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 樞密使

第960章 樞密使

折宗本在汝州總共也沒待幾天。

看望了女兒之後,又與已經九歲的孫子折從遠聊了聊,得知小傢伙很喜歡在清暑宮讀書習武之後,非常滿意。

折從遠是第三代中最有希望的苗子。

自然,這是以折家的標準來看。八九歲的孩兒,長得就比別人大一號,學習軍略、武藝時,上手非常快,很有這方面的天賦。

文采方面略差。但在折家這種邊疆豪族看來,這根本就不是缺點。粗通文墨,能讀寫公文就行了,難不成還要會吟詩作賦?

不過折從遠在王府經名師教導,他姑姑折芳靄又抓得很緊,小傢伙已經能寫一些粗淺的詩,快趕上姑夫邵樹德的水平了。

折宗本雖然粗獷,但卻有邊疆豪族數百年來獨特的生存哲學。就草原風俗來說,把家裡出色的孩子送到大汗身邊,本來就是尋常事,這對孩子的前途也有好處。只要真的有才能,立功的機會是不會少的。而這個年代,缺的往往就是機會。

臨走之前,邵樹德與折宗本長談了一番。

“如今諸事草創,官職空缺甚多。南方暑熱之地,外舅年歲大了,怕是待不慣。打完蘄州,便回洛陽任職吧。”邵樹德說道。

折宗本心中一動。好小子,我磨蹭了好幾天,終於給我安排了啊。

“也罷。五十大幾的人了,有時候確實覺得力不從心。賢婿這邊事多,我便過來幫幫忙。”折宗本一口答應了。

邵樹德笑道:“藩鎮爲國,有些東西也要調整。都虞候司,在藩鎮時代還能用用,一旦開國,就要改一改了。”

折宗本大概知道他要擔任何職了。

“代宗永泰年間,始置樞密使一職,到憲宗元和初,日趨完善。”邵樹德繼續說道。

樞密使一職,確實是代宗創設的。

安史之亂時期,軍國樞密多由宦官李輔國上奏,即“宰臣百司,不時奏事,皆因輔國上決”。代宗立,宦官魚朝恩因神策軍扈迎之功,權傾中外。代宗忌其權重,即設樞密使一職,以分朝恩之權,故於永泰二年拔擢內侍董秀爲樞密使。

董秀擔任樞密使長達十二年,最終以交通南衙宰相元載伏誅——樞密使與宰相勾結,死是一定的了。

代宗之後,德宗繼位。德宗是有名的猜忌之君,歷任樞密使一直十分恭順,“未聞樞密使干政之事”。

但建中之亂改變了一切。神策軍的兵權就此易位,從文官那裡收走,到了太監手中。

憲宗年間,因爲有了兵權,樞密院的機構不斷擴充,官吏從以前的借調變爲常置。而擔任職務的官員的文化水平也不斷提高,比如掌財政出納的樞密院孔目官師全介、起草文書的樂輔政,他們都是宦官,但“皆通文翰”——穆宗時的樞密使楊承和不但辭藻華麗,還寫得一手好字,所撰《樑守謙功德銘》,後人因愛其字而不忍廢。

這個機構是越來越專業了。

到了現在,樞密使的職責在明面上有四:一、皇帝在皇城辦公時,上傳下達(皇帝在宮城時,由宮廷女官上傳下達);二、草擬內狀文書;三、陪侍皇帝左右,參與重要決策;四、總領各地監軍使,處置監軍所報各地事務。

當然這是明面上的,在神策軍握於手中後,於實際事務中,可以簡略地概括爲樞密使主兵、宰相主政,實際上是分了宰相的權力,即兵權。

神策軍爲何對太監們死心塌地?因爲軍費都是樞密使要來的,人事任免也是樞密使實際掌管。文官既無法干涉財權,又沒有人事權,自然對軍隊的影響力很低了。

邵樹德不打算把樞密院交給宦官集團,大唐宦官之跋扈殷鑑不遠。

交給文官也不合適,不光本朝有白志貞的教訓,明代七品縣令都能在總兵面前盛氣凌人,豈能不鑑?

但你總要用人。

從理智上來說,還是交給文官最合適,他們頂多把軍隊玩爛,造反的可能性較低。

但從感情上來說,邵樹德卻覺得這樣不太合適。

反正自己也爽夠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相信後人的智慧好了。樞密院,他打算交給勳貴們。

折宗本是外戚,其實也不太合適擔任此職,但邵樹德在觀察許久後,信任老丈人,這又另當別論了。

“國朝有樞密院,我亦欲設之。”邵樹德說道:“樞密院掌全國禁軍調發徵募、武官選授、軍隊訓練校閱等兵事。從今往後,兵部只管儀仗、州兵、蕃兵、土團、武舉等事。”

至於武學,樞密院、兵部都管不到,例由天子擔任總辦,授官也由天子親自來。

折宗本對宋明時代的文武之爭並不瞭解,此時的他也想不到後世武人的地位會低到那種程度,出將入相會越來越少,因此他也沒多想,直接答應道:“賢婿是讓我當樞密使?這個職位,確實不宜交給外人。放心吧,軍中的兔崽子,我還壓得住。今後好好操訓他們,保管上陣時個個如猛虎下山一般。”

邵樹德大笑,道:“也只有外舅能擔此重任。”

折宗本亦笑,這個利益交換他很滿意,甚至有些驚喜了。

本以爲要回家閒居養老了,沒想到還有這好事,女婿心胸寬廣,做事有分寸,果然是成大事之人。

******

折宗本走後,邵樹德又找來了李杭。讓他親自去一趟河中,招撫叛亂的河中散兵。

五萬河中衙兵他吃不下,兩萬五千那會,也不太想要這些習氣深重的藩鎮兵,怕污染了自己軍隊的風氣。現在只剩一萬五千了,可以分化拉攏,瓦解敵人的反抗。

“我將天下之兵分爲甲乙丙丁四等。”邵樹德說道:“樑軍能戰,也聽話,可與夏軍並列甲等。晉兵、燕兵能戰,但習氣較重,不甚理想,故列乙等。鄆、兗兵戰力不如晉兵,也不太聽話,列丙等,淄青兵戰力連鄆、兗兵都不如,但較二鎮兵聽話一些,同列丙等。河北兵,戰力比鄆、兗強一些,不如樑、晉,但非常不聽話,列丁等。江淮兵,戰力不如河北、河南,但聽話勝於河北,同列丁等。”

“其實,四等兵皆可用,但須有側重。河中兵可列丙等偏上,王重榮時代也挺能打的,習氣馬馬虎虎,全消滅了不太合適,也會令天下武夫怨恨。”邵樹德繼續說道:“你可任河中招撫使,即刻啓程,配合盧都頭招撫降人,以五千爲限,多了不要,我怕壞了軍中風氣。”

“遵命。”李杭立刻應道。

夏兵的來源,歷來非常複雜。河南人的數量即便不是最多,也與河隴、關北兵差不多。十幾年來也吞併了不少降兵,比如鄜坊、丹延、涇原等,也令各鎮送過精兵,比如當年山南西道的諸葛仲方就送過。

但也不是什麼兵都要的。

李杭想起了當年涇師之亂時,夏王欲吞併降人,於是令涇鎮降官、從事陳訥幫着挑選降兵。當時提了三個條件:非精壯者不要;技藝荒疏者不要;油滑畏戰者不要。

事實上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精壯者一眼就能看出,技藝也能試出來,至於是不是油滑畏戰,這個就只能靠熟悉這些軍隊的涇原鎮官員來幫忙了,最後也只挑了三千人。

這次攻滅淄青鎮,得降兵數萬,也只挑了一萬人至洛陽。挑剩下的,要麼是戰鬥力不行,要麼是習氣深重,基本屬於被放棄的。

這些被放棄的人單獨成軍,未來即便表現出色,能被選入禁軍的也將十分有限,非常困難。相較於樑軍降兵幾乎全盤接收,差別對待是十分明顯的,也反應了邵樹德的個人喜惡。

你又不能打,還桀驁不馴,第一印象就這樣了,未來想出頭,要付出的努力實在太大了,李杭都對他們非常同情。

彷彿是看出李杭在想什麼,邵樹德又道:“我以前也飢不擇食吞過降兵,但那時沒得選,現在軍隊員額已經十分龐大了,不能再什麼人都收。此事伱好好辦,費點心思。”

“遵命。”李杭躬身行禮道。

河中鎮,目前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晉人蔘與了,沒那麼簡單。但怎麼說呢,慢慢來了,事情一步步處理,數萬大軍屯於河中,翻不了天。

李杭走後,邵樹德便下到天德軍中,撫慰軍士,監督操練之事。偶爾與軍官們一起踏雪打獵,增進感情。

三子、四子也參與了進來,慢慢熟悉軍中事務。

邵樹德不指望他們未來能有多出色,但至少不能是個廢物。整天待在宮中是沒什麼前途的,少年郎還是要多出去走走,因此走到哪裡都帶着,言傳身教,細心講解,時不時還會考校一番,確保他們都懂了,或者至少有個基本的概念。

當然,也不是什麼時候都帶着了。

他去廣成湯泡溫泉,享用朱全忠之妹朱氏、朱友文之妻王氏、朱友珪之妻張氏、朱全忠之妾石氏等婦人的時候,兩個孩子乖乖回去背書,並抄寫十遍,不得偷懶。

父子三人各有各的快樂,妙哉。

南詔農業地理第八十五章 公文與棣州第八十七章 交代與消化第一章 家人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二十二章 上洛第三十二章 結交第四十三章 以後的事情第三十四章 發配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五十二章 漫漫撤退路第1074章 正旦朝會第七十二章 死法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三十五章 準備與拉攏第三十三章 平亂?第四章 兩手都要硬第二章 調查(二)第四十三章 縊第八章 出征前的日子(二)第三章 勾連第二十章 氣急敗壞第五十七章 直插第十九章 西行第六十九章 東行第十二章 連舉四烽第十一章 政宣與虧心事第三十四章 實相無相第六章 後路無憂矣第十章 安排與路線第1167章 賞雪第七十七章 作者第1091章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三章 議帥第十七章 我來整個大的第1237章 講究人第八十六章 爭吵第五十三章 怎麼還不走?第998章 應對之策第1145章 告訴阿保機*吧第九章 轉變隨便侃侃第二十四章 善後(三)第七十九章 梅錄第950章 淄州與膠水第七十五章 路線第1230章 開城第十一章 賞第七十七章 軍心與消息第十三章 南京第1079章 循序漸進第五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二章 生長蕃中似蕃悖第九十章 帶走他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二十八章 回軍第三十章 南北突破第二十章 朝貢道第三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五章 行賞第七十二章 回援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八章 聚散第四十五章 行路第二十三章 政策(給盟主李仁軍加更)第968章 虞鄉第三十六章 潁州第七十七 枯燥的行軍第二十九章 退敵(二)第二十八章 兩個戰場第十四章 味道第四十四章 腹地第四十四章 勸說(爲盟主淚痕點點寄相思加更)第四十八章 羸兵與北方第1276章 改革第十六章 樂園第五十三章 看海第七十三章 見解第五十章 又是交易的藝術第四十五章 戰第二十七章 財稅改革之三第1329章 歷史輪迴第八十六章 委任與動員第1106章 橫山與平海軍第五十二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三)第八十章 躺平第九十八章 回來第三十章 覆滅第1325章 誘惑第六十章 登高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五十二章 大渡河第二十四章 人命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六十五章 分化第六章 州情(三)第八十二章 出來吧!第十九章 造物主的恩典
南詔農業地理第八十五章 公文與棣州第八十七章 交代與消化第一章 家人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二十二章 上洛第三十二章 結交第四十三章 以後的事情第三十四章 發配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五十二章 漫漫撤退路第1074章 正旦朝會第七十二章 死法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三十五章 準備與拉攏第三十三章 平亂?第四章 兩手都要硬第二章 調查(二)第四十三章 縊第八章 出征前的日子(二)第三章 勾連第二十章 氣急敗壞第五十七章 直插第十九章 西行第六十九章 東行第十二章 連舉四烽第十一章 政宣與虧心事第三十四章 實相無相第六章 後路無憂矣第十章 安排與路線第1167章 賞雪第七十七章 作者第1091章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三章 議帥第十七章 我來整個大的第1237章 講究人第八十六章 爭吵第五十三章 怎麼還不走?第998章 應對之策第1145章 告訴阿保機*吧第九章 轉變隨便侃侃第二十四章 善後(三)第七十九章 梅錄第950章 淄州與膠水第七十五章 路線第1230章 開城第十一章 賞第七十七章 軍心與消息第十三章 南京第1079章 循序漸進第五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二章 生長蕃中似蕃悖第九十章 帶走他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二十八章 回軍第三十章 南北突破第二十章 朝貢道第三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五章 行賞第七十二章 回援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八章 聚散第四十五章 行路第二十三章 政策(給盟主李仁軍加更)第968章 虞鄉第三十六章 潁州第七十七 枯燥的行軍第二十九章 退敵(二)第二十八章 兩個戰場第十四章 味道第四十四章 腹地第四十四章 勸說(爲盟主淚痕點點寄相思加更)第四十八章 羸兵與北方第1276章 改革第十六章 樂園第五十三章 看海第七十三章 見解第五十章 又是交易的藝術第四十五章 戰第二十七章 財稅改革之三第1329章 歷史輪迴第八十六章 委任與動員第1106章 橫山與平海軍第五十二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三)第八十章 躺平第九十八章 回來第三十章 覆滅第1325章 誘惑第六十章 登高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五十二章 大渡河第二十四章 人命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六十五章 分化第六章 州情(三)第八十二章 出來吧!第十九章 造物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