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9章 反覆

@三月初二,新任青唐第一鎮指揮使、高唐縣公樑懷瑾,與戶部侍郎張玄晏並轡而行,離開了洛陽,前往魏州。

三月十五,一行人抵達了魏州北部的館陶縣,見到了盧懷忠。

其實也沒別的事,就是宣讀聖人旨意罷了。

之所以一路追到館陶,是因爲盧懷忠在此接受史仁遇投降。

博州刺史被州將王舉誅殺,州城降順。如今也就剩一些散兵遊勇,堅持不降,盧懷忠已遣兵過去剿殺,不日即可奏凱。

而說起王舉這個人,就不得不提一下羅紹威的勸降了。

在魏州城破的情況下,王舉居然還在猶豫,若非大軍逐步逼近,他可能還不會這麼痛快反正,算是相當典型的大唐武夫了:不識時務是他們的最大特點。

不過一旦決定投降,他們也沒有任何節操,直接把與自家有姻親關係的博州刺史給斬了,然後率軍控制全城,等待夏軍過來接收,讓人目瞪口呆。

博州一降,館陶這邊再硬扛着也沒什麼意思了。尤其是夏人弄了一些俘虜過來,日夜叫喊,導致城內軍心浮動,士氣大跌。

最近幾天,幾乎每晚都有軍士縋城而出投降,也有人趁天黑逃走。史仁遇見了也不阻攔,各安天命,愛咋咋地。他不想管,也懶得管。

而他這種放任的態度,只會產生一個效果,即讓士氣崩得更加徹底。

於是乎,到了今日,在羅紹威賣力的反覆勸降之下,史仁遇也覺得時機成熟了,在試探了軍士們的想法之後,發現投降並無多大阻力,終於放下了心,下令開城。

盧懷忠正好在附近鎮壓此起彼伏的叛亂,聞訊便趕到了館陶,接受了最後四千多魏兵的投降。

至此,魏博這個藩鎮,最後一支成建制的敵軍也被消滅了。六州四十三縣,至少表面上已納入大夏國土,可喜可賀。

徵魏這一仗,雖然費了極大的手腳,花費了茫茫多的資源,但拔掉了河北最富庶的一個藩鎮,對於統一大業的影響非常深遠。

李克用、王鎔、盧彥威、王郜四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其統治已進入了倒計時。

「甫一至魏,便聞得戰場喜訊。聖人聞之,定然欣悅,盧帥怕是還要往上走一走。」張玄晏笑道。

「往上能去哪?」盧懷忠也笑了,道:「樞密院那地方,待着就讓人不舒服,沒意思得很。況且在朝中爲官,非我之志。還是在外頭帶兵舒坦,而今藩鎮未滅,四海不一,哪有那個閒心思榮養。還是趁着有把子力氣,爲聖人多拼殺拼殺。」

「盧帥這份忠心,當真可昭日月。」張玄晏嘆道。

盧懷忠笑了笑。如果能選擇,他甚至願意一輩子在外帶兵。樞密院裡喝茶的機會,還是讓給別人吧。

只不過他也知道這可能只是個奢望。十萬大軍,不可能長期交到一個人手裡的。武威、經略、義從三軍出來的時間也不短了,差不多到了回去休整的時間、就是不知道後面會換誰來了。…

此番出戰,他率軍攻下昭義東三州、魏博四州,就人口和經濟而言,不比李唐賓差。在張玄晏來之前,內給事僕固承恩就已經來過一趟了,賞了聖人賜下的財物、錦袍、車駕。臨走之前,僕固承恩暗中透露,聖人將要給他晉爵,從郡公變爲國公,食邑四千戶。

如果排除趙匡凝的話,這是除李唐賓外大夏第二個國公,榮耀無比。而且,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公的數量一定非常稀少,獲得的難度很大,這就更加金貴了————文官沒有任何可能晉爵國公,郡公、縣公都極難,與武將根本沒得比。

但老盧還是有些遺憾。爵位都是小事,領兵征戰的機會才更讓他看重。

「行了,聖人之意,我

已知曉。」盧懷忠坐在館陶縣衙內,道:「魏州移民之事,我會盯着。說起來這事一直在辦,從相衛開始就不斷移民了,一切照舊辦理吧。」

魏博賬面上有三百餘萬人,經過與諸鎮多年的廝殺之後,目前二百五十萬以上的人還是有的。以前是李克用造成的人口損失最多,現在這一頭銜已經甩給邵樹德了,移民、戰爭雙管齊下,他起碼折騰掉了三十多萬,甚至多達四十萬。

而且他還要繼續折騰下去,把更多的魏博百姓遷出他們的家鄉。爲此不惜讓魏博的局勢始終處於動盪之中————相衛二州到現在還有人作亂,就是明證。

「盧帥,魏人狡詐,移民需得派大量軍士押送。兵力可足夠?」張玄晏又道:「聖人遣我告予盧帥,李克用聽聞魏州失陷的消息後,可能狗急跳牆,盡遣大軍而來,還是得防備一二。」

「我省得。」盧懷忠說道:「李克用其實一直沒消停過,反覆派出兵馬下山攻打邢洺磁,與經略軍互有勝負,但並未突破防線。如果他盡遣大軍而來,光靠經略軍確實擋不住。此事我有分寸,押送魏人之事,儘量交給拱宸、效節二軍,義從軍也要回去休整了,亦可帶一批人走。李鴉兒,他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時機,沒機會了。」

「盧帥行事穩妥,我便放心了。」張玄晏讚道:「我還得去一趟澶州,看看即將西遷的百姓。

「張侍郎請便。」盧懷忠說道。

******

「李公佺?我沒看錯吧?」

「是這狗賊沒錯。」

「他怎麼回來了?」

「當年他自博州潰走,投靠的便是邵賊。如今回來不很正常麼?」

「爲何?」

「邵賊的手段,嘿嘿,他就喜歡用魏博叛徒。」

「以魏治魏?」

「差不多便是這樣。」

澶州城外,大羣魏博百姓正在休息,遠遠看到一支軍隊行來,其將領騎在高頭大馬之上,趾高氣昂,十分顯眼。

都是老魏博人,認識李公佺這廝的很多。畢竟當初爭位之事太有名了,很多人都見過他,更何況在此之前,李公儉便是衙將,算是鎮內的風雲人物了。…

「這賊子,賺着昧心的富貴,全是用咱們魏人的鮮血換來的。」

「有機會了便弄他一下。」

「好,到時叫上我。」

「別說了,這廝過來了。」

拱宸軍在魏博百姓臨時居住的營地外停下,李公佺策馬轉了一圈,然後又看了看那些對他或橫眉冷對、或畏懼膽寒、或諂媚巴結的百姓,面無表情。

「諸位!我剛從博州過來。」良久之後,李公儉在親兵的簇擁下,進了營地,登上了一處高臺,道:「實不相瞞,殺了上萬人。」

此言一出,衆皆譁然,人羣隱有騷動。

拱宸軍士卒紛紛抽出刀來,冷冷看着起身的魏人百姓。

李公儉笑了兩聲,一副滿不在乎的神情,道:「當年你們把老子趕走,可曾想過有今日你們這裡一共七千戶,有衙兵家屬、有鎮兵家屬,也有州縣兵家人,個個都有份。老子就喜歡看你們對我恨之入骨,又沒有辦法的表情。」

「狗賊!」有人慾衝上來,還沒走兩步,便被一箭奪去性命。

人羣大亂,更多人站起,結果引來了更多的箭矢,慘叫聲不絕於耳。

拱宸軍士卒也衝進人羣,提刀便砍,連殺百餘人,無分男女老幼,直到絕大部分人都畏懼跪在了地上,這才滿臉猙獰地停了下來。

「別跟我談什麼桑梓之情,當年趕我們走的時候,情分就已經沒了。」李公儉冷笑道:「拱宸軍五千兒郎,有的家人被隨意誅殺,

有的妻子被迫改嫁,還有逃亡外地,以至親人離散者。這筆賬,該怎麼算?」

李公儉這話說得不客氣,但已經沒人敢當着他的面反對了。血淋淋的屍體擺在那裡,沒人是傻子。等到了地頭,緩過一口氣來,有的兵器、甲冑之後再找這廝報仇也不遲。

「知道我在博州爲何屠了萬人不?」李公儉目光掃過營內衆人,沒人敢和他對視。

「總有些蠢貨還想對抗王師。」李公儉啐了一口,道:「今日這番孽,都是你們自己造的。天子要你等離開魏博,前往外郡屯墾,這不是商量,是命令。既然違抗聖命,自然可殺,不但無罪,反而有功。我倒要看看,這一路上還有多少人給我貢獻功勞。」

說到這裡,李公儉殘忍地一笑,道:「三月以來,魏、博、澶、貝四州,多有叛亂。大夏諸將紛紛請命,欲盡屠叛亂縣、鄉,都被盧都頭壓下來了,前後不過殺了數萬人,很不過癮。」

「另者,有件事望諸位知悉。」李公儉又擡起右手,道:「接下來數日,還有幾千戶貝州百姓會過來匯合。我以十戶爲一隊,前往青唐的路上,若有一人逃跑,斬其全家。有三人及以上者,全隊皆斬。爾等若不想被殺,互相之間盯着點。話撂在這裡,若不信,大可試試。」

「拔隊斬」這種東西都搬出來了,營地百姓聽了頓時噤若寒蟬。

有人下意識看向身側,又很快收回目光。

有人心下不忿,雙手緊緊握拳,指關節都發白了,卻又不敢站出來反抗。

還有人目光呆滯,神色麻木,彷彿已經死心了。

「都怕了?怕了就好。」李公佺哈哈大笑,彷彿這些人的屈服讓他很開心一樣,只見他「恬不知恥」地說道「你們儘可以罵我,我不在乎。到時候斬了你們的狗頭,將爾等妻女賞給軍士玩弄,只會讓我更高興。」

「話已至此,無復多言,爾等好好想想。」說完之後,李公儉躍下高臺,大踏步向外走去。

甫一出營門,便低聲詢問親兵:「方纔張侍郎都看到了吧?」

「張侍郎便在營門外,聽了一半後走了,應是知曉軍使的忠心了。」親兵回道。

「那就好,那就好。」李公佺舒了一口氣。

他奶奶的,堂堂武夫,什麼時候也要巴結這些狗一般的文人了?這世道,太難了啊。

-

到進行查看

.

第1271章 郡王第三章 運輸(給盟主老李加更)第二十九章 替死鬼第四十章 分歧金國如何防禦蒙古騎兵入境敵後騷擾第四十四章 勸說(爲盟主淚痕點點寄相思加更)第1025章 徵行第八章 暗流第三十五章 漢界胡鄉第八十五章 事實與三圍第944章 負擔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第1239章 佈告諸州第1190章 戰術第1117章 討論第五章 奴僕第1222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五章 觀察使第四十三章 紈絝子弟(一)東漢騎兵第二十二章 人心第八章 招撫第二十六章 好時代第七章 驛站之夜第六章 父老(給盟主李仁軍加更)第四十五章 規劃與破局第二十三章 衝突第十四章 味道第五十三章 擊其尾(爲招牌砂鍋飯盟主加更)第1135章 腐朽第十八章 搏一搏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三十三章 思想工作第三十一章 遍地烽火第十一章 幸東都第四十二章 階段性成果第1041章 風向第十四章 全忠第三十六章 選人與良性循環第五十九章 總有盡頭第十三章 就緒第六十四章 恢復第六十三章 勸降與消息第五十九章 心願已了第四章 調查(四)第四十二章 真·飛龍軍第1142章 遼陽第五十七章 入夏州(第二卷結束)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六十九章 整頓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五十五章 王孫第二十二章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二)第四十三章 縊第八十五章 往事第1138章 法度第八十二章 出使、買賣、辯經第994章 追索第十章 安排與路線第十五章 撫慰與安排第五十五章 糧船第1306章 大巫第六十七章 中散大夫第二十八章 退敵(一)第九章 西使城第十七章 戰宥州(一)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二十八章 當面(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五十七章 南下第六十四章 碼頭第十三章 沙陀三部第二十六章 基地第三十三章 方向第1337章 各個擊破第1113章 賣第1043章 各鎮第1192章 圍困與救援第1169章 工程與裁軍第三十三章 謀劃第四十章 奏疏與僧第七十一章 給老頭子發報第1249章 組畫第十三章 消息第二十三章 資源第一章 統一思想第1134章 挺進第六十三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二十一章 削弱第二十六章 紅利(三)第十章 燃燒的大寧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八十九章 廢藩置縣第三十三章 名利第1223章 生擒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第二十章 氣急敗壞第970章 試探第1048章 一天第1297章 巡視
第1271章 郡王第三章 運輸(給盟主老李加更)第二十九章 替死鬼第四十章 分歧金國如何防禦蒙古騎兵入境敵後騷擾第四十四章 勸說(爲盟主淚痕點點寄相思加更)第1025章 徵行第八章 暗流第三十五章 漢界胡鄉第八十五章 事實與三圍第944章 負擔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第1239章 佈告諸州第1190章 戰術第1117章 討論第五章 奴僕第1222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五章 觀察使第四十三章 紈絝子弟(一)東漢騎兵第二十二章 人心第八章 招撫第二十六章 好時代第七章 驛站之夜第六章 父老(給盟主李仁軍加更)第四十五章 規劃與破局第二十三章 衝突第十四章 味道第五十三章 擊其尾(爲招牌砂鍋飯盟主加更)第1135章 腐朽第十八章 搏一搏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三十三章 思想工作第三十一章 遍地烽火第十一章 幸東都第四十二章 階段性成果第1041章 風向第十四章 全忠第三十六章 選人與良性循環第五十九章 總有盡頭第十三章 就緒第六十四章 恢復第六十三章 勸降與消息第五十九章 心願已了第四章 調查(四)第四十二章 真·飛龍軍第1142章 遼陽第五十七章 入夏州(第二卷結束)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六十九章 整頓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五十五章 王孫第二十二章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二)第四十三章 縊第八十五章 往事第1138章 法度第八十二章 出使、買賣、辯經第994章 追索第十章 安排與路線第十五章 撫慰與安排第五十五章 糧船第1306章 大巫第六十七章 中散大夫第二十八章 退敵(一)第九章 西使城第十七章 戰宥州(一)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二十八章 當面(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五十七章 南下第六十四章 碼頭第十三章 沙陀三部第二十六章 基地第三十三章 方向第1337章 各個擊破第1113章 賣第1043章 各鎮第1192章 圍困與救援第1169章 工程與裁軍第三十三章 謀劃第四十章 奏疏與僧第七十一章 給老頭子發報第1249章 組畫第十三章 消息第二十三章 資源第一章 統一思想第1134章 挺進第六十三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二十一章 削弱第二十六章 紅利(三)第十章 燃燒的大寧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八十九章 廢藩置縣第三十三章 名利第1223章 生擒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第二十章 氣急敗壞第970章 試探第1048章 一天第1297章 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