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內、河東之間渡口

一個渡口的形成,往往有幾個因素:

其一,當時的地質水文條件。

很好理解,歷朝歷代氣候、水文甚至河道都不一樣,必須依據當時實際情況。

其二,當時的經濟貿易路線。

這個很正常,渡口大部分還是在和平年代使用的,荒山野嶺誰廢那勁去設渡口?

其三,當時的配套公路。

渡河後上岸,你終究要走驛道,必須要有配套的公路。

下面就講講關內道與河東道之間的黃河渡口及配套公路,其實之前有章節提到過了,我自己忘了哪章了,可能有人記得,懶得找了,重新整理一下。

公路歷朝歷代也不太一樣,路線不一。前朝存在的路,在本朝可能完全廢棄了,無法再通行,除非你徵發民夫重新修路。

這裡主要以唐代公路爲主。

唐代渡口基本都是國營的,即天下舟津濟樑都有令,從九品。

渡口設關城及碼頭,配渡船、水手、工匠,都是體制內人員。

從北向南數:

一、榆林關

勝州東三十多裡的黃河西岸,此渡口隋代就有,即榆關總管。

現代位置爲內蒙古托克托縣附近,因唐代黃河河道與現在差別極大,大概瞭解一下在哪就行。

這個渡口有配套驛道,向西三百里至中受降城,安北都護府所在地,中受降城再往西三百五十里至豐州。渡河東北行一百里至振武軍城,東南行三百八十餘里至朔州。

二、河濱關

位於勝州河濱縣城東面一點點。

河濱縣,在今山西偏關縣西、河曲縣東北那一個拐彎的地方,黃河西岸。

貞觀七年置河濱關。

這個渡口歷史很悠久了,北魏時叫君子津,唐代置河濱關。

北宋時廢棄。他們在唐河濱關以南約百里處置河濱堡,設雄勇津。在唐河濱關以北設久浪津,與西夏、遼國互市貿易。

唐代渡口在北宋廢棄的原因不明,大概率是軍事原因,離前線太近了。

渡口向西,進入沙漠、草原,至榆多勒城。

向南、向北接入豐勝驛道、麟勝驛道。

渡河向東,有驛道經朔州通往雲州,東南行,可經草城川進入嵐州地界。

三、合河關

蔚汾河匯入黃河之口南岸。今山西興縣境內,唐代合河縣北。

這個渡口在唐代就比較重要了,是關北、河東間的交通要道之一,居然設了館驛。

碼頭大小、水手規模、船隻數量等都要多出很多。不要覺得是個渡口都一樣,根本不是一回事,碼頭的吞吐量是關鍵。

18、19、20世紀,登陸戰都是一場噩夢。玩過鋼鐵雄心的都知道,對登陸作戰是有巨大的懲罰的,現實中也一樣。亂哄哄的人員,四處堆放的物資,彷徨的心情,永遠不足的運力等等,敵人都不用半渡而擊,放你過河又如何,只要沒整隊完畢,照樣輕鬆打崩。

基本上,只要守渡口的不是智障、弱雞,哪怕守軍兵力遠少於渡河的攻方軍隊,也能輕鬆取勝。

合河關渡河向西,介入麟勝道。合河關向東,經蔚汾關,可至嵐州,總共二百多裡。

四、孟門關

綏州(綏德)東一百三十里、石州(離石)西九十五里的黃河東岸。

東岸置孟門關、孟門鎮,百步之外就是石州定胡縣縣城。

從這個架勢就可以看出,這個渡口十分重要。

確實,此關/津爲開元十三中關之一,有館驛。孟門關有守兵不算,還專門加設一個孟門軍鎮,額外駐兵。東面百步外就是縣城,還有輪戍的土團鄉夫,架勢確實很大。

這個渡口爲什麼規模這麼大,地位這麼重要呢?

因爲他配套的驛道體系不得了。

向西接上了橫山北麓的東西向大驛道,沿途有綏、夏、宥、鹽、靈五州,再接上通往河隴、安西的道路。

向東,經石州、汾州,通往太原。

北宋時此渡口仍在用,曰伏落津,對岸是綏州鐵茄關。

五、永和關

延川縣東四十里、永和縣西六十里的黃河東岸。

開元七下關之一,對岸是延州延水關。

此渡口向西,經橫山入靈夏,東至隰州。

此關在唐代不重要,因爲橫山道路特別難走,也沒有靠譜的驛道,一般是走關北靈夏平坦的大道,那就是走孟門關渡口了。

шшш⊙ тTkan⊙ ¢O

但北宋不一樣……

他們的主驛道在橫山中的栲栳城(保安軍)一線,且栲栳城也是與西夏互市之所,因此永和關還是蠻重要的,專門設了館驛。

永和關到隰州一百四十里,有驛道。

六、馬鬥關

當蒲水入黃河處。

渡口往東不到七十里至大寧縣,又東北八十多裡至隰州。

渡口往西一百多裡至延州。

小渡口、小透明、沒人疼、沒人愛的地方……

七、烏仁關

丹州汾川縣東七裡、慈州文城縣西南三十六裡處,黃河西岸。

這一段黃河河岸陡然變狹,是著名的孟門石槽。

河岸窄,是不是很好渡河?

呃,如果告訴你這段黃河流速極快,上下落差特別大,懸水奔流如瀑布,魚鱉不能遊,你還這麼覺得嗎?從這裡往南不遠,就是壺口瀑布了。

渡口往東五十多裡可至慈州。繼續向東,橫穿整個慈州山區,沿着山區小驛道,可經昌寧至晉州臨汾,全程三百里。

這個渡口,沒事別走,玩命呢。我多跑兩步,走馬鬥關也好啊。

八、龍門關

同州韓城縣東北五十里,絳州龍門縣西北二十二里,國朝中關之一。

向東可經絳州、晉州北上至太原,向西至長安,兩端都是重要驛道。

九、蒲津關

河中府所轄之河西、河東二縣之間,有關城、有碼頭、有浮橋,三位一體,牛逼普拉斯!

浮橋連鎖蒲津關三城,向東通往太原,向西至長安,交通要道,核心樞紐,爲河東、河北西入關中第一鎖鑰,開元六上關之一。

第二十四章 “保護”第1034章 纏鬥第四十七章 暖炕上的政事堂第十七章 請你移鎮第1159章 爭吵第1065章 又來了第五十三章 妙招第九十一章 陽謀第二十二章 人心第988章 籌劃第九章 司農寺第三十二章 結交第六十二章 填河第二十二章 鏖戰第三十八章 帥才與新城第四十四章 京東第七十八章 有序撤退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四十四章 北京的正月第四十一章 剖析第1243章 北口第二十五章 紅利(二)第1143章 遼陽與建安第八十七章 特來送君一程第二十五章 殺敵(爲盟主老李加更)第二十五章 艱難的決定第十四章 善後與學生第999章 思考第四十五章 父子與選擇第1173章 學子第1285章 塑造(加更2)第三十二章 關鍵第四十二章 階段性成果第1329章 歷史輪迴第九十六章 人員與地方第1065章 又來了第五十章 巴士拉第1309章 談條件第六十一章 不對勁第1232章 檢閱第1022章 朝會第六十四章 打醒第十三章 就緒第四十七章 進京(給盟主江西胖哥加更)第二十九章 大的要來了第三十三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二)第十六章 入長安(一)第959章 班底第五章 馬車與消息第六十四章 坐不住第十四章 行路第九章 表演第1304章 臘日第四十二章 大膽!第三十三章 南原與舊人第1305章 遊戲與賞第四十六章 不斷加碼第三十五章 折家軍喀喇汗王朝來歷第四十七章 詢問第十九章 唐倉鎮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三十四章 練武與動兵第五十三章 不甘心第964章 廢物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十一章 出征前的二月第971章 南下第七章 親朋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十八章 構想(爲盟主奎元哥加更)第十一章 勸阻第1284章 好物第三十二章 一起跳舞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三十七章 裹挾第四十四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一)第二十八章 見死不救第三十六章 聲名第三章 輿圖第三十章 歸程之鳳翔第六章 人才與北征第二十九章 幹掉他們!第1146章 佈局定策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十八章 戰宥州(二)第六十一章 輕視第二十二章 上元第九章 埋伏第六十九章 整頓第二十八章 兩地第1005章 合作第六十一章 不對勁第1217章 人事與工作第1105章 定計第三十章 真理第二十二章 第二件成就第三十四章 發配第六章 後路無憂矣第四章 鐵盤
第二十四章 “保護”第1034章 纏鬥第四十七章 暖炕上的政事堂第十七章 請你移鎮第1159章 爭吵第1065章 又來了第五十三章 妙招第九十一章 陽謀第二十二章 人心第988章 籌劃第九章 司農寺第三十二章 結交第六十二章 填河第二十二章 鏖戰第三十八章 帥才與新城第四十四章 京東第七十八章 有序撤退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四十四章 北京的正月第四十一章 剖析第1243章 北口第二十五章 紅利(二)第1143章 遼陽與建安第八十七章 特來送君一程第二十五章 殺敵(爲盟主老李加更)第二十五章 艱難的決定第十四章 善後與學生第999章 思考第四十五章 父子與選擇第1173章 學子第1285章 塑造(加更2)第三十二章 關鍵第四十二章 階段性成果第1329章 歷史輪迴第九十六章 人員與地方第1065章 又來了第五十章 巴士拉第1309章 談條件第六十一章 不對勁第1232章 檢閱第1022章 朝會第六十四章 打醒第十三章 就緒第四十七章 進京(給盟主江西胖哥加更)第二十九章 大的要來了第三十三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二)第十六章 入長安(一)第959章 班底第五章 馬車與消息第六十四章 坐不住第十四章 行路第九章 表演第1304章 臘日第四十二章 大膽!第三十三章 南原與舊人第1305章 遊戲與賞第四十六章 不斷加碼第三十五章 折家軍喀喇汗王朝來歷第四十七章 詢問第十九章 唐倉鎮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三十四章 練武與動兵第五十三章 不甘心第964章 廢物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十一章 出征前的二月第971章 南下第七章 親朋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十八章 構想(爲盟主奎元哥加更)第十一章 勸阻第1284章 好物第三十二章 一起跳舞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三十七章 裹挾第四十四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一)第二十八章 見死不救第三十六章 聲名第三章 輿圖第三十章 歸程之鳳翔第六章 人才與北征第二十九章 幹掉他們!第1146章 佈局定策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十八章 戰宥州(二)第六十一章 輕視第二十二章 上元第九章 埋伏第六十九章 整頓第二十八章 兩地第1005章 合作第六十一章 不對勁第1217章 人事與工作第1105章 定計第三十章 真理第二十二章 第二件成就第三十四章 發配第六章 後路無憂矣第四章 鐵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