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

“南蠻有點虛應故事的意思啊。”張武扒在城頭,看着一隊退回去的敵軍。

簡單來說,沒那麼拼命了,稍微遇到點強有力的抵抗就退走,這是典型的滑頭仗。

其實最近的天氣很適合南蠻進攻,因爲早晚經常起大霧,這讓攻城部隊的隱蔽性強了很多,傷亡減少了很多。

其次,太陽升起來後,山林間水汽蒸騰,嵐瘴讓人分外難受。燕王帶過來的北地勁兵病懨懨的,完全提不起勁。前幾天還出城追殺潰敵呢,最近就有氣無力,士氣低落。

張武就曾經想過,如果這時讓勝捷軍和他們打一打,或許有取勝的機會?當然也就是想一想罷了。

北人不適應氣候,南蠻其實也不是很適應,但終究要強上不少。張武易地而處,覺得這會就該加緊攻勢,爭取一戰破城。要麼就退兵好了,承認拔不掉雅州這顆釘在他們身旁的釘子,早早撤退算了。

但南蠻現在的操作就很迷惑。進攻看似聲勢浩大,但其實有所保留,照這麼打下去,是不可能攻破雅州的。但他們也沒有絲毫退兵的意思,至少現在沒有。

這種情況其實就有點危險了,屬於戰略戰術不明確,一不留神就會釀成大敗。

“張將軍,別管南蠻怎麼想的了,咱們做好自己的事。”燕王親將契必易抹了把額頭的汗水,道:“雅州不失,咱們這仗穩如泰山,雅州若失,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矣。被圍攻了這麼久,城牆多有破損,趕快組織人手修繕吧。”

“一會就有民夫過來。”張武說道:“我所擔心的是賊人不知道打的什麼主意,一直在這黏黏湖湖的。進攻成效不顯,卻又不願退兵。與其這般,不如組織一批兵馬,下山夜襲算了,說不定有斬獲。”

“其實沒什麼陰謀。”契必易說道;“聽聞南蠻主持圍攻的大將是楊幹貞、楊詔兄弟二人,他們的兵是南蠻兵,但卻不一定是蠻酋鄭仁旻的兵。我說你以前也是李茂貞手下大將,就不懂這裡面的道道?”

“我是衙將。”張武尷尬地說道。

衙將沒有兵權,打卡上班,只有出征時纔有機會統率軍隊,且這軍隊也不是你自己的,而是節度使的。

“不過,沒吃過豬肉,還是見過豬跑的。”張武又道:“聽契必將軍這麼一說,楊幹貞兄弟確實有保存實力的嫌疑。這幾日上來送死的,多爲蠻獠部落兵。話說這麼打下去,他快壓制不住那些蠻獠洞主了吧?”

“遲早的事。”契必易說道:“而且,楊氏兄弟自己的兵也有死傷。就算死傷不大,各部也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在場的都是老武夫了,對武夫之間的事情怎麼可能不懂?大夏剛剛離開節度使時代不過十年,而大長和國還處於標準的軍頭、部落首領、世家大族與國君共治的時代。楊幹貞兄弟作爲主政一方的諸侯,若沒有保存實力的心思,說出去鬼都不信。

“如此看來,戰機已慢慢出現了啊。現在就是不知道鄭仁旻的大軍到何處了,若他也能北上湊熱鬧,咱們再利用堅城耗一耗他們的士氣,把握會更大。”張武現在的信心是越來越足了,已經開始幻想接下來會取得怎樣一番大勝。

“我料鄭仁旻會來的。”契必易看着南方連綿不絕的大山,說道。

******

鄭仁旻確實已經北上了。

他是在二十五日啓程的,兩日至山口城,二十八日夜至邛崍關。

吃過晚飯後,他登臨山巔,注視着山谷間一條條北上的長龍,豪邁感油然而生。

一聲令下,十萬將士爲你效力,毫不猶豫地奔赴前線廝殺。

君命傳至各處,各部落首領、洞主們紛紛前來拜見,然後提兵北上,又是數萬雄師。

十幾萬大軍,在川南這片,誰人能擋?

到河南去廝殺,我不如你邵樹德。

在劍南用兵,你不如我。

宰相段義宗跟在鄭仁旻身後。他年紀不小了,沒有青年天子鄭仁旻那般熱血。

在鄭仁旻眼中氣勢逼人的長龍大軍,卻讓段義宗心驚肉跳。

大長和國的老底子部隊,被破碎的地形分割成了一塊又一塊。

一條長龍遇敵的話,其他長龍能來救援嗎?這可不一定。或者即便能來,戰鬥怕是也打完了。

人多勢衆,本來是他們這一方的優勢,如今被地形一切割,優勢似乎沒那麼大了。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重蹈當年被五千幽州兵一路急追,潰不成軍的慘狀?

人家管你幾路來?他只要挑選一條道,死命咬着追下去就行了。其他各路人馬稀里湖塗,聽到消息時指不定以爲對方來了十多萬人馬,己方全軍大潰呢,那還有什麼鬥志?要知道,大長和國可不是鐵板一塊,段義宗覺得——他們段家的人一看形勢不對,保不齊就要先跑。

“陛下,雅州城打了十多天了,損兵折將,卻一無所獲。諸部洞主、首領手下的丁壯死傷慘重,皆有怨言,我看不如——”段義宗建議道。

“不!”鄭仁旻轉過身來,指着山峰下的關城,道:“邛崍關,隋大業十年置,唐代則爲開元十三中關之一。附近的大相公嶺上還有諸葛廟,傳諸葛亮南征時經此。此關又爲黎、雅二州分界線,如此一座要隘,我雄師花了多久打下來的?”

“半日。”段義宗說道。

“其實還不到半日。”鄭仁旻意氣風發地大笑不以爲意:“夏人連戰連敗,潰不成軍,很多雄關險隘都放棄了,令我輕易收取。元不是覺得夏人不行,而是覺得他們在蜀地的兵馬很差,和前唐僖宗那會差不多。”

“那雅州……”段義宗問道。

鄭仁旻擺了擺手,滿不在乎地說道:“定是嶲、黎、雅三州的殘兵敗將皆聚集於彼處,仗着山勢苦苦堅守罷了。而今已是油盡燈枯,再打一打,說不定就打下來了。”

段義宗卻沒這麼樂觀,只聽他說道:“驃信,楊幹貞、楊詔兄弟倆未必會真打。他們也捨不得消耗從會川都督府帶出去的本部精兵,而黎、雅部落兵,此時可能已經怨聲載道了。我聽前方奏聞,已經有人帶着丁壯偷偷離去了。好處沒撈到多少,卻要不斷死人,洞主們是不會做這種虧本買賣的。”

鄭仁旻一聽,臉色陰晴不定,道:“楊幹貞、楊詔若敢陽奉陰違,元必然加以懲治,想必大夥也無話可說。元也不是一定想要他的地盤,但出師大敗,損兵折將,有什麼資格繼續統領會川都督府?”

段義宗沉默。

話說到這份上,已經沒法繼續了。誰去攻下雅州?段家?高家?趙家?還是某個突然崛起的部落首領?

沒有人是傻子。

雅州的夏兵明顯還沒力竭,讓大夥拿着自家的兵馬去拼,可能嗎?

段義宗突然覺得有些心累。

他是段家人沒錯,但對國中幾個大家族鬥來鬥去的情形也很不滿。整一副漢人南北朝時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鬧劇模樣,以前是蒙氏,現在是鄭氏,接下來又是哪個家族?

鄭氏不信任楊氏、趙氏、高氏、段氏,這幾家也不信任鄭氏,互相猜忌之下,國勢能好就怪了。

這世道!

五月最後一天,鄭仁旻親統大軍五萬餘人,經漢昌城、石門戍,抵達了雅州榮經縣——後世名滎經,源於洪武十三年一場大火,以木字過盛爲由,改“榮”爲“滎”。

此地離雅州城只有九十二里,離前線很近了。鄭仁旻又連連派出使者,催促楊幹貞加緊攻打雅州,並防備可能從北方襲來的夏軍援兵。

******

李璘是在五月十九日離開雙流縣的。

隨後便一路疾進,二十日至新津,二十二日宿於安仁縣南境之延貢驛,二十三日晚間進抵邛州理所臨邛縣(今邛崍),宿於城外。

二十四日,本欲繼續南下,無奈已經拉開了大部隊一段距離,被中軍派來的使者要求休整一日。

二十五日繼續前行,花了三天時間,經順城驛、百丈縣,至名山縣——百丈、名山,都是雅州屬縣。

到了這裡,他們稍稍放慢了點速度,以儘可能保存體力——兵法雲:“軍行百里而爭利者蹶上將軍”,他們這走了顯然遠遠不止百里了。

三十日午後,大軍抵達平羌水北岸,休整半日,以恢復體力。

而此時,李唐賓統率的主力部隊四萬餘人也抵達了名山縣外的順陽驛,離他們約四十里的路程。

南蠻、夏軍南北對進,幾乎不約而同,一場大戰已在所難免。

李璘仔細想了想,發現大夏王師至少有兩點優勢。

其一,南蠻已攻打雅州半個多月了,死傷慘重,士卒疲敝,以至於連平羌山南岸的橋頭堡都攻不下,只能挖壕溝、築壕牆圍困。

這第二嘛,因爲此戰採取的是誘敵深入之計,自然做好了完全準備。

在平羌水北岸這一片,遊騎衆多,儘可能捕殺南蠻的斥候。同時還派出州兵,驅趕附近的部落,將他們遠遠轟到了山裡,這算是情報優勢。

至於後勤優勢,就不用多說了。南蠻那麼多兵馬,除後方轉運的糧草外,幾乎也把嶲、黎、雅三州的部落給吃窮了。這些人什麼也沒撈着,心中定然怨恨,很難繼續提供充足的糧草。

南蠻即便可以在雅州鄉野大肆擄掠,又能搶到多少?事實上,如果繼續拖下去的話,南蠻早晚會退兵,屆時追擊起來,也能咬下他們一大塊肉。

但這又何必呢?主動退兵與被動退兵,能是一回事嗎?

“渡河!殺賊!”六月初一一大早,打定了主意的李璘毫不猶豫,當先走上了繩橋。

“殺!殺!殺!”五千將士齊聲怒吼,摩拳擦掌,欲與賊死戰。

賊敢戰否?

第九章 局勢第十一章 移民第1210章 軍心浮動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十六章 人的名樹的影第三十七章 出版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四十九章 必勝第六十五章 挽救危局的辦法第四十四章 賽點第七十七章 作者第二十二章 華嶽寺第1105章 定計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四十八章 送菜第六十八章 混亂的棋局(月票加更1/3)第二十四章 不要體面第九章 荒蕪第991章 艱難的決定第八十四章 致治第五十四章 銀鞍直第四十八章 解鬥第三十四章 練武與動兵第四十九章 漢風唐韻第三十二章 兄友弟恭第七十一章 集結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1135章 腐朽第五十二章 漫漫撤退路第三十八章 挑釁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三章 輿圖第1261章 詰問第十六章 東面第1269章 侄女婿第三十五章 跑馬第四十五章 水運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十七章 勸說第十三章 消息第十七章 山民第二十三章 入衛第二十一章 前哨戰第十九章 河內第1216章 撫寧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三十三章 來了第1013章 “屯田”第1084章 框架第六十七章 兵亂第六十六章 好消息第二十六章 不動如山第九十四章 章程第1040章 徐州與洛陽第二十五章 紅利(二)第二十二章 華嶽寺第三十二章 上元與靈州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六十三章 交接第十五章 趙植第四十二章 徐州第四章 言傳身教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二十二章 紮根第四十九章 中條山第三十章 君欲何爲第四十九章 黃鄴(三)第二章 生長蕃中似蕃悖第五十三章 三戰之地第八十八章 靈寶與弘農第三十六章 態度第十八章 代理人第四十章 聖人的日常第十七章 神速第959章 班底第八十一章 夕陽產業第1083章 一言堂第1269章 侄女婿第996章 掃潢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二十七章 北巡第二章 行人與宮殿第1273章 向前看第三十三章 名利第六十四章 坐不住第五十章 又是交易的藝術第七十四章 元旦賜宴第二十四章 不要體面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十五章 議論第二十章 樑泉縣第四十四章 芒刺在背第二十八章 柴與學校第四十九章 動員第二十六章 死結第1235章 奴部第四十二章 亂第三十八章 新工作第997章 人口就是財富
第九章 局勢第十一章 移民第1210章 軍心浮動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十六章 人的名樹的影第三十七章 出版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四十九章 必勝第六十五章 挽救危局的辦法第四十四章 賽點第七十七章 作者第二十二章 華嶽寺第1105章 定計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四十八章 送菜第六十八章 混亂的棋局(月票加更1/3)第二十四章 不要體面第九章 荒蕪第991章 艱難的決定第八十四章 致治第五十四章 銀鞍直第四十八章 解鬥第三十四章 練武與動兵第四十九章 漢風唐韻第三十二章 兄友弟恭第七十一章 集結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1135章 腐朽第五十二章 漫漫撤退路第三十八章 挑釁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三章 輿圖第1261章 詰問第十六章 東面第1269章 侄女婿第三十五章 跑馬第四十五章 水運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十七章 勸說第十三章 消息第十七章 山民第二十三章 入衛第二十一章 前哨戰第十九章 河內第1216章 撫寧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三十三章 來了第1013章 “屯田”第1084章 框架第六十七章 兵亂第六十六章 好消息第二十六章 不動如山第九十四章 章程第1040章 徐州與洛陽第二十五章 紅利(二)第二十二章 華嶽寺第三十二章 上元與靈州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六十三章 交接第十五章 趙植第四十二章 徐州第四章 言傳身教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二十二章 紮根第四十九章 中條山第三十章 君欲何爲第四十九章 黃鄴(三)第二章 生長蕃中似蕃悖第五十三章 三戰之地第八十八章 靈寶與弘農第三十六章 態度第十八章 代理人第四十章 聖人的日常第十七章 神速第959章 班底第八十一章 夕陽產業第1083章 一言堂第1269章 侄女婿第996章 掃潢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二十七章 北巡第二章 行人與宮殿第1273章 向前看第三十三章 名利第六十四章 坐不住第五十章 又是交易的藝術第七十四章 元旦賜宴第二十四章 不要體面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十五章 議論第二十章 樑泉縣第四十四章 芒刺在背第二十八章 柴與學校第四十九章 動員第二十六章 死結第1235章 奴部第四十二章 亂第三十八章 新工作第997章 人口就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