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

“近年以來,議論繁多;言詞激切,致幹聖怒。”————————【節寰袁公傳】

次日一早,氣溫驟降。果然如皇帝昨夜所說的那般,下半夜的時候就開始落起了大雨,雨聲攪人清靜,夜裡更加的寒徹。皇帝體念潘勖和射堅兩人回去不便,特意讓人在宣室找了個偏室供其休憩。直到清晨,雨勢才漸漸的小了起來,但空氣中仍飄灑着濛濛細雨。天色晦暗陰沉,未央宮前殿的臺階、廣場都被雨水淋溼,鋪砌的石板都變作了墨色。

漢制,無論大朝抑或常朝,百官都得先在殿前兩側的走廊上等待,三聲鐘響之後方可上殿。此時走廊上各站着一批身着朝服的官員,他們纔來不久,但清早的細雨卻很快浸溼了人們的朝服,甚至有些人的鬍鬚和鬢角都被雨水沾溼一片,清風微涼,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等候着上殿的鐘聲。

站在衆人前列的有三個人,其中一名老者蒼髯皓首,頭戴三樑進賢冠,內着玄色朝服,外罩一件絳色紗袍,腰間佩戴着金印紫綬,此人正是三公之一,濟南國人,司空淳于嘉。他微微睜開眯縫的雙眼,對站在後面的一人說道;“已經去催了麼?”

那人年紀約莫四十多歲,穿着與淳于嘉相似,區別只在於他戴着二樑的進賢冠,腰間佩的是銀印青綬。此人現官居九卿之一的衛尉,喚作張喜。他是汝南細陽人,先祖爲趙王張敖,曾祖是孝和皇帝時大臣張酺,故司空張濟是其兄。這個張濟不是現在西涼軍中的將軍張濟,而是孝靈皇帝的老師,爲皇帝講習儒學。中平年間,曾和劉寬、楊賜、劉陶等人共同上書請求治理太平道,被皇帝所看重。

單論官爵,衛尉張喜比不過司空淳于嘉,但若是論家世,出身汝南大族的張喜完全不是濟南人淳于嘉可以比擬的。但在這公共場所,張喜還是沒有拿大族的架子,對淳于嘉揖道:“已經去催了。說是陛下早起時偶感不適,先傳了太醫令過去,是故有些耽擱。”

淳于嘉眯着眼仰看數重臺階上的殿門,殿上整齊的站着一排虎賁,心裡有些疑惑:“陛下的身體不是已經痊癒了麼?這幾天甚至能躬親批奏,與侍臣們議論經學,赴上林與將士們騎射,怎麼病情又起了反覆?”

張喜卻笑了,湊到淳于嘉身邊小聲說道:“這正說明這幾日的事情都是虛言,陛下病情反覆,如何能正常理政?我等不如上書請陛下好生靜養,這批奏之權,不就又能迴歸臺閣了麼?”

真有如此簡單?淳于嘉沉吟不語,前幾天皇帝從未宣召過任何一個公卿大臣,每日都只是與那些內朝侍臣們在一起。但在尚書檯一事後,皇帝當即在柏梁臺見了太尉馬日磾,誰也不知道君臣幾個講了什麼話。

淳于嘉老成持重,出身也不容小覷,雖然祖上未曾出過高官,但青州淳于氏,代代出儒生。以經學傳家,在士人中頗有威望,雖不屬於朝中關東士人的核心階層,但也有着獨特的地位:“批奏之權本非臣子所有,如今朝廷情況特異,國家又殊爲英睿,收回去也並無不可,我等何必強求之?強求而不得,徒爲他人笑耳。”

張喜皺了皺眉頭,顯然是不認可淳于嘉的話,但他礙於身份、場合,不敢與其擡槓,只拱了拱手,便不再言語。

這時候,太尉馬日磾也朝他看來,兩人對視一眼,一時間都沒有開口說話。他二人身後各自站着一批官員,籍貫以關東關西爲界,中間是一條很寬的走道。在這兩批人外,還站着以前將軍趙謙爲首的第三方勢力,人數稀少,大都是曾經委身事董的。無論關西還是關東士人,都與其保持着若有若無的一段距離,隱隱有排斥之意。

看着這對峙的三方,司空淳于嘉默然一嘆,這時,他竟然看見王允對太尉馬日磾打招呼:“馬翁叔近日可還安好?”

馬日磾不矜不伐,衝王允回了一禮:“勞司徒掛念,朝中無大事,老朽近日能食能寢,一切安好。”

王允神色微微一動,像是沒有察覺到對方話裡有話:“陛下昨日手詔下發公卿,太尉應當知道了?”

“老夫自然拜讀過陛下手詔,以前批奏之權暫攝於臺閣公府,那是因爲國家年幼,故作權宜之計。如今陛下聰慧,朝野共知,由陛下批覽奏事,老夫以爲並無不可。我大漢如今便像是人染沉痾,非英主不能治之,天子明斷,躬親批奏,正是我漢室之福,王司徒應該也是樂見於此的?”馬日磾笑着反問道。

王允沒有在這個明顯不佔理的地方糾纏,他心裡雖然惱恨不悅,但還是大方的擁護了皇帝的舉動:“自當如此,陛下年紀尚幼,雖然少年聰慧,但親政還是太早了些,如今批閱奏疏,熟悉政事,倒也不晚。再有我等從旁輔佐,漢室再興昭宣之治,指日可待。”

馬日磾聽出了王允話語中的暗示,知道他仍然不甘心將大權交還皇帝,想當初王允密謀誅董,是多麼的大義凜然,到如今卻不願看清形勢,走進了爭權奪利、不聽諫言的怪圈。他話裡有刺,道:“陛下英睿,固然是昭宣之姿,但滿朝公卿,卻未見有如霍氏者。”

王允面色一僵,只得訕訕地住了嘴,雖然他早已自比霍光,但當着這麼多人的面,還不至於到那麼狂妄的地步。

馬日磾有意在今日朝會依仗皇帝之勢,給王允一個教訓,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欲與他多費口舌。而王允也知道在蔡邕案上,自己斷然拒絕馬日磾後傷透了他們的心,導致他們聯合皇帝。如今緩解無望,王允也只能在朝會中走一步看一步,與馬日磾等人好生鬥一番了。

此時從殿中出來一批人,走到廊下無意間緩解了逐漸尷尬的氣氛。

爲首的是小黃門穆順,在他身側並肩站立的則是一個五十餘歲的老者,身着外絳內玄的朝服,頭戴二樑進賢冠。

廊下衆人識得此人正是太醫令脂習,一大早就進了宮去給皇帝瞧病,如今出來,想必是診完了。於是有幾個人湊了過去,七嘴八舌的問道:“脂太醫,陛下如何了?常朝可還繼續?”

黃門侍郎丁衝更是不客氣的問道:“這究竟是何緣故,昨日我於柏梁臺隨侍御前,陛下氣色可還是好好的!怎麼才過了一晚就變了樣?”

衆人吵吵嚷嚷的圍在脂習旁邊,想從脂習口中求得消息。

被衆人忽視的感覺讓穆順很不悅,這些人眼裡只有同屬士人的脂習,根本沒有把他放眼裡。穆順假意咳了一聲,作色斥責道:“肅靜!諸公久居廟堂,難道還不知宮門儀制嗎?大殿之前,爾等不屏氣以待詔命,反聚論會談,這是做大臣的樣子麼!”

在場衆人那個不是出身世族?被宦官當面呵斥,那些圍在脂習身周的人氣得差點原地跳起來:“穆順!你不過是個六百石的小黃門,有何資格呵斥朝中大臣?”

穆順聽了大怒,朝那人望去,卻是個當日在尚書檯罵他的老熟人,尚書右丞趙戩。他強忍住心頭火氣,道:“吾雖宦寺,但也知朝廷規矩,相比之下,你在未央宮前殿大喊大叫,倒是失盡了禮數!”

“你!”趙戩被穆順反駁的說不出話來,指着穆順的手都被氣得發抖。想他們這些朝中士人,自袁紹誅殺宦官以來,那些餘孽見到他們無不是畢恭畢敬,何時受過這種氣?

這才過三年,閹宦又要死灰復燃了麼?

不僅是趙戩的同僚,就連起先站在一旁笑着看熱鬧的關西士人這時也是神情嚴肅,顯然是想到一處去了。

在對付宦官這一根本問題上,士人們的槍口可謂是出奇的一致。但現在的情況對他們頗爲不利,在殿前聚在一起高聲談論的是他們,目無儀制的也是他們,這讓那些道德君子們很是憋屈。

這個時候他們退也不是,進也不是,正在兩難之際,倒是王允沉聲道:“朝臣心急陛下,失禮也情有可原。而你不過六百石,哪裡敢呵斥大臣?莫以爲有陛下寵信,就可不懼獄卒之威!”

身後的衛尉張喜知道王允有意殺穆順的威風,收士人之心,上前一步,站在王允身後:“兵衛何在!”

隨即揮手讓屬下都候召來了幾名兵衛,將穆順給圍了起來。

穆順又驚又怒,大叫道:“宮禁之中,你們這是要幹什麼!”

“先將他押住看管,待老夫稟明陛下,再做處置。”王允說完,便再也不看穆順一眼,他與馬日磾等人幾步邁到脂習身前,說了最爲關心的問題:“元升,陛下聖體如何?還能主持今日常朝麼?”

太醫令脂習,字元升,京兆人,爲人慷慨仁義,通曉經學雜說。中平年間被公府徵辟,舉高第,除太醫令。見穆順這個皇帝身邊的親信都被王允給捉拿,他不敢怠慢,拱手答道:“回明公,據陛下身邊的中黃門所說,昨天夜裡起了大風,把帝寢的窗戶吹開了。陛下一時不防被冷風侵體,所以早起時有些着涼。下官親自查看過,沒有什麼大礙。”

馬日磾知道王允對宦官深惡痛絕,此時無論是出於立場還是本心他都不願搭救穆順,索性當做沒看到:“國家無事便好,只是我等還要過多久才能進殿?”

脂習看了被人押下去猶在掙扎的穆順,心有餘悸道:“現在就可入內,諸公久候了。”

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
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