卿恐怕只比朕略遜一籌。”

話音一落,在座羣臣,無不悚然而驚。

自申時行以下,紛紛起身避席:“臣等有罪。”

朱翊鈞伸手虛虛按了按:“朕指的是職與位,並非說你們。”

語氣雖然溫和,但羣臣依舊杵在殿裡,不尷不尬頗有些坐立難安的樣子。

畢竟皇帝既然都點了,自然不會是空穴來風。

朱翊鈞自顧自繼續說道:“諸卿都是朕的腹心,朕也不與你們賣關子。”

“朕倒是想過,讓一干朝臣都將家產翻出來給天下人都看看。”

“可惜,癡人說夢而已,諸卿不必憂慮朕太過想當然。”

“此事確有後續,但並非應在彼處。”

朱翊鈞一邊示意衆人落座,一邊伸手豎起兩根手指。

看着模樣,後續還不止一處。

羣臣面面相覷,只好先後落座。

略微頓了片刻,朱翊鈞才緩緩開口:“其一,內閣代行皇權,實爲中樞機要,國家袖領。”

申時行聞言,思緒翻騰,既喜且憂。

他剛沾着椅子的椅子再度擡起,臉色帶着苦笑:“還請陛下明示。”

朱翊鈞卻根本不去看他,只扭頭看向王錫爵:“朕也不強窺閣臣的家產,但,日後凡推補閣臣,願意公示家產者,吏部單列出來,朕會優先考慮。”

微末小吏也就罷了,若是國家袖領,都跟戶部尚書葉淇一樣,開始追尋崇高財富、爲家族子孫計而敗壞國策,那就真是自上而下地一瀉千里了。

總要有點崇高理想纔對。

已經入閣的申時行,與將要入閣的王錫爵對視一眼,一錯即分。

王錫爵會意,深吸一口氣,咬了咬牙,果斷當仁不讓:“陛下,臣毛遂自薦,請公示!”

此舉亦是應有之義。

不提倡,就是絕對禁止;優先考慮,就是約定俗成。

就是這般急切,有失爲官涵養,大家都知道你明年要入閣,但是這樣不揹人也有些太囂張了。

奈何王錫爵就是這樣的人物,同僚們已然見怪不怪了。

誰讓皇帝喜歡這廝呢?

朱翊鈞當然欣慰,不過,卻是在想別的事情。

帝制固然下限低,上限高卻也不是沒理由的。

落後的君君臣臣,明確的上下級關係,在某些方面,就是能發揮出不一樣優勢來——至少,能夠讓朱翊鈞理直氣壯地提出這種強同事所難的要求。

朱翊鈞自然從善如流,朝陳三謨吩咐道:“此事交吏科覈定公示。”

等陳科長領命後,朱翊鈞纔看向沈鯉:“朕接着說,還有其二。”

“沈卿,此後巡撫度田事,凡各州縣所屬在任官吏的田畝,都公示出來。”

這是順手的事情。

要是度完田還兩眼一抹黑,那不是白度了?

沈鯉此時聞言,只覺意料之中,他入京途中便對此有了心理準備。

不僅如此,他連利弊都已然思慮了好幾個來回。

沈鯉沉默片刻,進言道:“陛下,此事恐怕只有一時之功。”

大家都不是第一天在官場混。

這次度田完了自然好公示,無非就是單把官吏的地產拎出來謄抄一份而已。

問題是,度田不是一得永得,一證永證的事情。

用不了十幾年,這些數目必然就失了真。

朱翊鈞搖了搖頭:“朕知道,所以沈卿這個度田巡撫,事後也不會裁撤。”

“定期巡田,及受理舉報。”

舉報?

沈鯉愕然。

最先反應過來的卻是都御史溫純。

溫純執掌都察院數年,只一聽立刻明白皇帝的未竟之意。

他皺了皺眉頭,勸諫道:“陛下,揭露陰私,恐有唆使百姓,挑撥官吏之嫌,實非堂皇正道。”

舉報這種事,向來有以下克上的忌諱。

都察院就從來不會受理百姓、同僚的舉報,唯一的堂皇路徑就是上奏皇帝,下疏徹查。

否則,部院權勢之大,幾乎無有掣肘,早晚淪爲政爭的工具。

更何況,這種事必然不乏誣陷之舉,哪怕部院能夠守身持正、不偏不倚,也不過消耗人力物力而已,平白壞了朝廷風氣。

汪宗伊也很快反應過來,出聲附和:“陛下,這般行事略顯操切,必致風聲鶴唳,臣以爲,不妨從長計議。”

朱翊鈞感受到羣臣牴觸的情緒,卻是陷入沉默。

張嘴欲言,卻又咽了回去。

最後,他竟然難得沒有解釋,只語氣生硬:“朕意已決,且先試試。”

皇帝陡然露出剛愎的一面,羣臣神情不由一滯,旋即有些驚疑不定。

朱翊鈞見此情形,心中嘆了一口氣,不是他不想解釋,實在不知從何說起。

風聲鶴唳?

他當然知道,但要的就是風聲鶴唳!

公示田畝的高壓職場環境,顯然持續不了多久,早晚會人亡政息。

但有些事又不得不做,哪怕只是一陣風颳過。

並非是爲了所謂反腐——公示田畝的效用不會太大。

說句難聽的話,貪腐根植於人性,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也不爲過,貪腐彷彿有求生本能一般,無論多麼艱苦的情況下,總會掙扎求生,自己尋找出路。

考成法之後,貪腐之風也不過剎了兩三分,想根治無異於癡人說夢。

如今這事也一樣,地產要公示,這些人就會去收斂金銀、鑄造銅幣、置辦商鋪、乃至暗中扶持商行。

東邊不亮西邊亮,有的是法子置辦產業。

但,好巧不巧,這就是朱翊鈞想要達到的目的!

天下財富窩藏在誰的手中,幾乎不言自明——別看現在每年抄家動輒百萬銀兩,數目誇張,但跟李自成打破京城後,“所掠輸共七千萬,侯門十之三,百官十之二”比起來,實在九牛一毛。

導引經濟如通治水。

必須要將這些蟲豸的財富,從地產當中擠出來!

田畝公示,剎的不是貪腐之風,剎的是求田問舍之風!

千年以降,攫取利益的方式一直侷限於兼併地產,太慢了!

就是因爲吃人的效率比不上外面,纔會被人後來居上——也別說什麼劣根性,都是吃人,吃得慢纔是無德,弱小纔是原罪。

而此舉一出,萬曆一朝只要朝廷用風聲鶴唳的舉報政治,對田畝的貪腐保持着的高壓態勢而放寬其餘,逼着這些貪官污吏,將目光從田畝上挪開。

這些人就會自然而然地,用手上的特權,去買賣奢侈的商品,由着三姑六婆置辦商鋪,扶持各房親戚興辦手工工坊,跟在勳貴的屁股後面開辦商行——這條路,朱翊鈞已經鋪好大半了,勳貴已經在前面開始吃肉了。

貪官污吏總是要吃人的,跟外番的紳士們一樣,他們永遠在吃人。

現在,朱翊鈞正是要驅趕着這羣人,換個地方吃人,好在吃人之餘,也無意識地爲商品經濟的繁榮,做點貢獻——商品經濟,加入就是添磚加瓦,無論什麼姿態。

資本需要積累,哪怕是封建官僚資本也不例外。

就看人亡政息之前,這羣人能跑多遠了……

皇帝難得語氣這般冷冽,殿內羣臣或多或少都感受到皇帝情緒有些不對,一時寂然。

見狀,申時行只好出面,意圖緩和氣氛:“陛下一片赤子之心,咱們豈有試都不試的道理?”

這件事情上,沒人能明白皇帝在想什麼。

申時行也只當皇帝痛恨貪官污吏,想法過於理想,才如此堅持,神色難免有些勉強。

話裡話外,既附和了皇帝,又表達了屆時弊大於利時,應當及時裁撤。

只當皇帝使性子,心中嘆了一口氣,默默安慰自己人無完人,少年熱血。

汪宗伊更是眉頭緊皺。

有心防微杜漸,勸諫一二,又怕激起皇帝意氣,兀自糾結。

沈鯉、溫純對視一眼,頗覺無奈,實權皇帝要力排衆議,還真沒人壓得下去。

加上申時行出面調和,兩人只好將喉嚨的話嚥了回去。

兩人無奈出言妥協:“臣等遵旨。”

朱翊鈞看着殿內衆人的反應,自然知道這些人心中所想。

心中再度升起一絲惆悵的感覺。

他擡頭看了一眼窗外。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這事,恐怕不會有人懂自己了吧,哪怕到了後世。

也不知道屆時蓋棺定論,這種“惡政”,會被功過幾分。

朱翊鈞略微發散了片刻思緒,又很快收攏回來。

他也不在這個議題上糾結,擺了擺手:“就這樣定罷。”

說罷,他看向王錫爵,正要繼續下一個議題。

王國光突兀地又從袖中掏出另一份題本,搶先開口:“陛下,這是松江府、揚州府、成都府、長沙府、湖州府等五府,歷時經年,所分類開造的賦稅差役。”

朱翊鈞一愣。

片刻後纔想起來,伸手接過題本:“郝維喬辦完差了?”

王國光點了點頭:“正是,郝維喬月前方從成都府回京。”

松江府自萬曆元年以來,便是朝廷在南方的稅法改制試驗田,等李氏爲貴妃之際,南直隸方面又主動上疏,再添了一處揚州府,都是賦稅大府。

此後但有什麼新的想法,大多會在京畿幾縣,以及南方二府試點。

爲了稅改,戶部做了許多準備。

萬曆三年時,給事中郝維喬便上奏,雲國家賦稅差役,原有定額。然而,法令朝三暮四,徵派陽減陰增,無名供應之費,不時科斂之需,兩稅輸官者少,雜派輸官者多,繼而以此爲由,請命下諮行各省,清理各地雜稅。

試點自然率先落到松江府、揚州府頭上。

戶部下文,科道親自督辦,令兩府將兩稅以外的均徭、裡甲及各公費銀兩、苛捐等一應錢糧,凡是取之於民的,全盤查覈,分爲增派數額、平添項目、因襲舊規三種情況造冊上報。

簡而言之,就是統計一番,除了正稅以外,地方到底攤派了多少雜稅到百姓頭上。

隨着之後四川參議李三才自告奮勇,湖廣巡撫樑夢龍主動請纓,試點之地定在了五府近百州縣。

朱翊鈞仔細翻閱着。

這些都是之後正稅定額的依據所在——過高過低,都不是長久之計。

“陛下,成都知府李坤,在卷末另附了一卷。”王國光指了指卷末,“其言,錢糧有額數,裁減太過,則供應不敷;夫征夫有常供,臨期顧募,則措辦不前。”

“若是賠累之人不得不抱情上訴,奸猾之徒必會趁機借言不便,混同告擾,反而攪亂大局。”

“希望陛下能因地制宜,不致百姓陰坐賠補……”

所謂陰坐賠補,就是朝廷裁減過甚,地方恐怕又要各顯神通了,屆時百姓私下裡仍舊要私下給州縣補稅。

到時候鬧出輿情,反而會被奸滑之徒裹挾其中,敗壞善政。

朱翊鈞頭也不擡,嘖了一聲:“難得他敢說這話了。”

這次清稅,也不僅僅是爲了中樞心裡有個數。

把話說開的話,此舉一方面是朝廷試圖確立對地方官員賦稅職務行爲的監督標準,另一方面則是利用限制四差銀徵收額度,來確保兩稅起解完納。

本質上,仍舊是中央和地方對民間財賦的爭奪。

這中樞重拳出擊的大環境下,李坤敢爲地方張目,算是拿仕途陳說利弊了。

就是……

朱翊鈞伸出手指,在成都府的雜稅數項上戳了戳:“成都府的雜稅比正稅多出數倍還不止!怕是都收到幾十年後了!”

“陛下,四川地理複雜,民風彪悍,州縣開銷自然會多些。”

王錫爵說了一句公道話。

若非如此,李坤也不會說出因地制宜這種話了。

不就是希望朝廷裁減雜稅之後,能多留存一些正稅以支開銷麼?

朱翊鈞嘆了一口氣:“央地分稅的事等度田之後再說罷。”

他將題本重新合上,給申時行遞了過去,示意傳閱。

轉而朝王國光囑咐道:“改罷,讓他們自己出案子先改着,趁着度田這幾年,看看成效。”

“順便把攤子鋪開,移文各省督撫,按照五府經驗,分類開造各省賦稅差役。”

王國光默默應是。

又等了一會,見老王頭再沒別的事作彙報,朱翊鈞才轉頭看向李幼滋:“李卿也看見了,革故鼎新之際,戶部最是事繁,大司徒日夜操勞,多生華髮。”

“李卿,你年後入戶部,任戶部左侍郎,幫襯一二罷。”

李幼滋一怔,肥胖的身軀有些拘束而尷尬地挪動了一下。

他擡起頭,毫不掩飾驚訝的目光:“陛下,不用廷推麼?”

朱翊鈞擺了擺手:“卿是部議題上來的,只要眼下朕與諸卿有了共識,廷推也沒有差票的道理。”

開玩笑,部院大臣都在這裡,就算廷推也必然夠人頭。

這時,王錫爵開口解釋了一句:“李部堂掌光祿寺七年,又是《萬曆會計錄》的副主編,無論資歷能力,李部堂皆是衆望所歸。”

當然,還有一句話沒說。

李幼滋身軀肥胖,還有男科急症,甚至被人取了個李三壺的諢號——茶壺、酒壺、尿壺皆不可少,前者不必多言,後者指的就是他憋不住尿。

爲官者身居高位,最看中形體儀態,這種腌臢的缺陷,若是不開小會達成共識,屆時廷推還真難說。

李幼滋自家事自己最清楚。

沉默稍許,也不推脫,掩面起身:“陛下隆恩,臣萬死不辭!”

朱翊鈞見他這幅動容的模樣,也沒說什麼,輕描淡寫擺了擺手:“河南度田的事交給鄧以贊就好,他處事公道,素有幹才,也是時候獨當一面了。”

說罷,又轉頭看向潘晟:“潘卿,你來接任刑部尚書。”

話音剛落,羣臣不約而同,齊齊扭頭看向張瀚。

潘晟同樣措手不及,正要開口。

張瀚率先點了點頭,坦然解釋道:“老夫都古稀之年了,近來頗感心有餘而力不足。”

“日前我已向陛下致仕,今日之後,便要辭別諸位同僚,回鄉修書去也。”

羣臣面面相覷。

張瀚萌生退意,實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當初南郊祭天,張瀚、陳於陛等人,自詡道德君子,卻以大局考量,站了張居正的隊。

顯然,這些人不少只是爲了兩全,而做出妥協,免得外人將其歸入反對新政的行列。

等風頭一平息,陳於陛便以奉養老父爲由辭官返鄉。

如今張瀚在年關急流勇退,算是緊隨其後了。

就是,未免太倉促了些。

申時行有些不悅,眉頭緊皺:“我並不記得內閣見過大司寇致仕的奏請。”

他轉頭看向皇帝,難得硬氣了一回:“陛下,不知大司寇所犯何事,以至於此?”

張瀚好歹是二品大員,掌刑部七年之久。

要是皇帝沒有驅逐之心,張瀚決不會走得這樣突兀,連內閣都首次聽聞。

朱翊鈞搖了搖頭:“大司寇司掌刑名數年,令行禁止,怎麼會犯事呢?”

皇帝以問代答,沒有當面回答申時行。

申閣老自然不服,正欲再問。

這時,張瀚苦笑一聲:“申閣老何必非要揭人老底。”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老夫方纔所言有心無力,實非託詞。”

他嘆了一口氣,說起肺腑之言:“非止當初元輔奪情之事。”

“數年以來,刑部亂象迭出,大明律修訂一錯再錯,加之新政形勢愈發激烈,老夫實在無能再盤桓中樞,拖諸位的後腿了。”

一番話言辭懇切,諸位同僚反而無措。

溫純看着張瀚這模樣,頗感共情。

張瀚一把年紀了,這些年倒是真的沒少挨皇帝的罵。

前幾日三法司找皇帝述職,就張瀚捱了一通好罵,他到現在都還記得皇帝言辭多麼激烈——“外面吵到這個地步,不就是因爲你刑部尸位素餐,整天拉偏架!?”

七十歲的人了,因爲跟不上皇帝的路數,繼而起了隱退之心,實在辛酸。

這時,皇帝也突然開口:“張卿是道德君子,從未行差踏錯過,實是朕未將卿放對位置,以至卿心力交瘁。”

“德高望重,有補於國,這八字朕親筆贈卿,業已命人裝裱好了,稍後遣人送去張卿府上。”

“更莫說拖後腿這種話,卿的功勞,朕一清二楚,一個太子少保的衣錦還鄉,決計少不了張卿。”

張瀚興許是被皇帝罵出癥結來了,此時聽到這話,眼角竟然不由自主開始泛紅。

他連忙低頭,稍作掩飾,順勢將袖中的《大明律》呈遞了出去:“陛下,這是按陛下的批示,重訂的大明律,或許仍有不少疏漏。”

朱翊鈞自覺此前面對張瀚時,脾氣差了些,此時接過大明律,翻了幾頁後,便強行扯了扯嘴角,神情難得溫和:“底稿留國史館,剩下的未竟之事,留給潘卿便可。”

說罷,他便將律令傳遞給潘晟過目:“正好,如今永年伯詭寄的事,還要請動八議爲其減罪,潘卿順便將此事也接去罷。”

潘晟連忙起身接過。

循着皇帝的話語,順手翻到八議。

而後便是一怔。

開篇自然是明義,卷首一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克明德慎罰”、“德主刑輔”、“優禮臣下,無微而不至”之類的話語,來論述八議的必要性。

當然,原稿自然少不了塗塗改改,這些話都盡數被劃了去。

取而代之的,是皇帝的御批“八議制度是爲庇護統治集團成員罪行的應運而生,是維護統治與優容親近雙方博弈的結果,是律令威信向以皇帝爲代表的統治集團權力妥協的具體產物,亦是本階段律令不得不經歷的短暫過程。”

潘晟默默合上了這部重訂的大明律,餘光打量着皇帝與張瀚二人。

張尚書跟不上皇帝的思路,恐怕真不是張尚書的問題。

“好了,接着說海貿的事情,慄卿,福建市舶司明年能不能通航,朱卿,遠航大船什麼時候能下海,給朕一個準信。”

議題一個接着一個,皇帝開始點名道姓。

朱衡還未來得及說話,慄在庭搶先開口:“陛下,臣有一個不情之請,若準,明年福建必可通航!”

朱翊鈞瞥了慄在庭一眼:“說來。”

慄在庭正色道:“陛下,臣欲爲汪直平反。”

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186.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171.說個事情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第52章 南來北往,詐以邀賞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116.第115章 遺聲餘價,死生亦大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95.第94章 風雨飄搖,鬼哭神嚎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民變故事其一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107.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191.第188章 星懸紫極,亂中求治第35章 獻替可否,無中生有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第208章 遣興陶情,欺世盜名第35章 獻替可否,無中生有60.第60章 稔惡盈貫,記錄在案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247章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第16章 別宮星霜,外柔內剛第7章 孝事兩宮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78.第77章 懲前毖後,受國之垢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76.第75章 誅心奪志,揆情審勢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185.第182章 暑往寒來,蜂蠆起懷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245章 此消彼長,起起伏伏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民變故事其一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第236章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第145章 紛繁複雜,悃愊無華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第36章 循循善誘,半推半就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
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186.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171.說個事情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第52章 南來北往,詐以邀賞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116.第115章 遺聲餘價,死生亦大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95.第94章 風雨飄搖,鬼哭神嚎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民變故事其一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107.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191.第188章 星懸紫極,亂中求治第35章 獻替可否,無中生有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第208章 遣興陶情,欺世盜名第35章 獻替可否,無中生有60.第60章 稔惡盈貫,記錄在案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247章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第16章 別宮星霜,外柔內剛第7章 孝事兩宮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78.第77章 懲前毖後,受國之垢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76.第75章 誅心奪志,揆情審勢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185.第182章 暑往寒來,蜂蠆起懷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245章 此消彼長,起起伏伏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民變故事其一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第236章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第145章 紛繁複雜,悃愊無華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第36章 循循善誘,半推半就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