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工程與裁軍

建極二年十一月初十,邵樹德下朝之後,直接去了國子監。

「陛下,方城隘口陂池修建之事,若工部定下計議,臣覺得可以做。」蕭符早就知道聖人要和他談這件事,早早做了功課。

「哦?上次問你,你還含糊不清,這次怎地就這麼篤定了?」邵樹德奇道。

「臣已帶營建科學子前往方城縣踏勘。隘口其實並不短,亦有河流所經,取水不難。開挖個陂池,想必也不是什麼難事。」蕭符說道:「臣所擔心的,那是水不夠,陂池蓄不滿,那一年可行不了幾次船。」

「踏勘過後,覺得可以蓄滿?」邵樹德問道。

「回陛下,營建士們選取了兩處適宜開挖陂池的地方,建議修兩座陂池,同時蓄水。」蕭符答道:「此事工部亦派人蔘與了,都覺得可行。」

邵樹德將目光轉向工部侍郎楊涉,問道:「楊卿,此事果真可行?」

「陛下,臣以爲可行,但需要人力。」楊涉答道:「昔年陛下初入洛陽,曾令國子監學生記錄洛陽周邊河道寬度、水深,以及一年下多少雨。臣聽聞之後,茅塞頓開。而經過數年收集,國子監錄得洛陽一年下雨十掌左右,山區或可達十餘掌。」

掌,是評價戰馬肩高的計量單位。一掌大約十釐米。也就是說,此時洛陽的年降雨量在一千毫米左右,山區甚至超過一千毫米。

而這,也是山洪屢屢爆發的主要原因。今年秋天,流經上陽宮的洛水就暴漲,顯然匯入了大量山區洪水,爲此不得不緊急加固工程內的堤壩。

「蕭卿?」邵樹德又詢問蕭符。

「確實有這麼多雨。」蕭符回道:「國子監記錄數年,發現雨量比起幾年前略微少了一些,但還在十掌的樣子。」

邵樹德默默點頭。

好一個降水豐沛的年代啊!一千毫米的年降水量,注滿了河流、水庫,滋養了農田、牧場,繁榮了水運、商貿。不敢想象,如果這個數字削減一半,河南會變成什麼樣子。

國子監的數據統計或比較粗糙,但趨勢確實明瞭直觀的。邵樹德注意到了蕭符的話,原來最近幾年,洛陽的降雨量是在慢慢減少的。

這個過程很緩慢,中間可能有反覆,但大趨勢應該不會錯。

每一個大氣候週期,無論是冰期還是暖期,中間確實有反覆。冰期內,有反彈升溫的小暖期。暖期內,也有氣溫下降的時間段。

但我們看的主要是大趨勢。邵樹德希望這幾年的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後,會來一波反彈,讓處於戰爭之中的百姓喘口氣。

「那就建吧。」邵樹德說道:「人手之事,朕來想辦法,徵發百姓也好,發放俘虜也罷,總之不會少的。不過,在此之前,最好先把晉襄一等國道再往前修一修。」

這條道路,今年年中已通到葉縣,目前正往方城縣的方向推進。…

有了一等國道,山上修水庫的時候,轉運物資也方便,能把整個工程的成本大大降低,還是很有用的。再者,有了水運,並不意味着要放棄陸運,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陛下,最遲建極三年年中,一等國道便可修通至方城。」工部侍郎楊涉說道:「此路確實甚爲緊要。通至葉縣後,輸往洛陽的貨物多了不少,諸縣山野貨、糧食、牲畜,源源不斷輸運過來,市面上這類貨物的價格一跌再跌,百姓紛紛叫好。」

邵樹德欣慰地笑了。作爲首都,洛陽是一個純消費型城市,這是毋庸置疑的。市面上各類商品的價格,只取決於供求關係。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能極大增加貨物運輸量,減少運輸成本,這些最終都會體現在商品售價上,百姓不叫好纔怪呢。

談完了這兩個工程,邵樹德又道:「楊卿,工部明年

要選派一批官員前往安東府,指導他們修建水渠、道路和房屋。安東府現有旅順等六縣,要想有所振作,工部要花大力氣。」

就在前幾天,最後一批船隻離開了旅順港,返回了登州,本年度的移民及物資運輸任務,宣告完成。

考慮到當地的百姓構成,邵樹德覺得應該加以改善。因此,在建極三年的時候,除了繼續輸送歸德、龍武二軍將士家屬以及魏博移民外,還將在直隸、河南、淮海三道招募移民,前往遼南屯墾。

初步計劃是輸送至少三千戶河南移民、三千戶魏博百姓,外加部分軍士家人。安東府六縣之地,明年要進入大發展時期,重點開墾荒地,完善水利設施,安置府兵,鞏固邊防體系。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足夠的人口支撐。中原諸州,其他不敢說,至少在人口這方面,是可以解決很大缺口的。

「陛下,安東之發展,離不開登萊青等地。」楊涉說道:「臣聽聞,淮海道百姓對大力支持安東府發展頗有微詞,認爲純粹是在幫外人。臣覺得,或該調整一番了。」

「朕也早有此意。」邵樹德說道:「過陣子就把安東府劃入

淮海道吧。無論從哪方面看,安東府最方便的聯繫對象便是登萊青三州。」

「陛下聖明。」蕭符、楊涉一齊應道。

「其實,這些都是小事了。」邵樹德站起身,說道:「朕真正的,還是各個工程。你等當自勉之。方城隘口的陂池,兩處同時修建,先打好底子。待晉襄道完工得差不多了之後,便可以全力修建。」

邵樹德,終究還是對這條道路耿耿於懷,還想繼續嘗試下水運的可能性,將來自長江中游地區的物資,通過帶有升船機的運河,輸往洛陽。

如果能夠成功,那麼將極大改變洛陽極其依賴河南的局面,開闢一處新的財源、糧源。

******

其實洛陽近郊早就張貼了告示,招募志願前往遼東屯墾者,但效果不是很好。…

這並不奇怪。因爲前來洛陽定居的多爲武夫、官員家人,這裡生活條件也好,不願意離開是正常的。

不過也不是沒有例外。

這一日,隨着大批契丹俘虜被押解至京城,很多人的心思便活絡了。

南市旁邊的一座酒樓食肆內,一羣武夫模樣的老頭眼都不眨地看着樓下游街示衆的契丹俘虜。

好吧,說他們是老頭可能苛刻了。因爲他們普遍四十出頭的樣子,不算小,但也真談不上多大。

街道上傳來了此起彼伏的喝彩聲。

打勝仗,對洛陽百姓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但每次俘虜遊街,依然讓他們很是興奮,畢竟都是閒得蛋疼的人啊。

押送俘虜的軍士們也挺胸迭肚,意氣昂揚,彷彿這場勝仗是他們打的一樣。

「我等退下來後,各部似乎並未招募新人補齊缺額。」有人羨慕地看了一眼窗外,說道。

「是沒有。」有人點了點頭:「坊間有傳聞,陛下可能會逐步減少各支禁軍的軍額,補起來沒那麼快的。」

每年都有老兵退伍,每年都有新兵補入。但今年有些不太一樣,原本指望着自家子侄可以從軍混口飯吃,結果禁軍各部不再新招人了,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武夫們長期一起廝殺,關係自然是極好的。時間長了,互相聯姻再正常不過了。這樣的情況發展幾十年下去,洛陽禁軍就會變成一支親黨膠固的部隊。

朝廷顯然是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的,因此他們陸續設置了靈州、渭州、陝州、鄆州四個新兵訓練基地,每年都有人練成,然後補入各部,以此減少或推遲禁軍親黨膠固的可能性。

甚至還有

更勁爆的傳聞,南衙樞密院要壓縮各支禁軍的人數,一軍各減少兩個步騎指揮,加起來有五千人。也就是說,單支禁軍的人數將被壓縮到兩萬五千上下——老兵、將校子弟投軍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對有限名額的競爭會日趨激烈。

當然,想要改變朝廷的這個決策,其實是有辦法的。比如集體鼓譟作亂,但他們不太敢。

「不知去安東府碰碰運氣如何?」有人提議道:「如果我兒子入不了禁軍,在洛陽生活可不太容易。聽聞安東府今年打了一個大勝仗,虜獲衆多牛羊、丁口。如果去當府兵,一丁授田百五十畝,可以父死子繼,其實挺不錯的。「

這話一出,很多人皺眉沉吟。

洛陽是好地方,想離開這裡去邊遠之地討生活,這個決定可不好做。

但現實困難也是存在的。很多軍士並沒有購買田地,沒有恆產。更何況洛陽周邊也沒有多少土地可供出售,一旦失去從軍的豐厚收入,日子其實是比較難過的。

禁軍的數量,確實也比較龐大了,每年的開支是一筆極其沉重的負擔,慢慢減少軍隊人數是必然之事。

裁軍這種事,有人敢,比如歷史上的朱全忠,把***幾萬的軍隊裁撤到了二十萬以內,最後甚至壓縮到十五萬以內。有人不敢,甚至出了事,比如後唐、後晉。

邵聖顯然是敢的,那麼就要早作打算了。

「可以先等等,看看先去的人過得怎麼樣。」有人打破了沉默,並引起了衆人的附和。

第五十章 下謀上第1109章 無語問蒼天(月票加更3)第五章 延、汝(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1329章 歷史輪迴第二十七章 杜、莊第三章 兩手抓談一談李克用親兒子的問題第1018章 東遷堵路上了,釣魚中。第八十九章 考察第1222章 另闢蹊徑第1303章 彙報與江西第九十二章 調整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五十三章 三戰之地第三十六章 戰利品第1276章 改革第1159章 爭吵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三十四章 北進第九十五章 試點第九十三章 難伺候第1163章 本錢第五十四章 就走了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十六章 朱玫的決定第十五章 保守到極致第1087章 樣板第八十三章 經濟聯繫第五十四章 爛泥塘第四十七章 遺留問題之二第二章 包圍網第一百章 生前事第四十五章 行路第二十二章 備戰(爲盟主範河兄加更)第七十二章 回援第十三章 消息第590章 籠中人第五十三章 看海第五十六章 北歸(三)第一章 沙苑第十章 謀劃第六十八章 崩盤第六十五章 焦慮感第四十四章 民心和軍心第三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一章 待價而沽第1026章 揚長避短第九十一章 陽謀第二十四章 對聊第五章 贈甲第八十五章 府兵與黑土地第1338章 試了試斤兩第1005章 合作第991章 艱難的決定第1324章 葬禮與政治第四十章 軍心第二十六章 抄截第十三章 談第九十二章 人生第三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二十一章 驚聞第五十六章 煩躁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二章 調查(二)第四十五章 水運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十章 殘局第五十九章 發展第五十四章 使者與構想第八十五章 往事第二十章 硤石又被審覈了第三十三章 合作第七章 亂第七十章 都是賊子!第三十七章 粘住第1304章 臘日第四章 講武第1313章 奔喪第三十四章 合河縣第1280章 感悟第二十四章 獨門生意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1329章 歷史輪迴第二十三章 資源第二十五章 離開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二十二章 散盡家財第十一章 目標是什麼第二十四章 築城將軍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1295章 見微知著第1007章 天津橋第六十五章 處置第七十章 新篇章第二十八章 回軍第六十一章 蜂擁第五十四章 要安定
第五十章 下謀上第1109章 無語問蒼天(月票加更3)第五章 延、汝(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1329章 歷史輪迴第二十七章 杜、莊第三章 兩手抓談一談李克用親兒子的問題第1018章 東遷堵路上了,釣魚中。第八十九章 考察第1222章 另闢蹊徑第1303章 彙報與江西第九十二章 調整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五十三章 三戰之地第三十六章 戰利品第1276章 改革第1159章 爭吵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三十四章 北進第九十五章 試點第九十三章 難伺候第1163章 本錢第五十四章 就走了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十六章 朱玫的決定第十五章 保守到極致第1087章 樣板第八十三章 經濟聯繫第五十四章 爛泥塘第四十七章 遺留問題之二第二章 包圍網第一百章 生前事第四十五章 行路第二十二章 備戰(爲盟主範河兄加更)第七十二章 回援第十三章 消息第590章 籠中人第五十三章 看海第五十六章 北歸(三)第一章 沙苑第十章 謀劃第六十八章 崩盤第六十五章 焦慮感第四十四章 民心和軍心第三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一章 待價而沽第1026章 揚長避短第九十一章 陽謀第二十四章 對聊第五章 贈甲第八十五章 府兵與黑土地第1338章 試了試斤兩第1005章 合作第991章 艱難的決定第1324章 葬禮與政治第四十章 軍心第二十六章 抄截第十三章 談第九十二章 人生第三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二十一章 驚聞第五十六章 煩躁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二章 調查(二)第四十五章 水運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十章 殘局第五十九章 發展第五十四章 使者與構想第八十五章 往事第二十章 硤石又被審覈了第三十三章 合作第七章 亂第七十章 都是賊子!第三十七章 粘住第1304章 臘日第四章 講武第1313章 奔喪第三十四章 合河縣第1280章 感悟第二十四章 獨門生意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1329章 歷史輪迴第二十三章 資源第二十五章 離開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二十二章 散盡家財第十一章 目標是什麼第二十四章 築城將軍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1295章 見微知著第1007章 天津橋第六十五章 處置第七十章 新篇章第二十八章 回軍第六十一章 蜂擁第五十四章 要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