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

“明君治國,三寸之篋運而天下定,方寸之基正而天下治。”————————【申子·君臣】

這是賈詡第一次來到宣室殿,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單獨覲見皇帝。

說是單獨覲見,其實旁邊還是有一人作陪的,賈詡輕輕瞥了眼在座的侍中荀攸以後,從容的對皇帝下拜稽首;

“尚書臣詡叩見陛下。”

“且起來吧。”皇帝衝賈詡微微頷首,道:“軍民屯田一事,已由尚書檯昭告天下,自有大司農去處理;但軍屯不同民屯,其長官除了要有治民之能,還要熟悉軍旅。所以我新設典農中郎將一職,專司關中軍屯,駐守弘農,以段煨任之。我擔心他從此脫離戰陣,心有不願,聽說你與段煨是同郡鄉人,特來想請你私底寬慰一下他。”

賈詡知道段煨雖然外寬內嫉,對朝廷詔令卻是無不遵從,皇帝讓他退居二線,負責做類似於後世生產建設兵團的工作,要是放在別人身上,少不得會心生怨懟。可若是段煨就不一樣了,皇帝仍給了他五千精兵,還封賞了爵祿,可謂是恩遇非常,段煨自無拒絕之理。

可若這麼說,哪裡還需讓賈詡親跑一趟?

再說了,賈詡與段煨根本就沒什麼交情,皇帝以這個題目召見他,肯定是有別的事。

賈詡不動聲色,說道:“臣謹諾。”

“秦據關中,乃制六國;高祖據關中,乃有天下。關中乃龍興之地,荀君建議我經營關中,暫撫雍涼,先收幷州,徐圖巴蜀。不期十年,可得天下。”皇帝盯着賈詡,問道:“賈公以爲如何?”

賈詡眼前一亮,不經意的看了荀攸一眼。荀攸不苟言笑,兩眼規規矩矩的望着地面,似乎感受到了賈詡的視線,荀攸回望了他一眼。

雖然沒有說話,短短的眼神交流,兩個當世頂尖的智謀之士便已互明心意。

賈詡有意在皇帝面前表現,這有點自薦於人的意思:“陛下既有中興之志,臣豈有不傾心輔佐之理?若是聽臣微見,可從容經營關中、涼並,再圖巴蜀。坐觀關東諸侯征伐,等時機一到,便可兵分三路,一路出河東,走井徑入河北;一路過弘農,出函谷入中原;另一路發上庸,順漢水入襄陽。萬民心向漢室,如今既有明天子在上,強軍在側,天下可傳檄而定。”

“當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賈公所言,與荀君之策不謀而合。”皇帝看看荀攸,又看看賈詡,很高興的說道:“我有二位,猶如高祖有良、平,天下何愁不定?”

這是要拿二人當股肱之臣看待了,荀攸與賈詡對視一眼,雙雙拜倒:“臣等敢不效命!”

皇帝親自將兩人扶了起來,這是從未有過的待遇,讓二人心生感激。

“時候還早,兩位隨我去一趟上林苑吧。”

上林苑?

賈詡微微訝異,這幾日有關於清丈上林土地的事在朝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個由董承一人挑起,由皇帝堅決貫徹下去的政策,短短數日就將大小豪強十數家一網打盡。

下手之迅速,過程之激烈,令關中豪族側目,那些本以爲皇帝是個寬仁開明之主,只需阿諛聖明就可以矇混過去的人,在見識到了皇帝狠辣果決的一面後,紛紛改觀,再也不敢輕視。

清丈上林的行動已接近尾聲,無數流民扶老攜幼,在勸農令第五巡的統籌下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此時並不是穀物種植的時令,第五巡也沒有讓這些人閒着,他組織起數萬流民在京兆尹與長安官府的資助下,營造房屋、燒荒墾地、挖渠開溝,準備着來年的春耕。

皇帝帶着衆人一路朝城南而去,那裡有上林苑所屬的宜春宮遺址。

連綿整夜的大雨才清晨才停不久,衆人甫一出城,便被一道紗屏似地濛濛細雨障住視線。透過紗屏,呈現給衆人的是一幅繁忙的圖景。原上擠滿着農夫、牛馬和各種車輛,他們正在屯長的帶領下奮力勞作,將溝渠田塊修理得十分齊整。

溝洫、野徑、壟畝分明,擁有各自的界線,連成一大片空闊的原野。原野上人們在號叫着、吆喝着,牛馬也在嘶鳴着,運送泥土、糧食和工具的車輛也老遠就發出‘吱吱呀呀’的不堪重負的聲音,

這些人無不是原先散佈關中的流民百姓,面帶菜色、體弱不堪。哪怕如此,他們依然揮舞着鋤耰,都希望能快一點,儘早地挖好溝渠引水、儘早地平整屬於自己的那塊屯田土地。

“原本荒蕪的上林之地,能有如今氣象,勸農令功不可沒。”隨駕驂乘的荀攸透過車窗看到外面忙而不亂的景象,點頭誇讚道:“早聽聞第五文休少有學識,聞達於關中,如今一見,可知傳不虛也。”

皇帝微閉着眼,身軀隨着車駕晃動,臉上帶着溫和的笑容,對荀攸說道:“你少說也做過將近旬月的太尉掾屬,到底是曾與第五巡共處一室,知根知底,你的話,我是最信服不過了。”

荀攸難得鬧了個紅臉,他本是無心之言,念在與第五巡好歹共事過的情誼,這纔在皇帝面前說幾句,沒料到皇帝並不領情。

“屯田一事牽涉數萬流民生計,不可不慎。”皇帝狀若無意的說道:“你帶我的吩咐,去將勸農令和上林苑令喚來,我要囑託他們一些事情。”

荀攸一愣,按理說這等傳喚的事情自有隨行的內謁者令李堅去做,雖然侍中偶爾也會擔負傳召大臣的任務,但以荀攸現今的身份地位,根本不需要、皇帝也不會讓他屈身去做這種事情。

而皇帝現在偏偏指派了他,很顯然是藉故要把他暫時調開了。

荀攸離去後不久,賈詡很快就被皇帝叫到了車上。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漢陽閻忠謂詡有良、平之才,歷史上關於他的事蹟,無不佐證了此人是這個時代最頂尖的戰略家、謀略家之一。

其實捫心自問,皇帝對賈詡的看重遠甚於荀攸,這並不是皇帝認爲荀攸不如賈詡,而是因爲賈詡出身寒門庶族,而荀攸家裡世代簪纓。身世背景的不同,決定了賈詡與荀攸考慮問題的方向和政治立場。

皇帝若是要謀奪天下,那賈詡與荀攸都是他不可或缺、同等重要的左膀右臂,可若是要削弱士族豪門,荀攸不僅不會替他出謀劃策,反倒還可能會對他多加掣肘。

因爲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不會輕易背叛自己的階級,哪怕他是這個時代最聰明的人物。

相比之下,不屬於世家階層,寒門出身的賈詡無疑是皇帝最需要的謀士。

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
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