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啓帶領衆兄弟下山,縣丞,縣尉帶領衆官兵站在城門口迎接,旁邊還有玲姑娘,玲姑娘的父親,後面是佛城縣的老百姓。公子啓和衆兄弟站在城門口,衆人跪下道:“恭迎殿下。”周圍的兄弟跪下道:“殿下。”
“諸位請起,只要軍民一心,即使是強大的秦國也滅不了我們的國,我們的心。”
縣丞,縣尉起身,衆人同時站起,縣丞對衆人道:“有公子在,我們巴國就像銅牆鐵壁一般,強大的秦國是攻打不進來的。”
“言重了,只要與民衆一條心,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可畏懼。”
公子啓走到縣丞的面前,道:“粥廠開設沒有。”
“開設了,還請公子進入觀看。”
玲姑娘走上前站在公子啓的面前,道:“公子。”
公子啓伸出手來撫摸玲姑娘的頭,和玲姑娘走到她的父親面前,行禮道:“大叔,難民四處奔走,難免有疾,還請你幫忙醫治,有勞了。”
“公子對我們老百姓有恩,應該是我們報答公子的時候,不用過謙。”
公子啓隨衆人走進縣城,粥廠外排着長長的隊伍,這裡都是難民,公子啓問問旁邊的縣丞道:“難民的房屋建設的怎樣了?”
“正在修建之中。 ”
“快帶我去看看。”
公子啓隨縣丞走入房屋修建現場,站在正在忙碌的官兵和百姓身前,道:“你們去忙碌其他的吧,這裡就交給我。”
縣丞走上前道:“殿下,你是太子,你的身份是何等的尊貴,怎麼做起這些下賤的活。”
“在這裡不分高低貴賤,我就是老百姓,你也是,以後不管你的官位有多高,地位有多麼的貴重,都不要忘記自己是老百姓。”
“是,是,殿下教訓的是。”
說完公子啓脫下寬袍大衣,一手握着鋸子,一腳踩着凳子,一手撐着這個大樹幹上下拉動,縣丞拿着公子啓的寬袍大衣,站在一旁觀看。玲姑娘端着一碗清水走上前,道:“公子,喝一碗清水吧。”公子啓接過她手中的一碗清水,將碗中的清水送到嘴邊,玲姑娘站在他的身前,拿出手巾擦去他額前的汗水,此時有一人走進。
“公子,孟先生已經到達佛城縣的郊外,這是孟先生給你的書信。”
公子啓接過此人手中的書信,將其拆開,上面寫道:“啓兒,聽說你擊退秦軍,而後在佛城縣推行仁政,先生聽聞後甚是欣慰,所以從齊國返回鄒國的路途之中停留在佛城縣,對你甚是思念之極,特此書信一封,”書信的右下角立字子輿。
“是先生,”公子啓接過縣丞手中的寬袍大衣,整理好衣冠,問玲姑娘道:“你看我頭頂上的高冠是否端正?衣服是否端正?”
“端正,整潔,公子爲何注重這些繁文縟節?難道是見什麼重要的人嗎?”玲姑娘笑出幾聲,又是好奇的問道。
“這是禮,我要見的是我的先生,先生是最注重禮節。”
“小女子和公子一起去。”
“你不許去,你的任務需要去完成,回粥廠盛粥救治那些難民,”說完,公子啓走出房屋修建現場。行至茅屋前喊道:“先生。”孟軻的弟子公孫子醜走出,雙手拱於前,彎腰行禮道:“師弟,你來了。”公子啓還禮,十分恭敬的道:“啓特來拜訪先生,還請師兄進入屋中稟報。”
“師弟在此等候,我去稟報先生。”
公子啓彎腰,雙手拱於前等待公孫子醜出來傳話。“啓來了,快進來吧。”屋內傳出話音。公子啓進入茅草屋之中,見自己的師兄師弟們坐在兩旁聽先生講課。公子啓進入之後心情是非常的興奮,道:“先生。”久未見到先生,此時的先生已經是滿頭的白髮,白色的鬍鬚垂下,看來先生已經是憔悴很多,蒼老很多。
“啓,”孟軻望着公子啓站立彎腰行禮。公子啓彎腰至九十度,站立而起道:“先生,準備唐突,有失禮。”
“啓不失禮,來,來,坐在你的師兄師弟中間去,”公子啓走入他們的中間坐下,孟軻對着大家道:“啓在巴國實施仁政,內能讓百姓富裕起來,與百姓同樂,外能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抵禦強敵,你們可要向他們學習學習啊。”
衆弟子坐立而起雙手拱於前向公子啓行禮,公子啓還禮,坐立向先生一拜,起身道:“啓是拜先生所賜,內能治理國家,與衆人同樂樂,外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保家安民,如不是先生所賜,其如今只是好色之徒,市井之徒,沒什麼作爲。”
“ 啓。”公子啓面對先生道:“弟子在。”
“鬼谷先生向先生髮來請帖,要先生去論道,現在先生老了,不易走動,又恐失禮,你去吧。公孫子醜,孟仲子,陳子臻隨去。”
“先生,弟子沒能在你身邊照顧你,你要多保重自己的身體啊。”
“男兒有志在四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負去吧,不必掛懷。”
公子啓和公孫子醜,孟仲子,陳子臻退去趕往焰山,此處是山巒疊嶂,雲煙瀰漫,高山之上有水緩緩地流在雲霧深處,就像雲中的彩霞,布簾。在雲霧深處坐着很多人,分別爲道家,法家,墨家,縱橫家,農家,公子啓及其師兄們代表的是儒家,站在他們的中間向在場的各位前輩行禮,道:“晚輩在此向各位前輩行禮,有失禮之處還請各位前輩不要見怪。”
“不知道幾位先生是... ...?”鬼谷先生問道。
“晚輩啓,身後是在下的師兄公孫子醜,孟仲子,陳子臻。”
“都是孟老先生的得意門生,不知道你家先生的身體可安否?”
“謝鬼谷先生掛念,我家先生還安好。”
“啓,你在巴國實施仁政,深受百姓愛戴,在劍閣親率五百名死士戰勝十萬秦兵,我們聚在一起是相互吸取其優長,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啓,你是在巴國如何實施仁政的?如何讓百姓富裕起來的?”
“在下是晚輩,不敢再前輩面前班門弄斧,在下對此資歷淺薄還需向諸位前輩學習學習治國之道。”
“啓,你過謙了,找一個位置坐下吧。”公子啓和他的師兄們坐在這些人的中間。
“無量天尊,要治理好一個國家需無爲而治,無爲並不是沒有作爲而是從旁觀察這些大臣們的施展,使其有所駕馭,其空間何爲大,再大也大不了宇宙,宇宙之浩渺無窮無爲陰陽之相生相剋,爲君者只需掌握天道剋制大臣,撫慰其大臣相互爭鬥就像其陰陽使其生機勃勃。如何剋制這些大臣的無爲呢或者治理一個國家或者安邦定國呢?需靜觀其變做一個局外人去調停使其君臣關係和諧。或者通過靜觀讓他們顯露其忠奸,優劣,以此順其自然優勝劣汰,這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掌握萬變中的不變,掌握變化中的本質,這就天道,是爲君者所知道的學習並且實行的。”道家代表道。
“現在是亂世,亂世當用重點來評判,來整治,來安撫百姓,這就是依法來治理一個國家,依法來衡量對與錯,依法來整治這些違法亂紀的不法之徒,法不徇情當公平,公正。不平不公者民則亂,民則亂者當依法鎮壓,重刑律,以武力強大其軍事,使國家真正的強大威四海,四海服。堯舜太過於仁慈,亂世不適合堯舜的王道,當之霸道,公孫鞅在秦國變法,是秦國走向強大,兵出函谷關,六國爲之懼。法不必法先王,當法后王,這纔是強國之道。”法家代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