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又是交易的藝術

顯州是以渤海中京顯德府爲主的新設正州。

顯德府原轄六州二十五縣,今歸併爲七縣,即:

顯德縣,今和龍市西城鎮古城村;

杉盧縣,今和龍市東盛涌鎮;

位城縣,今朝鮮茂山;

盛吉縣,今安圖西南二道白河鎮;

榮山縣,今延吉北大古城;

靈峰縣,今敦化西北;

銅山縣,今汪清縣西北。

七縣之地,粗粗統計有22700餘戶、10萬4200餘口。

這是經歷過戰爭拉鋸後的數字,有點慘,不過還有挖掘的餘地…………

「渤海國主治國無術,理政無方,以至膏腴之地,俱陷虎狼,千里人煙,頓成荊棘。眼下男孤女寡,十室九空,人牛俱喪,蠶麥不收。古人謂‘黃老之言,清靜爲本,,局勢好不容易平定下來,如果再倒行逆施,百姓恐又要罹刀兵,實不忍也。」顯州州衙內,一羣官吏們勸諫個不停。

「陽春資始之際,東作將興,雨雪及時,耕桑有望,萬不能有動亂啊。」

「兵戈一起寇盜連羣,戎馬所經,人煙殆絕,這便是聖人想看到的嗎?」

「靺鞨亂常,窺伺藩垣,而士民皆憤。不如召各大家結集徒黨,並朝廷軍士,專力討伐,或可令戶口大增。」

聽着這些官吏的聒噪,高善本的眉頭幾乎擰巴在了一起。

想讓世家大族放出隱匿的人口,那簡直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其實人就在那,門閥們也沒辦法拿塊布把他們遮蓋起來,但也僅僅在那而已。官府的戶口籍冊已經更新過一輪了,但還是有太多的人沒被登記在冊。

「諸位!」高善本猛地一拍桌案,嚇了衆人一跳。

「聖人遣我來顯州,可不是爲了跟你們磨嘴皮子。」高善本臉一拉,斥道:「經過一個冬天的戢亂,諸位想必也看明白了。名王馬蹶,豪帥授首,乃至靺鞨土酋的腦袋都被砍了十來個。打得過嗎?有必要打嗎?」

站在高善本身後的一青年將領掃視着衆人,冷笑連連。方纔高善本介紹過,這人叫李從珂,以前是萬勝黃頭軍的軍將。萬勝軍在征討契丹的戰爭中大放光彩,堅不可摧。戰後,精壯被選入禁軍,餘部整編爲各地府兵。

作爲萬勝軍的高級將領,李從珂賦閒了一段時間,隨後便被啓用,擔任顯州州軍指揮使,帶着五百清塞軍、五百威勝軍組成的州兵鎮守顯州,同時兼任顯、淥二州招討使—一千人確實不多,但沒辦法,在等待分地的清塞軍及威勝軍總計一萬大幾千人中,只說服了大概兩三千人,分到東、西、南三京。

另外,淥州是正在籌建的遼東道屬州,以原渤海西京鴨綠府舊地爲主。

「善財難捨可不是什麼好習慣。」李從珂哼了一聲,道:「中原的世家大族也是要交稅的,更不許隱匿戶口。前唐太師蕭遘,在唐末主動獻上了華州的別院、莊客,此等義舉,你們就不能學學嗎?」

衆人你看我,我看你,低頭不語。

渤海二百多年了,門閥政治之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做什麼事,必須等到整體的思想轉變。

如今渤海亡國了,但亡的是大氏的國,而非他們李氏、楊氏、張氏······

「霜巖賀家,願獻地百頃,並莊客四百戶。」就在氣氛越來越沉悶的時候,原顯德府榮州刺史、現顯州司馬賀韶說道。

霜巖是盧州屬縣,今已廢入杉盧。

高善本心中一喜,道:「賀司馬義舉,定能上達天聽。」

賀韶神情複雜地看了一眼高善本,心下微嘆,嘴裡說道:「我等皆已是夏臣,以往種種,自不再作數

。今聖天子在位,寬厚仁德,任用我等爲官,已是僥天之倖。應該的,應該的。」

其實,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還是高善本擔任刺史這件事。

高氏自高句麗時代便是頂級門閥,在渤海國依然榮寵不衰,實力強勁。高善本能當上刺史,定然已經輸誠,而他這種人都屈服了,賀家這種連「右姓」都不算的家族,又堅持個什麼勁?

「賀司馬深明大義,果然不凡。下直後,得找你喝幾杯。」李從珂的右手離開了刀柄,笑道。

「求之不得。」賀韶亦笑道。

「其實,諸位可知聖人正在謀劃科舉分榜?」高善本突然說道。

「何爲科舉分榜?」賀韶問道。

「譬如咱們渤海舊地士人若想考學,因爲種種原因很可能考不過文風較盛的關西、河南。」高善本解釋道:「但如果爲遼東單獨劃一個榜,定下規額,那麼不管怎麼考,每年都會有一定數量的遼東士人高中,豈不大善?」

賀韶心中一動,這確實是大好事一樁。

其他人聽聞,情緒彷彿一下子被點燃了,嗡嗡聲四起。高善本重重咳嗽了兩聲,道:「諸位,聖人心胸寬廣,將天下視爲一家,有前唐太宗之風範。渤海是小國,戶口不過百餘萬,最多編得十州,而天下還有三百餘州,孰大孰小,孰輕孰重,諸位都是聰明人,不消我多說。」

高善本其實已經說得很多,也說得很明白了。

渤海只是天下一隅。一隅之外,還有更廣闊的世界。天子給你們考學名額,讓你們可以通過科舉這條門路到中原去做官。如果經營得法,焉知不能讓家族從渤海走向整個天下,攫取更大的利益?

「前唐宰相劉崇龜,其先匈奴人。白敏中,龜茲人。羅劭權,吐火羅人。畢誠、曹確,其先皆粟特人。」高善本又道:「大夏與前唐無異,心胸之寬廣,甚至猶有過之,我等相貌皆類中華,不比龜茲、粟特、吐火羅之輩更容易求得上進?」

劉崇龜、白敏中、羅劭權、畢誠、曹確等人,祖上蕃人出身,都當過前唐宰相,且還是安史之亂後出任的宰相,已經說明一切。

渤海人就長相而言,「更類中華」,確實比他們優勢更大。

「高公言之有理。」賀韶嘆道:「聽聞唐德宗時有宰相姜公輔,便是安南愛州人,天朝之胸襟,確實無人能及。」

其實吧,姜公輔祖籍天水,但這事就沒必要細說了。「你們呢?」高善本又把目光投向其他官員。

「金德文氏,願獻地三十頃、莊客百五十戶。」

「位城崔氏,願「

其他人也陸陸續續表態。

高善本哈哈大笑,溫言撫慰一番後,便讓他們各司其職安心做事。

此間結束之後,高善本將李從珂請到後院,對坐閒飲。「高公出馬,大事抵定,末將佩服。」李從珂把玩着手裡的酒杯,笑道。

「其實不然。」高善本搖了搖頭,道:「今日李將軍往那一站,威壓全場,纔是居功至偉。」

李從珂聽得舒服,也不謙讓,敬了高善本一杯。高善本一飲而盡,面露微笑。

他並沒有瞎說,今日能勸說成功,離不開王師打遍渤海無敵手的輝煌戰績。

先從軍事上獲取根本性的勝利,打掉所有人的僥倖心理,再拋出香餌,畫大餅勸說,才更容易讓人服從。

聖人是擅長畫餅的,甚至可以說畫餅的本事登峰造極。但他從不空口大言,而是積極落實。送給渤海世家做官的機會,換取他們支持新朝,並交出部分人丁和土地,本質上是一場交易,而大夏禁軍就是這場交易的保證人—沒有保證人,交易的風險就會無限放大,甚至破裂。

由此,高善本也更加欽佩聖人了。

他懂打仗,也懂交易,更懂把所有人都拉上他的船,共同富貴。

利益的結合是最穩固的,渤海世家上了船之後,安定個幾十年,反抗的心思就淡了。即便到了王朝末世,大夏分崩離析,遼東的這些人也會急着入關爭權奪利,而不是割據一方,自立一國。因爲他們有人在中原,有利益在中原,從小接受教育的那一刻,長輩便告訴他好好讀書、習武,去洛陽、北平、長安當官將。

或許,這纔是聖人的真正用意。他站得比所有人都高,並不侷限於哪家哪姓的江山。

中原怎出如此奇才!

******

三月中下旬的龍泉府,雖然仍時不時見到雨雪,但仔細數數,便知天氣真的在轉暖了,春天的腳步已然臨近。

三月二十一日,邵樹德降下德音:以唐州刺史趙匡璘爲遼東道巡撫使兼龍泉尹,以韓王邵惠賢龍泉行營都指揮使,以銀鞍直指揮使儲慎平爲遼東道都指揮使、龍泉行營都指揮副使,以還在趕路的義從軍使沒藏結明爲龍泉行營都指揮副使。

到了最後,聖人還是沒把遼東道的權力都交到一人手上。

不過,趙匡璘、儲慎平、沒藏結明都是武人,邵惠賢更是皇子,可見遼東道今年還有一番血雨腥風,編戶齊民的工作是不可能拖延的了。

而此道命令一下,所有人都知道,聖人將要班師回朝矣。

對此,有人欣喜有人愁。

欣喜的人認爲,如果渤海舊地局勢持續動盪,夏主或許會效前唐舊事,將渤海君王放回,用羈縻之策,迅速穩定局勢—這其實就是包括大諲撰在內的一批渤海老臣的想法。

憂愁的人則比較現實,認爲夏主走了,武夫們會更肆無忌憚,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但不管他們怎麼想,事情已經定下,清醒的人會趨利避害,做出正確的選擇,腦子不清楚的人,死也就死了。

第1331章 一家人第六十二章 車第二十五章 殺敵(爲盟主老李加更)第四十二章 擴散第三十七章 瓦解第十五章 撫慰與安排第五章 嗢末第二十七章 一切都對上了第十章 安排與路線第十三章 夏州(二)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十六章 入長安(一)隨便侃侃第1305章 遊戲與賞第三十四章 李楊第1200章 遲到的總攻擊令第二十七章 醋溝第二十五章 土壤第十七章 堅持與決定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四十七章 整編第八十六章 怎麼打?第三十五章 準備與拉攏第1036章 班底第二十五章 一停二看三通過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984章 東行第八十七章 磧北第1087章 樣板第948章 壓力階段總結兼感謝第1250章 寒意第十九章 唐倉鎮第二十章 “核心科技成果”第四十章 分歧第四章 甕中之鱉第十二章 連舉四烽第八十七章 交代與消化第五章 州情(二)第二十九章 六件事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五十五章 怠而取之第六十二章 填河第947章 岌岌可危第三十八章 豪賭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三十九章 休閒(一)第五十六章 攻殺第二章 世道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李存勖與契丹的戰爭第1014章 巡撫使第1299章 萬勝黃頭第八十一章 新秩序第1053章 投降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三章 調查(三)第十九章 河內第1255章 送上門的功勞第1210章 軍心浮動第1032章 對進第1324章 葬禮與政治第六十五章 分化第六十二章 填河第八十七章 特來送君一程第1211章 止損第十章 安排與路線第954章 西行之汴州第十八章 談肯定是要談的第二十一章 前哨戰第二十六章 感受第四十二章 巡邊(一)第三十四章 服不服第五十五章 糧船第十三章 不容易第十五章 戰爭沒那麼簡單第二章 紅利之二第十二章 拓跋與野利第三十三章 思想工作第四十五章 不朽第三十六章 奏第六十四章 八方風雨第十五章 渭州第二十三章 人類的戰爭啊!第二十五章 變天第二十二章 散盡家財第二十四章 “保護”第三章 輿圖第四十四章 京東第八十三章 經濟聯繫第八章 目標:故懷荒鎮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談談兵法第六十八章 崩盤第二十二章 鏖戰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六十七章 衝突第四十九章 音訊
第1331章 一家人第六十二章 車第二十五章 殺敵(爲盟主老李加更)第四十二章 擴散第三十七章 瓦解第十五章 撫慰與安排第五章 嗢末第二十七章 一切都對上了第十章 安排與路線第十三章 夏州(二)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十六章 入長安(一)隨便侃侃第1305章 遊戲與賞第三十四章 李楊第1200章 遲到的總攻擊令第二十七章 醋溝第二十五章 土壤第十七章 堅持與決定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四十七章 整編第八十六章 怎麼打?第三十五章 準備與拉攏第1036章 班底第二十五章 一停二看三通過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984章 東行第八十七章 磧北第1087章 樣板第948章 壓力階段總結兼感謝第1250章 寒意第十九章 唐倉鎮第二十章 “核心科技成果”第四十章 分歧第四章 甕中之鱉第十二章 連舉四烽第八十七章 交代與消化第五章 州情(二)第二十九章 六件事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五十五章 怠而取之第六十二章 填河第947章 岌岌可危第三十八章 豪賭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三十九章 休閒(一)第五十六章 攻殺第二章 世道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李存勖與契丹的戰爭第1014章 巡撫使第1299章 萬勝黃頭第八十一章 新秩序第1053章 投降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三章 調查(三)第十九章 河內第1255章 送上門的功勞第1210章 軍心浮動第1032章 對進第1324章 葬禮與政治第六十五章 分化第六十二章 填河第八十七章 特來送君一程第1211章 止損第十章 安排與路線第954章 西行之汴州第十八章 談肯定是要談的第二十一章 前哨戰第二十六章 感受第四十二章 巡邊(一)第三十四章 服不服第五十五章 糧船第十三章 不容易第十五章 戰爭沒那麼簡單第二章 紅利之二第十二章 拓跋與野利第三十三章 思想工作第四十五章 不朽第三十六章 奏第六十四章 八方風雨第十五章 渭州第二十三章 人類的戰爭啊!第二十五章 變天第二十二章 散盡家財第二十四章 “保護”第三章 輿圖第四十四章 京東第八十三章 經濟聯繫第八章 目標:故懷荒鎮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談談兵法第六十八章 崩盤第二十二章 鏖戰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六十七章 衝突第四十九章 音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