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衆,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漢初平三年八月初五。

以大儒趙岐爲主的朝廷使團抵達雒陽,敕封朱儁、宣慰天下的消息很快便四處流傳,最先得到這個消息的是離河南最近的冀州、潁川等地。

太僕趙岐當着各州遣派來觀望的使者的面,宣讀了數道詔書,比如流傳甚廣、卻未有在關東明確公佈的罪己詔;對追尊皇帝兄長弘農懷王劉辨、生母王美人的詔書、以及朝廷近來的一系列變動與改革,讓所有人應接不暇。

在一個吉日,趙岐隆重的舉辦了孝懷皇帝劉辨、靈懷皇后改葬遷陵的儀式,當時圍觀的大小官員、軍兵士民不知凡。這個儀式的告成,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昭示着皇帝正式繼承兄長的皇位,擁有漢家統續無可爭辯的合法性。

做完了這一切之後,趙岐親自將裴茂等人送到黃河邊上。趙岐在整個天下士人眼中具有極高的地位,聽說他到對岸,袁紹與曹操親自帶兵到岸邊結帳迎接,以示尊重。

趙岐本來不打算過河,此時盛情難卻,只得親自渡河宣慰,好言申明瞭一番大義後,便返身回去了,留下裴茂、田疇等人隨袁紹的隊伍前往鄴城。

冀州,鄴城。

冀州自古以來便稱爲九州之首,土地肥沃,民衆百萬。在初平二年的時候,渤海太守袁紹借公孫瓚的兵勢、迫使韓馥相讓冀州之後,袁紹的實力便突飛猛漲,幾次與強勢的公孫瓚用兵而不落下風,隱隱然有河北第一諸侯的態勢。

當然,若是沒有奮武將軍公孫瓚,袁紹便足以擔得起這個名頭。要知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名動天下,除了弘農楊氏能與其比肩以外,袁氏就是大漢朝一等一的士族豪強。

想當年爲了抵抗閹宦,袁楊一體,彼此結親,可謂聲勢驚人。如今楊氏選擇在中央博出位,與袁氏在地方上建立勢力的觀點早已產生分歧,在短期內,楊氏在朝中幾經波折,勢力大減,袁氏在地方上稱雄,問鼎天下,以至於後世人重讀這段歷史時只知漢末的頂級豪強有袁氏,而不知有楊氏。

但從長遠來看,楊氏纔是經過時間考驗的最後贏家。由於楊氏的立場也隨着皇帝的態度以及朝政方針的變化而轉變,對袁氏敬而遠之,沒了楊氏在地方上與袁氏爭風頭,汝南袁氏可謂一家獨大,關東莫敢與之爭鋒。

而作爲袁氏最孚盛名的後繼者,哪怕袁紹得到冀州的過程有些不道義,他所在的州牧府依然匯聚了無數人才,文臣武將,各列一行,甲士精銳,氣象不凡。

此時的袁紹方纔四十出頭,姿貌威容,儀態不凡,頭戴着當下王公名士之間最盛行的幅巾,頷下長鬚修剪得一絲不苟,是個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他的上嘴脣搭着下嘴脣,耳朵長且軟薄,在面相上正是做事優柔寡斷,耳根子軟的性格。

當然,袁紹行事厚道,好結交名士,這種性格在前期爲其打下河北這個偌大基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最後,麾下謀士一多,派系鬥爭劇烈,若是沒有主見和魄力,極易導致挫敗。

而現在,袁紹以及歸屬勢力顯然還沒有這種情況,能聽良言,能處善斷,還算是一個優良的性格。

眼下州牧府內文臣武將都已聚集一起,交頭接耳的不知在說些什麼,袁紹端坐在正中主位上,微闔着眼,悄然沉思。終於,見火候差不多了,他輕咳一聲,很快止住了場面的紛亂。他目光清亮,將場中諸人的臉色都掃視了一遍後,便將眼神放在眼前幾個文人身上。

“朝廷天使已安置在城外軍營,諸君以爲,該如何應之?”

關於皇帝劉協的名分,以袁紹爲主的關東士族一直保持着搖擺不定的心理。一開始袁紹等人是承認皇帝繼位的合法性,然而到去年的時候,藉口皇帝年紀幼小,受董卓脅迫西遷,如今道路阻絕,也不知道皇帝是生是死。所以讓頗有名望的宗室長者、幽州牧劉虞當皇帝。

袁紹等人讓劉虞當皇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爲了方便自己封官攬權、以及避免讓朝廷用大義的名分來挾持他。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單是皇帝隔得太遠就要另立新君這個藉口顯然不能服衆,所以當時漸漸的開始流傳一種說法,說當今皇帝劉協不是孝靈皇帝的親生骨肉,就連袁紹、韓馥在給爭取袁術支持的信中都信口雌黃,說皇帝‘無血脈之屬’。

另外,河北等地也出現了各種祥瑞,爲劉虞繼位造勢,可以說萬事俱備,只要劉虞點頭,他就能立即當上幽冀之主。

可是劉虞忠厚,死活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寧可逃亡大漠也不願意做漢室的罪人。再加上曹操、袁術等人的表態拒絕,袁紹等人這才停止勸進,想着暫退一步,讓劉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這同樣能讓袁紹擁有合法封拜官員的權力。

但劉虞依然不肯,當然他也沒有徹底得罪袁紹,爲了約束愈發跋扈難制的公孫瓚,劉虞還是選擇了與袁紹合縱。

如今否認皇帝權威與合法性的袁紹另立朝廷不成,衆人尚還沒有個新的對策,就迎來了朝廷正經的天使。

在黃河岸上的那次接待,可以解釋成是特意爲了對趙岐這個名士大儒表示尊重,但現在聲名不顯、而且還是正式的朝廷使臣的裴茂來了,他們自然不能再像接待趙岐那樣含糊逃避的。

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幾乎決定了袁紹一派在今後的重大戰略決策。

堂下衆人面面相覷,都一致的保持了緘默。在座的都是聰明人,都清楚的明白,像這樣的大事方針,袁紹這話問的對象顯然不會是他們,而只是站在前面的那幾個人而已。

果不其然,袁紹話音剛落,便有人出聲說道:“今漢室傾頹,朝廷西遷。太僕趙公持節出使,追尊帝后,駐守雒陽,有居中調配之勢。又有侍御史裴茂隨行來鄴,授以爲,當是國家有宣慰天下、勸各州牧守自相安靜之意。”

說話的正是冀州從事沮授,廣平人。初仕前冀州牧韓馥,曾向韓馥進諫打算阻止袁紹反客爲主圖謀冀州的計劃,結果不爲韓馥所重視,之後冀州果然易主。

沮授爲人長於謀略,又多遠見,袁紹很是倚靠。見其他人都點頭便是贊同,袁紹頷首道:“那不知沮君以爲,該當如何?”

這封面真的是.....一股濃濃的暴君種馬風格←。←

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
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