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邊的貼身太監趕往東郊的天一客棧,宣讀皇帝的聖旨,“聖旨到。”國治走出房間跪迎,道:“草民在此恭迎皇帝陛下的聖旨。”太監站於國治的身前,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宣四川進士何國治即刻來見朕,欽此。”
“吾皇聖明,草民即刻準備進宮。 國治起身之後進入房間換上一身行裝,隨其貼身太監進入皇宮。國治進入皇帝的御書房,見到皇帝之後跪拜,道:“草民何國治在此拜見皇帝陛下。”
“何卿平身吧,”光緒皇帝坐於案桌之前心平氣和的道。
“謝皇帝陛下,” 國治站立而起擡起頭來望着案桌之前的光緒皇帝。光緒皇帝介紹坐於旁邊的康有爲,道:“這位是總理衙門章京康有爲。”
國治轉身面對康有爲行禮,道:“見過康先生。”
康有爲站立而起,望着國治還禮,又坐了下來。坐於案桌之前的光緒皇帝叫來貼身太監搬來凳子,放於國治的身後,道:“何卿坐下吧。”
“謝皇帝陛下賜座,”國治坐了下來等待光緒皇帝說話。
“你發表的兩篇文章,論述古今,其文章構思巧妙,文筆尖銳。朕很欣賞你的才華,朕勵志在朕有生之年,國富民強,使其達到中興之治,如若國強需做到如何?何卿可有良策?”
“國若要強,需變革,變則通,不變則廢。草民看過康先生寫過的文章,東西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所謂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發展其工業,振興其商業,保護民族資產在於國內的利益。對於民者,開民智,興學校,廢八股,這已經很好了,若要全面,保護外資,互通其貿易,購其火彈炮艦,強軍事,整吏治,民風,已達清明之盛世。”
“就議到此,朕會多加採納,你們都退下吧。”
康有爲、何國治拜別之後一一退出。退出之後康有爲對於國治今天的論述很是滿意,於是乎道:“國治啊,可否到康某府中再敘。”
“謝先生熱情款待,治不甚榮幸。”
“國治文武全才,能與你相識長談變革之事要,國治不必拘束。”
第二天,光緒皇帝在乾清宮召見文武百官,文武百官分兩班進入乾清宮,按其官職大小依次站立。光緒皇帝身穿黃袍,頭頂夏朝冠,其冠有玉草,竹絲爲之,緣石青片金二層,裡有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瑋,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皇帝一手放後跨入朝堂,登上金鑾殿,轉身俯視羣臣,頗有儒雅之氣。
羣臣仰視光緒皇帝,是三跪九拜,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衆卿平身。”
羣臣站立而起,光緒皇帝這才坐於龍椅之上,面對羣臣道:“昨夜,朕看了兩篇文章,論述古今變革之要,非常好,宣四川進士何國治進殿。”
殿外太監傳話道:“宣四川進士何國治進殿。”
何國治身穿藏青色長袍跨入乾清宮,朝拜光緒皇帝道:“草民何國治拜見皇帝陛下。”
“何卿平身。”
“謝皇帝陛下,”國治起身仰望朝堂之上的光緒皇帝。今天,朝堂之中的文武百官都傻了眼,都在議論紛紛的道:“這是哪裡來的山野村夫,竟敢在朝堂之上撒野。”這些官員望着何國治很是驚奇,儘管如此,因爲他的父親在朝爲官多年,這些官員雖然不認識他但是還有些官員認識他的父親的,其中在朝有一個高官走上前仔細的打量,道:“這不是國治嗎?”
“你認識他。”
“認識,本官就是被他的父親何老大人親手提拔上來的。你們不知道啊,本官還是知縣的時候去過何苑,當時他才八歲。”
“你說他是何傑豪的兒子。”此時這些官員纔對國治改變了看法,道:“這孩子和他的父親一樣,前途無量。”國治轉身面對身後的這些目光,很是奇怪。
“國治,本官和你的父親同朝爲官多年,深知你父親的爲人,不要因此損了你的前程,”這位高官站出試圖將國治拉倒他們的陣營之中。
“這位大人,不知你此話何意?”國治轉身面對這位高官道。
“祖宗之法度,豈能容你隨意的更改,這樣的改來改去豈不是亂了祖宗之章法。國治,不要因此得罪了皇親國戚,壞了你父親在朝中的官聲官德,你現在還年輕不知深淺,懸崖勒馬還來得及。”
國治聽到此,心中振奮,面對這些文武百官,道:“國家危難,民族生死存亡我們爲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和榮華富貴在朝堂之上虛與委蛇,怕得罪權貴而委曲求全,一味地墨守成規,如此的自私自利那麼我們的大清如何自強?如何豎立世界之林?周圍的敵國對我們是虎視眈眈,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之狂潮,如果真有那麼的一天我們將會成爲歷史之罪人。官場腐敗,民風還有我們這個國家成什麼樣子,軍隊不振,士氣低落,官員宿妓嫖娼之風盛行,連旅館客棧都成爲他們**的場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難道這是遵守祖宗之法度嗎?整頓官風,民風,完善國家法度,發展教育、經濟,強大軍事變法勢在必行。翻開史冊,縱觀華夏,自盤古開天闢地,三皇五帝,他們通過了變才能開創了中華這泱泱之國度,從而改變了落後的原始的刀耕火種的年代,抵制強敵百姓安居樂業,昔日武王分封井田,安定天下,牧馬南山,天下無戰事,國家安定而強大,文治使之一統。自平王東遷洛邑,天下大亂,諸侯紛爭其戰亂不斷,大國兼併小國的滅國戰爭在所難免。各個諸侯國爲求其自國的強大,紛紛變法,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使之成爲一方之霸主。秦國呢,本是西陲之國,周圍有韓、魏、趙環視,西北有月氏、羌,還有北方的匈奴相威脅,內部有義渠等少數民族亂國。秦國可以對此來說隨時都可被兼併的危機,加之其民風彪悍,內鬥不斷,國亂。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商鞅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的全面改革,使其戰鬥加強,爲後來開疆擴土奠定了基礎。到了宋朝,國家積貧積弱,分化事權,集中皇權,宰相一職多任。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軍、政、財權,其官職不斷的增加,導致機構臃腫,這就是冗官。爲其防範軍閥割據,農民起義,抵制北方民族南侵,穩定社會秩序,不斷的擴充軍隊,冗官冗兵導致財政支出增加,土地兼併現象嚴重,財政收入銳減,財政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大力削減武將的兵權,領兵將領沒有調兵之權,導致兵不識將,兵員調動緩慢,貽誤戰機,導致與遼、西夏作戰慘敗。治平四年至熙寧元年,王安石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欲改變積貧積弱之現狀,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供天下之費。明朝中葉,兼併土地嚴重,王公、皇族、勳戚、宦官利用其特權以投獻、請乞、奪買等手段大量佔奪土地,徭役雜稅繁重,各地起義不斷,蒙古、女真時常寇邊,邊境不寧,南方叛亂不斷,內憂外患,再加之黃河屢次決口,數萬百姓流離失所,百姓生於水生火熱而不敢言,其弊端有五,宗室驕恣、薰官瘝曠、吏治因循、邊備未修、財用大匱。神宗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改革,對於政治方面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軍事方面加修長城,抵抗外敵,通貿易,新修水利,治理黃河、淮河併兼治運河;經濟方面清查土地,推行一條鞭法。國欲強,民族復興,變法是富國強兵之唯一。”國治的此番說辭說的是在朝的大臣們是啞口無言,目瞪口呆。康有爲、梁啓超站於國治的身後,望着身前的國治不知道自己此時該說些什麼。光緒皇帝也是聽的是振聾發聵,道:“有據有理,說得好,康卿。”
“臣在。”
“你去草擬憲法章程,通報全國。”
康有爲聽了之後,喜及而慶,跪下道:“吾皇聖明,臣即刻去草擬。”
之後太監站出宣讀聖旨,道:“傳朕旨意,封四川進士何國治爲大理寺卿兼內閣大學士,賜三眼花翎。”
國治跪謝道:“臣謝皇帝陛下,吾皇聖明。”
退朝之後,光緒皇帝單獨把國治留在勤政殿。光緒皇帝進入之後坐於殿上,其案桌之上是擺滿了奏章,隨後國治進入之後跪下,道:“臣在此叩見皇帝陛下。”
“何卿平身吧。”
“謝吾皇,”國治起身之後看到案桌之上的這些奏章,有些關心的道:“皇上,你要注意龍體啊!”
“從此開始變革之後,各個地方送到閣部的奏章不斷,需要朕去批閱,輕鬆不了。朕不是一己之君,而是天下之君,你來看此湖南的一個舉子送上的一份奏章,朕將他壓了下來。”光緒皇帝將這份奏章遞給國治,國治接過皇帝手中的奏章,看了一會兒,頓時驚了,道:“要殺康先生。”
“是啊,他列舉了康卿的十大罪證,條條都是死罪,如今是變革的關鍵時刻,所以朕將它壓了下來。”
“此乃聖明之舉。”
光緒皇帝聽了國治的話之後,心裡舒暢了許多,道:“整頓吏治最爲關鍵,你的文章朕以看過,傳朕旨意。”
國治起身之後,跪下道:“臣接旨。”
“官員宿妓吸食鴉片很嚴重,朕要你查封在京城的所有的煙館妓院,肅清吏治,即刻去辦吧,刻不容緩。”
“臣領旨。”
“你退下吧。”
“臣告退,”國治退出勤政殿,前往大理寺衙門,師爺上前來迎接,行禮道:“屬下前來恭迎何大人。”
國治看着師爺,道:“你是什麼人?”
“屬下是大人身邊的師爺,蘇常。”
“師爺蘇常。”
“屬下在。”
“集合府衙所有官兵,跟本官前往東郊的天一客棧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